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江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孔庆江,男,1965年12月出生。武汉大学国际经济法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
个人介绍
国际之路知行合一,成果昭然
学者不必多言,学术成果昭然足矣。孔庆江教授在学术国际化的道路上,孜孜不倦,仰之弥高钻之愈坚,二十几年的学术生涯,笔耕不辍,在《国际法和比较法季刊》、《国际经济法学刊》、《世界贸易学刊》等匿名评审的国际法学刊物和其他国际主流学术刊物发表英文撰写的论文近40篇,其中被SSCI收录的11篇;出版以英文撰写的专著四部。
要说孔庆江与法学的渊源,可谓机缘巧合。他当年在南京大学本科阶段主修的专业是经济地理,与法学并无关系,偶然的机会接触到法学课程,发现原来自己的兴趣点在这里,从此走上了一心一意专攻法学的道路,相继在华东政法大学、武汉大学法学院研读深造,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确定了对国际法学的学术追求。
国际法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必然要走向国际化,发挥其功效。一名学者,要使其学术与国际化接轨,也应将步伐迈出国门,在交流切磋中开拓视野、磨练思维。深谙此理的孔庆江于1996年远渡重洋,先后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比较公法和国际法研究院、英国剑桥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研习和工作。这次经历,不仅是一趟收获崭新知识的旅程,也是一次检验自身学术水平的考验。回忆起在联合国的工作和研习,孔庆江印象最深刻的是实习过程中第一次参与的外交会议。在该次会议上,尚作为实习生的他被指派记录并摘要外交代表发言。这是他初次接触国际性会议,不得不承认,精确度和专业度要求极高的英语,成为了他完成此项工作很大的障碍。没想到,总以为自己语言能力尚可的他,就现在最基础的语言上受了挫折。被敲了警钟的他开始反思,学术要走向国际化的基础,并非是好高骛远地一鸣惊人,而是一步步脚踏实地做起。而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提高自己的专业外语能力。如果连语言的交流都存在障碍的话,如何与他人交流、如何传播自己的成果?学术做的再好,也难以走出去得到别人的认可!意识到这一点,孔庆江开始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不仅将学术国际化作为一个挂在口头上的豪情壮志,更将其作为自身脚踏实地上下求索的目标和动力。
2011年他进入中国政法大学,担任国际法学院院长一职。孔庆江凭借多年国外研习的丰富经验,引领人才的法大学术走上国际化道路:创办吸收法大先进学术成果的期刊The Chinese Journal of Global Governance、在Journal of World Trade(《世界贸易学刊》)上发表论文、被聘为韩国Yijun国际法研究所China and WTO Review期刊的导师(mentor)……能够参与这些国际杂志的创作编写无疑是国际法学界对孔庆江学术成就的肯定,也是法大学术国际化发展的真实写照。
借国际语言,鸣中国之声
对于潜心专攻多年的国际法,孔庆江教授有着自己的理解:国际法学实质上是法学界的国际语言,它诞生于国际社会,也只有在国际学术氛围的浸润之下,才能够发挥其真正的功用效能。我们的学术要走向国际化,就需要积极与国际机构交流合作,接触最前沿的学术观点。虽然有些观点只抒发了个别国家自身的立场,但有些观点,能够很大程度上反映事实。只有当你了解了这些事实,才能够参与进去,直面国际现状,和国际学术对话,让囿于惯性的意识得到解放,让长期受限的视野得到拓宽。
在留学研习中,孔庆江曾作为观察员多次参与外交会议,见证国际条约的制定。然而他发现,由我国提出的国际条约实在很少,我国外交代表也很少发言,只是偶尔表明中国立场。这反映出,中国的国际法学者中或中国的官员中,到现在为止尚且缺乏条约制定的能力,即目前还不够具备提出自己的议题,并把议题转化成规则、法律的能力,然而这种能力恰好是极为重要的。
孔庆江认为,国际法主要是关乎国家之间的法,言必称国家,因而国际法学教学和研究自然成为一种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标的学术活动,国际法学自然成为一门寓爱国主义于其中的学科。国际法常常直接影响国际利益,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日益变化多端,永远存在值得研究的新领域。因此,只有积极参与和国外学者的学术研讨,将我国对国际秩序的观点和立场告知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才有可能建立我们希望建立的相对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只有把自己的学术观点置于国际学术的博览会上,才能使中国国际法的价值得以彰显。
树人立学,学术国际道阻且长
中国政法大学学术的国际化,成长之势似繁树茂林,荫蔽必然惠及承接学术衣钵的法大学子。孔庆江特别介绍了我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的发展。
据悉,中国政法大学在2012年底获批教育部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并从2013年起开设涉外法律人才实验班(以下简称为“涉外班”),由国际法学院负责培养工作。至2015年,涉外班已招收两届学生,在学校的高度重视与协调之下,在教务处、学生处、国际交流处、外国语学院和比较法学院等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涉外班的培养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积累了实践的经验,摸索出“加强涉外人才的外语能力,给予更多时间学习国际法应有的知识和技巧”的发展模式。孔庆江认为培养涉外人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成绩。而我们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涉外法律人才。
孔庆江指出,我校在人才培养上与国外大学仍然存在着差距,外国大学国际法学生的训练,以真实模拟国际法庭见长,模拟学生作为某国政府代表,就议题提出议案和协定、条约、草案等实践教学的成绩确实斐然。法大对此也积极做出努力,与外国大学合作,使涉外班的学生通过在我校和国外大学的研习,获得两校的双学位。同时争取机会,增派我校学生去国际机构、国际组织交流,培养实践技巧。
在孔庆江的眼中,法大在国际法研究方面有显著发展。不仅体现在法大与政府机构合作交流频繁,可以为其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更重要的是,法大国际经济法研究方面人才济济,多达四十几名,是代表中国国际法学第一梯队的中坚力量。他举例,当前我国相关领域人才正在参与制定我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关于国际组织法的规则的制定,比如交通部海事局在参与制定IALA作为一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规则,以及相关海商法规则。说到这里,孔庆江的自豪感不言而喻。
有发展,自然也有不足。在与国际学术的直接对话能力方面、在团队内部学术水平不平衡方面,孔庆江认为,我们要做的还很多。
法大学术走向国际化的优势和特色非常明显,作为以法学为优势学科的学府,法大的学术氛围甚是浓厚,法学教育走在前列。孔庆江认为,我们应该在发扬优势的前提下,继续加强国际化方面的训练,尤其是专业国际语言和国际法方面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走的更远。
主要经历
教育背景
1983.09-1987.07,南京大学大地海洋科学系经济地理专业理学学士;
1987.09-1990.07,华东政法学院国际法系国际私法专业硕士;
1995.09-1998.06,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经济法专业博士;
2009.07,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
工作情况
1990年7月到1993年5月在浙江省司法厅办公室工作,之后至1995年7月,在律师事务所工作,1996年11月起先后在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德国海德堡马克斯普朗克比较公法和国际法研究院、英国剑桥大学老特派特国际法研究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习和工作过五年余。2004年8月至2011年12月在浙江工商大学担任法学院院长。
主攻方向
孔庆江教授主攻国际经济法学。
学术成果
在《国际法和比较法季刊》、《国际经济法学刊》、《世界贸易学刊》等匿名评审的国际法学刊物和其他国际主流学术刊物发表英文撰写的论文30多篇,其中被SSCI收录的8篇;出版以英文撰写的专著四部,其中China and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A Legal Perspectiv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London, Singapore, 2002),该书得到多家学术刊物的良好书评。
中文专著《中国纺织品贸易法律环境》被选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法律科学》丛书。
近著《入世后的中国与国际经济法》刚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主持完成二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个教育部重点人文社科基地重大招标项目、一个教育部项目(2004),一个国家知识产权局项目。
曾两次获得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第十二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两次获得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入选省151人才。
2008年被省委组织部等六部门授予“浙江省优秀回国留学人员”。
科研项目
(1)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 “国际法中普遍性法律利益的保护问题研究”,主持人, 2008
(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际经济法律规范的可以执行与国家经济安全的相关性研究—以WTO法为例”, 2008
(3)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知识产权制度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外知识产权竞争及其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主持人 2003(已完成)
(4)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领导小组重点课题“苏浙沪两省一市地方立法研究比较—对鼓励外国投资立法的比较”,主持人, 2008
(5) 国家知识产权局“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知识产权管理”,共同主持人, 2007。
参考资料
孔庆江.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
孔庆江.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2 10:27
目录
概述
个人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