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敬良
中国工程院院士、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专家
孙敬良(1930年7月14日—2022年12月28日),男,汉族,生于山东莱州,液体火箭发动机与运载火箭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顾问,八院原科技委主任、首席高级技术顾问。
人物生平
1930年7月14日,孙敬良出生于山东省掖县(今莱州市)。
1947年1月—1947年8月,在哈尔滨市第一百货公司工作。
1947年9月—1950年3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航空发动机专业学习,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50年3月—1951年8月,在空军锦州第三航校担任翻译组组长。
1951年9月—1958年3月,在苏联莫斯科茹可夫斯基军事航空工程学院飞机与航空发动机专业学习,毕业后获得副博士学位。
1958年3月—1961年3月,在国防部五院一分院三部一室任行政组长。
1961年3月—1962年4月,在国防部五院一分院三部七室任副主任。
1962年4月—1965年4月,在国防部五院一分院三部一室任副主任。
1965年4月—1965年7月,在国防部五院二分院二十一所任副所长。
1965年7月—1967年1月,在第七机械工业部二院二十一所(新新机器厂)先后任副所长、副厂长。
1967年1月—1970年5月,在上海机电二局二十一所任副主任。
1970年5月—1978年5月,在上海新新机器厂任生产组副组长。
1978年5月—1983年8月,在上海航天局总师室任副总工程师。
1983年8月—1989年6月,在上海航天局科技委任副主任。
1989年6月—1993年5月,担任上海航天局科技委主任。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1999年,被任命为遥感卫星一号工程总设计师。
2001年,被任命为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2022年12月28日,孙敬良院士逝世,享年92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孙敬良院士主持了多种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和改进;创造性地解决了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不稳定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孙敬良主持研制的“风暴一号”改进型火箭在1981年实现了“一箭三星”发射,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实现“一箭多星”的国家。
1979年,孙敬良提出总体方案优化设计原则,使运载能力超过中国国外同类火箭的水平。
1982年,孙敬良提出并主持实施独创性的全动力系统冷流试验方案,攻克了大型运载火箭纵向耦合振动的技术关键。
1984年,“长征四号”甲火箭进入初样研制阶段,需要对火箭三级动力系统进行热试车考核,孙敬良带领队伍,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制定有效预案,确保热试车一次成功。
1991年,孙敬良组织研制出运载能力大、入轨精度和可靠性高而单位质量有效载荷发射费用低(即经济性好)的二级火箭。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孙敬良担任上海市政协委员(1993年2月—1998年4月)、上海市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2002年),上海航天局技术顾问(1993年5月)。
人物评价
孙敬良为1984年成功发射地球同步卫星做出重要贡献,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重要贡献。(上海科技党建 评)
和很多老科学家相比,孙敬良院士并没有很强的“气场”,也没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个老航天人,就像一块其貌不扬但工艺精湛的机械手表,让人感觉可信、可靠。(《新闻晚报》 评)
。(《海陆空天惯性世界》 评)
几十年来,孙敬良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刻苦的奉献精神,扎实的工作作风,顽强执著的毅力和追求,默默地为中国的大型运载火箭事业作出一项又一项的贡献。(《瞭望周刊》评)
孙敬良的一生都无休、无歇地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他带领着队伍,几十年南征北战,屡屡攻坚克难。担任卫星工程总设计师以后,为了弄清一个基本概念,他亲自推导复杂的数学公式。这种严谨的科学作风,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和对产品质量一丝不苟的作风已成为科研人员的楷模,不断激励着与他共事的技术人员敢于创新和勇于挑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作为德高望重的大师,孙敬良带领队伍,在困难和失败面前不动摇、不退缩,百折不挠、锲而不舍,不断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实现了一次又一次技术突破,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树立了一座又一座丰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评)
参考资料
孙敬良.中国工程院.
主要学历.中国工程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1 12:4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