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曼君
中国学者、诗人
黄曼君(1935 年5月30日---2010年11月22日)笔名黄毅军,湖南株洲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导、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著名学者和诗人。
人物简介
黄曼君,湖南株洲人。195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1992年被批准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为华中师大文学院第一个博士点的创始人。历任教研室主任、中文系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和名誉所长、华中师大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等。曾先后担任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名誉理事,中国曹禺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闻一多研究学会副会长、名誉理事、顾问,中国闻一多基金会理事,中国鲁迅学会理事,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理事,湖北省文学学会副会长、顾问,湖北省现代文学学会会长,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顾问,湖北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顾问等;此外,亦曾担任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等。因病于2010年11月22日12:07分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去世,享年76岁。
代表作品
1959年开始发表作品,其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代表著作《论沙汀的现实主义创作》、《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与新文学主潮》、《新文学传统与经典阐释》。主编《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等。 著有专著《郭沫若作品欣赏》、《郭沫若》,诗集《战地上的一束芙蓉花》,散文集《金色的长江》、《春满长江》、《三峡画廊》、《大江源记》,主编《长江三峡的沿革及传闻》、《屈原、端午、龙舟》,《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流派》,论文《现代化视野中的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等。
专著《论沙汀的现实主义创作》、论文集《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及新文学主潮》均获湖北省社科优秀奖二等奖,《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主编)获1998年国家教委社科成果三等奖,音乐片《葛洲坝交响音画》(作词)获中国琴台音乐会优秀创作奖,散文《葛洲坝赋》获湖北省第一届产业系统文艺创作楚天杯优秀创作奖,其作品还获首届普通高校教学成果国家级优秀奖、1997年湖北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等。
出版图书
获奖情况
1、1993年12月16日《毛泽东关于文艺本质问题的经典阐发》获“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荣事达杯”奖;
2、1995年5月23日《毛泽东
3、1995年 6月3日《中国现代文学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与新文学主潮》获湖北省首届社科优秀成果省级(著作类)二等奖;
4、1997年元月16日《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的总体特征》获湖北省首届文艺论文二等奖;
5、1997年12月30日评为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先进指导教师;
7、1998年12月10日《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1895--1990)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二届社科成果三等奖。
人物小传
从小展露文学天赋 创作激情到老不衰
1935年,黄曼君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平凡家庭,随后前往美丽的湘西生活。在老伴儿陈菊先的记忆里,丈夫从小酷爱读书。“据说他4岁开始读书,当时年纪太小,还只能坐在大人怀里。”在湘西沅陵县的一所教会中学,黄曼君点燃了对文学和写作的兴趣。
中学时期,黄曼君就展露出惊人的文学天赋。“那时候他经常用笔名‘黄毅军’,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还写了分析鲁迅小说《祥林嫂》的论文。”陈菊先回忆说。后来成为学者和诗人的黄曼君,也许从那时起就明确了一生的方向。对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学大师的研究,也成为他在学术领域建树最高的一部分。
中学毕业后,黄曼君来到华中师范大学读书,并于1956年毕业于该校中文系,从此留校任教直至终身。60年代是黄老师的一个创作高峰。那时候他到北京大学交流,作为著名学者唐弢和王瑶的助手,共同编写现当代文学教材。“30多岁就跻身一流学者,只要提起现当代文学领域的好手,全国都知道华师有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胡亚敏回忆恩师,依然难掩心中的自豪。
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黄曼君为博士生导师,他也成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第一位博导。他青年时代即投身现代文学研究,在鲁迅郭沫若沙汀等作家研究、新诗研究、思潮研究与二十世纪文学理论批评研究等领域卓有建树。其人格性情令人钦佩,被称为“中国20世纪最后一个浪漫主义者”。
无论是学者还是诗人,一般都有自己的高峰和低潮。但在同事和学生眼里,黄曼君每隔10年就有一个创作高峰,直至辞世前他依然笔耕不辍。“80年代他在北大讲课,钱理群就是当时的学生。90年代他主攻文艺理论研究,奠定了在鲁迅研究和郭沫若研究等领域的地位。进入20世纪后,他依然精力旺盛。两年前创作的《老境》,被认为是他最好的诗作之一。”胡亚敏回忆说。
一生对美异常敏感
浪漫诗人钟情春天
黄曼君是位诗人,浪漫情愫渗透进他的生命,伴随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黄教授爱美,并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凡是接触过他的人都有此体会。李遇春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教研室主任,虽然不是黄教授的学生,但与他共事8年,其中一件事令他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前几年的一个初春,当时他正从8号楼前面经过。突然被黄曼君叫停,他望着眼前的一片草地,神情陶醉地赞叹:“多绿的草地,生命力啊!”直到此时,李遇春才发现小草不知何时已发芽,他每天从此经过竟然没有发现,那一刻他被深深感动了。“生活中处处有美,只是一般人都视而不见。永远难忘黄老师当时张开双手无比沉醉的神情!”
在学生印象中,黄曼君无比钟情于春天。“春天里讲关于春天的诗,这是黄老师最开心的事。他曾搜集了古今关于春天的诗歌,在课堂上吟诵给大家。有时候他也现场作诗,并板书到黑板上,然后顽皮地问大家:‘我的诗写得不错吧!’”湖北经济学院副教授金立群是黄曼君的得意门生,回忆起导师往事,他眼中泛起了泪花。“黄老师一生热爱春天,诗歌里处处闪耀青春色彩。然而他70岁时创作的《老境》这首诗却是对生命的沉重思考,充满苍老气息,没想到几年之后他真的走了……”学生们谈起他的诗歌,忍不住潸然泪下。然而在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老渔夫”不屈服命运,昂然搏击“自然的杀手”,展现了黄老的风采,依稀看到了鲁迅的影子。
学问生活融为一体
走廊论学直到凌晨
作为学者的黄曼君,从未把论文和成果作为研究的目标,“他是追求真善美的人,所以能把学问和生活完美融为一体。”正因为有此胸怀,黄曼君有着难以想象的学术包容度。他的研究专长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但他对文史哲皆有兴趣,不仅关注学科理论前沿,还经常读书看报关注国内外大事。“他思想敏锐,知识结构与时俱进永不过时,还得益于他虚心学习不耻下问的做学问态度。”胡亚敏回忆导师。无论是师生还是朋友,无论是文学还是哲学,只要是他不懂的,他都随时随地虚心请教。黄曼君喜欢与人讨论交流,也欢迎别人随时打断发表不同意见,作为学界泰斗,能做到这点很不容易。
金立群就深刻记得,2002年他和导师一起到湖南参加学术年会。黄曼君本来准备了讲稿,但前一天听了别人的发言后,他觉得自己的发言需要改进,当晚就与金立群讨论心得。“我们就在宾馆的走廊里讨论,从晚上10点钟一直聊到凌晨2点,他对知识有着永不满足的渴求。”
“这世界可敬的人很多,但可爱的人不多,黄曼君先生是可敬又可爱的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导许祖华教授回忆说。他于1986年来到该校,与黄曼君共事20多年,对其学问和为人深有了解。“他把学问追求内化为生命需要,这种学术境界是他与一般学者的最大区别。”
所以,别人看来枯燥的学问,在他看来乐趣无穷,再苦再累也愿意。陈菊先告诉记者,黄曼君读大学时家庭条件很苦,为了把津贴省下来买书和杂志,他仅制备了一套衣服。“每次换洗衣服时,只好躲进被窝看书。”长子黄念南回忆说:“以前夏天没有空调风扇,老爸经常光着膀子读书,不知不觉背上就爬满蚊虫。”
赤子之心恰似顽童
扶持后学竭尽全力
在学生眼中,黄曼君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与他谈话没有一点儿压力,真有如沐春风的感觉。“我们私下都叫他‘老顽童’,因为他有颗赤子之心。”文学院硕士殷璐告诉记者。黄曼君喜欢跟年轻人在一起,也喜欢与大家讨论问题,课堂上还经常朗诵诗歌。“他摇头晃脑地唱着《四季歌》,也给大家演唱《月亮河》等外文歌曲,遇到新学的歌曲还复印歌词发给同学。”
身为著名学者,黄曼君的教学风格却非常随和。据学生金立群回忆,在他攻读硕士和博士期间,每天下午都到导师家里讨论学习。黄老师喜欢讨论,也欢迎学生随时打断,并提出质疑。他经常会从小说中挑出词句提问,如果学生回答对了他就非常高兴。“他是用这种温和的方法督促大家学习。”黄曼君以身作则,用人格魅力感染大家,虽然没有严厉的批评,对学习上要求却很严格。
去年12月的一天,大雪一夜之间降临江城。那时候黄老师的身体已经不好,大家都以为他不会来上课了。没想到,当同学赶到教室的时候,黄老师早已独自坐在教室里。“他戴着帽子和围巾,像个十足的‘潮男’。见有人走进教室,笑着鼓掌说‘热烈欢迎巾帼英雄’!”大家见他身体不好,都劝他回去休息。他见很多人没来上课,反倒和蔼地动员大家召集同学,不要辜负了清晨的大好雪景。
对于后学他极力推荐,对于学科现状他非常关心,即使在辞世前夕依然如此。胡亚敏告诉记者,凡是请他帮忙的学生,他都竭尽全力从不推托。就在去世的前几天,他还躺在病床上推荐学生。
8月26日,黄曼君的身体状况已经很差,但他还是参加了院里关于学科建设的研讨会。坐在台下的他精神很不好,原本只打算讲话5分钟,但站到讲台上他却突然判若两人。他对学科现状非常忧心,紧握拳头说:“年轻老师要动起来,要动起来!”没想到这次讲话竟成为他的人生绝唱,同事们回想起来无不唏嘘落泪。
大段背诵小说原文
超强记忆源自苦练
采访中,学生和同事无不佩服黄曼君的博闻强记和超强记忆力。文学院硕士王建雄告诉记者,有一次他在阅览室当助理的时候,黄老师前来借书。因阅览室里没有该书,他又陪同前往历史学院查看。黄老师在路上突然问道:“你就是讨论课上写××文章的那位吧!文章写得很好。”王建雄大为感叹,讨论课上学生众多,没想到黄老师竟然清楚地记得他。“他的脑子里仿佛有一部人文社科类的图书署名索引,不论学生问起哪本书,他都能信手拈来,告诉你从何找起。”金立群回忆说。“背诵诗歌不算什么,黄老师连小说都能背诵。有次上课,他一口气背诵了鲁迅小说《故乡》里的一大段文字,在场学生无不折服。”
为此,记者特意询问了陈菊先老人:黄老是如何练成超强记忆力的?她告诉记者,黄老师原本有口吃的毛病。为了能流利讲课,他就在上课前一天备好功课,并全部背诵下来。长年如此,自然练就了超强记忆力。“他经常在家里摇头晃脑地背诵,记忆力完全来自后天勤奋。”
附诗一首
老境
明知道西行的云即将变成落照
却要引吭高歌、赋诗长吟
难道真能声透九霄、响遏行云
那晚霞不会再向无垠的夜空长殒
明明老年斑上脸,已到倦鸟投林时候
却那么倾情投入、婆娑起舞
难道会再有生命的律动、灵魂的震颤
或从年轻舞伴惊鸿的倩影里
追索华年,将逝去的青春召唤
明明枝枯叶暗,晚桂也已吐出了最后一缕余香
却要在枕边凉透的秋意中
谛听磅礴浩瀚肃杀的秋声
领略无边秋光的凛冽劲健
明明手指僵慢了,老眼昏花了
却要攀住电脑女神腾挪变幻的衣衫
或是外语的复读,异国风光的遐想
此生此世有多少急需弥补的遗憾
明明一生的积累将有新的爆发、创获
却血流迟滞了、心搏异常了、肌体蚀损了
然而仍如搏海的老渔夫
将手中鱼叉一次次高举
投向那迎面扑来的自然的杀手
即使躺下也要将生命的渔舟驶回港湾!
(2004年10月,黄曼君创作于桂子山)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01 16:32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