宋肯堂
中国国民党军将领
宋肯堂(1896年/1899年—1992年6月22日),字绳武,直隶(今河北省)晋县人。中国国民党军将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炮兵科第八期、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八期毕业毕业。曾任第54师参谋、第32军参谋处处长等职。1937年7月“七七事变”发生后,中日双方不断向卢沟桥附近增兵,战事范围亦不断扩大,并迅速波及平津、平汉铁路等地。在此期间,宋肯堂率部参加了这次对日作战。1938年任第26集团军副总司令。曾率第32军参加南昌会战。1992年去世。
人物生平
1896年,一说1899年,宋肯堂生于直隶(今河北省)晋县光灿村。1917年毕业于直隶省立第七中学。1918年入保定军校,与陈诚刘翰东罗卓英等人同期同兵科,1922年7月毕业,分发陆军暂编第一师炮兵第二团,历任炮兵营排长、连长、营长,师部教育班主任等职。1927年8月考入北京陆军大学学习,1930年11月毕业。后任陆军第五十四师(师长王泽民)第一六二旅司令部参谋主任、参谋长等职,率部参加对江西革命根据地的“围剿”作战。1932年7月任陆军第三十二军(军长商震)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兼任军官教育团副教育长、警卫团团长等职。1932年10月任陆军第三十二军(军长商震)第六十七师(师长冯鹏翥)司令部参谋长,1933年春任华北第二军团(军团长商震)哲编第二旅旅长,率部参加长城抗战。战后任西安绥靖公署高级参谋等职,1936年1月29日任陆军少将。10月任陆军第三十二军(军长商震)第一四一师师长等职。全面抗战爆发后,任第一战区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商震)第三十二军(军长商震兼)第一四一师师长,率部参加平汉线、津浦路北段抗战,并于黄河北岸阻击日军南犯、1938年春率部驻防豫东、鲁西南一线,参加徐州会战外围战。1938年7月任第九战区第一兵团(司令官薛岳)第三十二军(军长商震兼)副军长,率部参加武汉会战。1939年1月任第九战区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第三十二军军长,率部参加南浔线会战、江西德安万家岭战役。1939年7月13日任陆军中将。其后率部转战于浙赣边区,配合第三战区部队抗击日军。1940年10月任巴万要塞区司令部司令,率部先后参加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诸役。1943年春率部改隶第六战区第二十六集团军,同年7月任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周碞)副总司令,兼任第三十二军军长,率部驻军湘鄂西突山、澧县地区阻击口军。1944年4月免兼第三十二军军长职,专任第二十六集团军副总司令。1944年10月任第九战区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参加湘西雪峰山会战外围阻击战。1945年8月任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部参谋长,抗口战争胜利后,率部在河南新乡地区参加口军受降仪式。11月2日在邯郸战役中与马法五等被八路军晋冀鲁豫军区部队俘虏,1946年1月获释。1946年3月任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部副司令长官、仍兼任战区参谋长。1946年7月第十一战区改编为国民政府北平行辕保定绥靖主任(孙连仲)公署,任保定绥靖主任公署副主任,仍兼任参谋长,1948年1月任华北“剿匪”总司令(傅作义)部副总司令等职。1948年10月因病辞职。1949年春到香港,同年12月赴台湾。先后聘任台当局“行政院”参议、“国防部”华北地区游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孙连仲兼)委员等职,1959年9月退役,1967年7月除役,居住台湾新竹。1992年6月22日在台北“三军总医院”因病逝世。
人物荣誉
1936年1月获颁四等云麾勋章
1936年11月获颁四等宝鼎勋章
1945年10月获领忠勤勋章
1946年5月获颁抗战胜利勋章
1948年1月获颁三等云麾勋章。
人际关系
宋肯堂的父亲宋绍廉,母亲卢氏,共养育五子,宋肯堂为次子。
宋肯堂的原配刘氏,生有二子:长子宋刚,抗战期间在江西牺牲;次子宋桂桐,留居故乡。他的继室李其媛,照顾宋肯堂的饮食起居无微不至,使其得享高寿。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8 20:54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