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耍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属于宁海平调表演中独具的一门
绝活儿。几起几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其是建国后,抢救、挖掘和保持,势在必行。06年被列入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主要分一咬、二舔、三吞、四吐等几个步骤。粗犷中不失细腻、野性凸现灵动的“
变口”技艺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
步骤
主要分一咬、二舔、三吞、四吐等几个步骤。
风格
宁海耍牙是一种粗犷中不失细腻、野性中凸现灵动的“变口”技艺,
艺人取200公斤以上的雄性肉猪下颚骨上獠牙含在口中,以舌为主要动力,而用齿、唇、气的各种活动辅助表演。这种表演以精湛的“变口”功夫和狂放的身段配合平调的“三大一小”及【将军令】等曲牌,塑造出剧中独角龙不可一世的骄横之态,令人叹为观止。宁海平调中的耍牙技艺独特,程序讲究,看似轻松,实则是一门苦功,每一代传人都要经历艰苦的练习过程方能掌握。新
中国成立后,耍牙在传统的基础上得到改进提高,由原来的六颗耍发展成十颗耍,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赞誉。
发展
解放前夕,平调班社已几乎散光。解放后,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平调才重又兴起,经几代人的数年努力,平调重登舞台,重新收集、记录、整理了一批平调传统剧目、唱腔、曲牌58册。
平调剧团的文书档案、
艺术档案、剧照563张于1991年一起移交进宁海县档案馆,成为该馆的的具有地方特色的
专业档案之一。宁海平调,是
浙江比较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也是浙江高腔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派。因用
浙江宁海地区的方言演唱,且所唱的高腔曲牌一般都比较平缓,故而称之为“宁海平调”。宁海平调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有三四百年的历史。由于从艺者多为宁海人,又称其为“宁海本地班”。平调戏班是宁海土生土长的演出团体,曾长期游移在演唱形式上,后因文人的介入,平调才有了“前十八”、“后十八”的“
脚本”,它的发展离不开原始形态戏剧形态戏剧形式的过程。早期的平调演出团体已无可考,
咸丰至民国时期,活动在县境内的戏班就有11个。
起源
约在清末民初,它的影响范围主要在
浙江东南部,在浙江西北部的观众中也留有良好的口碑。耍牙本是一项独立的技艺,自从被浙江宁海传统戏曲剧种平调吸收后,就与其形成了难以割舍的共生关系,成为极具特色的地域性演技。这个演技充分反映在宁海平调“后十八本”之一的传统节目《小金钱》中,它以强烈的艺术夸张,烘托了独角龙妖魔化的野性美。耍牙材料取其二百公斤以上的雄性肉猪下腭骨上的獠牙,长约二寸。演员含在口中,以舌为主要动力,齿、唇、气为辅助,进行表演。它的程序分一咬、二舔、三吞、四吐。配合平调“三大一小”的打击乐及《将军令》等多种曲牌,以侧身龙步、转身亮相、上下翻牙,变换表情等表演手法为陪衬,展现了高超的耍牙绝技,塑造了角色的张狂与暴烈,可称为我国少数戏曲剧种—平调中的一朵演技奇葩。
成立
宁海平调戏班停演的时间在
解放战争时期,有许多老
艺人被迫改行。建国后,政府在抢救古老地方剧种平调的同时,也大力挖掘耍牙绝技。1957年,成立了平调演出队;1960年,在宁海
象山合并两县合并时期,成立了“地方国营象山平调剧团”;传统剧目《小金钱》改变为《宋金莲》。1961年,宁海复县,改称为“地方国营宁海平调剧团”。
荣誉
宁海在
宁波、
杭州的二次会演中,独角龙“耍牙”技惊广座,不但得到省领导的表彰奖励,也赢得演艺界同行的一致好评。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会演,曾获
浙江省少数剧种交流演出表演一等奖,第五届
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表演一等奖,中国(
杭州)“城隍阁杯”民间戏曲折子戏邀请赛金奖等。国内各级新闻媒体也纷纷作出报道,中央电视台曾邀请剧组人员参加四套的《欢聚一堂》栏目;继后,中央电视一台又作了专题报道;各级报纸刊物也不断报道这项绝活,誉为“东方绝技”。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宁海平调榜。
耍牙绝艺曾为宁海平调赢得过无数荣誉:1980年耍牙第四代传人叶全民参加
浙江省专业剧团青年演员汇演,获得一等奖;2003年第六代传人
薛巧萍参加全国“国花”杯中青年戏曲大奖赛,捧回了金奖。但近年来,耍牙艺术已面临后继乏人、濒临灭绝的窘境。
金牛报春
《金牛报春》,在喜庆的音乐和铿锵的锣鼓声中,宁海越剧团耍牙第六代传人
薛巧萍以金牛狂舞的方式,口衔10颗猪獠牙,收放自如,吞吐有法,夹杂着唱、念、做、打,再现了号称“东方绝技”的耍牙艺术。
人物采访
近日,笔者专程到
浙江省宁海县
桑洲镇坑口村“文化下乡”现场,采访了
薛巧萍。
与舞台上威武健硕、带着强烈乡野风格的金牛完全不同,台下的
薛巧萍清秀、白净,静谧中带点羞涩,是典型的“
乖乖女”形象。
薛巧萍告诉笔者:她是薛岙渔民的后代,15岁时投考县越剧团,爸爸妈妈虽然有点舍不得,但了解女儿痴迷戏剧,只好表态说:“小孩子吃点苦,有好处。”外公、外婆原来就是个越剧“
发烧友”,自然支持她从艺。
艺术道路
于是,
薛巧萍带着薛岙的海风,来到举目无亲的县城。学戏是非常艰苦的差使,
薛巧萍每天早早起床,然后是冗长枯燥的唱、念、做、打……没有工资,只发一点生活费……在汗水与泪水中,她一天天长大。一年后,她在
宁波市“
新苗杯”多项技能大奖赛中获得优秀奖。
2002年初,宁海县筹办第一届
徐霞客开游节,开幕式上的节目自然要有十足的“宁海味”,“耍牙绝技”众望所归。团里让好学上进的
薛巧萍拜曾获
浙江省青年演员调演一等奖的叶全民为师,学习耍牙。
2002年初,
薛巧萍第一次学耍牙,师傅叶全民是解放后耍牙的第二代传人,当时已调县
新华书店工作,团里又把他请回来,专门传授耍牙绝技。
同年5月,在首届
徐霞客开游节开幕式上,
薛巧萍饰演《金莲斩蛟》中
独角龙的小喽罗八小龙之一。那是她第一次耍牙演出,口中只衔着两颗牙。当时,和她一起学习耍牙的有8个人,但只剩下
薛巧萍1个人。
提到这些,
薛巧萍颇为遗憾地说:“苦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女孩子学耍牙,总有点张牙舞爪的感觉,比较难看,许多人就不再愿意学下去了……”
当笔者问:“吃这么多的苦头,你家里人支持吗?”
薛巧萍笑着回答:“由于演出任务重,与外界的接触少,我仍是单身,也没有男朋友,因此谈不上家人。倒是刚开始时,爸爸妈妈不支持,说女孩子练这种功夫不雅观,但外公、外婆比较理解,说从艺就是要学绝招。再说,我要对得起叶全民老师的言传身教,没有理由不把耍牙学好。”
为了把耍牙绝技发扬光大,
薛巧萍没少花工夫。对她来说,勤学苦练已不是一种品质,而是一种生活方方式,天道酬勤,2003年,
薛巧萍凭着耍牙绝技,在全国“国花杯”青年演员戏曲大赛中获得金奖。
宁海县政府收到中央电视台的邀请函,邀请薛巧萍赴
北京录制除夕夜的贺岁节目——耍牙。这成为岁末年初宁海人津津乐道的一大新闻。
1月10日,
宁海县越剧团团长唐洁妃、副团长叶波带队,
薛巧萍等一行人飞赴
北京。其实,这已不是
薛巧萍第一次进京献演耍牙绝技。
早在2006年6月,宁海平调耍牙绝技作为第一批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京,在民族文化宫展演。
薛巧萍把8颗猪獠牙含在口内,另有2颗塞在鼻中,如一把折扇般收放自如,开口时无边风月,收拢时云遮月掩,立时技惊四座,成为
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的一大亮点。
2007年年初,
福建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由中央电视台承办,导演滕海涛特意找到
薛巧萍。看过
薛巧萍的表演后,滕海涛击节叫好。此节目后来在央视11套播出,这是
薛巧萍第二次上央视。第一次是在2006年,耍牙作为第4届
徐霞客开游节开幕式的一部分,在中央电视台《与您相约》栏目中亮相。
品格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逝了鼓角争鸣。除夕夜的惊鸿一瞥已成辉煌。载誉归来的
薛巧萍,没有一点大牌的骄傲与矫情,而是从1月13日开始,就投入到紧张的排练、演出中。她参与赴
桑洲老区的“文化下乡”,一天演两场,从正月初四开始,连演7天,非常辛苦。
薛巧萍却真诚地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是这个伟大的时代和无数的热心人,才使我有了一点点机会,因此,我要回报社会。”
独角龙耍牙绝技
浙江宁海有个剧种叫“平调”,平调有出传统戏叫《金莲斩蛟》,后来改编为
神话剧叫《银瓶仙露》,戏里有个角色叫
独角龙。
独角龙的表演非常有意思,嘴巴里可含十颗猪獠牙,人们在台下看到:独角龙的嘴里先出现两颗,接着四颗、六颗渐次增多,能上下翻动,左右开放,颇有川剧“变脸”那样的“
特技”和“绝招”,这绝招当地叫“独角龙耍牙”。
浙东的观众若说起平调,最爱点看独角龙的戏了。若在乡间演出,男女老少便会奔走相告。“独角龙耍牙”成了平调的品牌,又被国家文化部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独角龙这个名字有点怪,它是个什么东西呢?我在家乡宁海看了很多年的这个戏,看到的“独角龙”造型几乎都是头盔上长了一个牛角的家伙,这角既没有龙角的华贵,又没有对称的美学效果,所以这个独角龙我猜是个反面角色,它要么是个土匪强盗,要么是个妖精之类。不过艺术贵在独特,独角龙之所以流传旷久,深入人心,它除了耍牙
特技表演之外,还与这个独特的人物造型分不开。在
中国传统的戏曲人物里没有听说有个叫“独角龙”的,可能仅此一家。由于独角龙张牙舞爪,所以戏里出现了一个敢于刺杀他的女英雄,构成了“姣姣斩独角龙”的故事,一刚一柔,一张一弛,大锣大鼓,大开大合,何等豪迈,何等气派!
传说
浙江宁海这方水土孕育出这样的戏,浙东人民喜欢这样的戏,不是没有缘由的。宁海有许多有关独角龙的民间传说:传说独角龙出生在新昌山区,有着山区人的粗放与狰狞,此人竟然嗜吃壁虎和四脚蛇,身上长满疮痂,而后疮痂又变成鳞壳,头上也长出一只角来。由于传说,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便完成了由人变成非神非妖的转化:他力大如牛,性残如虎,作恶甚多,成了地方一害,而后他又落草为寇,打家劫有独角龙残害生灵,便有反抗者的奋起斗争,其任务落在一个弱女子的身上,这位英雄女子名叫宋金莲,于是宋金莲又衍变出许多故事,一说宋金莲与其妹妹随父在桶盘上看管山村,后因山村被占,父亲被杀,两姐妹自然要复仇;另一说则更复杂,不过故事说法不一,但“金莲斩蛟”一说却基本一致。然而到了清代,有位章翰林把这故事编写成剧本《小金钱》之后,内容已与原先的传说大相径庭了。
1978年我在宁海平调剧团当编剧,接受了改编《小金钱》的从《小金钱》到后来我改编的《金莲斩蛟》,我感到最有光彩之处还是
独角龙的“耍牙”表演艺术。历经数代
艺人的创造发展,宁海“耍牙”术已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改编后,为了充分表现“
独角龙”这一角色,我将剧情改成落泊书生
刘邦瑞来投奔岳父,岳父(即宋金莲之父)却嫌他穷愁潦倒,用抱滑雪瓶之计惩罚
刘邦瑞,并借此将刘赶出门外,未成亲的宋金莲感于道义,与刘“一马双鞍”双双逃走,不想被鸡鸣山强盗独角龙劫住,强迫宋金莲做
压寨夫人,最后宋金莲用了不少巧计斩了独角龙。
但剧本出来后,行家们认为构思、主题没有新鲜东西,还得重改。由此,我经过更多的思考,将《金莲斩蛟》改成《银瓶仙露》。这是一个神话剧,我汲取了浙东各类民间故事,也有原来《金莲斩蛟》的影子,并让
独角龙一开始就卷入矛盾之中,这个千年修炼而成的妖精年年要选美成亲,残害生灵,为了拯救百姓,银瓶仙子不惜牺牲自己,以900年修炼成的仙露与独角龙的毒火展开了一场殊死的较量。这个戏终于被宁海平调剧团推上舞台,演出总场数达千场以上。全国各地还有
广东粤剧、
浙江婺剧、上海淮剧等多个剧团也移植上演。
独角龙的生命延续
独角龙的“生命”终于延续到了21世纪的,由此也延续了宁海平调的生命独角龙耍牙的绝技很受农民的欢迎,每到一处演出,山村简直沸腾了。这个戏到城市演出也同样受到欢迎:记得20世纪60年代初绍剧名家
六龄童看了平调剧团刘兴官的独角龙耍牙,非常钦佩,当场端来一碗清水,恭恭敬敬地奉在刘兴官的面前,要求拜师。如今平调的老
艺人刘兴官虽已作古,而独角龙的表演却薪火相传,到已经传到女演员的身上了。我们很难用几代演员去简单地划分,演过独角龙角色的大约已有数代演员了。其中叶全民是最为出色的一个,20世纪80年代他上杭城去参加全省青年演员大赛,以其独特的艺术荣获一等奖,成为宁海平调史上的一份骄傲。“独角龙”传到了女演员的身上,这无疑多了一分艰难,说起来很有一点悲壮的味道。其中有成绩的有王春盎、
薛巧萍等人。独角龙耍牙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国家的保护,使我们感到十分欣慰,独角龙耍牙能够代代相传下去,这实在是件可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