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淦铭(1948.11—2019.2.21),苏州吴江人,毕业于
南京大学,文学硕士。为教育部所属“211”之
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献研究所所长。自2004年以来,中央电视台CCTV10《
百家讲坛》栏目邀请其讲学,他作了有关
王国维、老子文化的系列学术讲演,收视率高,反响好。
人物经历
1948年11月4日出生,2019年2月21日逝世,江苏吴江人。中共优秀党员。1984年毕业于
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后执教于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为中文系主任、教授。曾获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曾任教育部
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与食品贸易与文化方向博士生导 师,古代文献研究所所长,兼任苏州市语言学会副会长。被破格先后晋升为副教授、教授。曾应邀在中央电视台《
百家讲坛》讲《王国维学术之境界》及《老子与百姓生活》19场,在上海电视台《文化中国》讲《孔子》系列30集,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反响热烈,被评为“最具亲和力的主讲人”。
研究方向
姚淦铭教授的学术领域广泛,主要从事于甲金文、古韵训法、书学理论、
王国维学术专题、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化、食品文化的研究。其学术研究求新求深,并重视交叉学科的开拓,成果颇丰。
出版图书
文学专著
专著有:
《老子与百姓生活》、《
再说老子与百姓生活》、《哲思众妙门——老子今读》、《王国维文献学研究》、编校《王国维文集》(四卷本)、《孔子的智慧生活》、《汉字与书法文化》、《汉字心理学》《礼记译注》《先秦饮食文化研究》(上、下)、《趣谈中国摩崖石刻》、《孝经智慧》、《<
大学>智慧》等,已发表160多篇文献学、语言文字学等学术论文。曾获国家图书奖。
人物评价
姚淦铭教授在高校从教30多年,作为一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任教师,把自己从事的教育工作作为一种事业去追求,作为一种理想去奋斗,作为一种艺术高峰去攀登,对教育事业的追求达到了一种艺术的忘我境界。 “用诗心铸造师魂”是姚教授对从事的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哲学阐释,也是其人格的高度概括。其内涵为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深厚的感情,追求事业的真善美,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为自己的理想不懈追求,他甘于清贫,甘于寂寞,不随波逐流,为了坚守这份诗心,保持一种具有高尚的社会责任感的“初心”,消除外在物欲杂念的干扰达到“乐莫大焉”的境界,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学者风骨和精神气质。
积聚师慧
“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得有一杯水”这是姚淦铭教授语重心长的一句话,也是其座右铭。姚教授对事业的至真追求充满热情,对学术的研究废寝忘食,因为他深知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和辨证关系,要当好一名高校优秀的教师,深厚的学力,渊博的知识、卓越的见识是其关键,而这些不是一朝一夕可得,姚教授常年刻苦勤奋,甘于清贫,甘于寂寞,对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学潜心钻研,他一方面重读书明理,广见博闻,一方面重自觉、自悟、自得,重天机、性灵和才情,在多年的科研教学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独立自主的研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姚教授笔耕不辍,硕果累累,出版学术著作10部:《王国维文献学研究》24万字(
江苏古籍出版社),《汉字与书法文化》23万字(
广西教育出版社),《哲思众妙门——老子今读》14万字(
百花文艺出版社)、《礼记译注》54万字(广东教育出版社等)、《王国维文集》共四本160万字(编校,文史出版社)、《趣谈中国摩崖石刻》24万字(百花文艺出版社)等。个人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又与他人合作论著多部。个人发表字数在400万字以上。他的论著多次获奖,比如《汉字与书法文化》获国家图书奖、《王国维文献学研究》获无锡市社科一等奖,等等。
《无锡荣氏家族与高等教育事业》的研究课题已获高教部批准,立项开展研究。此课题是研究无锡荣氏家族三代人与高等教育事业的结缘、贡献与启示。
创新教学
姚淦铭教授勤于读书,敏于思考,积聚了师慧,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为其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对教学姚教授把她当作一种艺术潜心钻研,用匠心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从教30多年,他主要从事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工作,此外还从事夜大、成教、远程网络教育等繁重的教学工作,他先后开设过
汉语言文学的基础课、选修课、公选课等10多门课程。面对各种层次的学生,始终兢兢业业,不仅钻研教学内容,而且钻研教学对象,因材施教。贯彻现代教学理念,重视教育方法的研究,将知识性、学术性和趣味性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课堂教学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一)创设意境,深入浅出。姚淦铭讲授古代汉语、古代文化等课程,他的教学将精深的古典文化的学理知识以形象生动而富有情趣的语言艺术地传达给学生,创设意境,深入浅出,常发人之未发,感人之未感,引人深思,富有启迪。如“论语导读”课,其主要是讲解《论语》的内容,古代文学课有时会让学生感到艰涩枯燥,但姚老师的《论语》课却是妙趣横生,不仅启发引导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激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充满智慧的思索。姚教授学力深厚,讲课底气充足,因此课堂教学充满艺术魅力,他的教学温文尔雅、娓娓道来,听他上课如沐春风;他的教学智慧闪烁,充满哲理,听他上课如饮甘泉。
(二)古为今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姚淦铭擅长将书本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用古人的思想启迪学生解决现代的社会问题,使书本上呆板的知识变得鲜灵活现,对学生的思想充满启悟。他常给学生说:“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关键是怎样把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之中,教会学生运用知识,这才是老师的职责所在。”姚老师也一直在实践这样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他经常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多经历,多历练,投身现实社会,开创人生的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
(三)技艺高超,享誉海内外。姚淦铭教授的教学技艺高超,享誉海内外。在学校里,历次教学质量检查中,学生的优秀投票率均名列前茅。院内外学生常慕名来听课,他的课堂人气充足,同学们普遍感到听姚教授讲课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姚淦铭教授精湛的教学艺术引起了社会广泛的赞誉,自2004年以来,中央电视台CCTV10《百家讲坛》栏目邀请其讲学,他作了有关王国维、老子文化的系列学术讲演9场:
(1)王国维的学术三境界;
(2)老子其人;
(3)老子与现代人的心理平衡;
(4)老子谈饮食之道
(5)老子谈成功之道等。
观众达600万以上,收视率高,反响好。央视此栏目继续请他讲演,而央视其他栏目也请他作另一专题系列的讲演。他还出访日本、台湾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得到了广泛的赞誉。上海《解放日报》撰文称誉他为“思想者”,并在“思想者”专栏以一个大篇幅刊登了他的照片、小传、学术文章《王国维于学术境界的睿识与历练》,影响很大。
姚教授以其高远的人生境界建树了自己独特的人格风骨,以其勤奋刻苦建构了自己深厚的学术功底,以其深思睿智创建了自己独具魅力的教学艺术。
最具亲和力
在2006年底,《文化中国》栏目根据观众投票,评选姚淦铭为最具亲和力的讲述人。而读者也确实见识了他谦谦君子的风范。在图书签售的时候,姚淦铭准时出现在签售现场,先是与早已排着队的读者连声说“谢谢”,签售中起身与每一位读者握手。虽说场面不温不火,但一个半小时的读者队伍始终未断。
已经是名人的姚淦铭生活依然那么简单———教书、读书、写书、买书……姚淦铭说自己最大的乐趣就是喜欢与古人进行无声的“对话”,也喜欢和现代的学术大师进行“对话”。他常常劝诫自己的学生,要多学些中国经典文化,切忌盲目跟风,成功应该是一只脚站在中国巨人的肩上,一只脚站在外国巨人的肩上。
走进百家
在几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姚淦铭一直是个“上座率很高”的讲课者。2004年,
江南大学举办了一次钱钟书学术研讨会。姚淦铭的主题报告《钱钟书与辞书学》被安排在最后一场,但15分钟的讲演中没有一个学生提前离场,结束时更是满堂喝彩。生动的报告,也吸引了正在现场进行报道的央视节目制作人。不久,《百家讲坛》就向姚先生伸出了橄榄枝。 如今,姚淦铭虽已名声大噪,却依旧精益求精。在《百家讲坛》做每一期节目,他都要花费15至20天时间做足功课,常常要几易讲稿。姚淦铭说:“我的演讲与写论文不同,要求通俗易懂、贴近百姓的生活,因此要换一种思路。比如不能过多地说到学术上的不同争鸣,也不能过多地说明不同版本、出土资料的文字词句的异文问题等等。”
让圣人像俗人
姚淦铭将孔子选择先从孔子的生活切入,比如讲孔子是怎样吃饭、穿衣、坐车、交友、学习等,发掘和还原了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孔子。姚淦铭说:“我就是要努力拉近老百姓和圣人之间的距离。谁说圣人就一定高高在上?孔子每天也唱当时的流行歌曲啊!”
姚淦铭坦言,自己的秘诀就是尝试着把有关
老子、孔子的所学所著、 所思所得,来个“三转”———转变、转化、转活。“转变”就是转变角度,多从电视观众的角度来看自己的演讲是否合他们的口味;“转化”就是不能食古不化,要让大众看得进、听得懂、记得牢;而“转活”则是需要在讲述中让历史人物“起死回生”,把那种死了的语言活泼泼地讲述出来,把那种好像“过时”的智慧重新激活。
点滴中悟道
“道可道,非常道。”现代人怎样悟道?姚淦铭说,老子是用诗一样的语言来写哲学,很美,很朦胧。要学《
老子》,首先就要进入他的语言语境中去。还有两条。首先,要平心静气地慢慢学。其次,任何智慧要悟。他专门拆“悟”字,告诉大家“悟”是怎么回事。“悟”是一个“竖心边”加一个“吾”,“就是说,任何智慧要用“我心”来悟,别人是代替不了的。这个悟,有时是顿悟,有时是渐悟。姚淦铭说:“要一点一点地悟。”我们要学道、悟道、践道,一点一点地慢慢改变自己的人生。做到保持良好的心态,超越人生的很多困惑,就可以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他在大讲坛上还说,当我们人生的两只脚,一只脚踏在老子的肩膀上,一只脚踏在孔子的肩膀上,站在东方的智慧和西方的智慧两座山峰上,看的有多远、多深。这就拥有了智慧。“可惜很多人不知道,终生和经典擦肩而过!”如果一个人做到四句话———古今融通、古西交汇、出入双修、中西合璧,这样的人能不成功吗?
所以,我们现代人如果能闻其道、得其道、行其道的话,把老子的智慧转化为我们的智慧,把古人的大智慧转化成为我们现代人的智慧,这是一笔相当丰富的财富。
参考资料
姚淦铭讣告.江南大学离退休工作处.2019-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