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宫砂,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判断女子是否“守贞”的方法。传说用朱砂喂养的“守宫”(即
壁虎)经过捣治后点在妇女的肢体上,可始终不掉,但一有房事则自行脱落,故云。
历史背景
“守宫”一词最早出现于《尔雅》之中,但编者将其与
蝾螈、
蜥蜴、
蝘蜓[yǎntíng]混作一类。“宫”是古代对房屋、居室的通称,因
壁虎“以其常在屋壁,故名守宫。”因此被视为安守宫室的瑞兽。
后来,“宫”专指帝王、皇后、妃子等居住的皇宫内苑,即为皇帝看守后宫之意。“守宫”一词与“守宫砂”也有了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流传发展
守宫砂作为一种方术产生后,大体经历了
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至清四个不同的阶段。
秦汉魏晋时期
出土文献中,“
守宫砂”作为一种方术,在周家台30号秦墓简牍中已经出现。简牍释文中有:“······并命和之,即取守室二七,置椆中,而食以丹,各尽其复(腹),□······”(前后有缺简)校释者认为,此处的“守室”即“守宫”,指
蜥蜴。至汉代,马王堆汉墓帛书《养生方》,又提及“守宫砂”,其中《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的释文作:“【以】七月七日取守【宫】,□以□□□其口,貍(埋)灶口下,深□【□□】○【□□】水染其汁,以染女子辟(臂)。女子与男子戯侮,即柀(被)缺;□卧,即去。”
传世
文献对守宫砂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汉淮南王
刘安所撰《
淮南万毕术》一书中。该书久佚,后代所见《淮南万毕术》文字散引于《
初学记》《
艺文类聚》《
太平御览》等类书中。清代学者
孙冯翼、
茆泮林、
丁晏、
叶德辉等各有辑本。其中《太平御览》卷七三六引《淮南万毕术》若干条,内有:“取守宫虫,饵以丹,阴乾,涂女人身,男合即灭。”又,《太平御览》卷九四六引《淮南万毕术》有若干条文字涉及守宫,其中有关“守宫砂”的一条又说:“取七月七日守宫阴乾之,治合,以井花水和,途女人身,有文章,则以丹途之,不去者不淫,去者有奸。”
至
魏晋,也有若干涉及守宫砂的记载。秦汉魏晋时期,神仙方士之说因受到上层统治者的崇信而盛行一时,受此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守宫砂方术得以在汉淮南王刘安《淮南万毕术》、吴僧
赞宁《
感应类从志》、晋张华《
博物志》等神仙志怪书籍中保留下来。
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中国医学有了较大发展。陶弘景在《
本草经集注》中,为辨析石龙子、守宫、
蜥蜴等物的不同,或当参考了晋人张华《博物志》等文献对“守宫砂”方术的记载文字。而比其时代略晚的梁简文帝
萧纲也在《如意方》中,综合《博物志》《
汉武帝内传》等书的记载,对守宫砂的研制有了进一步的发挥。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为适应科举取士的要求,当时的文人士子除了要熟悉
儒家经学典籍外,还要广泛博览其他各部典籍,这使得原载于神仙
志怪、医籍中的守宫砂方术藉此而进入他们的知识涉猎领域。这一时期,中国
医药学和
医学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唐王朝不仅在
太医署主办专科性质的医学校,还在地方
府、州、县设置
医学院校。医学教育制度的完善,推动了对前代本草医籍进一步整理的工作。如《
新修本草》,除抄引陶弘景《
本草经集注》有关守宫砂的记载外,对守宫命名及守宫砂的信仰原理给出了“以其常在屋壁,故名守宫,亦名辟宫,未必如术饲朱点妇人也,此皆假释尔”,而“又云朱饲满三斤,殊为谬矣”的科学判断。但这种
科学认识在后世医籍中只是被原样转录而并未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以致明医家
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中虽已别石龙子与守宫为二物,认为“点臂之说,《
淮南万毕术》、张华《
博物志》、
彭乘《墨客挥犀》皆有其法,大抵不真”,但仍认为其说“恐别有术,今不传矣”。
宋明至清时期
宋明至清时期,守宫砂方术的流传呈现出较为多元的状态。一方面,宋明学术文化的发展使得原来见载于《
淮南万毕术》《
博物志》等汉晋神仙志怪之书中的守宫砂方术不但被《
太平御览》《
太平广记》等类书及
罗愿《
尔雅翼》、
陆佃《
埤雅》等
训诂书所辑录,而且也被彭乘《
续墨客挥犀》、
陈元靓《
岁时广记》、
郎瑛《
七修类稿》、张岱《夜航船》等文言轶事、
笔记小说和民间岁时记等书所记载;另一方面,宋儒在探索儒学的过程中,主张以心性义理阐发儒家经典,这使得儒学中义理化、伦理化的成分被进一步凸显并张杨。义理之学的大兴,尤其是
朱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观念的阐扬,对女子人身的禁锢以及贞节观的提升达到前所未有之状态。这种社会风气和环境,使守宫砂方术在当时文人士子的笔下被广泛提及。守宫砂方术在这一时期的诗词、小说等文学作品中被大量提及,也从侧面反映出此一时期社会对处子贞节观的狂热追求和倡导。
产生原因
学者
吕亚虎认为,守宫砂产生的时代大体上应在
秦始皇时期,他并且推测,这一方术产生的原因,可能与
周代以来出于对子嗣血胤纯洁的追求,以及秦始皇时期整饬世风、奖励
贞洁,晚年又追求长生不死,致使
方士之说大兴的社会背景有关。
(一)男权社会中对子嗣血胤纯洁的重视
守宫砂方术的功能在于验视女子是否贞洁。而在男权社会下,对女子贞洁的重视,主要出于对子嗣血胤纯洁的要求,因为这关系到家族财产的继承和对先祖神灵祭祀的圣洁。恩格斯在论及专偶制家庭的形成原因时说:“它是建立在丈夫的统治之上的,其明显的目的就是生育有确凿无疑的生父的子女。而确定这种生父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子女将来要以亲生的继承人的资格继承他们父亲的财产。”因此,“为了保证妻子的
贞操,从而保证子女出生自一定的父亲,妻子便落在丈夫的绝对权力之下了。即使打死了她,那也不过是行使他的权利罢了”。
秦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统治,整饬世风,秦始皇曾杀了与其母赵太后私通的宦者
嫪毐及二人所生之二子。他也曾大力表彰守节的
巴寡妇清,并先后立石刻碑,以政府明令形式禁止淫佚、奖励贞洁。
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载,秦始皇九年,有人告发后宫阉人
缪毐实非宦者,常与赵太后私乱,并生子二人,于是秦始皇彻査此事,俱得实情。秦始皇对于宦者谬毐与其生母太后的淫乱私情,毫不留情,不但夷杀缪毐三族,杀掉太后与缪毐所生的自己的两个同母异父弟弟,而且将生身之母太后迁居雍地,如此处理,除了有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要求外,也不乏整饬世风的考虑。为此之虑,秦始皇对能“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的巴寡妇清给予很高礼遇,不但以客礼待之,誉其为“贞妇”,以表彰其贞节,且为她修建了“
怀清台”。秦始皇对于能贞节自守的巴寡妇清之所以要这样做,其目的无非是想以巴寡妇清为示范,为天下树立女子贞洁之表率。
其后,秦始皇在东行郡县和南游江淮过程中,曾两次以立石刻碑的形式下发整饬世风的政令。如《史记·
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
上邹蝉山,刻所立石,其辞有“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后嗣”。又南登琅邪,立石刻辞颂秦德,其文有“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务贞良”。又,三十七年十月,秦始皇出游,沿江而下,登
会稽山。
李斯奉命为文颂秦德、罪六国、明法规、正风俗,亲自以
小篆书写,刻石立碑,其文有云:“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絜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
上引几方刻石文字的意思很明了,其均是以国家法令的形式提倡女子贞节,禁止淫佚,以教化世风。
顾炎武对此评曰:“秦之任刑虽过,而其坊民正
俗之意固未始异于三王也。”可见,秦代从整饬社会风气人手,对于女性贞洁的重视也是很明显的。
(三)方士之说的盛行
战国末世至秦朝,方士炼丹长生之说盛行。《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晚年,为追求长生不死,曾“悉召文学
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还曾先后派方士徐市、
卢生、韩终、
侯生等出海为其寻求仙人和
不死之药。
秦始皇曾多次派方士求仙人不死之药。秦始皇晚年迷信方士
之言,就在于他相信方士能为他寻找到灵丹仙药以满足其长生不死的需求。这一愿望最终虽未实现,却直接催化了方士大兴、
方术流行的结果。此外,从文献记载来看,当时的方士们除入海求取不死之药外,他们也常亲自炼制长生不老的仙丹。作为守宫砂的主要原料之一的
丹砂,则是他们炼制仙丹的主要配料之一。而方士在炼丹求仙过程中,常需择取处子之身的童男童女为其炼丹求仙之辅助。对处子之身童女的甄别,也需要相关方术来验视。这一需求,无形中也增强了人们对丹砂功能的认知,同时推动了守宫砂验贞方术的产生。
相关质疑
古人对守宫砂早就提出了质疑。
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中对此说法一针见血地指出:“点臂之说,《
淮南万毕术》、张华《
博物志》、彭乘《墨客挥犀》,皆有其法,大抵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