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祥禅
心灵救济法门
安祥禅的命名,是以“心安则吉祥”立名为“安祥”,并将“释尊拈花,迦叶微笑”迄中华祖师禅一脉相传的内涵——“安祥”直接外举,故再定名为“安祥禅”。
标准英文名
English: Anhsiangchan
安祥禅简介
耕云导师以《安祥歌》来阐述安祥与禅的内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晚期说法更进一步指出“安祥就是佛的心态”、“佛出世的本怀就是安祥”。
禅乃中华文化的奇葩,是成佛证真的无上法门,亦是佛法的真精髓和真生命。离开了禅,就没有真实的佛法。所以唐代圭峰宗密禅师说:“禅是佛教的通途。”虽然八万四千法门“譬如食蜜,中边皆甜”,都可藉以入门,但其最终之归宿仍是禅。学禅的利益,浅则可以使内心安适,提升心态,变化气质,改变生命,获得健康和喜悦,人生幸福、光明又通畅;深者可以体验行住坐卧皆禅定的境界,揭开生命和宇宙的奥秘,把捉真理,让原本的生命完全觉醒,证得生命的永恒与圆满,了脱生死轮回。因为禅乃如此重要和殊胜,故素为历代朝廷、社会名流所推崇倚重。然因其超乎常情,不可思议,一般民众很难窥其堂奥,甚而望之却步。尤其到了近代,因缺乏大善知识的倡导,禅已日渐式微,令人不得不叹!
耕云导师乘愿再来,早年悟道,经过数十年之涵养,成就非凡,深具伟大的传心力量,衡之现今尘世中,可谓绝无仅有。凡有缘亲近导师的弟子,莫不亲领法喜禅悦,同声赞叹,庆幸、珍惜此一稀有难得之法缘。昔于耕云导师座下悟道者不在少数,成就证果者亦大有人在,皆得力于耕云导师“传佛心印”的威力和“法门的简易”。
耕云导师悲愿宏深,一生辛勤说法及传心。为期普渡众生,让一般大众易于入禅,特掀开中华祖师禅神秘的面纱,以现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禅的内涵、精髓、宗旨、修行和保任的方法;同时为因应时代的变迁及社会环境的需要,特将禅的内涵加以稀释,拈出“安祥”二字,令学禅的人有所印证和依归,而将古代的中华祖师禅过滤并升华为「安祥禅」。因此安祥禅不只是为整个人类而设立,更能契合今后科技时代的需求,是非常殊胜的心灵救济法门。
一九九一年七月十六日,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公在北京会见和宴请安祥禅学会参访团,安排座谈会和禅学讲演,并为安祥禅题字。赵朴老在欢迎致词中说:“耕云先生早年曾随禅宗高僧虚云、来果二老参究,数十年中苦心孤诣,真修实证。自从得个入处后,便以言所悟,行所言的真实践履弘扬禅学,并特地拈出深契佛心祖意的‘安祥禅’广接大众,强调以正见、正受检验禅者的心态,在弘法度生的行愿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安祥禅的导师
耕云先生出生于一九二四年农历五月一日天津市。乳名大有。幼入私塾,学名连元,字仲三。十二岁读完四书及左传。
一九四二年随军驻西康,依玛西其安上师习学白教密法,得灌顶为阿奢黎。一九四九年随军到台湾,一九八三年秋退休。
先生感于国事,更名为“挽”,在台期间,深痛天涯沦落,海角飘零,乃锐志参禅,于一九七四年桃园龙潭军中“桶底脱落”,了毕大事。一九八二年应禅学会之请求,允为导师,为有缘“解粘去缚,抽钉拔楔”,迄二○○○年圆寂计十八年整,其间历次所说法要,名曰“安祥禅”,印有专辑,弘扬寰宇,颇获有缘信受奉行,无异佛陀在世。
先生之禅,一扫公案、葛藤,作风平实,法力则不可思议,聆闻开示者,每于言下证入金刚心体,恢复心的原态(本来面目),信乎“以心传心”之不诬也。
先生少言身世,谨集所闻片段,拾缀如上。
佛法、禅与修行
佛法
佛法者,成佛的方法也。。
佛法不是讲理论,不是追求知识和道理,不是执著什么真理,它也不是哲学,是什么?只是一种成佛的方法,太简单了——照着这个方法去修正想念和行为,就是真实修行,就可以成佛。譬如过河须用筏,你不用它,就过不了河。由此可知,佛法并不重视什么高深的理论,只重视方法的对机。
佛法不是学问,因为学问不能解决生死苦乐的问题;佛法也不是什么道理或理论,因为理论的本身并不是智慧,无法使你获得心灵的解脱。
佛法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方便、一种方法,修行人切莫执著它。
佛法的究竟处,既无所谓真理,也没有什么奥义,它只是成佛的方法,方法对了就成佛。什么是佛?佛者,觉也,生命彻底觉醒了就是佛。觉,是生命真实、永恒的内涵。如果离开生命的自觉,认为有个相对的真实,便是背觉合尘,便不是生命的觉醒,那是取相认同,那是迷失!
由此可知,成佛只不过是生命的觉醒,而佛法也只是唤起生命觉醒的一种方法。方法如果不对,那是蒸沙煮饭,怎么修都不会成功。
若解“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便知佛法只是从释尊大悲深心中流注之善巧方便,只是特别有效的解脱方法,只是对症下药,病瘥药当止,无病莫再服药也。
成佛也只是肉体、情感、理智发展圆满的生命觉醒了的人,迷信不得。
禅的概念
禅是一种心灵的状态,是“心的原态”、 “不二法门的体现”, 禅超越了宗教与哲学。禅是生命的共相与永恒相,它的基本内涵是正见加正受,其修持要领是无念、无相、无住,其基本精神是自尊自重、自成佛道。
禅是佛法的特质、生命的基因、心的原态,是真独立、真自由、真平等的体现,它是既存在又超越、既升华又涵摄、一法不立而又一法不遣的。
修行的概念
修行,就是修正想念行为。修行的目的在于净化心灵、提升人格的素质与内涵,完成佛法人格化的熔铸。其过程乃经由生命的觉醒,进而到达生命的圆满。它践行的起点就是耕云导师昭示的“凡不可告人之事绝对不想,凡不可告人之事绝对不做”,也可以说凡令心不安的想念行为,都应一一修正。因此凡属于黑暗的想念(情绪)行为如忧虑、恐惧、猜疑、不满、报复……均应一一扬弃,而只发动光明的想念和行为,如同情、喜悦、乐观、慈爱、宽恕……。在不断的修正中,完成生命的净化和觉醒。
修行的重点是“修心”,就可不拘身体处于何种状态,无论何时何地皆可修行了。修行的方法包括:
1、了解虚假的自我
2、观心:时时刻刻了解自己的心态,细察、管带,甚至了解烦恼的起源,并且思考修正之道。
3、反省忏悔:反省忏悔乃在期勉一个崭新人格的诞生。因此若不改过,反省忏悔将会落空。要抱着“昨死今生”的理念,去改造自我,开创光明磊落的未来。它的方法是发露以曝光,由勉强到自然地去摆脱旧有的坏习性。
4、做个正人君子:所谓的“正”乃是不偏、不倚、不歪,才有执著,即有所偏。它的界定应该引用广义的解释。很多人对于正人君子认知只局限于“行为”而已,殊不知“心念”的“光明正大”更为重要。凡一切的不满、贪念、恐惧、嫉妒、屈从本能……,均应一一修正扫除廓清,使之如万里晴空,阴霾尽消,保持光风霁月心怀。
5、自觉:觉醒是生命升华的动力,人的堕落往往由于沉迷物欲而不自觉地活在错误中。修行若想有所寸进,必须随时提升自己的觉醒度。而觉的对象不是别人或相对的一切,而是自我。
6、反机械性、反惯性: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在不断的生活和学习中,除了生理机能的机械性外,在心识的活动上也产生了惯性,人就在这种机械性和惯性的摆布下迷而忘返,它才是人们心灵的枷锁。为了求取真正的自由和解脱,就必须反机械性和惯性,使我们成为肉体和感官的主人,而非奴隶。
7、统一心念:佛经云“制心一处,事无不办”,耕云恩师也说:“当人把全生命、全理智、全情感集中在一个焦点上,在这个焦点上就会绽放出生命的花朵,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在在都说明统一心念的重要性。大部分的人烦恼重重,犹如万马奔腾,若不改弦更张,集中心念,而任其自由发展,则不但将埋没自己伟大的智慧,同时也将日渐侵蚀掉生命的华彩。
8、保持安祥:安祥是法的“现量”,本心发露的现证,它是真修行人致力追求的心态。时刻保持安祥的人,将日益扩张生命的磁场,待机缘成熟,自然桶底脱落。
安祥禅的起源
安祥禅是祖师禅吗?是祖师禅。安祥禅是从哪里来的?水有源、木有本,一定要有根据才行。安祥禅的根据来自《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经上记载:“释尊在灵山会上,手里拿着一朵金色的优钵罗花,安祥而立,只是不讲话,与会人天俱皆罔测 —— 参加法会的人、天,都不能领会佛的意思,只有摩呵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为什么释尊不讲话?像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有的时候佛刚要开口,他的上首弟子就敲敲法椎说:“世尊已说法完毕,散会!”佛陀不但不生气责备,还笑着说:“很好!就是这样。”为什么?因为法过语言文字。真理是超越语言文字的,真理是原本的,原本没有众生,哪有语言?用虚假的语言去表达真实、永恒的真理,是不可能的。所以释尊拈花,大家都不懂,唯独摩呵迦叶尊者会心微笑。对此,耕云导师有两句话用以诠释 ——
释尊拈花不语,当场展示安祥;
迦叶破颜微笑,直下心领神会。
于是摩呵迦叶尊者,便成了禅宗的第一位传人。唯恐中断,释尊特别指定阿难—— 他的堂弟,做为迦叶尊者的副手、助理,这就是安祥禅的肇始。
安祥的心态
安祥禅的精髓就在于安祥的心态,也就是统一调和的心态,亦即定慧圆明的证量。
安祥就是统一调和的心态,亦即定慧圆明的心态。安祥是摩诃般若的发露,禅的生命,法的现量,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体现,实际理地,本地风光,是法界的慧日、幸福的泉源、众生的希望。人有了安祥的感受,才是生命的真正享受,也才是真正在享受生命。所以唯有内心的安祥,才是禅者所寻觅、追求、殚精竭虑、瞬有存、息有养、精勤保任的无价奇珍。
安祥是突破业障以后的心灵觉受。当我们把业的障碍突破了,我们就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见得到生命的真实,然后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安祥。永恒的美好,永恒的纯洁,永恒的自觉,永恒的安祥。
如来禅祖师禅
安祥禅的特色是重入世,是为大众设计的;但我们也要了解,它是现代的祖师禅,也是典型的如来禅。 过去讲到禅宗,第一个,五祖的如来禅讲“观心”,作“日轮观”、“月轮观”;第二个,六祖的祖师禅讲“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不拘形象,不出不入,常在禅定。我们为什么还要提出安祥禅?
因应时代环境的变迁
古人,像虚云老和尚参话头,参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沏茶不小心把开水倒到手上,杯子落地,大彻大悟。由“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由“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到开悟有一段时间,最快也要两、三个月,慢的话一年、两年不等。
参禅参到独头意识,独头意识就叫“疑团”(疑成一团),然后把疑团粉碎,就是粉碎虚空!然后客观意识出现了。所谓的客观意识就是无我意识,绝对的客观,一切众生都是自己──“山河及大地,全现法王身”。如果不打破疑团,不达到客观意识,就没有到家,这是可以用心理学分析的。
时代不同了,社会结构走向工业社会,因为经济条件改变了,生活条件也改变;生活条件改变了,生活型态也改变;生活型态改变了,人际关系也改变……,这一切都改变了以后,再用过去的方法,很难!一般人是办不到的,因为他“要获得必先付出,想收获必先耕耘”,一般人不可能有时间、不做别的事专门修行。过去是个农业社会,你“见山不是山”,山不会来压你;你“见水不是水”,水也不会来淹你;但在今天你若“见汽车不是汽车”,碰上了,就很麻烦。
所以,参话头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因为参话头只是一个方便,只是方便之一,而不是全部。我们看禅宗几个大善知识,例如六祖几个大弟子都不参话头,也都大彻大悟
稀释祖师禅、以普及大众
第二,我们用禅的作略,古人说:“我若一向举扬宗乘,法堂前草深三尺。”这是说我若一向用禅宗的风格来跟你说话、说法,没人来了。
我们提出的安祥禅,就是把祖师禅加以稀释,掺点儿水进去,不要它太浓,浓得让人无法接受,但是法的本质是丝毫没有改变的。为什么我们要讲安祥禅?我们要把部分法的内涵变成外举。大家知道:“修行离开正受,就没有真实的受用”,没有真实的受用,古人说这叫“干慧”。犹如脱水青菜,是青菜,脱过水的,没有青菜的味道了;在市场上卖脱水香蕉的很多,都变成香蕉干了,没人买,为什么?因为没有香蕉的香味。所以今天为了要使现代人能接受禅,我们就必须把祖师禅加以稀释,使它能适应今天、适应大众,所以才提倡安祥禅。
安祥禅的特色
安祥禅的特色是既入世又出世,既存在又超越:
所谓“存在”,敦伦尽分,不抵触、不破坏人际的关系和秩序,也不触犯人们公认的价值标准,这就是“存在”。所谓“超越”,我们用原本的心、用宇宙的心来过活这现象界的生活,以无量的心过活这有限的人生。
不管境遇如何,我们的心绝不动摇;不管时代如何,我们一定要活得安祥自在。
不管有事、无事,我们的心一定要不受外在的干扰,一定要活在自觉自在、秒秒安祥里。  实在来讲,“安祥”的性格也是反权威、反传统、反价值,但是它有个特点 —— 它会随缘,它不会反到大家不能接受,这个特点主要是要兼顾到“存在”的道理。而且“安祥”是只反不说,所以大家都觉得莫测高深。“安祥”这两个字说出来,你能测得出它有多深、多浅?你说它是这样子的,它会变,它不是……。你们只要能保持它,安祥对成佛来讲,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足够的,不假外求
安祥禅基本内涵
安祥禅不只是外举的禅宗,更不是外道──心外有法。禅宗乃“即心即佛,即心即法”,心、法、佛三位一体。从安祥禅、祖师禅如来禅,它的基本内涵、基本架构有二:
正见
正见就是认知得很正确、很真实,很有深度,很彻底。
我们一般人的见解,往往离不开偏见。所谓偏见,就是由自我意识、主观谬执所发出来的见解;而正见是真实、正确的见解。如果看到任何自以为真实的事物,都只是眼花。正见不会见到与真实相对的任何事物,只会见到宇宙唯一的真实—— 也就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禅,语忌十成,不能说十成话,只能说九成九,一成留给别人去悟;若把话都说完了,别人就没得悟了,禅也就变成知识、学问了。学问虽然可贵,但不能代替“由悟而得的正见”。禅,不能没有正见,不但是禅,整个社会、整个人生也离不开正见,因为“思想决定人生,认识指导行为”。认识错误了,行为就不可能正确;修行不具备正见,就会走错路,就没有“胜方便”,就不能“万变不离其宗”。
正受
正受就是真正的感受。原来我们被外在的一切现象牵着鼻子走──“人家叫你哭,你就哭;叫你笑,你就笑”,一切能自己当家作主。学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能当家作主以“行所知”。否则你的知识就只是废知识,和酒精一样,有热量而没有营养。学那么多的废知识,就会形成“理障”,不但无助于解脱,反而助长了无明。如果能当家作主,任它环境五光十色、变化万千,我则“寂然不动随缘不变”,不用闭目藏睛,眼睛只管看──菩萨眼见佛性。如果能保持安祥的心态,而且能保任无亏,这就是正受,也就能“菩提日日长”了。
有的人苦修了一辈子,没有真实的受用,烦恼还在纠缠,邪念还经常萌生,冤结依然未解,那就是没有真正的受用,岂不白修了吗?耕耘有收获,努力会成功,修学正法没有得到真正的受用,岂不冤枉?禅是有真实受用的,没有正受,就不是禅。正受的含意,除了真实的受用,另外一个就是正确的感受。什么是错误的感受?遇事认同,入眼皆真,是常识的感受。这也没错,但这幷不等于正见,也不是正确的觉受;就禅者而言,只不过是由“见取”所派生的错觉而已。
人们的一切想念、一切反应,离不开自我的官能,这便背离了真实。真正的正受,就如《证道歌》所说“常独行,常独步”的独来独往。大家不要误会,以为独行独步是到旷野荒郊没有人的地方散步,而是要你到西门町去独步独行,在人挤人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走过一条又一条大街,好像一个人独来独往,没有受到任何干扰,才有少分相应。这证明你对外在的幻象已经不再认同了。为什么说它是幻象?因为它不真实。
有了正见、正受,学禅才算圆满。它如同鸟的两个翅膀,两个翅膀都有了,就可以起飞、超越,而不至流于空谈了。没有正见,正行就缺少了眼睛;没有正受,不但不能拥有佛法的真实受用,更遑言“他受用”,连“自受用”都没有,那修行就很苦了。
而释迦牟尼的大慈悲,就显示在心灵的救济法门,使大家在生、老、病、死的过程中能免于痛苦、免于烦恼,使修行好的人舒适自在。
安祥禅的特色便是生活化,有些“死”的法门,死后才能升天;禅宗是“生命”的法门,不必等到死,立刻受用。人若有了正受,不须破五戒(杀、盗、淫、妄、酒)的酒戒,也能经常饮“三昧酒”;不用喝世间的酒,也会飘飘然,保持微醺的状态。“如幻三摩地,弹指超无学”,一切的感觉似幻似真,处处安然、自在、潇洒,年年是好年,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非常的美好,这就是真正的受用(就是正受)。没有正受,修行也是苦。
安祥禅者的使命
人的出生,是一件庄严的大事,而人生的使命更是神圣无比的。所以人生也必须经过一段由痛苦而觉醒、由陶冶而净化的时期,才能摆脱那无常的幻灭,把捉到生命的真实、永恒。也唯有修正自己的想念行为(起码要能做到无罪一身轻),才能保持内心的安祥、心灵的和谐,进而廓除生命的阴暗面,达到光明圆满,这才是人生真正的使命。如果不能清除掉生命的阴暗面,就没有办法得到光明、喜悦、安祥的心态,最后难免是“阴境忽现前,瞥尔随它去”地再次迷失了。
所以人生真正的使命,应该是修行──修正想念行为,以恢复原本自在解脱的生命原态。人要修行,首先要透过真理智的抉择,厘定目标,确定路线,这是首要的问题。 每个佛教徒的使命是“严土熟生”:“庄严佛土”──有众生的地方都是佛土;“成熟众生”──使众生有正见、有正行,使众生由自我之爱,扩展为大慈大悲。大慈,就是无缘大慈──无条件地同情;大悲,就是同体大悲──感同身受的同感。能够这样,这个大宇宙、人生及地球就会变成净土。
安祥禅的戒律
不可告人之事断然不为
“不可告人之事断然不为,不可为之事断然不想。”
过去学法就要受戒;比丘戒、菩萨戒、基本五戒 —— 杀、盗、淫、妄、酒,对生活或多或少都要有改变。安祥禅没有这些,只有一个戒条,就是“不可告人之事,断然不为。”做了不该做的事,就会污染心地,增加罪障,让心受到污染,与法就不能相应。所有的宗教都有戒律和信条,都有日常应守的规律和修行仪轨,在生活上多少会有些不便。安祥禅则没有任何限制,你昨天怎么样生活,今天还是怎么样的生活;今天怎么过活,明天还是这样地过活。不需要你改变外在,只要求修正内心,只要你自尊自重,自我发掘,自我认知,自我肯定,自我净化,自我提升,自我完成,非常简单。显然安祥禅是为现代人而揭橥的,不是有闲阶级吃饱了饭没事干,拿禅当消遣工具的专用品;我们是为大众而提出的,不是只为少数清谈之士所准备的生活调味料。因此安祥禅最简单、最明了、最直截,也最了当。
进一步具体约定如“契约”所示
所谓“契约”是指契合安祥禅的约定,若不守约定,安祥必不驻留心中,即不可能保有佛法的利益。这么多年为什么没有较多的人获得成就,主要在不肯决心做一个问心无愧的好人;不能保持诚敬信,只以别人为敌,不肯战胜自己偏去的个性。 《契约》亦有安祥禅曲的形式。耕云导师开示的“契约”内容(一九九五年三月廿八日):
安祥禅学会的成立,揭开了人天长夜的黑幕,彰显了释尊的大爱,绽放出幸福安祥的希望之光,凡我同道矢志与安祥禅契合,以——
俯仰无愧为人生取向、 责任义务为生活内涵,诚挚纯洁、胸怀坦荡、尊重生命、不为口腹之欲杀生;珍护良知——
不贪渎、不窃盗、不逃税、不诈欺,守身如玉——
不涉足淫荡之所、不萌生淫念绮思、忠于婚姻、永断邪淫;知言慎言——
绝不妄语、杜绝淫词、戒在两舌、不出恶言,酒应浅尝、勿令至醉,以己为敌——
战胜邪思、廓清私欲、不可告人之事断然不为,这样才能与“安祥禅”相契,从此刻起要——
时时自觉 念念自知 事事心安 秒秒安祥,直趋向——幸福的人生 生命的圆满!
适合学习安祥禅的根器
有的人可以学禅,有的人不能学禅,哪些人可以学安祥禅呢?
1、 关心生死苦乐问题的人
2、 追求生命永恒的人
3、 光明磊落 只求心安的人
4、 迎风屹立 逆流而上的人
安祥禅的大力量
“安祥禅的力量何在?”我们说:“它能消千灾,能除百难,能赢得生命的永恒。”先撇开这些不讲,谈个最近的。 禅是具有力量的,禅可以表现的两大力量,是亲和力与同化力,是永恒不变的:
第一、亲和力
若是真正学禅的人,就有亲和力,群众自然会站在你的周围,你自然就能成为核心。什么叫核心?一定要有外围,没有外围,不能叫核心。真的核心是走到哪里,都有一群人围着他,感觉和他在一起很舒畅、很亲切。所以,你若真实学禅,就会产生两种力量,一个是亲和力,久而久之,你就变成人群的核心了。
第二、同化力
什么叫做“同化力”呢?你可以用你的心去同化别人,使别人的心变成你的心。有很多人跟我讲:“李老师,你讲的话是实在的,我经过实验,的确如此。我认真修行以后,家庭比较调和,两口子不再吵架了,小孩也变乖了。”我说:“这是理所当然,你的心有同化力,全家人都是一样的心,怎么会有矛盾呢?自然就没有矛盾了。”什么是同化力?如果你学禅到了圆融 ——自己心里的污垢都去除了,到了定慧圆明的时候,你就有同化力了;同化力乃至显现到让别人的心态跟你一样,使你的朋友、你的家人都变成空空朗朗、安祥自在、无忧无虑,这是同化力。
修行信条
诚、敬、信、行
“诚”不但是构成中国人文精神的特质,也是中国伦理哲学的标志。人类的思想大概可以分为三大类:一为主知主义,一为主情主义,一为主意主义。
主情主义,虽然充满诗情画意,但不免沦于执着、沉湎。主知主义,虽然不缺少乐道的精神与真知灼见,但不免流于空疏、冷漠。主意主义的思想,也很容易形成武断、霸道。只有中国人标榜的“诚”,才能揭示人天一贯的真精神。
“诚”就是当你的真理智到达止于至善的境界时,同时也把你整个生命的真情感投入这真理智之中,而反映为死守善道的坚决意志,成为纯一不杂的“诚”。唯有“诚”,才不致有知、情、意分离的偏颇,能诚就能择善固执,能诚就能用真理智抉择真理,以到达不疑之地;到达不疑之地才能断惑,断惑才能证得宇宙的真实。
所以学正法首先要坚持一个“诚”字,不诚无物。假如是为了一时的烦恼不能排遣,才来学佛法,忽然境遇改善而有了太多的欢乐与闲情逸致,就丢掉佛法,这是虚伪的因;“因地不真,果遭迂曲”──虚伪的因就只能得到幻灭之果了。所以只有一本至诚,学法才会成功。
“敬”幷不是一天到晚磕头礼拜,而是不随便、不散漫、不松懈、不放逸。有些人吊儿郎当不求甚解,即或于法少有心得,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忽冷忽热,像这样就是不敬。因为他没有把法当作生命,也没有如救头燃的切身感。“敬”是很严肃、很规矩,不是随随便便、马马虎虎。所谓斋戒沐浴,就是“敬”的一种表现,要有这种身心一致、表里如一的态度,才能够符合“敬”的要求。
“信”有“智信”与“迷信”。“迷信”是以一种私我欲望的功利心理为出发,执幻为真,自我安慰。真正的“智信”是到达不疑之地然后再信,才是“正信”。 如果模棱两可,将信将疑,那就缺少肯定;缺少肯定就不可能正确把握修行的方向,也不可能完成人生的使命。所以“信”必须是依智慧抉择的“正信”,然后坚定不移地作为想念和行为的指针,才能获得成功。
佛法讲求“解行相应”,能够理解多少,就应该做到多少;如果光是理解而不肯去做到,那就是“知而不行”,就等于不知。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说明一切进化都显现在“行”。如果求知解而离开实践,就只不过是一种空疏的道理,既不能够在生命中发酵,也不可能变化气质,更谈不上完成佛法人格化的生命的熔铸了。??
修行的最高秘诀
“时时自觉,念念自知,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
时时自觉
要经常保持自觉,人若不自觉,不觉着自己,人就会迷失。不管讲有我或无我,这只是个戏论,这不是个问题。很多人在哲学上讲无我,无我就是大我,大我和小我是不冲突的。有没有个别的自我?我们肯定地答:“有”。若没有个别的自我,谁往生?谁下地狱?谁受罪?谁解脱?但是无论如何,你一定要保持自觉,要安分守己──守着真正的自己。守着真正的自己之前,先要认识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是原本的自己,原本的自己是“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的自己;然后你要守住它,不要忘掉它。忘掉它,它就被六尘、五阴给遮住,你就会在六尘、五阴当中迷失,你就会忘了自己。人最恐怖的就是忘了自己,不要说修行忘了自己不会成功,做人忘了自己是老几?忘了自己吃几碗饭,到时穷打嗝,那也是很危险的,所以人要记得自己。能够记得自己,就会安于本分,是张得功就做张得功的事,是李得胜就做李得胜的事。所以要时时自觉,自己觉着自己。
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思”是心的第二次派生物,不是原本的心了;原本的心是不会“思”的,应该要说“我觉故我在”,这是很真实的。所以我们学安祥禅,第一要“时时自觉”,不要“觉他”──觉到外面去,譬如看到车子、山水……等等,不要觉得很好就被它吸住了。不要注意外边,注意这里(指自己),不要被外界的事物牵着鼻子走,不要因为外界存在的虚幻假像而迷失了自己。所以“时时自觉”是我们学安祥禅要做到的第一句话。
念念自知
第二句话就是“念念自知。”自己想什么都不知道,这是很可悲的,那叫“无明”,就是坠入阴境、坠入想阴。五阴──色、受、想、行、识之中,想阴是最麻烦的。
耕云导师讲《安祥之美》,举了好几个例子说:你能保持安祥,男士们就越来越潇洒,若是女士们,用不到化妆品,人越来越漂亮。为什么呢?因为人的肉体永远受到心灵的支配。鼻子有毛病的人一定是逞强好胜、想赢怕输、好出锋头、处处逞强,像这样的人都有鼻窦炎; ……等等。
这些这跟佛法有什么关系?因为“心物不二”,你有什么心,就会得什么病。是什么人,就会生什么病!所以我们要“时时自觉、念念自知”。有的时候我们有错误的想念,若不拉回来、不改正,这个想念就会造成疾病,很多病是想出来的。你每个念头的动态自己都能掌握,这样才能修道。
有很多人想念太多,而且专门往坏处想,有人本来很潇洒英俊,因为想多了,就面有菜色,使生命的光彩都褪失了。“喜悦是生命的阳光”,你高高兴兴的,就好像一个公园上面有蓝天白云、有阳光普照;“安祥是幸福的泉源”,你若能够保持安祥的心态,那你永远拥有幸福,而且你的人生非常通畅,伤心的事、倒楣的事轮不到你,那是别人的事,而你呢?提升了你的亲和力,过去别人对你有陌生感、警戒心,你能保持一个安祥的心态,别人对你就没有戒心、敌意。所以你也不缺少安全感,因为你这个人可以信赖。所以说:“喜悦是生命的阳光,安祥是幸福的泉源。”。
所以我们要“念念自知”,一念不知,就会跟着念头走。
但是禅是讲求“现量”,不是讲求“比量”,它是重视“证量”。我们平常想让念头停止,是一件很难的事。有了安祥之后,可以用四个字形容:“似镜常明”,像个镜子一样,非常光明;也没有参瞌睡,也没有喝酒,感觉有一点飘飘然,但是绝对找不到念头。“不二法门”就是这样──“有念即无念,有相即无相,烦恼即菩提。”烦恼是很难过,而菩提是一个觉醒,为什么烦恼即菩提呢?当你烦恼的时候,证明你有觉性;若是死人,会烦恼吗?他不会烦恼。由烦恼可以显示菩提自性的显露,你若没有觉性,你也不会感觉烦恼,所以第二句就是“念念自知”。
修行人最怕的是“自己想什么,自己都不知道”,最怕没有事乱想。八正道的“正念(正思维)”,鼓励人去想。我们每个人一辈子的脑力开发不到百分之三十,就是由于我们想得少。如果我们“想”得正确,不但不影响健康,而且会长寿。你看那些大哲学家、大学者、大科学家、高僧都是那么健康、高寿。
前面说:“想”会落入“想阴”,又说:“想”可以长寿,是否太矛盾呢?究竟哪一个才对?如果“想”和自己的生活、工作、责任、义务、国家前途、社会大众的福祉无关的,你偏要去想,而且以“想”为享受,就是“妄想”;“想什么”自己都不清楚,那个就是“想阴”。如果我们有目标、有步骤、把握一个要领去想,而且一定要求自己得到结论,这样的“想”叫正念、正思维。正思维对我们有用,妄想对我们有害。
事事心安
修行的四句话,第一是“时时自觉”,第二是“念念自知”后,第三句话就是“事事心安”。每件事做得心安无愧,不要做了这件事以后,心里犯嘀咕,晚上睡不着觉,又担心这件事发作了麻烦大,影响食欲,破坏健康,损失惨极了。我们每件事做得心安无愧,可以对人、对天、对佛,可以做子女的榜样,可以无忝父母所生。为什么这么严格?佛法是很严厉的,因为佛法讲因果,因果绝不是迷信。你若不相信,你反省一下,我们用佛讲的因果法则来说两句话──
“烦恼与错误同在”:当你说错了话、做错了事或者看错了问题(问题不是这样,你看了,认为是这样),都会有烦恼,都会不洒脱、不自在。
“毁灭与罪恶同步”:当一个人在走向罪恶的时候,他就是在走向毁灭。
再说得浅显一点:“错误是烦恼的原因,毁灭是罪恶的结果。”所以我们要学禅、学正法,必须能做到“事事心安”。每件事做得心安无愧,可以对天地。我们若不肯做好人,不肯做正人君子,学佛法绝不会成功。佛有十个名号,当中有一个叫“丈夫”,“丈夫”不但是说他诸根具足,是个标准的男子汉,而且主要的在说明他“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这才是大丈夫。若不是大丈夫,不是顶天立地,不能对天地、鬼神而无愧,绝不能成佛。人既然想要摆脱烦恼,就不要制造烦恼的因──错误,你想要摆脱烦恼,你首先要摆脱错误,使错误降到零,烦恼就没有了。所以我的第三句话是“事事心安”,每件事都做得心安无愧,恰到好处,没有伤害到别人。
秒秒安祥
第四句话就是“秒秒安祥”,每一秒钟都很安祥。什么叫做“安祥”? “一念不生全体现”。
能做到这四句话──“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你很快就掌握了幸福。幸福是坏事都不会发生,你连感冒都不会感冒,你百病不生,家庭调和,事业通畅,主管(领导)不会找你麻烦。这些话都是可以现证的,不能现证,光讲这个空话,有什么用?
安祥禅持诵经典
金刚经
如法持经,最好是念《金刚经》。有些人念《金刚经》不相应,病在念一句、想一句,边看边自己讲给自己听,这样是不会相应的。念的时候,一定要离分别,把《金刚经》打开,从开始到最后,你不必管它是什么意思,只管从头念到尾,不要起任何杂念;杂念起来了,把它扬弃、丢掉;念完了,把经一合,反观自己的心态,是个什么感受?一定不同了。《金刚经》的可贵,在能给予人一颗八风不动的金刚心;金刚心的可贵,在能使烦恼不侵入,妄想不萌生,如如不动,安祥自在。这部经真是太好了!太殊胜了!可说是禅者的无价之宝。但是,如果你拿经文去讲道理,那就是自误误人,罪过不浅了;经没有过,是你自己错了。你若不讲道理,离分别地去读经,就是转经;看看是个什么道理,那就被经转了。《六祖坛经-机缘品》里,六祖讲得很清楚。
六祖坛经
虽然我们说不必多读经书、钻研道理,以免变成滞碍、理障,但导师经常劝大家要多读六祖坛经,这里头是有作用的,你若不熟读六祖坛经,你根本就不认识佛法,也没有办法认识禅。六祖坛经在很多人看来,好像可以当小说、故事来看,实际上禅的五家七宗都是从六祖坛经来的;没有六祖坛经,就没有五家——法眼、沩仰、临济、云门、曹洞;七宗——再加上杨歧、黄龙。而六祖坛经最精彩的是开头一句:“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你若了解这一句就够了;“但用此心”——只要用那个原本清净的心,“直了成佛”——直截了当就成佛了。 《六祖坛经》里面的文字讲得很坦率、很明白,每一句话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感受得到,读了照着去做,就可以减少烦恼,增加生命力,使你充满喜乐。
大家要多读《六祖坛经》,会背诵,更好。因为佛教有些是超常识的──就是这部经,你只管读,照着经上所说的去做,不必去听别人讲;你若是原本不懂,听别人讲,原本不懂的地方听了更糊涂了,对你没有帮助。我坦白说,你记得很清楚,那是知解;你心里的东西已经够多了,再加上那些废知识,不但无益,反而有害。你若是不相信,听别人讲经,你都记得,烦恼来了,你拿它去抵挡,抵挡不住。最好的办法,任何一部经,你只要读了三千遍,一定会懂,这个叫“领悟”,不叫“知解”。读经的好处就在这里,为什么自己不去“领悟”,而去学“知解”呢?那是没有用的。
读《六祖坛经》,不但要会背,而且要一句一句地把它消化,有一句不明白的,就要问,一定要彻底明白。等到你把《六祖坛经》都明白的时候,你就发现所有的《五灯会元》、《碧岩集》、《祖堂录》……,都是幼儿园的教材,都没什么难懂。
获得安祥的方法
如法持经
什么叫如法持经?导师给佛法下了个定义:“佛法者,成佛的方法也。”这显示什么?佛法不是讲理论,不是讲道理,不是执着什么真理,它也不是哲学,是什么?只是一种成佛的方法,太简单了,照着这个方法去修正想念和行为,就是真实修行,就可以成佛。如法持经,最好是如法持诵《金刚经》。( 持诵方法详见《安祥禅的持诵经典》)
传心
传心(以心传心),力量大的人,有多少人都可以传,他可以改变你的心态,廓清你的烦恼,扫除你的妄想和杂念,唤醒尘封已久的摩呵般若,也就是安祥。当下把本来的心态传给你时,就是以心传心。这绝对不是理论,不是想当然耳,也不是与现实有距离的一种理想,而是法的现量的实证。根器好的人,堪能保任不失;根器不好的人,反省忏悔以后,也能相应。
安祥禅的禅定
安祥禅大概有三个阶段。
离执禅定
当你接近了真正的禅的时候,你就产生了离执禅定,常独行,常独步,走到繁华热闹的地方,好像一个人来往,外面的东西不再干扰你了,你对它也不执着了,这个就是离执禅定。
去执禅定
离执禅定叫“途中”,不是“宝所”。很多人以为这个就到家了,没有!因为逢机遇缘,他的老毛病还会发作,因为病根没有去掉。所以在离执禅定的阶段才是反省最好的时机,要反省找到自己的病根,乃至于反省得很好,很由衷,而不带一点勉强,感觉这是一种享受,是一种自我发掘、自我认知,这是一件好事,那你慢慢地就知道自己的过去世。 所以你若彻底地、真正地反省悔改,把你见不得人的事曝光,找个年纪大的、年高德劭的人给你证明,那你这个病根就拔掉了,然后再继续地反省……,就很快地见性。以自性为真我,以本来面目是永恒不变的我;这样的认知、肯定,把那些分别心、贪图心、恐惧心、嫉妒心……通通除掉,那不是我,那是表面意识,是机械惯性,是荷尔蒙在作怪,所有操纵你的都是一部机器。新兵枪一响,就要拉肚子,因为胆汁大量分泌增加了肠蠕动,它就是一个生理的机械作用。人,是六十兆细胞堆积的一个化学工厂,不断地秒秒燃烧,秒秒发生化学变化,而且人也会产生物理变化,人就是被这个机器操纵。乡下人骂人说“你这个没用的、造粪的机器”,没有错!人就是这样的,人不断地制造水肥—— 它不只制造水肥,还有高级产品呀。
无执禅定
离执禅定到了去执禅定,到最后一无执着,活着只为责任义务,死了任务解除。而人是不会死的,“不会灭亡,反得永生”,人是不会死的。
离执禅定、去执禅定、无执禅定有什么事相呢?理事一如,理事是不二的。
到了离执禅定,人就潇洒自在了,气色会变好,人际关系会改善,事业会通顺。
到了去执禅定做完了以后,他不再做灰色的梦,做的是彩色的梦。随着你的反省、去执去得彻底的程度,来决定你梦中的彩色。人不是不做梦的,莲池大师写的《竹窗随笔》,他也做梦;大慧 宗杲禅师、克勤 圜悟禅师……他们也做梦!梦见六祖!孔子没有梦见周公,他认为自己衰老了。圣人照做梦,做梦不是个坏事,但是梦境迥然不同。到了反省得很好,到了去执去得很彻底,他做的是彩色的梦,天然七彩,花红柳绿,不再是模糊一片,乃至讲的话记得清清楚楚;再进一步,知道我在做梦。知道自己在做梦,而自己还没有醒,自己还在欣赏,那个就是什么?那个叫“法性土”,那是真实的,那不是做梦了。
到了无执禅定的时候,一念三千,用你的念力就能改变事实;心量广大,手一结印,一念陀罗尼就发光,叫“海印发光”,这是可以验证的。到了无执禅定的时候,所有接近你的人都能消业障,都能增福慧。
抱着一颗安祥心,念什么经、念什么咒,就能立竿见影地感应。没有安祥心态去念咒,不灵。为什么不灵呢?说你手结个印,结个印是什么呢?是天线;陀罗尼是你打电报的摩斯符号,但是你没有电,没有能源。念了半天,在那里猛敲榔头,电报发不出去。你要能给它发出去,这就需要能源。能源是什么?就是安祥。
保任安祥的方法
安祥是那么好,安祥又可以求之有其道,而失落了安祥的人是那么悲惨,我们就应该拼命追求,并保持安祥才对。至于如何保持安祥呢?
以反省忏悔去除心垢、并强调发露忏悔
去除心垢的方法:
学佛法都是要先反省。学任何一个法门,都是先反省忏悔,否则障不除,不能相应。先在反省的时候观心,可以帮助你认识自己──你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个好人,自己是个完整而统一的人,自己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自己是一个言寡尤、行寡悔、可以无大过矣的人,其实,绝对不然。如果认真反省一番,就会发现“自己根本不是个人”。如果承认过去所做、所为、所想,根本不是人,接近没有进化的动物;然后勇于面对自我,才可能做到真实的忏悔,才会获得实质的进步。如果不能够勇于面对自我,永远保持那种虚伪的假像,谁也救不了你。所以第一步要观察“自我是个什么?”
“天大的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要安排一个无事牵挂、心身自在之时间,摒除干扰,将平生所做、所思之应予改正者,彻底反省,以后誓不再犯,必获佛天宽恕。其程序如左:
(1)、斋戒沐浴换净衣,佛前焚香祝祷曰:“弟子某某无明覆盖,不见己过,堕落而不自觉,恳求佛菩萨慈悲,令见己过(三拜)。恳求护法菩萨善导(一拜)。”
(2)、准备纸簿原子笔,就反省所得一一写出。然后就所反省之事,能弥补者写出弥补计划(须执行,不可忘却);亏欠他人者、对不起他人者,观想其人在面前,向之顶礼乞宽恕。
(3)、以至诚之心就所写于佛前跪诵,幷誓不重犯,然后誓作新人,誓度众生,焚于佛前。
(4)、反省忏悔之事,以后不可再回忆,亦不重犯。
(5)、观每一念起,妄者疾速忏悔。
能照此方式行之,可以合法。
杜漏
不邪思妄想、不取相认同、不多说话、不生气、不躯壳起念、唯求心安。
耕云导师著有杜漏歌:
法身功德在无漏,诸漏尽时法身成。
邪思妄想沉阴境,取相认同丧本真,
话说多了心会乱,怒火能烧功德林,
躯壳起念滋三毒,心若不安怎修行。
法身功德在无漏,诸漏尽时法身成。
无漏行
就是实践佛陀开示的八正道:
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详细内容请参照 耕云导师讲词《安祥禅》第二集之《无漏行》。
实践不二法门
(1).修行的要领:解行不二、理事不二、苦乐不二。
(2).证入的方法:能所不二、定慧不二、体用不二、心法不二。
(3).真实法要:不思议。
详细内容请参照 耕云导师讲词《安祥禅》第一集之《不二法门》。
禅的正行
溯本穷源以竟理、行深般若以泯事、淑世超世以随缘。
详细内容请参照 耕云导师讲词《安祥禅》第二集之《迈向生命的圆满》
修心法要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详细内容请参照 耕云导师讲词《安祥禅》第一集之 《修心诀》
修行的秘诀及最高法门
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
详细内容参照百度百科“安祥禅”词条之第13节“安祥禅修行的最高秘诀”
另外,耕云导师在《安祥之美》讲词中亦有开示保任安祥的方法:
1、反观自心 正确认知  安祥是一种调和、统一、自在、自觉的心灵状态。没有杂念,空空朗朗,没有烦恼,没有兴奋,没有过去、未来。这个就是安祥的心态,也是你原本的心态。只要你能保持它,就节省了你十万年修行的努力。
我们为什么不说是“三昧耶”?不说是“正受”?不说是“正觉”?不说是“摩诃般若”?不说是“真如、自性”?不说是“本心”?而说是“安祥”?因为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作为一个文化的时区,也就是文化时间的区分;每一个时代有它自己的语言,如果我们用一、两千年前的语言,我们就感觉得有点儿晦涩,不够明朗,而且它障碍了我们察觉真相,障碍了我们体会真实。所以我们如果用一、两千年以前的名相,不如采用现在的语言。我们说是“三昧耶”,大家感觉有点儿陌生;若说“安祥”,大家在感觉上会亲切些。
2、停止寻觅 守本真心  禅既然是以安祥为内涵,那我们就不要去东寻西觅,任你找来找去,也不可能找到什么,不如“归来偶对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用不着“芒鞋踏破岭头云”了。只要秒秒“守本真心”,只要努力瞬有存、息有养,保任此事就够了。而保任此事是跟错误、罪恶不并存的,一定要痛改前非、扬弃自己的罪恶,才能拥有并保持安祥。
安祥,有的是从修行而得;修行而得,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这个不是夸张的话,生生不退转,也要个十万八万年,所以“修而得”很难,而别人传心给你很容易。但是“难得的”能够保持,“容易得的”不知珍惜,反而容易退失。
3、扬弃错误 不断修正
修行,就是修正你的思想、行为。常常观心,对于不正、错误、罪恶、黯淡、虚伪的念头,要批判自己、惩罚自己、警惕自己、告诫自己,使它不再重复。人多半是或浓或淡地活在错误当中,人不能够免于错误,但是不要把错误重复下去,重复下去,那就永远活在黑暗中;也不要把罪恶重复去,若重复下去,最后得到的一定是毁灭。
我们必须确知:“人只要是活在错误当中,他也不得不活在烦恼当中。”而人最大的弱点是姑息自己、苛求别人。我请各位记住一句话:“最会原谅自己的人,最得不到别人的谅解和佛天的原谅;最肯责备自己的人,最容易得到别人的原谅和佛天的宽恕。”
我们不要长着眼晴光看别人,不看自己。不要活在放纵、任性、自我宽恕当中,这样会形成恶性循环,使生命一天比一天萎缩。人,只能自救。而自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修行──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想念和行为。
4、即知即行 解行相应
最后,要“力行”,要“即知即行”,做到“解行相应”。光“知”不“行”,这种“知”就变成了废知识,跟酒精的废卡洛里一样,它对你没有帮助。而且没有用的知识装得越多,对你的人生、对你的智慧障碍越大。你知道那些名相,背熟那些名词,对你有什么用?有很多修行人,泥迹失神,抱了几本经去啃,希望能得道。结果最后临死的时候,证明只是被经所转,并没有转经。
修行进步的标准
随着自己的修行,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进步了呢?
“佛法,是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的心灵救济法门。”你有没有进步?就看你烦恼有没有减少?活得有没有潇洒自在?人生有没有通畅?有人问:“禅怎么感觉得到、看得出来?”
我们说:“禅,是可以清清楚楚地感觉得到的。禅是什么?禅显示在亲和力跟同化力上,清清楚楚,立竿见影的。”什么叫做亲和力?一个活在安祥当中的人,他就是禅;安祥就是正受,一个活在正受当中的人,他不会讨厌别人,别人会觉得他可亲,这是亲和力。
何以见得自己的修行进步了呢?就是错误少了,因此烦恼少了,这就表示你已经进步了,也就是表示说你已经入禅了。如果你烦恼还是那么多,必定是你的错误还是那么多。错误还是那么多,你距离佛法还是很远。
安祥禅的法宝
安祥禅的法宝包括耕云导师之讲词、著作、解惑录、诗歌、法语铭言及安祥禅曲。
在 耕云导师的法宝中,有说法录像带、法音(说法录音带)、讲词书籍、著作及安祥禅曲,均非常殊胜,值得我们一辈子涵泳其中,细细品尝安祥的法味。
导师讲词书籍最先得到安祥禅友的喜爱和重视,许多禅友从恭读、抄写导师讲词中获得安祥;再其次是安祥禅曲,不管是聆听或是吟唱安祥禅曲,都容易净化心灵、洗净心垢,导师多次开示“唱禅歌就是修行”的确行之有效。
不过若以“法音(讲词录音带)”及讲词书籍为例做个比较,其中以“法音”最靠近安祥,也最能表达 耕云导师的真传,也就是说加持力较大,也较为珍贵。在安祥禅的法宝中,导师法音在某些时候或某些场合,较讲词、录影带、著作更具方便性,例如在开车、做家事、休息、睡觉……之时均可播放。不论是否有空专心聆听,或多或少都可达到消业障、增福慧的效果。当然能够专心聆听,效果更佳。因为播放 恩师的法音,就好像打开电灯的开关,就会开始放出光明。因此在家里播放 恩师法音,不但可以改善家里的灵气,呈现出一片祥和的气氛,又可消除家人的业障,除掉一天下来在尘世中所受的污染,提升家居生活的品质,活得更舒服、顺畅。
亲近导师的法宝,其相应程度的关键就在于诚敬信,也就是内心与 耕云导师的距离。也就是说愈有诚敬信的人,愈能感应。当然障碍较重的人,若能坚持一贯的诚敬信,并配合实际的修行,久久亦能相应。
安祥禅丛书简介
安祥禅丛书都是广大禅友发心募捐善款,通过政府主管部门审批,合法出版。所有安祥禅书籍均为结缘赠送,可以免费索阅,坚持只送不卖。
1、《安祥禅》第一集:为 耕云导师禅学讲话集,内容包括“安祥之美”、“禅的认知与修学”、“修心诀”……等十二篇。
2、《安祥禅》第二集:为 耕云导师禅学讲话集,内容包括“迈向生命的圆满”、“中华禅风的演变”、“参学正眼”……等十篇。
3、《安祥禅》第三集:为 耕云导师禅学讲话集,内容包括“安祥是佛出世的本怀”、“成佛作祖的方法”、“真我与禅定”……等廿四篇。
4、《观潮随笔》:为 耕云导师早期(一九六O年代)所发表之般若文字,精简扼要,分为“世说”、“法尘”、“禅垢”等三辑。
5、《金刚经》、《六祖坛经》:合辑两经为一册,是修习安祥禅必备之宝典。
6、《解惑录》(一)、(二):为 耕云导师在说法或共修会中,答复修行疑难之专辑,以问答方式编排,最能解除修行之疑惑。
7、《耕云书笺》:为 耕云导师答复弟子们问法之信函,内容直陈禅修精髓,是修行者不可多得之宝典。
8、《爱的人生》:为 耕云导师之著作,直陈人生真义,借着对爱的认知、爱的力行,而达到人生光明的大道。
9、《圜悟禅师心要》:系 耕云导师素所强调的学禅之人不可不读的禅宗典籍,经本会重新标点断句,精美易读,最可贵的是加上 耕云导师所写的序言、批示和所划的重点,是学禅的无价之宝。
10、《缘生可贵》:为云开师兄修学安祥禅的心得报告,全书充分展现出珍惜安祥、宏扬安祥禅的热忱,非常值得参阅。
11、《自觉自在》:为怀恩师兄的修学安祥禅心得报告,全书以平实、平淡的笔调,阐释了安祥的殊胜和修行的方法,正见、正受具足,值得再三咀嚼。
12、《生命的升华与沉淀》:为云开师兄修学安祥禅的心得报告,全书充分印证安祥禅的殊胜,解除学法的许多疑惑,若能细心研读,必将获益无穷。
学习资源
1、安祥禅学研究网站:请通过百度或谷歌搜索anhsiangchan。
2、高雄市安祥禅学会
3、安祥禅丛书全球各地区连络处:请参考安祥禅学研究网站。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5 14:14
目录
概述
标准英文名
安祥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