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甲区位于
台湾省
台南市北方偏西,位处北门地区境内,北临
嘉义县义竹乡,东邻
盐水区、
下营区、
麻豆区,西邻
北门区,西南连
将军区,南接
佳里区。辖有学甲、大湾、草坔、山寮、瓦寮、中洲、宅子港、学甲寮、溪洲子寮、头港等村落。
本区系属
平原地形,
地势平坦,但因靠近沿海地带,且有
八掌溪、
急水溪、将军溪三条河流流贯区境,加上位处
嘉南大圳下游,排水不畅,故时有水患发生。地质盐分颇重,当地属台湾盐分地带。气候上则属
热带季风气候。
学甲区原属平埔人西拉雅人萧垄社支社“学甲社”的故地,学甲应是番社社名,当地后社、中社、下社仔等地名应为旧番社的遗迹。
明郑时期先有
福建泉州同安县民来此开垦,漳泉移民相继移入,李、陈、谢、庄、郭、赖、吴、王等姓百姓逐渐形成聚落,建立了所谓“学甲十三堡”。
明郑时属天兴县管辖,
清道光年间设置“学甲堡”,隶属当时的嘉义县管辖。
陈华宗担任学甲庄长期间,独排众议,于庄内进行都市计划及土地区划整理,当时曾遭庞大阻力,然而推展结果则奠立了学甲日后市区发展的基础。战后改设
台南县学甲乡,1960年代因纺织业发达,外来人口激增,设籍人口一度增为五万余人,遂于
1968年1月26日由省府核定于同年
2月2日升格为学甲镇,同时也是台湾重新划分县市后第一个改制的自治单位、亦为最后一个由乡升格为镇的行政区。近年来则因产业衰微,设籍人口降为2.8万余人。
学甲镇公所镇库负债严重,为撙节人事开支,第十届镇长李庄秀芬将全镇原26里,于2006年2月归并为十三里,为战后学甲镇最大幅的行政区调整。
2010年12月25日因
台南县与台南市(省辖市)合并升格为
直辖市,改制为
台南市学甲区。从此地方自治工作里的学甲镇长与学甲镇镇民代表选举这二项选举活动均告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