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宋恭帝赵㬎是
南宋第七位皇帝(1274年8月12日—1276年2月4日在位),
宋度宗次子。他是全皇后所生,是
宋端宗赵昰的
弟弟,
宋怀宗赵昺的哥哥,即位前曾被封为嘉国公、
左卫上将军等,
宋端宗上尊号孝恭懿圣皇帝,元人上谥号恭皇帝,韩林儿上谥号法宗章文敬武睿孝皇帝。
宋端宗赵昰是
宋朝第十七位皇帝(1276年6月14日—1278年5月8日在位),
南宋第八位皇帝,在位2年,得年9岁,
庙号端宗,谥号裕文昭武愍孝皇帝。他是宋度宗的庶长子,
宋恭帝的长兄,曾被封为建国公、吉王、益王等。
宋末帝赵昺是
宋朝最后一位皇帝,在位两年,年仅8岁,韩林儿上谥号怀宗恭文宁武哀孝皇帝。
赵昺是
宋度宗第三子,
宋恭帝、
宋端宗的弟弟,曾被封为信国公、广王、
卫王等爵位。1278年4月在
冈州即皇帝位,改元
祥兴。1279年3月19日,宋元在
崖山开展决战,宋军被元军
击败,元军随后包围
崖山,左丞相
陆秀夫眼看
靖康之耻又要重演,在广东崖山(今新会崖门)遂背时年8岁的
赵昺跳海而死,
南宋在崖山的十万军民也相继投海殉国,宋王朝
覆亡。
为政举措
宋恭帝赵显
1274年,
宋度宗因酒色过度而死,四岁的
宋恭帝在奸臣
贾似道的扶持下登基做皇帝,年号
德祐。由祖母
谢太皇太后、母亲全太后
垂帘听政,但军国大权依然在
贾似道之手。
当时蒙古的元朝大军己得中国北半部,在取得南下最重要通道
襄樊城的控制权之后,渡过
长江向南宋首都
临安(今杭州)进发。
谢太后一面在全国通令“勤王”,一面向元军乞和。势如破竹的元军在击破各地的防线,相继降服了长江中游诸州。1275年,贾似道率领的3万大军在
芜湖与元军对战大败,不久,谢太后和宋恭帝在全国人民的压迫下不得不杀死贾似道,不过为时晚矣,
宋朝已寿终临寝,灭亡的形势已经不可避免了。
1276年1月18日
伯颜率领的元军兵临临安。
南宋朝廷求和不成,只好向元军
投降。同年,谢太皇太后抱着五岁的
小皇帝宋恭帝出城向元军投降。
宋端宗赵昰
宋恭帝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日(1276年2月4日),
元军攻克
临安时,5岁的宋恭帝和谢太皇太后相继被俘。赵昰在母亲
杨淑妃和弟弟
赵昺、国舅
杨亮节、谢太皇太后的侄儿(宋理宗的驸马都尉,应该是赵昰的姑丈)
杨镇、赵氏皇族人员秀王赵与檡等的陪同下,由谢道清秘密派殿前禁军都指挥使并摄行军中事的
江万载父子带自募之义军和殿前禁军护卫,出逃
婺州(今浙江金华),在婺州得陆秀夫带一部分大臣和朝庭机构来投,但立足不稳,又由江万载父子及江氏“
三古”家族带兵保护出逃到温州,由陆秀夫找到已逃跑到此得陈宜中,汇合带兵到此的张世杰等,一起保护赵昰等一大班人登船入海到达福州,定
行都於
福州濂浦平山福地,改年号景炎,行宫为平山阁(当时时值战乱,哀鸿遍野,宋军撤离此地时,曾开仓济民,当地人民甚感其恩,元军占领福州时,当地人民遂将平山阁改名为泰山宫,祭祀南宋高宗赵构及入闽的益、广二王。左右列的是文臣武将:江万载、
文天祥、
陆秀夫、
陈宜中、
张世杰。当地泰山宫便塑这些神像,实是回避元代的查禁,以泰山宫作掩护,
林浦泰山宫现存完好)。
赵昰登基前被封为“天下兵马都元帅”。1276年6月14日即位,改元
景炎,时年只有7岁。虽然朝臣
江万载、陆秀夫等坚持抗元,力图恢复
宋朝,但在元军的紧紧追击下,端宗只能由大将江万载、
张世杰护卫登船入海,东逃西避,疲於奔命。他曾逃到
南澳岛上,在岛上海滩上开挖的
宋井仍存,之後又逃到香港的
九龙城一带,现存的
宋王台和
侯王庙都是为纪念宋端宗而建。在保护赵氏皇族和南宋小朝庭的过程中,以江万载为首江氏“
三古”家族子孙前赴后继,对赵氏皇族及南宋小朝庭始中不离不弃,令杨太后母子非常感动。杨太后体恤江氏“三古”家族的女眷和未成年子孙都随江万载胞兄
江万里投
止水池殉国的苦况,为保忠良不绝,挑选大臣之女和贤淑宫女配嫁给江氏“三古”家族的子孙,并将自己的女儿、赵昰之姊赵氏公主配嫁给江万载的侄孙江日新(江万里幼子江镗之子,江日新的名字据说也是为纪念宋末三帝赵显、赵昰、赵昺在后来才改成带日字的)。江日新在
崖山之战后携赵氏公主并
文天祥的堂姑文氏大娘流寓到
广东四会,相依为命,在当地留下很多传说。四会县城附近之山因葬赵氏公主而改名凤岗,岗上公主坟和驸马坟遗迹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还存,后毁于建厂和修路。
景炎三年(1278年)3月,端宗为躲避元将刘深的
追逐,江万载父子带兵奋力击退刘深,扶赵昰上船避入广州湾对开海面,不幸又突然遇上
台风,将年幼体弱的宋端宗卷入海浪中,年逾70的江万载扑入狂风巨浪中奋力将遇溺的宋端宗救起,江万载自己却不幸被海浪卷走没了
踪迹;眼看三年来一直贴身保护自己的最亲近大臣被海浪吞没,宋端宗因此染病。因元军追兵逼近,又不得不浮海逃往碙洲(今湛江硇洲岛)。不到10岁的小皇帝屡受颠簸,又惊病交加,不到一个月後(1278年5月8日)在碙洲去世,葬於
永福陵(今香港
大屿山)。
宋末帝赵昺
宋端宗于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4月溺海受惊吓,又目睹一直保护自己的亲密大臣江万载为救自己被狂风海浪吞没,惊病交加而死。
赵昺被
陆秀夫,
张世杰、
江万载之子江钲于同月在冈州拥立为帝,5月,改年号为“祥兴”,6月,迁到
崖山(今广东省
新会县南)。与此同时,南宋
右丞相文天祥在五坡岭(广东
海丰)被元军统帅张弘范的弟弟张弘正所俘,其统领的督军府从此瓦解。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正月,元将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元军直趋崖山。崖山背山面海,地势险要,张世杰下令焚烧岛上行宫军屋,人马全部登船,然后依山面海,将1千多条战船排成
长蛇阵,用绳束连接在一起,船的四周筑起城楼,船上涂上一层厚厚的湿泥,缚上一根根长木。将帝昺的座船安置在中间,诏示将士与舰船共存亡。
张弘范见
宋军战船集结,行动不便,就先用小船装满柴草,浇上油,点火后乘风攻击宋水军。宋军船上的湿泥阻止了火势蔓延,长木又顶住了火船,使元军的火攻归于失败。张弘范又阻断了宋军的水源,封锁了海口。宋兵饥渴交加,处境日益困难。张弘范派人劝降,被张世杰拒绝。1279年2月6日,双方进行了最后的决战,张弘范分兵四路,发动猛攻。宋军正在拼命抵抗时,忽听得张弘范所在的指挥船上奏起了音乐。宋军以为这是元军将领在举行宴会,战斗就松懈了一下。不料此乐声是元军总攻的讯号,张弘范的指挥船直扑而来,箭如暴雨。元军在乱箭掩护下,夺走了宋军的战船七艘。各路元军又一齐猛扑过来,从中午到傍晚,海战进行得异常激烈。忽然,张世杰见到一条宋船降下了旗帜,停止了抵抗,其他战船也降下旗帜,知道大势已去,急忙一面将精兵集中到中军,一面派出一只小船和十多名士兵去接帝昺前来,准备突围。
帝昺这时正由
左丞相陆秀夫守护着,待在一艘大船上。小船来接帝昺,陆秀夫因见不是三年多来一直由
江万载、江钲父子所带的护随亲兵,不知这是真是假,担心帝昺如突围不成而被元军截获,坚决拒绝。他知道君臣都难以脱身了,就连忙跨上自己的座船,仗剑驱使自己的妻子投海自尽。然后,换上朝服,回到大船礼拜帝昺,哭着说:“陛下,国事一败涂地,陛下理应为国殉身。德祐皇帝(恭帝)当年被掳北上,已经使国家遭受了极大的耻辱,今日陛下万万不能再重蹈覆辙了!”帝昺则给吓得哭作一团。陆秀夫说完,将黄金
国玺系在腰间,背起九岁的帝昺奋身跃入大海,以身殉国。顷刻间君臣二人就沉没得无影无踪。其他船上的大臣,宫眷,听到这个噩耗,顿时哭声震天,纷纷
投海殉国。张世杰率领水军余部突围而出来到海陵山脚下,不久,有人带来了陆秀夫背负帝昺共同
殉国的噩耗。张世杰悲痛不已,此时,飓风再来,部下劝他上岸暂避。张世杰俯视着在风浪中飘摇的宋军残船,拒绝暂避。绝望地回答:“无济于事了,还是与诸君共甘苦吧。”又说道:“我为赵氏,也算竭力了,一君身亡,复立一君,如今又亡,我在崖山没有殉身,是望元军退后,再立新君,然而,国事发展到如此地步,难道这是天意。”说完堕身入海,为国为民族尽忠殉国。 南宋宣告灭亡。
评价
这三位小皇帝都是在大宋帝国风雨飘摇中即位的,国家的灭亡与他们没有必然联系。南宋长期积贫积弱,权臣
贾似道等误国,
宋度宗沉溺于酒色是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三位小皇帝生不逢时,然而如忠臣良将
陆秀夫,
文天祥,
张世杰,
江万载,还有慷慨殉国的数十万大宋军民等,他们忠心护主,维护宋王朝最后尊严。这不仅是在全力以赴地维护宋王朝的统治,更是以血的代价向侵略者宣示汉民族面临外敌不屈不挠,坚决维护汉民族尊严的决心,如文丞相那首诗“人生自古谁不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是这些人,铸就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也使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流芳千古,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