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鸣回旋曲式,是由于构成
奏鸣曲式的基本原则影响了回旋曲式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独立的曲式。同
回旋奏鸣曲式正好相反。而
匈牙利音乐理论家魏纳·莱奥却认为,奏鸣回旋曲式是
奏鸣曲式的某种变形,它仍然是属于奏鸣曲式。
我认为这不完全正确。这一曲式结构是奏鸣性原理和回旋性原理互相渗透的结果,虽是
奏鸣曲式的一种变形,和奏鸣曲式同样分为三个部分,副部的
调性亦按奏鸣曲式调性布局的原则处理但在呈示部及再现部中,但是,我认为它更接近于回旋曲式。其原因在于,主部在副部之后呈示部并未结束,而是再出现了一次主部;呈示部之后使用的是插部而非
展开部;每一个插部之后基本上都基本上会使用连接。
奏鸣曲式和回旋曲式交融、交汇而成的奏鸣回旋曲式。首先,它具有回旋曲式的三个共同特征: (1)叠部MT共呈现了四次;(2)叠部每两次出现时间以各不相同而彼此相关的插部:B、C、B’,其中 B’是B同一材料在不同调性上陈述;(3)连接RE的大量运用:叠部与插部之间基本上都有个连接作为过渡。
其次,它也具有
奏鸣曲式的基本原则:(1)三部性原则,由呈示部、
展开部、再现部三部分组成;(2)双主题中心原则,有MT、ST两个主题;(3)戏剧性冲突原则,MT与ST在材料、性格、
调性等方面形成对比;(4)调性回归原则,再现时ST由F大调回归到降B大调。所以,此乐章的整体结构性质是具有奏鸣性质的回旋曲式。
1、
奏鸣曲式的呈示部一般在它调终止,造成开放结束,而回旋曲式一般都是在原调再现,造成收拢终止。在此乐章呈示部中的叠部在原调降B大调再现,符合此特点。
2、再现时音乐的变化带有明显的即兴性。此乐章的叠部再现时,旋律所加的半音过渡以及
织体的改变使音乐变得更加流畅,明显地带有即兴风格,回旋曲的主题多来自民间,故即兴性特别强。
4、运用了插部还是
展开部是区别奏鸣回旋还是回旋奏鸣的一个重要因素,若使用展开部则奏鸣性质强,若使用插部则回旋性质强。此乐章运用的是插部而不是
展开部。
综合以上四点原因,足以说明此乐章是一个很典型的奏鸣回旋曲式。此外,在贝多芬
奏鸣曲中,作品2第三乐章、作品16第二乐章、作品4第四乐章等的整体结构性质都是属于奏鸣回旋曲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