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民
曹氏风筝第二代传人
孔令民,男,曹氏风筝第二代传人。出身世家,爷爷是清政府陕甘督办,父亲熟读四书五经,而他中学没毕业就挑起家庭的经济重担。偶然的机 遇,他的父亲抄写了曹雪芹风筝图谱《南鹞北鸢考工志》,但是手稿在文革期间被毁于一旦。
艺术熏陶
孔令民,在父亲的熏陶之下,孔令民凭借精湛的手工艺,在风筝界享有盛名。他的风筝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他带着风筝走出国门。那本《南鹞北鸢考工志》已失踪半个世纪,而孔令民与父亲凭借记忆和复制,出版了《曹雪芹风筝艺术》,获得莱比锡“世界最美的图书”称号。而在如何继承传统技艺的问题上,孔令民与他的下一代又有着分歧。
结缘风筝
曹氏风筝的传承人是孔家三代人。
孔家与曹氏风筝结缘始自1943年。当时,正在上大学的孔祥泽师从日本籍美术教师高见嘉十。高见非常喜爱风筝,并且曾在琉璃厂订购过哈氏风筝,他一直想做一些有关中国风筝的研究,并让孔祥泽帮其搜集资料。一天,高见从一位叫金田的日本人处借得一册专讲风筝的书,嘱孔祥泽速来阅读。此书是曹雪芹遗著《废艺斋集稿》
由于金田珍视此书,不允许拍照,孔祥泽只能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抄录文字、摹绘图样,并努力完成了70%文字的抄录。可惜不到一个月,手稿就被金田要回去了。由于时间太短,约有近三分之一的文字没能抄录下来。
早先,“宫廷风筝”的传人金福忠,常带孔祥泽放风筝并教他制作手艺,在继承了《宫廷风筝图谱》的技巧后,孔祥泽后来又将抄录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与金福忠先生的《宫廷风筝图谱》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比较,发现两书图谱不同之处就在于,《宫廷风筝图谱》里面有“龙”和“凤”等图案,而《南鹞北鸢考工志》虽没有“龙凤”,但其他图样更为详细,可以借此区分“宫廷风筝”和“民间风筝”图谱的不同。
见到《南鹞北鸢考工志》后,孔祥泽即致力于曹氏风筝的整理、研究、复制和推广,六十多年始终如一,终于将曹氏风筝艺术继承下来并传之后世。19世纪70年代末,插队回来的孔令民协助社队办了个风筝厂,70多人,大部分是残疾人,为弘扬曹先生的思想做了一件实事。
曹雪芹留下风筝制作手艺,扶持残疾人和穷人,让那些无以为生的人能有碗饭吃,这深深打动了孔祥泽。正是由于钦慕曹雪芹残疾人谋生计的精神,孔祥泽将自己的风筝命名为曹氏风筝。
风筝特点
起源
曹氏风筝,源头在曹雪芹,属于宫廷风筝。而近代曹氏风筝,要从一个姓金的人说起。
金福忠,原名金毓棠(1889年——1978年),正黄旗人,是“宫廷风筝”爱新觉罗·惠敏的第六代传人。他曾在朝中任“供奉”一职,主管皇宫中扎制风筝、描绘宫扇等扎彩事务。由于他扎彩技艺精湛,深得慈禧太后的赏识,故赐名“金福忠”。
金福忠是孔祥泽的远房二舅。孔祥泽十一二岁时,金福忠常带他去放风筝并教他制作风筝的手艺。由于金福忠先生的祖辈已无从查到,大家就都认为:近代“曹氏风筝”的第一代是金福忠先生,第二代是孔祥泽,第三代孔令民,第四代孔炳彰。从孔氏家族来看也算是三代世家,孔令民更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特点
曹氏风筝的最大特点是把南北风筝技艺有机结合。这也正是曹雪芹取名“南鹞北鸢”的原因。孔祥泽在《扎燕正倒图绘形由来及其使用底色之变化》一文中写道,曹雪芹对风筝的改进包括拟人法、意匠画法、变软翅法为硬翅法,并将其与扎燕造型结构结合起来,使北方风筝有了一大革新,“京师业风筝者无一不以扎燕为宗,占领市肆历二百余年不衰。”
曹氏风筝尤其注重其情趣。从工艺上看,它讲究扎、糊、绘、放四艺。在扎糊技术上,其三停三泄之法符合力学原理,而且结构骨架均因时、因地,分不同种类,或大或小,或寒风凛凛之时,或和风习习之日,均能扶摇直上青云之天;在绘制艺术上,它讲求意匠和迷笔手法。尤其是扎燕风筝,更采用拟人画法,不仅画面色彩鲜艳,令人赏心悦目,而且笔法细腻多变,刻画形象夸张而逼真。同时,还讲究升空与直观相统一的艺术效果;在放飞技巧上,它注重实际放飞效果,讲究根据不同风力、风向,运用不同的手法,同时讲求风筝的静中有动态之美,使风筝达到以天为纸、将云拟水、遨游天宫的神奇境界。
曹氏风筝的代表作是燕子风筝,而且每种燕子都有自己的讲究:肥燕是雄健有力的雄燕、瘦燕是能歌善舞的雌燕、小燕是天真的小孩、新燕是弱冠的少年,还有比喻夫妻的比翼燕、象征长寿的耄耋燕,各个燕子的图案花纹也各有不同,非常精美。
古书遗失
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详细地介绍了43种风筝的扎、糊、绘、放技艺,每种都绘有骨架图、彩图,并配有扎糊诀和画诀,图文并茂,是对我国风筝艺术的一个总结。尤其是他创立了扎燕风筝家族,完美地运用了中国传统的意象美学。而自1943年孔祥泽看到《南鹞北鸢考工志》后,原书就踪迹全无。有消息说它后来被一个日本人买走带到了日本。数十年间,虽然孔祥泽多方寻找,甚至托友人在日本展开调查,但此书如石沉大海,它也成了压在孔老心头的一块“磐石”。
技艺传承
孔令民的父亲孔祥泽历经几十年的时间,潜心钻研曹雪芹的风筝遗稿,深得其精华。他按照“曹式风筝”扎、糊、绘、放的四种技艺,认真进行了谱制,并用于风筝的实践制作,获得成功。
“曹式风筝”已经传到了孔家的第三代传人孔炳彰手里。孔炳彰是孔家的第三代,从小就受熏陶,对风筝很感兴趣。大学毕业后,表示想学风筝制作,这让父亲孔令民和爷爷孔祥泽十分高兴。从1999年开始,孔令民开始正式教授孔炳彰学习风筝制作。从素描开始学起,这个年轻人踏踏实实钻研曹式风筝艺术,进步很快。孔炳彰很给父亲争气,学得很快,自己独立设计的风筝已经开始获奖。
在孔家人和曹式风筝工艺坊员工的努力下,“曹式风筝”不仅成为了北京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还走出了国门,参加了以色列风筝节,去希腊雅典放飞,到英国加拿大现场制作和表演,让风筝从中国飞向了世界。
孔氏制作的“九龙百子”和大扎燕等16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为弘扬传播民族文化,他们还自办了风筝培训班。制作风筝的每一步,都凝结着制作者的心血。一套简单的刀具,就是扎风筝的全部家当,做一副好骨架,其实“活儿”全在手上。做风筝讲究的是扎、糊、绘、放“四艺”,这第一步“扎”的功夫必须扎实,曹氏风筝坊的老师傅张景刚教起徒弟来一丝不苟。上庄镇的村民在孔令民及几位老师傅的传授下逐步掌握了风筝的制作方法。
出版书籍
简介
曹雪芹风筝艺术》被评为2006年度“世界最美的书”金奖。这本书,由孔令民的父亲口述,孔令民和孔炳彰收集整理而成。《曹雪芹风筝艺术》一书除了本身的学术、艺术、历史文化价值外,图书的整体书籍艺术设计是最引人注目和值得称道的。书籍设计理念的新颖、独特,装帧形式的古朴、典雅,以及书籍整体凝聚在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典艺术美,是获得“世界最美的书”称号的主要原因和决定性因素。
文化特质
它表现的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所以在整体上要体现中国所特有的文化气质,体现中国人表达观念思想的智慧,调动书籍语言的特性,例如:将线装书的审美气质和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来体现书的内容。具体来说,因为书的主要内容是风筝艺术,以前的做法往往以图片陈列的方式来展现,而赵健认为表现风筝重要的是让读者要有放飞的感觉,因此在表现上,选择了用虚线来装饰,从不同的角度展现风筝的姿态,在设计方面实现一种灵活的结构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17 21:51
目录
概述
艺术熏陶
结缘风筝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