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隆之战
公元1525年发生的战争
公元1525年,位于次大陆西南的马拉巴尔海岸仍旧处于混乱之中。葡萄牙阿拉伯舰船在海上相互攻击,沿岸的印度王公也会尔虞我诈地游走在双方之间。信仰基督教的奎隆城,在当年因为背叛葡萄牙勾结卡利卡特,而被葡萄牙印度总督梅内塞斯摧毁。
背景介绍
早在公元23年左右,原始的奎隆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国际化港口。大批希腊罗马商人,会通过红海印度洋抵达这里,作为交换商品或继续东进锡兰的中转站。后来,有更多来自埃塞俄比亚、北印度与波斯的商团陆续抵达,也同步被东面的泰米尔人所知晓。乃至刚刚创立不久的基督教团,也在约30年后传入当地,成为历史最古老的东方教区。
到了公元822年,又有2名东方叙利亚教会的主教,率领信徒迁徙到在这里。依靠不同教区之间的国际化网络,正式发展出后来的港口城市区。虽然不得不仰仗印度教王公保护,却也是掌握商业命脉的独立团体,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乃至穆斯林商人逐步占领印度洋世界,都无法在这片基督教飞地上获得优势。在中世纪的巅峰阶段,奎隆已经被认为是名列世界前四的重要商港。国际影响力堪比欧洲君士坦丁堡埃及亚历山大港和远东的泉州
不过,势力强大的穆斯林商团也逐步将投资机会引入北面的竞争城市。通过有意为之的排挤,终于将奎隆的经济价值贬了下去。因此,当郑和明朝船队西行时,当地的贸易份额已远不如新进崛起的卡利卡特。等到达伽马葡萄牙船队从东非渡海而来,也不清楚奎隆的名字和具体方位。但当地王公很快嗅到了翻身机遇,并在1502年与第二支抵达印度的舰队结成了临时同盟协议。于是,新落成的葡萄牙商站和古老的教堂交织在一起,成为这座城市的悠久历史见证。
在持续时间并不算长的蜜月期中,奎隆暂时反败为胜,重新成为马拉巴海岸上的最富强城市。一方面是葡萄牙舰队定期攻打卡利卡特,将许多来自海外的商船都逼到了周边口岸。其次就是城市本身的基督教起源,让急于寻找盟友的欧洲征服者感到非常亲切。虽然葡属印度的第一个首府设在同样有竞争关系的科钦,但奎隆却反而具有了更多灵活性,可以接纳那些不敢直面欧洲战舰的穆斯林商人。而当卡利卡特的的军队前来威胁,他们也能获得新盟友的必要保护。
1510年,随着葡萄牙军队攻占中印度海岸的最大港口果阿,奎隆的优势地位开始出现微妙变化。这是由于前者的位置几乎就在次大陆的南北交界线上,所以被立刻升级为印度总督区首府。也就是说,更多优质的贸易资源将势必离开南方,让奎隆的短暂复兴也蒙上了阴影。
不过,只要有完全的卡利卡特继续充当刺头,奎隆统治者就不至于和葡萄牙人迅速翻脸。欧洲战舰依然定期光顾马拉巴海岸,将死抱对抗策略的城市港口轰烂。于是,更多穆斯林商船还是只能更换货物集散地,让奎隆的市场经济得到维持。不少来自东非或红海的商团,有时索性取道马尔代夫群岛北端,再选择停泊南印度和锡兰的港口。只是随着葡萄牙海上封锁能力的逐步加强,这些应急方案也开始变得不再保险。征服者的堡垒已经不只是竖立在曼德海峡两岸,甚至连锡兰岛与次大陆之间的狭窄水道也遭监视。尽管还有购买许可证的船只能够通行,但对于许多不情不愿者而言,还是直接开往苏门答腊岛西北的亚齐更为靠谱。
于是,享受葡萄牙东方帝国红利的奎隆,发现自己正迅速沦为一个遭人遗忘的角落。他们无法从新盟友的国际体系中捞得好处,却还要继续承受敌对邻居的持续威胁。在屁股决定脑袋的原理趋势下,逐步倒向了原本的最大死敌。恰逢卡利卡特人也需要强化自己的马拉巴海岸堡垒,继续同可恶的欧洲基督徒对抗下去,便迅速向先前的叛逆提供军事援助。以至于驻扎在奎隆附近的舰船和士兵,超过了本土的留守部队,并随时准备袭击那些要通过科莫林角的葡萄牙船只。
针对这种迅速恶化的危险趋势,刚刚出任印度总督的梅内塞斯,决心组织庞大的部队予以剿灭。1525年2月,他率领一支舰队离开果阿,并从守备队与土著仆从那里集中了2000多人参战。由于考虑到需要在多个港口间来回奔波,梅内塞斯的远征部队拥有8艘运载了大量补给的卡拉克帆船,以便支持3艘大型加莱桨帆船和5艘中型加利奥特桨帆船的长期部署。同时还有自己操作或盟友贡献的39艘各类小型快艇,用于搭载士兵到复杂的浅水区执行各类登陆作战。
经过
然而,葡萄牙舰队很快发现,对方的有生力量根本就不在卡利卡特。于是一路沿着海岸线南下,才在另一个口岸蓬纳尼发现了数百敌军。后者已经在岸边建立了防御阵地,并将手头的小型船只都集中部署在靠海的正面。虽然进攻者依靠舰炮火力优势和陆战队的勇猛获胜,却也意识到这还不是他们要找的真正主力。因此,往南方的搜索就有必要继续进行下去。
最终,葡萄牙人得知奎隆的水域有大批卡利卡特人派去的舰队。随后在曾经的铁杆盟友领地上,发现了人数据称超过10000的马拉巴海岸联军。他们有60艘大小不等的船只,全部被拖拽到沙滩上,并排布置成防御工事。后面则是3处有栅栏保护的炮兵阵地,由大批装备火绳枪、大炮、弓箭和标枪的土兵驻守。
面对这批严阵以待的对手,梅内塞斯没有立刻下令强攻,而是在位于深水区的锚地召开了一次战前会议。有的船长建议只攻击那些被拖上岸的船只,从而使卡利卡特人失去威胁航运能力。但大部分人都反对这种短视做法,认为会使登陆部队完全暴露在炮兵火力之下。也有带兵的骑士阶层建议绕道上岸,直接攻打那些彼此有较大间隔的栅栏营地。但反对者也担心舰船缺乏足够人手,来应对可能的海上反击。
渴望迅速获得功绩的梅内塞斯,则首先弹压了所有建议他暂缓行动的言论。随后便将两种方案合并,要求手下分成两路进行联合夹击。每支陆战队都将有300名葡萄牙士兵组成,通过4-6艘小艇上岸。第一分队负责在北面迂回突击炮兵阵地,而南面的第二分队将冒险从正面突击60艘船组成的防御工事。作为必要的支援措施,大型舰艇将从夜里就展开不间断炮击,尽可能不让守军在夜里获得休息机会。由于装备了更多远程火炮,这项任务也等于是一种不对等的打击措施。
次日凌晨,首先出发的第一军团开始向北移动。同时,负责最危险部分的士兵也踏上了正面强攻之路。尽管有己方舰炮的连夜轰击,但当时的远程射击在精准度方面还有很大缺陷。所以,整个马拉巴联军的工事基本完好,守卫者也在第一时间做出迅猛反应。大量枪炮开始朝缓慢接近的船队开火,并在清晨的薄雾中制造出更为浓厚的火药烟幕。
此外,由于海水涨潮缘故,这些船体工事也依靠自身浮力被抬高。在并不温和的浪潮推动下,失去了原本应有的射击稳定性。因此,第二分队几乎毫发无损的抵达目标位置,并用刀剑和长矛发起跳帮攻势。但许多拥有高耸尾楼的远洋阿拉伯帆船,本身就像葡萄牙的大帆船那样难以攀爬。因此,双方的逐船争夺就异常激烈,还有不断有后援从岸上的炮兵阵地赶来。
此时,迂回到北面的第一分队也出现了严重失误。根据事先计划,他们在靠岸后要稍等片刻,直到友军接战后发来指示信号再进行登陆。但马拉巴炮兵制造的大量烟雾,让他们根本看不清楚远方状况。于是就只能留在原地,浪费了不少宝贵时间。守军却很快发现情况不妙,转而将数千军队派往那里。在他们的密集火力招呼下,300个葡萄牙士兵只得立刻开始抢滩。结果就有不少人被弹药击中,或者因受伤淹死在海里。
由于意识到属下出现了沟通紊乱,梅内塞斯只能率领预备队赶往一线。准备在两支分队的登陆场中间上岸,帮助所有人形成完整战线。考虑到正面夺船的战斗太过艰苦,特意分兵加强对马拉巴舰队的强攻。但自己和登陆的那些士兵,也立即遭到另一批赶来补漏的敌军围攻。
虽然葡萄牙人拥有不容置疑的战力优势,但这些自小浸染在封建武士文化中的南印度土著也不是鱼腩。他们同样有各司其职的大小封建领主,和愿意与之共赴黄泉的附庸兵户。所以在肉搏居多的陆战中,还是可以靠数量弥补尚不巨大的装备差距。所有的三支葡萄牙步兵分队,也因此被完全压制在了海滩附近。
危急关头,梅内塞斯冒险的再次进行分兵操作。他派出一队部下迂回到南面,突袭了马拉巴尔炮兵的一处栅栏阵地。后者完全被正面交战所吸引,根本想不到会有人突破侧翼后援而来。迅速蔓延的恐惧感让他们选择临阵脱逃,将这处关键位置让给了葡萄牙人。随即,进攻者利用留在原地的火炮,从后方向着前面的舰船射击。分布在那里的印度土兵,原本就只能躲在工事后面据守,自然承受不住从后方袭来的火力扫荡。在他们疯狂逃离后,整条战线也顺势被截成两段。
结果
接着,梅内塞斯继续向左右两翼派出增援部队。无论是继续在船上死守的土著水兵,还是继续要包围第一分队的封建武士部队,都因为有意料之外的背击而开始崩溃。最后,残余人马都抱团躲在剩下的阵地内,却已架不住近千名葡萄牙陆战队的合力强攻。他们的惨败也意味着奎隆之战的完全落幕。葡萄牙人自己宣称,至少有数千穆斯林、本地基督教与印度士兵在各处阵地上被杀死,而他们的战果仅仅是打死了30个葡萄牙征服者,并不同程度地击伤了另外200多人。还有40艘大小船只被原封不动的俘获,大批枪炮与250发炮弹被胜利者据为己有。
至于选择背盟的奎隆,也因失去了主要防御力量而遭劫掠和焚毁。葡萄牙人还根据印度习俗,摧毁了城市附近的大片棕榈树林,以示对本地人口的集体惩罚。但拥有广袤纵深的南印度世界,并不会因几次战役的失败而不再制造麻烦。相反,战争将迫使双方彻底撕破脸皮,并将对抗作为主流意识,保留到下个世纪的荷兰势力降临。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16:22
目录
概述
背景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