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湖
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湖
太平湖是指北京西城区的湖。北京有两个太平湖,这个在北京内城的西南隅,在城里;另一个在内城的西北角,在城外。这个太平湖的遗址在今的西城区境内,另外一个在海淀区
来历
北京原来有两个太平湖。一个在北京内城的西南隅,在城里;一个在内城的西北角,在城外,这两个太平湖的遗址都在21世纪的西城区境内。
天咫偶闻》中记载:太平湖在内城西南隅角楼下,太平街的西头,湖水面积有十顷大(与高污厂差不多),岸边树木茂密,来到此地,使人有如步入南方的园林。当日落时,夕阳使湖水与岸边楼亭景物变为胭脂色,令经过的人流连忘返,不愿离去。这本书写成于1907年。我们可以想到那时的太平湖还是十分壮美的。
瑞典学者伍尔德喜仁龙在20世纪20年代游历北京时,也来到这里,他的著名著作《北京的城墙与城门》一书中也描述了这一城内的湿地胜景:他称之为“大水塘”,他写道“一群鸭子在其间嬉戏;湖边的古柳,婀娜多姿,绿荫蔽岸。这一带远离城市,无人居住,气氛悲凉且孤寂,像是在缅怀昔日的胜景”。
关于这个太平湖的成因,《顺天府》有记载“城隅积潦潴为湖,由角楼北水关入护城河”,就是说地势低洼,雨水聚积而成的太平湖。当时北京雨量较为丰沛,低洼地积水成湖是自然的,当雨量大的时候,由城内西南角楼水关泄水至护城河。
事件
历代王公贵族曾临此水而建府邸。其中较有名气的有醇亲王府(又称“七爷府”),在府中诞生了一代帝王――光绪;清末的义和团曾在这里建过神坛;民国时期这里有一座“袁家花园”,相传是袁世凯的私家园林。
在民国和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气候的变迁及大量居民的迁入,湖泊逐渐被填平,沦陷时日本在此驻军;1945年抗战胜利后曾有国民党驻军;北平解放时,进城的解放军也曾住过这里。1958年,苇塘被疏浚成湖,命名为“太平湖”,南北长1000米,宽400米,有近500亩水面。由于临近北京电影制片厂,电影《水上春秋》、《柳堡的故事》及一些著名的故事片在此拍摄外景,电影《无名岛》更在这湖面上拍摄“海上炸艇”等海战场面。太平湖与护城河仅一堤之隔,与护城河相通。一到夏天,太平湖的北半边荷花盛开,夜间蛙声一片,使“太平观荷”有了“燕京新八景”之称。
1971年,太平湖在修北京地铁2号线时被填平,原址上建成2号线太平湖检修车辆段,北京从1971年起失去了这一片水域,新街口外大街桥上游的北护城河段也因无水注入而失去了排水泄洪的功能。
2005年8月动工的北护城河综合治理工程将“重现太平湖”列入规划。如今,随着治理工程的竣工,市民又见到了消失数年之久的“太平观荷”美景。
“新太平湖”并非在原址上复建,而是将北护城河西直门暗涵至新街口大街段拓宽改造而成。原来的这一段河道呈梯形行洪河道,深约四五米,护堤又高又陡、河水水位低,人在岸边走,不低头根本看不见河水。改造后,河道底部填土加高,护坡放缓,河道拓宽,形成面积达到1万余平方米的湖面景观,水深仅1.3米。
太平湖水源来自密云水库,经京密引水渠昆玉河长河、转河流入北护城河松林闸。由松林闸抽水泵提升至西直门暗涵出口注入太平湖,再流入北护城河。为保持湖水水质,湖中除种植荷花睡莲菖蒲等水生植物外,还修建了2处人工小瀑布、放置了8台曝气机,竣工之后,湖中已经出现了螺蛳等水生动物。
在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老舍遭受迫害在此投湖自尽。老舍是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十年动乱的初期,老舍在一次“批判会”上备受“造反派”的批斗及人格侮辱。据说性格刚烈的老舍给夫人留下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绝笔后,于1966年8月24日深夜怀抱着他亲笔恭书的《毛主席诗词》投入太平湖,给世人留下了无限的悲憾及半部《正红旗下》的残稿,这使北太平湖更有了悲壮的色彩。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4 13:52
目录
概述
来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