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1991年王绘春等主演的电视剧
《孔子》是山东电视台与济南电视台联合摄制,滕敬德担任总导演与制片人,张新建、刘子云联合执导,王绘春韩福利焦体怡王克等主演的古装历史剧,于1991年在山东电视台首播。
剧情简介
孔子(李亮饰少年时期,王绘春饰青年至晚年时期)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生活在二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他幼年丧父,少年丧母(李岚饰),靠自己的勤奋,精通了“六艺”,博览了天下的典籍,以学识闻名于天下。他兴办私学,培养了一大批治国平天下的人才;他主张“恢复周礼”,倡导“仁者爱人”和“中庸之道”,以图安定动乱的天下。五十一岁,他虽然出任大司寇高位,却仍无法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只好带着仲由(韩福利饰)、颜回(焦体怡饰)、端木赐(王克饰)等弟子周游列国,寻找贤明的国君。然而,颠沛流离十四年,最终仍是一无所获,只好又回到了故国。年近古稀的孔子,并未被命运所屈服,他一边教弟子,一边修纂《春秋》,将自己未能实现的政治主张,融进了《春秋》的字里行间。
分集剧情
资料来源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资料来源
角色介绍
资料来源
音乐原声
资料来源
幕后花絮
获奖记录
资料来源
幕后制作
1986年6月,山东省委决定由山东电视剧和济南电视台联合拍摄电视剧《孔子》。该剧从创作剧本、拍摄筹备到摄制完成,历时五年零五月。
编剧
张辉力曾接到上级命令编写《孔子》的剧本,但完成剧本的初稿后却没能获得专家的通过。1987年,张辉力开始重新编写剧本,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张辉力五易其稿,历时三年半,一直写到1990年《孔子》电视剧开机拍摄。开机以后,张辉力还得跟组,拍摄完成后,他还要整理台词,前后做了五年。
筹拍
时任山东省委宣传部部长的苗枫林正在找电视剧《孔子》的导演,张新建就向自己的领导毛遂自荐,领导也同意由他执导。1988年春节,张新建执导的电影《破土》后期制作尚未完成,他就读完了《孔子》的剧本。他为有幸能参与执导《孔子》而激动不已,但又为能否准确生动再现圣人形象而寝食难安。因为这部剧难在既要保证文化档次,又要照顾欣赏层面,既要体现思想精华,又要避开学术争论。
为了拍摄该剧,导演张新建到北京和曲阜请了一些历史和艺术顾问,好了解孔子身处的年代以及孔子、孔子的弟子和孔子生活的年代的其他人物。为了写好导演工作台本,张新建做了两年功课,他在家里写了个纸条,上面写着“闲谈不得超过十分钟”,不管谁来拜访他都让看这个纸条。张新建先写了最后一集的台本。做完后给制片王汉平看,王完平觉得可以,又组织了几个山东省的专家对他的导演工作台本进行了一些指导。
选角
1989年,《孔子》剧组开始物色演员。剧中孔子、南子、老子三个角色面向全国招演员。当时剧组选择孔子的饰演者时要求演员要个头高大,身高一米八以上,而且要由青年时期演到老年,年龄跨度比较大。剧组首先打电话给鲍国安,鲍国安来到剧组后,剧组觉得虽然他的形象虽然很接近孔子,但他个子矮,而且担心他演孔子的青年时代会比较吃力。后来剧组又想让郭达出演孔子,剧组专程把郭达请陕西请到山东的剧组所在地。郭达试装后,剧组觉得他也不符合孔子的形象。后来,时任山东省委宣传部部长苗枫林在会议中表示剧组的编剧与导演都是山东的,主演也可以用山东的,于是询问导演张新建有没有合适的人选。张新建提到王绘春。剧组当时准备让王绘春演子路,但是张新建觉得他的个子以及其他各方面条件演孔子也行。张新建当时觉得王绘春太年轻,表演上他只能说完成没问题,但是要让他演得出彩张新建没有绝对把握。苗枫林想先与王绘春见个面,于是张新建打电话给当时身在青岛话剧团的王绘春。王绘春当时和倪萍正参加话剧《布衣孔子》的演出,他在剧中饰演孔学专家,倪萍则扮演日本学者。由于角色的需要,王绘春涉猎了《左传》《春秋》《史记·孔子世家》《论语》等文献,对孔子和他生活的时代有了基本的了解。王绘春在张新建打来的电话中听到苗枫林想见他,坚持要张新建让他改演孔子。张新建只好做出让步,同意让他化妆、试镜。而后,王绘春与鲍国安、郭达三位候选“孔子”一起试镜,试的是颜回去世,老年孔子给弟子做寿衣的一场戏。1990年3月,张新建拿着三位预选的孔子饰演者的照片和录像参加苗枫林召集的《孔子》论证会时,与会的专家学者几乎一致选择了王绘春。最终,王绘春接到了来自山东省广播电视厅的公函,上面写着:“王绘春同志:经山东省广播电视厅《孔子》摄制组观摩你的录像之后最终确定,16集大型电视剧《孔子》中的孔子由你扮演。”
拍摄
1990年4月3日,该剧在山东省淄博市齐园开拍,时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张劲夫、山东省省长赵志浩、中共山东省顾问委员会主任梁步庭及山东省人大、政协领导出席该剧开拍仪式,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孔子基金会名誉会长、该剧名誉顾问谷牧,南京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孔子基金会会长、该剧名誉顾问匡亚明等发了贺信和贺电。山东省淄博市辛店街道大武文化站组织了36名业余演员参加拍摄。剧组在淄博市包了一层公社干部到县里开会住的房子,房子中有大铺和小房间。本来剧组包下的房子有伙房,但是剧组不用这个伙房,而是将房子打扫后自己开伙。当时剧组一天的生活费是六元,平时吃五元,将省下的钱留到星期六改善生活,而导演张新建的劳务费则是属于山东省领导特批,一集五十元。剧组人员常年在外,甚至有人半年不回家。基本上每个星期六,山东省广播电视厅和山东电视台的领导都会到剧组视察,而山东省委宣传部部长苗枫林差不多半个月到剧组视察一次。视察时间都是在剧组星期六聚餐的时候。如果聚餐时剧组都默默吃饭,就会被认为在创作上出了问题,各个部分会主动出来做检讨。
导演张新建明白要通过该剧把多年来专家们都争论不休、莫衷一是的孔子说明白是不可能的。他认为孔子不能“还原”,该剧只能是一部主观色彩很浓的戏,这便使得他从尊孔贬孔的纷争中超脱出来,站在人类历史的高度、深度,对孔子进行审视和反思。他就当是剧组与孔子侃侃而谈,让孔子说人话,有男子汉味。他要求演员表演上要沉稳,找准大的感觉,符合时代特点,以行动体现欲望,以求人物性格的扎实丰满,追求与追求的难以实现,构成了孔子内心永远无法摆脱的矛盾,而这正是张新建拍摄该剧的精神视点。
该剧的最后一个镜头拍完的时候,张新建坐上汽车回宿舍时眼泪流了出来。1991年2月,该剧拍完全部镜头,进入后期制作、合成阶段。
布景
1989年元旦刚过,许庆山应邀参加该剧筹拍,担任该剧的美术总设计。许庆山查阅了大量先秦古籍,走访了许多专家学者,从东北查到西北,紧张的六个月获得了大量信息。又经过四个月的紧张工作(从绘图做模型到编制预算),终于完成了该剧的美工设计。后来剧组的美工与摄影师一起去选景,因为该剧是春秋时期的戏,所以要避开电线杆和现代建筑。但是剧组还是觉得很难避开,于是就要求选景尽量集中,不能太散。1989年11月8日鲁国宫城建筑工程于在淄博破土动工,1990年10月竣工。该大型仿春秋古建筑群社会投资380多万元,占地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4564平方米。主要分为城门城墙、护城河、宫廷院落、大夫住宅和民宅街市五大部分,108项单体工程。全面体现了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和民俗风情。
选景时正逢干旱,雨水少,水库干了以后就有一种蛮荒的感觉,也没有现代建筑,因此好多景就这样定下来了。但是第二年正式拍摄的时候,雨季到来,所有的水库都满了,原来选的一些景都不能用了,整个剧组一百多人不得不就这样耗着。见此情景,副导演桑鲁平就拿着一个照相机,带着两个人驾驶着一辆面包车去重新选景,从黄河入海口一直到济南、淄博一带他都跑遍了。选好景好,与他同行的其中一个人留下与当地政府协调加工布景,他与另一人则继续去其他地方选景。剧组开玩笑说应该给桑鲁平颁发一个“最佳选景奖”。
该剧拍摄时全部用真马上阵。剧组从牲口市场买了十六七匹马,并雇专人养马。春秋时期的战争都是车战,一般是两匹马或四匹马拉一辆车,因此得驯马。剧组最多让六匹马拉一辆车,但是觉得麻烦,后来规定只有国君出动的时候才用六匹马拉车,用了几次后也尽量避免,干脆就用两匹马拉车。四匹马拉车的时候也并非四马并排,而是前排两匹,后排两匹,这样四匹马的劲不往一处使,经驯马师训练后,马才听话了很多。
有一场戏是讲齐国向孔子炫耀自己的国力强大,有几百匹马在跑,但是山东的养马场没有那么多马,于是剧组决定上北京找中央电视台找资料。剧组先给中央电视台写介绍信,联系到资料库,但是剧组过去后,却没有找到合适的马场。资料库向剧组推荐甘肃山丹的养马场。导演刘子云带着剧组的小分队到达山丹后,却发现这里的马场虽然有几百匹马,但大部分都是母马,而且这些母马很多都怀孕了,不能派上用场,最终剧组选了七八十匹,终于拍出来相关的马戏场景。第二天剧组想再拍点马蹄奔跑的近景,却天降大雪,于是只能无奈返回山东。
剧组要拍一个日出的场景,导演刘子云就带着一队人上了泰山,在观日峰附近找了旅馆住下,并架好摄像机准备拍摄日出。可是剧组等了一个星期都没等到日出,最后只拍了一个云海。
该剧根据史实严谨考据,使用车辆、兵器、农具、日常用具等二百一十八类七千余件道具。
服装
拍摄该剧共使用了四千余套服装。孔子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人物,当时的人的服饰在拍摄该剧时很难查考,为了弄清历史真情,该剧的服装设计师史延芹除了查阅大量的先秦文史资料,还特意去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李冰》剧组取经。《李冰》在拍摄时因缺乏战国时期的资料,许多场景、服装都采取时间上“向后靠”的办法,以西汉为根据蓝本。可史延芹则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宁可采取“往前靠”、以周朝为根据设计服装较合历史事实。因此,她决定用料从原则上以麻、生丝、粗布、皮革类为主,一方面是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不具备绫罗绸缎的生产工艺水平,另一方面这类用料能给人以古朴、原始及历史沧桑感。
在具体的服饰设计中,史延芹将剧中众多人物逐一分析后,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各诸侯国的风俗、习惯、法律、地理环境等为参考,大体上将人物分为三大序列:贵族、平民百姓、孔子及其弟子,再根据每个角色在剧中的性格和按剧情发展变化给予精心设计。如孔子,少年时家境贫困、父亡母寡,但因为其父叔梁纥当过官,带过兵,故孔子从小内心很倔,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是官宦之后,而他母亲也很注重培养他讲究礼仪。另外,孔子天性聪颖。为了显示他的这些特点,史延芹给他设计服装时以无色原料为主,表示他幼小时很纯洁。孔子随着年龄增长,书生气渐重,就用驼色、灰色来表现。因家贫,孔子常穿带补丁的破旧服装,但因讲究礼仪规矩,故不但衣服清洁,而且补丁也很方正。青年时的孔子由于很懂礼仪,很受鲁昭公器重,当齐景公访鲁时,鲁昭公就请孔子出来主持安排迎宾大礼仪式,并因此进入高层,最红时当了司空、司寇,这时的服饰色彩就愈来愈典雅,用驼色、灰色,但比幼时较浓、较新。孔子的后半生很不如意,甚至很惨,周游列国,谁也不睬他,因此有些意志消沉,这跟年轻时踌踢满志的形象很不一样。所以在设计时史延芹就以较浓的冷色调灰、蓝为主。总其一生,除了当大司寇时穿朝服,孔子基本上以手工麻线的粗布衣、麻布衣为主,真正体现了“布衣孔子”这个特征。
南子这个人据史载是个很放荡的诸侯国君夫人,可给她穿上缓罗绸缎就华贵得有点近代化。当时蚕桑业虽较发达,但加工能力和染炼水平很低下,根本不可能生产丝绸产品。相比之下,史延芹认为只能用又硬又透明的本色生丝更合适,这种料制成的服装棱角分明,古朴中显出华贵。只是这种料十分难找,为此史延芹跑了很多家家丝绸厂,终于在苏州吴县一家丝绸厂的仓库里看中了一种半成品的生丝料,十分理想。史延芹认为南子有个年轻的旧情人公子朝,但却嫁给了昏庸老朽的卫灵公,故生活上很压抑,内心很追求爱情、向往生活。同时在政治上极有头脑,也有知识,故在设计她的服装时,史延芹考虑不把她往放荡的低格调方面靠,而将她塑造得较高雅、华贵,颜色除了本白和黑色,还有一点红。白表示高雅、黑表示压抑,红色是见到孔子时穿的,表现她心情较为高兴。史延芹认为南子即使追求孔子也不完全是肉欲的,而是象征着对知识的追求。这样的处理得到了导演张建新的肯定。
老子是孔子同时代人,性情放浪,不羁小节,出门倒骑毛驴。史延芹给他设计的服装也很别出心裁,用二大块方布,前一块后一块,当中雕个洞露出个脑袋,这样就很显出他原始、放浪、迫求离奇的气质。服饰与他的思想一样,在某种意义上带有一点仙气。
史延芹为该剧中主要人物设计服装花了很多心思,她对一般人物,甚至对士兵们盔甲也尽可能忠于历史,一丝不苟。在该剧中出现士兵打仗的镜头,卫、鲁、楚、齐等国的士兵身穿的战袍盔甲也都各不相同。据史载,魏国气温高,多水牛,故卫国士兵的盔甲就用水牛皮制成。鲁国多黄牛,士兵的盔甲就用黄牛皮制成。楚国士兵大多用藤条甲,她就用藤条制成。齐国靠近海多鳖鱼,故齐国士兵的盔甲就用鳖鱼皮制成,叫鱼皮甲。那些牛皮盔甲在制作时也不马虎,每件由17层牛皮手工缝制而成,份量重达十几斤。另外牛皮面子太新,史延芹经过无数试验,终于得出一个好办法,即用硫酸使之生锈,很快就显出一种极浓的仿古味。一眼看去很旧的样子。
由于该剧中民族、民间民俗情调极浓,场面也很多,如祭礼及一些喜庆、迎宾场面,有时需几百人参加,如郊祭就有几百人罩上百兽面具围着舞火跳舞,史延芹在所有的人衣服面具上绘上图腾,显得极富民俗风味。拍摄结束后, 当地许多干部及行家纷纷请史延芹及演员们在那些面具上签名后拿去挂在家中墙上作为艺术壁挂。
齐景公访鲁时,鲁国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场面极大,几百人在广场上跳广场舞,女的大多穿曲据裙、长裙,袖子采用三色截袖,甩出来时增加飘逸、华丽的感觉、又充满了民间风俗味。
造型
该剧的剧情有几十年的跨度,孔子及其弟子的老年造型是剧组的一大难题。剧组的造型师周立民研制了当时最新的化妆技术植移胶并将其应用到了该剧中。以往的吹皱法做出老年皮肤的质感需要等五六个小时,而且对演员的皮肤有伤害,剧组无法承担这样的成本,而且效果也不一定好。但是植移胶做出来的老年皮肤质感半小时就能完成,而且是一次成型,还能呈现出半立体形态的造型,效果逼真,对演员的皮肤刺激也不大。
剧组为了贴近历史上的孔子形象,多次修改人物造型并组织研讨会。王绘春饰演的孔子,从三十岁一直饰演到七十三岁辞世,当中每隔十年,脸上的妆会有些微变化,据说孔子有龅牙,因此在不同时期造型也为角色配有不同的牙套。但该剧第8集与第9集间的妆化得并不连贯,第8集以夹谷会盟为剧终,第9集开场是公山不狃叛乱(与夹谷会盟时间接近),一开场孔子化的妆、王绘春走路姿态与前一集感觉相差十岁之多,算是小缺点。
音乐
滕敬德、张新建等从山东专程找到王云之请他出任《孔子》的作曲创作。但因题材的重大,王云之没敢轻易接下这创作,并向导演推荐了其他人选。但导演转了一圈后,又回到王云之身边,信任感动了作曲家。王云之接下后,一边进行歌剧创作,一边扎进北京图书馆。
王云之在图书馆待了三个月,在中央乐团工做的妻子李秀兰陪着他查资料,做笔记,成了他的助手。他寻找一切可以反映春秋音乐状况的材料,从先秦诗歌到诸子散文,记满了笔记本。
他首先研究了孔子的音乐观,认为:孔子的“乐”和“礼”是相提并论并极受重视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认为音乐可在“修身”、“为邦”及国家政治建设上起很大作用。而孔子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和”——即美感的适度要及,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对音乐的社会功能的见解,是既强调音乐的社会作用,也承认音乐的娱乐作用,他在听了齐人演奏的“韶”乐之后作出了“尽美又尽善也”的评价,“学之,三月不知肉味”可见其对音乐之陶醉和欣赏的高度评价。在对春秋社会政治文化作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王云之将《孔子》音乐大体划为根据古谱整理和根据春秋文化特征及剧情需要而创作的音乐,同为春秋音乐,因地域不同而确定不同风格。
王云之写了10多万字的心得,其中写到:“当一种艺术走过一段漫长道路,造就了自己的黄金时代之后,或另辟蹊径,期待柳暗花明;或是超过昨天,从早已逝去的古代文化中寻找再生的基因。”以此作为创作的指导思想,规定了四条创作原则:不搞不伦不类的东西,风格、形象要准确;不写主题歌,因为任何一首歌都不能代替“孔子”;要有现代人的意识;要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传统文化价值。王云之在对春秋政治文化全面了解、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从逝去的古代文化中找到了再生基因,进行了大胆创作。
王云之精心研究了宗教音乐、巫乐、大武、韶乐、文王操,专程去曲阜进行实地考察。
《大武》是西周初年创作的大型乐舞,描写周武王伐纣的重大事件,据《礼记·乐记》记载,《大武》在春秋时代演出时共分六段,每段都有歌唱。《大武》的曲式已相当完整,可见当时音乐的发展水平。运用到电视剧中的《大武》音乐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创新。首先根据剧情需要做了简化处理,由原先的六段改为四段。在旋律上保持原作品的感觉但又不拘泥于原作的演奏方法。根据周代贵族们的射前集会——“大射仪”所有的乐队将歌唱的乐工和音量最小的弹弦乐器“瑟”放在距观众最近的地方,音量较大的管乐器稍远,最大的打击乐建鼓、编钟、编磬放置更远的情况,可见春秋时已经注意到歌唱与乐队排列层次对音响效果的作用。因此,《大武》采用了交响乐队来表现远古时期人们出征前的博大声势与庄严气氛,而运用现代和声使现代人透过漫漫历史长河体味到祖先们那些壮怀激烈的感情。
孔子不仅在音乐理论上有所建树,他还亲自进行音乐实践,“孔子学琴”等都是在他一生中有所影响的事件。对于孔子创作及演奏的一些乐曲。王云之在力求准确而科学地反应的前提下,考虑到现代观众的欣赏习惯,不仅仅用古琴演奏,同时辅以其他乐器,帮助观众从音乐中体味孔子的思想,对这些音乐的运用,既是一种研究古代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创作的过程。
春秋音乐活动得一个重要特征是“乐”离不开“礼”。“礼”之初义,本指祭神仪式,祭神必举乐。与巫术亦有密切关系,在商代卜辞中,可见大量关于舞雩得记载。在生产力低下得远古时代,先民们以伴有音乐得祈祷幻想给人类带来风调雨顺,该剧中得“郊祭”音乐就是民间用来祭春和太阳神得。“郊祭”所表现得就完全是“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得原始音乐舞情状。歌唱为最古得形式,顿足与击掌为节,便是最早得伴奏方法:静静得田野里有人在哄赶田鼠,牛车辗辘响过,黎明前得祈祷开始了。天幕下众多得人围着篝火跳跃、歌唱、太阳升起来时,四周一片寂静。王云之对于原始环境得构造和自然音响得模拟,以及运用童声歌唱,使“郊祭”音乐表现得远古清纯得大自然具有神秘色彩。
1989年11月初,应山东电视台《孔子》摄制组音乐部杨青青之约为该剧提供古代琴乐数据,成公亮开始对明谱琴曲《文王操》的打谱工作。刚打出两段,成公亮就被该曲动人的音乐所吸引,兴意颇浓,于次年初便完成了全曲八段的打谱初稿。经过一年多的不断习弹、推敲和调整,于1991年6月将全曲五线谱、减字谱的对照谱整理成稿。1991年8月下旬,该曲作为贯穿《孔子》电视剧的主要音乐在北京后期录音。
杨青青一人担任该剧的了声音设计、音乐编辑、舞蹈编辑和录音师四个职位。该剧一共有是十一段乐舞,但杨青青根本不懂舞蹈。舞蹈和音乐无法分开,春秋时期没有任何相关史料留存下来,更不用说音响资料。杨青青只能查阅古籍来了解对她来说一片空白的领域。此外,该剧的作曲和编舞都是军旅作家出身的大家,又都很有主见,有时候在创作上有很不相容的地方,杨青青要负责去说服他们,好让他们互相吸纳最好的东西,最后融合及实施。
审查
该剧拍摄完成后,时任山东省委宣传部部长苗枫林对该剧审查了三天,并请了一些历史学者作为审查成员。审查完以后,成员们对该剧评价很高,其中一个教授表示审查该剧时每天都会查资料来核对该剧的历史真实感,查完资料后,该教授表示没发现剧中人物有违背历史的行为。
1991年10月底,该剧全部制作完成。
播出信息
播出详情
宣传活动
1991年11月15日至20日,该剧举办试映活动,山东省和济南市文艺、教育、社会科学、新闻等各界的专家、教授、评论家和工人、农民、大学生代表共六十多人观看了全剧。
剧集评价
超越千古“圣人”与“罪人”的视界,跳出“尊孔”与“批孔”的纷争,真正以“人”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孔子,力图再现出既是伟人又是凡人形象的孔子,展示出孔子创建儒家学说,推行儒家思想,实施儒家教化的极其艰难、坎坷而伟大的一生,这就是该剧的主题立意。
该剧一扫既往那种或膜拜或鄙弃的单一情感、单一态度,传达出当代人对待孔子的难以说清的、混同诸多情绪在内的复杂心态。观众在观看播映时,不能不为孔子的高风亮节所打动,不能不为孔子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所感佩,不能不为孔子一生的困顿而嘴嘘,但同时又被淹没在酸涩、压抑、沉闷的心绪之中。
该剧以传记体的形式结构,描述了从少年孔子到老髦之年孔子的一生。编导者们竭精覃思的是想告诉人们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力求还孔子的本来的历史真实面目。不能不指出,他们塑造的孔子“这一个”,得到了各方人士的首肯与认可。一位著名的史学界老前辈认为,该剧基本上反映了孔子的精神风貌。
该剧所展示的,并得到各方人士认可的孔子的“精神风貌”,一言以蔽之,即匡时济世的伟大政治家、道德家的情怀与操守。
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代,这样一个时代的特征,在编导者们的视野中,凸现出四个大字“礼崩乐坏”。极盛一时的周朝已名存实亡,天子被架空,群雄并起,四分五裂,井然有序的社会生活解体了,代之以征战、兼并、动荡不宁的局面。以往的等、秩序、礼仪、名分、职守均被打破。总之,一切都混乱了、颠倒了。而在这所有的混乱之中,编导者集中强调并再现的是“以下犯上”的社会现象:家臣反叛家主,臣子僭位君上;逐“韶”乐于宫廷;唯天子才起用的“八佾”舞却出现在贵族家的祭祖仪式中。该剧选取了“阳虎作乱”的事件,以“隳三都”为斗争焦点,来表现“集权”与“分权” 的生死角逐。孔子的立场与原则就是协助家主降伏家臣,协助君王削弱贵族的势力,恢复君君臣臣世袭的秩序名分,凡是连逆此道的,孔子一律痛加呵斥,严厉摒弃,而不问其中的是非曲直。如卫国的重臣公孙戍,由于君夫人南子的迫害而避居匡地,当他生谋反之心时,在孔子的眼中,公孙戍与南子便是一丘之貉,同样的“乱臣贼子”。甚至为了维护昏愤、徒有其名的卫灵公的权位,孔子不惜向公孙戍发假誓。当“分裂”表现为历史的大势所趋,孔子逆流而行,失败便是可以想见的了。
孔子的一生基本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期表现孔子习“六艺”,广收弟子兴办“私学”,建立以“礼”、“仁”、“中庸”为主的儒家学说,后期则表现孔子一心一意借出仕作官的途径,来推行、实现自己的以“礼教”、“仁爱”治天下的安邦济世的理想抱负。
“儒家思想”-“入世”-“出世”,这样一条人生命运,人生境遇,人生途程,既是该剧中的孔子的写照,也是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不可更改的写照与模式。可以说,两千多年来,舍此命运模式,就既不曾存在过,也梦想不出还会有另外样态的命运。
然而,人们终于对这千古不变的人生模式产生了深刻的怀疑与动摇。该剧的编导者们在择选历史史料,加以再创造方面倾注进这样的当令时代的普遍心理。他们一方面突出了孔子在经国治世上的政治及外交的实际才干,一方面突出了孔子由于屡屡见弃于当时,失意潦倒而造成的内心痛苦和矛盾。如在第八集中,以鲁国与齐国的会盟事件过程的前后展开,充分表现了孔子政治家的智慧与眼光,思想家的辩舌口才,外交家的机便灵活。仰赖于孔子的作用,鲁国才既挫败了齐国的当众侮谩,保全了尊严,击退了齐国妄图臣伏鲁国的阴谋,保全了鲁国的独立自主,同时还不费吹灰之力,迫使齐国为挽回面子而归还了早先侵占的鲁国的三块土地。之后,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国,企盼遇明主,展宏图,可结果,匡地被围,宋国遭难,困馁于陈蔡,屡遭挫折,处处碰壁,狼狈之状,如“丧家之犬”。在“孔子见南子”的第十一集、第十二集中,编导者除了揭示南子恃宠擅权,扰乱朝纲的“非礼”一面时,还表现她于爱情失意之后 的变态,以及不被人理解的寂寞痛苦。正是在见弃于众,不被人理解这一点上,她与孔子达到惺惺相惜的心灵沟通,以期强调孔子的惆怅孤独感。而且,在表现落寞的情绪之余,编导者还赋予了孔子对自己一生作为深深的怀疑、绝望的情感。如在第十五集中有一场面,孔子与几位弟子席地而坐,孔子询问各人的志向,有的回答愿意辅佐君主治理国家,使贫弱的小国强盛起来;有的希望去教化小民;有的说打算去搞外交事务;唯独曾点的志向与众不同,他表示喜欢在暮春时节,戴着高高的冠,披着长长的衣衫,领着朋友及小童,来到大自然中,沐浴着春风,亦歌亦舞,尽兴而返。出人意料的是,夫子居然啃然长叹,说自己的志向与曾点相同,话一说完,便疲惫不堪地横卧在地,一位弟子难 以置信,复又追问夫子,此话可当真,孔子回答道“我也不知道。”最后,历经14年的艰辛困苦,颠沛流离,编导者让孔子以一副老态龙钟,身心交瘁,老泪纵横的形象回归故里。该电视剧的节奏缓慢,使用大量的延长了的镜头画面,这里除去不少属于艺术处理上的不当欠缺外,应当承认,这是导演的刻意追求,使观众感到乎难以忍受的沉闷单调,重重地压抑在心头。但是,这种慢节奏,再加上过多的缺少动作性的“说话”、“论辩”,以及过多的民俗风情礼仪的展现,不能不大大地减弱了对观众兴趣的吸引和注意力的持续。
作为中国文化创建的奠基人,后代是无法回避他的。无论是“圣人”还是“罪人”,民族的每一历史阶段都会有一个“ 孔子”,即为该阶段所需要所理解的孔子。因而,从孔子面目的变化,便可窥见到时代的变革。该剧中的孔子,自然是 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今人对现实生活体验,凝聚着强烈的时代感而塑造出来的“这一个”孔子。(《中国电视》 评)
王绘春演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智者孔子,有格局、有胸襟,有大爱。可贵的是,王绘春举手投足都接地气,他努力演出的,不是孔子被后人强加的那个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而是可爱的,不是可厌的;是热的,不是冷的;是灵活的,不是古板的;是活的,不是死的,幽默而有趣。然而,这个孔子也是有脾气、有性格、有底线、有原则的。为了“仁”,为了人间的美好,席不暇暖,矢志不渝。28岁,要演出孔子的青年、壮年、暮年。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孔子是人,人所具有的,他都有,但又不是一般人,是智慧之人,有大德大情怀。他的智慧,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点点增长的。一个青年演员要清晰地演绎出来,绝非易事。这个挑战还不仅仅是外形,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气质。王绘春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活”下去,生命在往前快进。电视剧《孔子》充分显示了王绘春智慧“变老”的特长。(逄春阶 评)
该剧中“子见南子”一段拍得蛮好。没把南子漫画化,而写出其精神之复杂,由欣赏孔子之罄乐,而主动见孔子,让人觉得,她对孔子的尊敬是发自内心的,从而给孔子见南子一事,给出了最为合理、也最为纯净的解释。但该剧的后半部分不能让人满意,处理相当仓促。最后一两集中,孔子总是哭哭啼啼。不错,道不行于天下,但孔子早就说过,“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儿子、钟爱的弟子纷纷去世,让人伤感,但孔子早说了“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由此可见理解孔子之难。制作团队理解了孔子之好学,也充分展示了孔子救世之热心,但未能理解孔子知天命之意蕴,更未能理解耳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之圣人气象。他们努力了,但只能做到这一步。(姚中秋 评)
该剧最大的成功之处,恰在于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东方美学风格。东方美学讲求完整统一的和谐美。其在剧本构思,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安排,导演的艺术处理,演员对剧本的理解和表演方法,乃至音乐、摄影、服装、道具等,都较为完美地塑造孔子这一历史伟人,达到了一种和谐的美好境界。(新浪娱乐 评)
该剧并没有真正为孔子“正名”。首先,这部电视剧中所呈现的历史面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历史质感和生活化的呈现,但是它的外部构建并不能掩盖人物塑造的苍白。孔子是被公认的教育家。凭借的是《论语》中的言论和他的众多优秀的弟子的事迹。《论语》固然不能用来表现这一命题。但是,他的弟子颜回、子贡、子路等却是很好的证明。然而,电视剧中的孔子弟子,只有子路着墨最多,颜回其次,恰恰是最重要的子贡却几乎没有怎么涉及。子贡作为孔子的优秀弟子,不仅有着出色的内政外交才能,还因善于经济,成为巨富。作为政治家,“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开纵横家之先河;作为巨富的他,“家累千金”。而电视剧中却没有充分表现,不免遗憾。反观该剧,坐而论道的场景太多,不免给人以空谈说教之感。
其次,作为政治家的孔子,该剧表现了孔子在重大政治事件中所充当的角色应有的分量时比较尊重史实;但是在后来的场景中,没有能细致地表现出孔子作为失意的游说者所遭遇的流离境遇对这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应有的悲剧英雄的色彩。能表现孔子作为政治家的段落,如孔子拒绝阳虎、讨伐公山不狃、堕三都、夹谷会盟等在电视剧中都得以呈现,但这些东西和史实的单薄性,都让孔子口中的施政纲领有些苍白。在该剧中,孔子也数次被齐景公问政,却被塑造成迂腐的张口闭口以“周礼”来应付所有问题的腐儒一般,不免让人有些难以接受。在随后的政治游说生涯中,孔子屡次遭难,但该剧中,却将笔墨过多着于卫国这一段,甚至还出现了南子成了孔子的“知音”之说,虽然孔子数次往返卫国,但是这样的戏说纯属想象,也不符合史实。而且在匡被围、在宋被追杀,在陈、蔡则颇受困厄,这些场景都是极具代表性的段落,孔子在悲剧性的遭遇中,孔子的表现却是出于礼乐的约束,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自我人生追求,困顿之际,“周礼”依旧不离口,这大概不是孔子真正的人生追求。况且,孔子的施政纲领也不仅仅存在于复兴“周礼”,而是为了天下的繁荣,民众的幸福。但是,在该剧中,我们只听见“周礼”,听不见百姓,只听见政治,听不见孔子的民本思想。孔子不仅仅关心国家政治,更关心民生,关心亲友、子弟,甚至奴隶;“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但是该剧中,我们几乎看不到这样的情景。
最后,作为思想家,孔子提出很多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想法,在新时期再次萌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对于人的平等相待,哪怕是施政者也应该重视民意,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每个人的独立意志,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对于是非善恶,他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对于人生价值追求,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孔子还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于自身,乃至于与各国为善上,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但在电视剧中,作为思想家的孔子并没有真正得到诠释。而这也恰恰是他最重要的品质。该剧中作为思想家出现的孔子,也有和老子关于天下大道之争的场景,但这里的孔子仍然以“周礼”应来对老子的政论。虽然言辞谦逊,但是,全然和孔子整个的精神追求没有多大关系,令人遗憾。(孙鑫 评)
该剧拍摄制作精神真诚、史料周全、考据严谨,尽量贴近史实,演绎孔子行道的一生,导演的手法朴实、精致、细腻,主题意蕴深刻,是一部结合影视文学艺术、历史与思想哲学题材,具有深度意涵的历史剧。该剧孔子形象较真实,亦较能传达孔子思想精髓与孔子精神。人物刻画,较符合真实形象,演员在人物表现上可圈可点,尤其是王绘春的孔子角色的诠释得很出色。故事叙述合理,有逻辑,叙事有条不紊,内心戏方面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戏剧对白发挥了戏剧的真理启示,阐发孔子政治教育思想、发扬生命价值的功能,态度务实且严谨。显现庄严有礼的礼仪表现,极力展现先秦时期的生活方式与时代风貌。意蕴与氛围的营造,特显古朴典雅之韵味。
该剧的不足之处,则是颜回一角在剧中的形象模糊且扭曲。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后世被尊为“复圣”。颜回早夭,史料记载不多,对仁德之道拳拳服膺,“三月不违仁”,他不像孔子的其他弟子那样性格鲜明特殊,个性不具冲突性,所以有关颜回的相关剧情最难写、最难诠释与演绎。而该剧的编剧者并未深度颜回,也未能体会颜回之所以成为“傅圣”的原因。剧中有颜回观看齐国送给鲁国用于腐蚀鲁定公的女乐,并说“妙极了”的情节。孔门乐教在于德与和,但剧中搔首弄姿,毫无美感的乐舞,竟会让自幼跟随孔子学习圣人之道,而后又悟道德“复圣”颜回说出“妙极”。该剧另一个情节是讲冉求带着干肉请颜回出仕季氏,但颜回也以不能离开孔子为由拒绝。在这个情节中编剧者无法体会“人不堪其扰,回也不改其乐”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修道贵于修心,志于道便能安于贫又乐于道。一个人学道、修道、悟道决不是为别人而修,否则会因彼此不合意,修道之心将面临垮台。从这两处情节可见编剧者只钻研孔子的深度刻画而厚此薄彼,忽略其他配角的人物性格。
此外,历史学家杜正胜以历史考据方向,对该剧提出许多质疑,包括:孔子拜谁为师、孔子是否应该上乡校、人物与年龄对照问题等。但历史剧乃历史与戏剧之结合,太过钻执于历史细节考据,发挥不出戏剧效果。 (林姿廷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9 18:22
目录
概述
剧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