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银行
管理模式
“学分银行”(school credit bank)是一种模拟或是借鉴银行的功能特点,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管理模式。与商业银行零存整取的储蓄方式相似,学习者平时零星学习可以得到学分,这些学分能像货币那样被存储在国家相关部门授权的机构,当达到一定标准之后,还能兑换相应的学历和非学历证书
主要内容
“学分银行”的主要内容为累积学分,它突破传统的专业限制和学习时段限制,将技能培训学历教育结合起来。“学分银行”制度将学生完成学业的时间从固定学习制改变为弹性学习制。根据“学分银行”制度,学生只要学完一门课就计一定的学分,参加技能培训、考证也计学分,然后按全部应得学分累积;同时,允许学生不按常规的学期时间进行学习,而是像银行存款零存整取一样,学习时间可集中也可中断,即使隔了几年,曾有的学习经历仍可折合成学分,存于“学分银行”。
特点优势
西方国家多年前开始实行“学分制”,在校学生每学期可自主选择部分课程。结果,学生学习乐趣增加,信心增强,学校整体学习效率与成绩也大有提高。
“学分银行”尤其适合职业教育边实践、边学习的特点。职业学校设立“学分银行”,学生可以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学完一门功课,可将拿到的学分存入“银行”,工作几年回来后可以继续学习,学完一门算一门学分,累积到规定学分总数后即可“支取”相应学历。
“学分银行”的“灵活”优势显而易见,它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利于学校走向市场;有利于各类教育沟通衔接;有利于教师提高素质。
发展历程
2006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推进上海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10年初步建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框架”的总目标。上海市教委开展学分互认调研,积极探索学历与非学历教育间的“学分互认”机制,将初拟《开展高等教育学分互认试点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沟通试点的方案》,先在成人教育和业余教育领域试点。探索建立“市民终身学习卡”制度,把市民终身学习情况、学习奖励记录在案,在此基础上建立“学分银行”,给予学历或非学历的成果认定。
2010年,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以来,“学分银行”这一概念频繁出现于一系列政策文件中。
2016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提出:“探索建立国家学分银行,构建分级认证服务网络,对学习者不同形式学习成果及学分进行认定、记录和存储。鼓励区域、联盟学校建立学分认定、积累及转换系统。”
2020年11月,北京市学分银行启动。
各地发展
全国
截至2020年11月,全国共有16个省、直辖市进行了学分银行建设,而学分银行中的“央行”,即国家级学分银行,还在进行施工蓝图设计。
上海
截至2020年11月,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已有376万学习者开户,9.1万人转换学分。
学习成果
学分银行认定的学习成果,分为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其他非学历教育项目三类。
(一)学历教育学习成果是指学习者通过国民教育系列学历教育获得的学分、学位及学历证书等。
(二)职业培训学习成果是指学习者获得的经学分银行认证的职业培训证书和培训项目成绩。
(三)其他非学历教育项目学习成果是指学习者获得的经学分银行认证的社区教育老年大学、其他无定式项目的学分、成绩与学习记录证明等。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12 18:23
目录
概述
主要内容
特点优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