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平,男,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祖籍山东,生于北京。曾多年担任《
中国国家地理》首席摄影师和图片编辑,多次担任国家和省、市级摄影大赛的评委,在国家级、省市级刊物发表作品及论著若干。
简介
摄影专著:《四季风光摄影》、《
尼泊尔摄影之旅》、《塞罕坝--解读风光摄影》等……
性格外向又颇多心思,幽默诙谐又善于思考。丰富的人生经历是成就事业的基础,他的作品是其为人的体现,既唯美又经典,既大气又精致。他还是为数不多的将自己的作品推向市场的成功者。
主要拍摄经历
一、担任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全国重大工程的首席摄影师。拍摄三峡工程、
小浪底水电站工程、上海磁悬浮列车轨道交通工程、天津城市轻轨工程、
厦门海沧大桥工程、北京
八达岭高速公路工程、广州岭澳核电站、长春一汽大众、
大连造船厂、哈尔滨飞机制造厂、哈尔滨大型水电设备制造、哈大电气化铁路工程、沈阳精密机床厂、
吉林大学新校区、
苏州工业园区、安徽
芜湖长江大桥、广西速生林工程、广西
平果铝业、江苏扬州水系改造工程、上海
苏州河改造工程、上海羊山港深水码头工程、
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
宁波北仑港工程、四川绵阳污水处理工程、四川
成灌高速公路、四川
成都绕城高速公路工程、
成都双流机场改扩建工程、海南粤海跨海铁路工程、广州市高架公路工程、广州珠江钢铁厂、江苏仪征化纤、
北京地铁东盟博览会……
二、担任《中国国家地理》首席摄影师、图片编辑,出色完成所有重大题材的拍摄任务。如:《中国国家地理:走进澳门》专辑、尼泊尔的世界
自然文化遗产三、参与多部大型画册的拍摄工作:深圳华为集团画册、武汉钢铁厂画册、
上海老房子画册、上海
闸北区画册、清华大学九十周年画册、广东
开平碉楼画册、
国家开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大型画册;
四、受
芬兰航空公司邀请六次前往北欧四国拍摄,其中三赴北极,并为欧洲各国驻华使馆官员举办摄影幻灯演示会;
五、受尼泊尔
国家旅游局邀请,两次到尼泊尔进行拍摄,后又八次带领摄影创作团赴尼伯尔;
六、受韩国Imageclick图片公司邀请赴韩国济州岛拍摄;
七、2003年应铁道部邀请拍摄青藏铁路建设工程;
八、2003年应上海市政府邀请航拍上海;
九、受Canon公司邀请,参加全国百城影响文化巡讲活动,在数十个城市进行风光摄影讲座;
十、在北京、上海、香港、广东多次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览。
风格特点
本色自然
姜平很少强调在这曲曲折折的经历中所付出的辛苦,而是特别喜欢讲做每一件事时的
症结所在。他做事很用心,也很投入,十分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以及应该如何去做。表现在对摄影的认识上也十分实在。比如面对黄山,他知道一定有两种拍法。
一种是尽可能拍下所有形态各异的树,因为全,才有机会被大量购买。也许价格低,但不妨碍赚到钱。另一种是拍让你感兴趣的树,它会引发你很多感触,并且可能因为光线、气候等原因让你一下子等好几天。但一定要等,因为这样的照片是可以关在书房中,放起音乐慢慢欣赏的,它们是你的快乐所在。而在做这两件事时,他同样投入,同样兴味盎然。尽管现在,他其实并不真的需要靠摄影养家糊口。
圈里熟悉姜平的朋友喜欢用“聪明”这个词来概括他,想来应该是有褒有贬。但有一点不可否认,这就是他的悟性和他做事的方法。姜平是那种做事爱动脑子的人,他不怕吃苦,可以一个人靠腿和驴车在
坝上一住个把月。但他不蛮干,总是希望通过严谨的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拍月色,满月、半月、月牙,不同情况下山的曝光值应该如何把握,他会首先像做实验一样把所需要的数据一一搞定,记录下来。这样一旦遇到好机会,不会错过,也少走了弯路。
与姜平聊得越多,越能感觉到他性格的多样。一方面,他处世十分实际,不遮遮掩掩,也不风花雪月。另一方面他又十分感性,争强好胜,对事物充满热情。尽管我们的谈话像个故事会,但这并不妨碍许多浪漫的细节在故事的间隙不时地涌出。比如,他如何带着新婚的妻子两个月吃遍京城,也吃尽了嫁妆;比如他如何在长白山上遭遇9级风暴,和同伴手挽手高唱
国际歌,比如他如何因一场精彩的风光作品演示而深受感动,在那么公众的场合泪流满面……
和许多爱好风光摄影的人一样,这么年来,他天南地北,四处出击。见山拍山,见水拍水。虽然拍到很多优秀的作品,但也不能否认其中的盲目性。尤其对姜平来说,尽管他的起步很快,但到达一个高度后如何更进一步发展,应该是比起步更费周折的事情。由此谈到将来,他说会逐渐地把更多的精力投到山的拍摄上,慢慢形成一定的主题。无论如何,真诚希望他与他的作品永远保持那份打动人心的自然本色。
摄影生涯
1983年,姜平毕业后分配到
马克西姆餐厅工作,月工资200多元,而当时工作40年的父亲工资不过100出头。一个刚刚工作就收入不菲的年轻人意气风发的样子是很容易想象的。而他与摄影的瓜葛也就在这种意气风发中建立起来。
在餐厅,姜平第一次看到别人罐冲黑白胶片,一下子有了兴趣,并且“心动不如行动”,立即托人买到一台孔雀4A相机。除了街头巷尾的创作,哪里有活动也凑凑热闹。现在有一个很时髦的词是“玩”,不论什么职业,加上个“玩”字就似乎有了说不出的洒脱。实际上,和很多早期的摄影爱好者一样,姜平最早时的摄影状态更适合“玩”的本意。因为那时根本不用去想拍什么或为什么拍这样严肃的话题。
这样的状态持续到1986年。之后大约10年的时间,姜平与摄影相对疏离。首先是文凭热的升温使他决心辞职,复习一年后考入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在那里认识了现在的妻子。但毕业后,由于种种原因他没有服从分配。没有工作,但有了家,这使得一贯对钱没有什么意识的姜平意识到得赚钱了。
就那么自然,那么顺理成章似的,他推起自行车,买来几十斤面条,又从饭店朋友那儿兑了点汁,到游泳场卖了7天凉面。每天算下来利润50多元,在当时来说,又是衣食无忧了。不论是马克西姆的200元高薪,还是每天50元的卖凉面的日子,或者是后来开餐厅,一年还清100万贷款的经营心计,姜平说起来时是同样的平静和自信,没有丝毫刻意。
结束自己经营餐厅后,悠闲的姜平重新走到摄影圈中,因为周围的朋友都是搞风光摄影的,他也就很自然地拍起了风光。看起来漂亮,拍起来并不容易的坝上成为他练兵的好场所。开始时是跟在别人旁边,人家取好景,自己凑上去看一看,再想一想,不声不响中对自然的理解越来越深,照片也拍得越来越有一股灵气。他说,拍风光拍到现在,对风光的感受已不再单纯来自那些变化的光影、线条或是色彩,而是面对自然的一种心境。“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不管是一株小树,还是一片海洋,当你面对它时,你所得到的永远比看到的多得多。
拍摄经历
担任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全国重大工程的首席摄影师。拍摄三峡工程、小浪底水电站工程、
上海磁悬浮列车轨道交通工程、天津城市轻轨工程、厦门海沧大桥工程、北京
八达岭高速公路工程、广州岭澳核电站、长春一汽大众、大连造船厂、哈尔滨飞机制造厂、哈尔滨大型水电设备制造、哈大电气化铁路工程、沈阳精密机床厂、吉林大学新校区、苏州工业园区、安徽芜湖长江大桥、广西速生林工程、广西平果铝业、江苏扬州水系改造工程、上海苏州河改造工程、上海羊山港深水码头工程、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宁波北仑港工程、四川绵阳污水处理工程、四川成灌高速公路、四川成都绕城高速公路工程、成都双流机场改扩建工程、海南粤海跨海铁路工程、广州市高架公路工程、《广州珠江家地理》首席摄影师、图片编辑,出色完成所有重大题材的拍摄任务。
参与多部大型画册的拍摄工作:深圳华为集团画册、武汉钢铁厂画册、上海老房子画册、上海闸北区画册、
清华大学受芬兰航空公司邀请六次前往北欧四国拍摄,其中三赴北极,并为欧洲各国驻华使馆官员举办摄影幻灯演示会;
受尼泊尔国家旅游局邀请,两次到
尼泊尔进行拍摄,后又八次带领摄影创作团赴尼伯尔;
受韩国Imageclick图片公司邀请赴韩国
济州岛拍摄;
2003年应铁道部邀请拍摄青藏铁路建设工程;
2003年应上海市政府邀请航拍上海;
受Canon公司邀请,参加全国百城影响文化巡讲活动,在数十个城市进行风光摄影讲座;
在北京、上海、香港、广东多次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览。
出版图书
摄影人生
从内蒙
坝上草原到西藏阿里腹地,从风情万种的
尼泊尔到野性十足的
肯尼亚,他用镜头探索世界各地最美的风景,他用照片开拓风景背后的旅游天地。
曾经是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首席摄影师,是包括08年奥运会和国庆60周年等国家重点项目的摄影师。在二十五年的风光摄影生涯中,足迹遍布世界五大洲
四大洋,累计行程40多万公里,四次到达地球的另一端——北极拍摄。
2009年初,作为唯一的职业摄影师,跟随科考队登陆南极拍摄。他用镜头记录了地球上多种多样的自然景观和地理风貌,也经历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对于风光摄影的艺术价值和作用,姜平有他个人独特看法和理解,他也是目前国内风光摄影师为数不多懂得图片市场经营的人。目前,姜平每周去一个城市做风光讲座,得到国内众多风光摄影爱好者的广泛好评。
解读风光摄影
怎样理解风光摄影构图
从自然景观中发现具有美感的线条、色调、形状和质感,把它们纳入取景器中,以摄影家完全自我的方式加以处理,随后制成照片,让观众对这些视觉美点也能一目了然,这就是构图的全部内容。构图是一个组织过程,它把大量散乱的构图要素组成一个可以理解的整体;构图是对这些要素的反应过程,也是想方设法组织这些要素的过程,目的是让这些要素向人们传达摄影家已经体会到的兴奋、崇敬、畏惧、惊异和同情。构图所表现出来的气氛有时是平静的,有时是有力的或坚定的,有时也可以是活跃的。自然界本身会向摄影家展示出所要表达的情绪。
风光摄影创作无论表现什么内容,什么对象,都有主次之分。主体是画面的重点,是主题思想的主要表现者。主体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三个或若干个。主体景物的地位在画面中也应优于其他景物,处于明显的地位。但并非是主体都必须安排在画面中央,那样反而呆板,也不符合美学要求。关于主体在画面中摆放的位置,人们常用的方法是把画面划成一个“井”字,把主体摆在井字任何一个十字交叉点上。
风光摄影的陪体
陪体是指确定了主体之后的其他景物。
陪体在画面中属第二位的,但对画面中突出主体的作用极为重要。它主要起衬托主体、协助主体完成表达作者情感的任务;此外,还要在可能的情况下,装饰美化画面,统一色调,表现气氛和表现深度空间,掩盖某些不足。因而,陪体的选择不应和主体同一颜色、同一影调、同一形状,而应有所区别。主体和陪体的关系,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
风光摄影的景深
景物在感光材料上结成比较清晰的影像,这个结像清晰的
景物范围的纵长深度,叫景深。光圈越大,景深越短;光圈越小,景深越长。镜头的焦距越长,景深越短;焦距越短,景深越长。拍摄的距离越近,景深越短;拍摄的距离越远,景深越长。综上所述,在拍摄自然风光时,为了最大程度地获得全景深,即照片的最大清晰度范围,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短焦距的镜头(广角镜头),采用小光圈(F11、F16、F22),拍摄较远距离的景物(大约两米以外)。
风光摄影的空气透视
空气透视是指远处物体细节模糊不清的一种现象。摄影者与景物之间的距离越大,该景物的光线需要穿透的空气层就越厚,远处的景物好象是沉浸在一片蒙蒙雾气之中,空气透视会让远处的景物变得模糊不清。但正是这种近处清晰远处模糊的
视觉现象,给我们的照片提供了深度空间感,摄影家也正是利用了这种视觉现象,拍出了具有立体空间效果的风景图片。
测光是曝光的基础
面对不同的景物和光线的不同照射方向,使用的测光方法也有所不同。当我们想知道被摄物的反光率数值时,应该使用反射式测光方法;如果我们想了解太阳光或者天空光的照射强度时,应该使用入射式测光方法。无论使用哪种测光方法,都是曝光数值的相对依据,这个数值不一定是最正确的。正确的曝光数值应该是根据天气、季节、光照的面积以及测光的基准点等诸多因素加以综合分析后得到的数据。
利用相机的快门速度和光圈大小,让一定数量的光线通过镜头折射到感光材料上,这个过程就是曝光。
在拍摄高调、
低调照片时,都需要对曝光数值进行修正。所谓
高调照片就是调子明朗的照片,画面的大部分被浅白色调所占据,图像仅为中间色调组成的清淡影像。希望得到高调照片,一般要在测得的曝光数值基础上再加大一级曝光。所谓低调照片,是指画面的大部分为深色基调,仅有少量中间色调和强光部分。拍摄低调照片时,一般要比测得的曝光数值减少一级曝光。这就是“白加黑减”的曝光原理在拍摄中的实际运用。除了画面的
基调需要上述原理外,拍摄对象色彩的深浅同样也适用于这个原理。 ??不是所有的作品都需要准确曝光,曝光的多少完全取决于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欲表达的效果。
光线照射的方向与照相机拍摄方向一致的光线称为顺光。
由于顺光式被摄物体正面受到均匀的照明,景物的阴影被投在背后,所以顺光拍摄的画面很少有阴影,正面往往比较明亮。画面的层次主要依靠被摄物体自身的明度差异或色调关系来传达。
光线照射的方向与照相机拍摄方向成90度左右的光线称为
侧光,受到侧光照明的景物有明显的明暗对比。这种光线能很好地表现被拍摄景物的行政、立体感、质感,光影结构鲜明、强烈。
一般的规律是:侧光拍摄时,应以景物的高光部分进行点测光,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半级曝光。 ??光线的照射方向和相机的拍摄方向大致构成垂直关系的光线称为顶光。这种光线一般在中午前后出现。顶光实际上也属于侧光的范畴,只是光的投射方向是自下而上的,景物的上方会比较明亮,下部会留下浓重的阴影。 ?
利用逆光拍摄风景
逆光摄影可以很好的地表现景物的立体感,同时能表达较强的空气透视效果,使画面的影调和层次非常丰富。逆光拍摄会造成前景的大面积阴影,它是构成画面暗调效果的重要因素,暗的背景又是藏拙的理想手段。
逆光拍摄也是风光摄影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除了利用逆光时的光影效果外,有时我们也会将逆光的光源——太阳放入画面中,尤其在早晨或者傍晚,这时需要考虑光源的亮度,最佳拍摄时机是太阳并不明亮刺眼,色彩为鸭蛋黄色时,这时拍出的照片色调温暖,色彩饱和,景物的反差并不强烈。
光的散射是指光源发出的光线在到达地面景物之前遇到遮挡和干涉后产生的一种现象,在自然界中,太阳光在大气层中遇到较厚的云层时,由于云层物质的遮挡,阳光在云层中被反射、折射和吸收,最后透过云层的光已成为散射的光线。
区域光是指景物的某一区域被光线照亮。
这种光线也称舞台光,因为舞台上是某一只射灯只随主角而运动照射,故得此名。在自然界中,特别是在多云的天气条件下,经常能遇到这种光线。由于云朵的阻挡,阳光不能普照大地,而被区域性地分割成一束束“舞台光”,并且随着云彩的不断运动,区域性的光线也会不断移动。
弱光是指夜晚的星光、月光、淡弱的天空光灯光线。
在风光摄影中,利用弱光作为主光源进行拍摄,其难点在于
曝光时间的准确把握。经验不足者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掌握了夜与昼风光摄影的规律,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风光摄影全天候。
风光摄影艺术的四个高度
“如果把学习风光摄影比作跳高,至少有以下四个高度:第一高度:技术的掌握 ;第二高度:技巧的运用;第三高度:摄影美的发现与创造;第四高度: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 。“风光摄影艺术的四个高度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技术是基础,技巧是手段,摄影美的创造是目的,而独特风格的形成是摄影家艺术上成熟的标志,是更高层次的摄影美的追求。没有技术无所谓技巧,离开了技术、技巧,谈不上摄影创作,没有长期的大量的创作实践,就没有个人独特风格的形成。”
荣誉
1999、2000年度富士专业全国优秀摄影师;
第四届、第五届中国摄影艺术金像奖提名奖;
数十幅摄影作品入选
瑞典哈苏相机公司《大地风采》国际幻灯巡展;
担任全国重大工程的首席摄影师;
曾任《中国国家地理》首席摄影师、图片编辑;
多次担任国家和省、市级摄影大赛的评委;
在国家级、省市级刊物发表作品及论著若干;
摄影专著:《四季风光摄影》、《尼泊尔摄影之旅》、《塞罕坝——解读风光摄影》等
真实感言
所有介绍姜平老师的资料都说他是一个风趣随和的人,他不仅印证了那些文字给我的最初印象,并且,也让人感受到,如他自己所言,他是一个感性的人。用一个词用来形容他——真实。
在摄影界,姜平老师更多地被看作一名商业摄影师。与艺术相关的东西,一旦又与商业扯上关系,似乎总会引来一些非议。而身为名人,有太多的人似乎都为名所累,不堪重负。关于此——
姜平:我认为商业与艺术之间并不矛盾。商业性的标准对片子的地域特点、光线效果要求比较严格,片子要符合一种大众的审美观点,但同样可以拍得很艺术。我自己的公司目前正在参与广东
开平碉楼群的申遗工作,开平碉楼群已经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我给它拍了很多照片,打算出一本影集。
你问我是不是一步步规划着走到今天,小有名气(笑),我想不是。一个人如果能规划自己的人生,一定是很了不起也很有野心。我能走到今天,50%是个人的努力,50%是机遇和外界所致。我很感谢我的各界朋友,他们为我提供了很多机会。
成名当然给我带来很多影响,我很感谢大家对我的肯定。但问我是不是现在的生活就是理想中的生活,我想人是永远不会达到理想中的状态的——在物质上会有一个止境,但在精神方面的追求却没有。我参加活动、进行讲座的时候,会在精神上感到快乐,因为能够体现我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