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氏体晶粒度
钢中原始奥氏体晶粒大小的量度
奥氏体晶粒度是指钢中原始奥氏体晶粒大小的量度,又称实际晶粒度
简介
奥氏体晶粒度是指钢中原始奥氏体晶粒大小的量度,又称实际晶粒度
表示方法
通常以显微晶粒度级别指数G表示,在放大100倍下,645.16mm2面积((1平方英寸)所包含的晶粒数。一般将G≦4称为粗晶粒,G=5~8称为细晶粒,G>8为超细晶粒。有多种标准方法(如网状铁素体法,网状渗碳体法等)显示奥氏体晶粒度,也可将淬火钢制成金相磨片用饱和苦味酸加少量环氧乙烷聚合物溶液直接浸蚀显示。
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在奥氏体刚刚完全形成时,其晶粒一般都比较细小,随着长时间的保温,晶粒容易长大。
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影响
加热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奥氏体晶粒将越粗大。这是因为,晶粒的长大是通过原子的扩散实现的,而原子的扩散速度随温度呈指数变化。奥氏体在每一个温度下都有一个加速长大期,当晶粒长大到一定尺寸后,再延长保温时间,晶粒长大现象不再明显。
加热速度的影响
快的加热速度可以带来更大的过热度,使奥氏体的实际形成温度升高,则奥氏体的形核率增加,起始晶粒越细。实际生产中有时会采用高温快速加热、短时间保温的方法,以便获得细小的奥氏体晶粒。
化学成分的影响
奥氏体晶粒随碳元素含量的增加而增大,这是因为随着碳元素含量增加,碳元素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速度增加。但当碳元素含量超过一定限度时,晶粒长大倾向减小,这是因为未溶渗碳体质点在晶界上阻碍晶粒长大。合金元素的加入,影响原子的扩散速度,尤其是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其碳化物熔点高,在奥氏体长大过程中起钉扎作用。
原始组织的影响
一般来说,原始组织越细,碳化物弥散度越高,奥氏体的起始晶粒越细小。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片状珠光体比球状珠光体在加热时奥氏体晶粒更易粗化,这是由于片状碳化物表面积大,溶解快,奥氏体形成速度也快,奥氏体形成后更早地进入晶粒长大阶段。
制取方法
采用多次循环加热冷却,借助反复重结晶机构可对奥氏体晶粒超细化处理,由此大幅度提高淬火钢件的综合力学性能。
本质晶粒度
国际上(英、美、德、日、法)将本质晶粒度概念也称为奥氏体晶粒度,其确切含义是表示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倾向,即在规定的加热条件下(930±10℃保温3~8小时),所得奥氏体晶粒度。1~4级为本质粗晶粒钢,5~8级为本质细晶粒钢。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6 10:17
目录
概述
简介
表示方法
影响因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