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
闻一多创作现代诗
《奇迹》是近代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于1931年创作发表的一首现代诗。它可以说是一首情诗,但也可以说是闻一多对自己的诗歌创作生涯的一次深刻的真诚的总结。在这首长诗中,闻一多通过对内心的剖析,一步步地描写了“奇迹”的产生。全诗多处运用层层堆积和反衬手法,显得朦胧含蓄。
作品原文
奇迹
我要的本不是火齐的红,或半夜里
桃花潭水的黑,也不是琵琶的幽怨,
蔷薇的香,我不曾真心爱过文豹的矜严,
我要的婉娈1也不是任何白鸽所有的。
我要的本不是这些,而是这些的结晶,
比这一切更神奇得万倍的一个奇迹!
可是,这灵魂是真饿得慌,我又不能
让他缺着供养,那么,既便是糟糠,
你也得募化不是?天知道,我不是
甘心如此,我并非倔强,亦不是愚蠢,
我是等你不及,等不及奇迹的来临!
我不敢让灵魂缺着供养,谁不知道
一树蝉鸣,一壶浊酒,算得了什么,
纵提到烟峦,曙壑,或更璀璨的星空,
也只是平凡,最无所谓的平凡,犯得着
惊喜得没主意,喊着最动人的名儿,
恨不得黄金铸字,给装在一支歌里?
我也说但为一阕莺歌便噙不住眼泪
那未免太支离2,太玄了,简直不值当。
谁晓得,我可不能那样:这心是真
饿得慌,我不能不节省点,把藜藿3
权当作膏粱。
可也不妨明说只要你——
只要奇迹露一面,我马上就抛弃平凡
我再不瞅着一张霜叶梦想春花的艳
再不浪费这灵魂的膂力4,剥开顽石
来诛求5白玉的温润,给我一个奇迹,
我也不再去鞭挞着“丑”,逼他要
那分背面的意义;实在我早厌恶了
这些勾当,这附会也委实是太费解了。
我只要一个明白的字,舍利子似的闪着
宝光,我要的是整个的,正面的美。
我并非倔强,亦不是愚蠢,我不会看见
团扇,悟不起扇后那天仙似的人面。
那么
我便等着,不管等到多少轮回以后——
既然当初许下心愿,也不知道是在多少
轮回以前——我等,我不抱怨,只静候着
一个奇迹的来临。总不能没有那一天
让雷来劈我,火山来烧,全地狱翻起来
扑我,……害怕吗?你放心,反正罡风
吹不熄灵魂的灯,愿这蜕壳化成灰烬,
不碍事,因为那,那便是我的一刹那
一刹那的永恒——一阵异香,最神秘的
肃静,(日,月,一切星球的旋动早被
喝住,时间也止步了)最浑圆的和平……
我听见阊阖6的户枢砉然7一响,
传来一片衣裙的綷縩8——那便是奇迹——
半启的金扉中,一个戴着圆光的你!
作品注释
1.婉娈(luán):年少美好貌。《诗·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
2.支离:衰弱。谢朓《谢宣城集》三,《游山》诗:“讬养因支离,乘闲遂疲蹇。”这里作脆弱解。
3.藜藿(huò):野菜之类。旧社会贫苦人家充饥的食物。
4.膂(lǚ)力:体力。
5.诛求:索取。
6.阊阖(chāng hé):天门或宫门。
7.砉(xū)然:皮骨相离的声音。
8.綷縩(cuì cài):衣服摩擦的声音。
创作背景
《奇迹》发表于1931年1月20日《诗刊》创刊号,后被选入1931年9月陈梦家编的《新月诗选》。这首诗的写作,是新诗史上的一个谜。
谜团之一是如徐志摩所说“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奇迹》之前,闻一多仅1928年有几首短诗,新诗创作甚少《奇迹》之后,闻一多虽预感到第二个“叫春”时期,但一直到40年代才偶有诗作,所以《奇迹》的出现,对于闻一多来说,确是一个异数。
谜团之二是《奇迹》写作的对象,即诗中的“你”,长期以来,“你”一般被认为是诗人艺术理想的化身,如苏雪林分析:“作者所要求的‘奇迹’在《死水》里是果然寻到了。然而这又谈何容易啊,经过了‘雷辟’‘火山的烧’‘全地狱的罡风乱扑’,他才攀登着‘帝庭’在‘半启的金扉’后看见一个头戴圆光的‘你’出现。假如没有作者那样对艺术的忠心,奇迹哪会轻易临到他呢。”
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梁实秋回忆说,“实际是一多在这个时候在感情上吹起了一点涟漪,情形并不太严重,因为在情感刚刚生出一个蓓蕾的时候就把它掐死了,但是在内心里当然是有一番折腾,写出诗来仍然是那样的回肠荡气。”也就是说,闻一多写作此诗的对象,是一位女性,这首诗是一首爱情诗。据考证诗中的“你”就是闻一多在青岛大学的同事、新月同仁方令孺。闻一多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此地有位方令孺女士,是方玮德的姑母,能做诗,有东西,只嫌手腕粗糙点,可是我有办法,我可以指给她一个门径。”青岛大学时期,杨振声赵太侔、闻一多、方令孺等人每周末聚饮,号称“酒中八仙”。由此可见闻一多对方令孺的欣赏和两人之间的交往。
文学赏析
全诗共48行,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六行,这一部分虽然有六行,但前面都是铺垫,句意落在最后一个词“奇迹”上前面列举的“火齐的红”、“半夜里桃花潭水的黑”、“琵琶的幽怨”、“蔷薇的香”、“文豹的矜严”、“白鸽所有的”“婉娈”,这些代表着各种各样的美的意象,一方面是这些美是“奇迹”的反衬,“奇迹”是比它们“更神奇得万倍”的奇迹,另一方面“奇迹”是这些美的“结晶”。通过层层堆积和反衬手法的运用,诗人描述了“奇迹”在他的世界中的位置。
第二部分从第七行到第二十一行,描写诗人的现实处境及内心冲突。这里存在这一个对比:平凡与奇迹。七到九行是辩解式的,诗人渴望奇迹却选择了平凡。是因为“灵魂”“饿”,即使是“糟糠”,也得“募化”,用它来“供养”。在1927年写的情诗《你指着太阳起誓》中,闻一多说“永久早许给了别人,糟糠是我的份”可见“糟糠”是诗人对自己所拥有情感的意象化其后诗人提到“一树蝉鸣”、“一壶浊酒”、“烟峦”、“曙壑”,这些是美好的事物,但这种美是平凡的,远远比不上“奇迹”。诗人却为它们而“惊喜”、而激动。闻一多写道“这心是真/饿得慌”,由于灵魂、心的渴求,但生活中只有平凡没有奇迹,所以只能接受平凡,“把黎藿当成膏粱”。这一部分通过灵魂的饿和对平凡的无奈进行对照,强烈的表示了对“奇迹”的渴望。
第三部分从第二十二行到第二十三行,铺排诗人愿意放弃的事物来衬托“奇迹”。第一个是“平凡”,指第二部分中列举的事物;“瞅着一张霜叶梦想春花的艳”、“剥开顽石/来诛求璧玉的温润”似乎指代通过写作发现美的行为;“去鞭挞着‘丑,逼他要/那分儿背面的意义”指闻一多提出的“以丑为美”诗歌美学;由于厌倦了这种写作美学,诗人渴望着另一种美学——“整个的,正面的美”,而这也就是奇迹所代表的美。其后两行,“团扇”“扇后那天仙似的人面”代表了那种朦胧的美,这似乎是对所钟情的人的实指,由于这种情感尚在朦胧之中,因此只能等待。
第四部分从第三十四行到第四十八行,写等待“奇迹”和“奇迹”到来时的情境。三十四行到四十一行,写自己等待奇迹的决心,不管时间多长“多少轮回”,不管有多少阻碍和考验,“让雷来劈我,火山来烧,全地狱翻起来/扑我”,尽管有这么多困难,但是诗人的决心已下,“罡风吹不熄灵魂的灯”“情愿蜕壳化成灰烬”“不碍事”然后是几行奇迹出现前的感觉或前奏。“一刹那”“一刹那的永恒”“一阵异香”“最神秘的肃静”“最浑圆的和平”,烘托出庄严、美丽的情境。最后三行写“奇迹”的出场,对声音和视觉的描绘很有意思,首先在一切的寂静中、在时间止步之处先有门的响声“阊阖的户枢砉然一响”,然后是天上传来的衣裙的细脆的声音。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最后是奇迹出现了——“半启的金扉中,一个戴着圆光的你!”“金扉”“戴着圆光的你”给人一种金碧辉煌而生神圣之感,令人想起基督教中圣母或圣徒们的画像。
在这首长诗中,闻一多通过对内心的剖析,一步步地描写了“奇迹”的产生。不过,由于闻一多在处理素材上的巧妙,这首诗不光可当做情诗来理解,实际上也是闻一多对自身艺术的一个总结。对“奇迹”的歌颂,不仅是对情人,而且是对自己的艺术理想,或者说,两者实际上是一体的。
名家点评
现代学者、诗人黄曼君:闻一多的诗不是生命的余裕,而是生命的宣言。他在《奇迹》中写道:“一个奇迹的来临。总不能没有那一天……”关于“奇迹”的种种想象的深邃极致处就在死的那一顷刻,他所说的“蜕壳”、“异香”、“浑圆”,都是意指“涅槃”的审美境界。这个境界终于在有关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最尖锐的搏斗中来临了,闻一多纵身一跃,创造了这一奇迹。(《黄曼君文集 第四卷》)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谢冕:闻一多走了一个比徐志摩更为弯曲的路……他和徐志摩以及他们的朋友以对诗美的挚诚,力图在诗中另造一个世界以消解现实世界的困惑和疑虑。闻一多以更为从容的冷静始终如一的期待那《奇迹》之光的降临——“我等,我不抱怨,只静候着/一个奇迹的来临……”这便是闻一多所预期的奇迹。这奇迹所体现的精神是充分理想的。(《新世纪的太阳:二十世纪中国诗潮》)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俞兆平:他在《奇迹》中的追求与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式相似,诗中的理想虽是朦胧的、不确定性的,由于所否定的对象是明确的,他所肯定、所向往的目标便不难推测了。从这一点上看,《奇迹》一诗在闻一多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意义,它预示着闻一多从中期向后期转化前进的开始。(《闻一多美学思想论稿》)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号友三,湖北水人,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16年发表《二月庐漫记》。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1920年,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的经典之作。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6 15:36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