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宋学,又称道学、
新儒学。是以中晚唐的儒学复兴为前导,由
韩愈、
李翱开启的将儒学思想由外转而向内,援佛道以证儒理,通过两宋理学家多方共同努力而创建的中国后期
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
理论体系。由于这个
思想体系以“理”作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被称为理学。这个思想体系虽以
儒家礼法、伦理为核心,却因其融合佛道思想精粹而区别于原始儒学,所以被称为新儒学。到清代时,
考据学大兴,清儒们推尊汉儒,对
宋代理学家空疏解经的弊病肆意攻击,遂呼之为“宋学”以示与“汉学”相区别。
宋学的产生
从西汉到隋唐的一千余年间,由于受到
今文经学和
古文经学之争的影响,
儒家学者今生偏重于名物制度、章句训诂,讲究的是师承
家法,对经义本身却无多少争论。反映在
察举和科举的各种通经考试上,只问
墨义、注疏,不允许对义理内涵作自由发挥。这条治经道路,随着时间的推移,愈走愈狭,从而严重地阻碍了
儒学的发展。
历史进入宋代以后,汉唐儒学的这种旧传统出现了变革的必要和可能。
首先,
阶级矛盾和
民族斗争的推动。宋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斗争特别尖锐,一些儒家学者想从儒家经典中去寻找新的答案和新的思想武器,以挽救社会危机。
其次,佛、道两教对儒学的渗透。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释、道两教获得了大发展,并对儒学产生了渗透,致使儒学到了宋代,出现了过去所没有的新养分。
第三,科学技术的进步。宋代的技术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
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对文化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有利于广大平民子弟加入到读书人的队伍中去。他们中的许多人,由于出身贫苦,没有旧的经学传统的束缚,易于建立新的儒学体系。
第四,科举改革的影响。从
北宋中期起,经义考试逐渐在科举中取得了重要地位。当时的经义考试,既可承袭旧说,又可自立新说,这对以理解经义内涵为主的
新儒学的产生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在这种形势下,从北宋中期起,儒学领域出现了新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汉唐学者专事经学笺注的传统遭到废弃,对以贞观年间钦定的《
五经正义》为代表的经学旧说产生怀疑。群儒奋起,开创了以己意解经的新时代,逐渐形成了带有两宋鲜明
时代特征的新儒学——包括各种
儒家学派在内的宋学。从此,儒学开始哲学化,并越出了单纯研究经典的范围,成为包括经学、文学、史学、哲学在内的一门新的学问。
宋学的建构
宋学的建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开创期、发展期、集大成期。宋学开山祖是
周敦颐,他对宋学的贡献有二:第一,他以六经为本,合阴阳五行之说,出入释老,创造性地构制出《
太极图说》,形成“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男女-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并从中推导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的结论,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方向。第二,他提出了“诚”为最高的道德伦理境界,显示出理学的伦理哲学趋向。另一位理学开创人物是
邵雍,他将天地万物抽象于
象数演化的范畴,构造出一个包括自然和
人类历史的
世界图式,为后世理学思想中“
天理”、“人欲”对立论埋下了伏笔。
代表之人物
宋学发展时期的代表人物是
张载和
二程。张载发挥邵雍之学,认为天地万物与我同体,打通了“外王”与“内圣”之间的方便之门,也为格物致知的理学
认识论作了理论上的准备。二程兄弟则第一次将“天理”粹炼成为脱离物质载体的纯理念,为宋学确立了“理”本体。在充分吸取释道,融合三家思想,体贴出“天理”二字,构筑起宋学完整而严密的
自然观、认识论、
人性论的
思想体系。
集大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是
朱熹。朱熹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创造性地发挥了二程以来的“天理”思想,将之视为最高范畴,“理”的表现是“气”,“气”又派生出万物,这样,万物之中皆含有“理”,即“
理一分殊”。由于有了这样的万物生成观,因此,朱熹认为要
认识世界,找回“天理”,就可从分析万物下手,识其“气”性,最终得其“理”,这就是所谓的“格物致知”。朱熹将形而上的“理”标举为牢笼宇宙的万物之本,这也就意味着
人类社会的伦理秩序与宇宙秩序间的完全沟通,为伦理秩序的存在和永恒不变找到了哲学依据。以此为基础,朱熹提出了
道德修养为一切人生根本的命题,描绘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封建士大夫人生图景,决定了宋及其以后儒士的
内省性人生特征的发展趋向。
宋学的衰落
南宋理宗朝时期,程朱理学在宋学中取得了独尊的地位,皇帝正式肯定从
二程到
朱熹是孔孟以业道统的真正继承人,程朱理学成为继孔孟以来的正统思想和钦定的官方哲学。然而,随着程朱理学的势力增强,其信徒在政治上把持了仕途要津,他们因循守旧,反对任何革新,“以致万事不理,丧身亡国”。在思想上取得了垄断地位,朱熹所撰的《四书集注》逐渐成了
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不允许士人“务自立说”,从而严重地阻碍了学术思想的发展。从此以后,包括
浙东学派在内的宋学其他各派因此走向衰落,理学本身也缺乏竞争的学说而日渐僵化和陈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