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引水渠
北京市境内引水工程
京密引水渠(工程)(简称“京引”),是将密云水库的水引进北京市的浩大工程。引水干渠长达110公里,经过5个县区,在玉渊潭上游与永定河引水渠(简称“永引”)会合。
工程背景
京密引水工程(简称“京引”),是将密云水库的水引进首都的浩大工程。
1958年,密云水库开工后,北京市就着手研究引水进入首都城区问题。当时,国家远景规划曾有修建京津、京秦、京广大运河的宏伟设想,北京市委要求市市政设计院据此做出既可输水又可通航的京密运河方案。运河选线以密云水库调节池做为起点,经密云县韩各庄一级船闸向西南,过怀柔水库坝下,至李史山西行,过西崔村,穿温榆河各支流,绕昆明湖西南,直抵玉渊潭,与永引干渠会合后,再进入西便门与前三门护城河、南护城河连接,最后流入左安门龙潭湖,准备与未来的京津运河沟通。另外,还计划在密云水库北自岩副坝下建升船机(使船只驶进库内);在昌平县小辛峰处修建一条支线南下,经沙河水库,过清河,进入东直门以北的东北城角护城河。主干运河底宽60米,水深2.8米;支线运河底宽40米,水深2.5米。总土石方工程量8000余万立方米。1958年至1959年;市政设计院积极进行运河选线和初步设计工作。
1960年华北地区大旱,官厅水库来水很少。水电部预测,包括1961年上半年来水在内,扣除死库容后,其可用水量不能维持1961年上半年首都工农业正常生产的需要,为此,北京市向国务院报告,提出立即修建引水进京工程,以解除首都用水危机。
当时考虑,原京密运河方案工程规模庞大,不可能迅速实现,另外还提出两个引水方案:一是调整原京密运河方案,把水只送至昆明湖,运河底宽改为50米,土石方量比原运河方案可减少1400万立方米;另一方案是,在怀柔水库以上,把原白河灌渠扩建,使密云水库的水循灌渠线路进入怀柔水库(此段不考虑通航),出怀柔水库至小辛峰后,走运河支线直达东直门北东北城角护城河,其中,李史山以下底宽定为20米,只能行驶100吨左右机船,上段设计流量40立方米每秒,下段20立方米每秒。这个方案全部土石方量仅1100万立方米,建筑物规模与数量也比前一方案减少很多。经过慎重研究,注意到当时三年困难时期的财力、物力、人力的现实可能,市委决定采用后一方案,指出在具体设计时,要考虑将来有扩建余地。采用这个方案,全线不能通航,航船只能抵达怀柔,因之,再称京密运河名实不符,改称京密引水工程。
1965年北京地区又遇大旱,全年降雨仅377毫米,比常年少四成。9月1日官厅水库蓄水只2.65亿立方米,而1962年以来全市的工农业需水量又逐年增加,鉴于当时的供需矛盾,市委呈报国务院,要求续建京密引水工程,即二期工程,以便引水进城。
渠道走向
京密引水渠,源自密云水库的白河主坝,流经怀柔水库、昆明湖,最后在滨角汇入永定河引水渠,其中自昆明湖至滨角段与滨角至玉渊潭的永定河引水渠称为昆玉河。1977年,自原进入昆明湖入口处开始改道,利用一段840米北长河故道直入团城湖,引水渠不再经过昆明湖。
渠道全长110公里(《北京市水利志稿》)(另有《中国水名词典》记为109.3公里)。横贯密云、怀柔、顺义、昌平、海淀5区、县。渠首从密云水库白河坝下的调节池出水口,经六次跌水进入怀柔水库调节后,再从水库凤山口闸出口,西经李家史山、西崔村、大辛峰,沿西部山前地带南折至青龙桥,穿流昆明湖,在海淀区罗道庄与永定河引水渠汇合后,流入玉渊潭。
沿途与北台上、桃峪口、南庄、十三陵等水库以灌渠相沟通,可补充水源。引水流量为60~70立方米/秒。怀柔水库以下渠段可通航,沿线设有进出水闸、水电站、节制闸、泄洪闸、分水闸等水利附属设施。
工程建设
一期工程
京密引水一期工程,自密云水库调节池起,至昌平县西崔村止,长达53公里,于1960年冬至1961年春,历时5个月,建成通水。
渠道与建筑物设计的具体内容如下:
龚庄子进水闸至怀柔水库段:长25公里,利用原白河灌渠线路,设计引水流量40立方米每秒,校核流量50立方米每秒。自进水闸至沙河倒虹吸以上,地面坡度较陡,设有6座跌水。全段渠道底宽8米,设计水深2.84~2.97米。该段渠道通过砂砾石地段,地下水位低,为防止渗漏,设计用粘土防渗衬砌。
怀柔水库出口至李史山段:长6.9公里。怀柔水库输水隧洞原设计流量仅20立方米每秒,决定于风山口另开出口,输水能力40立方米每秒。西台上跌水至李史山段设计流量为40立方米每秒,校核为60立方米每秒,设计水渠2.97米。
自李史山至西崔村涵洞段:长21.2公里,渠底宽20米,设计流量40立方米每秒。
龚庄子进水闸:在白河主坝下游约5公里的龚庄子村附近,闸址地处灰岩地基,设两孔2.5米×4米深式进水闸,闸底高程86.0米,设计流量40立方米每秒,校核流量50立方米每秒。
跌水:密云至怀柔段有跌水6座,为两孔3米×3米陡坡式,并设有木闸门;风山口下西台上1座,为6米弧形钢闸门;另有小辛峰跌水两座。
沙河倒虹吸:位于龚庄子进水闸以下12.3公里处。沙河宽100~150米,流量、含沙量均较大,引水渠道不便与之平交,设计选用立交方案。倒虹吸为双孔3米×3米钢筋混凝土箱涵结构,总长131米,设计流量40立方米每秒,流速2.5米每秒。
泄洪闸:有雁溪河和桃峪口两处。雁溪河泄洪闸在北台上水库坝下约1公里处,引水渠道在此与山洪沟平交,采用泄洪闸排泄上游水库的泄洪流量。泄洪流量标准按20年洪水设计,百年一遇洪水校核。泄洪闸两孔,装有6米×5米弧形钢闸门。桃峪口泄拱闸作用同雁溪河泄洪闸,装有3孔同类型闸门。
涵洞:引水渠道经过流域面积10~50平方公里之间的山洪沟时(如苏峪、沙峪、赵各庄等处),均采用立交复式涵洞,以涵洞顶板作为渠底,两侧采用重力式混凝土挡土墙。孔数一般较多,洞两端顶部与渠两侧顶部相接,有利于两侧交通。流域面积较小的山洪沟,则采用一般涵洞与引水渠立交。
风山口泄水闸:是结合远景通航规划设计的,考虑100吨以下船只可进入水库。闸孔净跨8米,最高通航水位59.2米,通航净空3.8米,闸孔顶高程63.0米、闸底高程54.5米。闸孔采用闭合框架结构,闸室长20米,8米×8.5米弧形钢闸门。
李史山附近建有顺义区灌溉分水枢纽:该枢纽可分水15~20立方米每秒,浇地约30万亩。在李史山建节制闸一座,为混凝土结构,为将来通航要求,按12米宽一跨设计。考虑近期不能通航,在12米宽闸室中增加两个临时闸墩,改成3孔平板闸门。闸上设有公路桥。
二期工程
1965年9月,成立京密引水二期工程总指挥部,1966年4月初,自密云至玉渊潭长达110公里的人工引水渠试水成功,5月份全部结束,设计与施工质量全优。至此,京密引水全线贯通,先后两期总投资6570万元。
1965年9月,市政设计院提出《京密引水二期工程初步设计》:渠道线路起自昌平县西崔村,经过小辛峰、东沙河、土城、阳坊、温泉、西北旺、青龙桥进入昆明湖,渠线基本沿50~53米等高线进行。西崔村处渠底高程为49.24米、设计水位52.32米,昆明湖处渠底高程为46.50米、设计水位49.00米。渠底宽度20米,渠长46.56公里,设计引水流量40立方米每秒。由昆明湖引水入玉渊潭时,利用了一段长河旧道,向南自蓝靛厂至罗道庄为新开渠道,在罗道庄与永定河引水渠道汇合共进玉渊潭。昆明湖至玉渊潭段渠道长度9.7公里,底宽20.66米,设计流量40立方米每秒,水深2.4米。因昆明湖湖底高程高于46.5米,故设计在昆明湖内开挖一条航道与昆玉段沟通。昆明湖出口与玉渊潭设计水位分别为49.0米和48.5米。
二期工程主要建筑物有:
山洪交叉建筑物:二期工程沿线有许多山洪沟与渠道交叉,较大者20余处。根据地形,分别采用倒虹吸、山洪桥、过渠涵洞三种型式。洪流量大、泥砂多而又无立交条件的山洪沟,作引水倒虹吸,全线共修建较大者有6座,均为二孔3米×3米的钢筋混凝土箱涵。山洪沟沟底高程高于设计渠底者作山洪桥,全线共有11座,与公路桥结合,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引水渠底高程高于山洪沟底者建过渠涵洞,全线共有9座。所有山洪交叉建筑物的洪水标准,均按20年一遇设计,百年校核。
节制闸与泄水闸:引水渠上每隔10公里左右,设有节制闸及泄水闸,以便渠道分段泄空检修和调节水位,全线节制闸及泄水闸共4处,其中东沙河、土城、前柳村三处的节制闸与倒虹吸进口结合,均设两孔4米×5米平板钢闸门。另一处节制闸设在颐和园昆明湖入口处,以保证湖水位不受渠道水位变化影响。该闸闸孔尺寸,考虑远景通航要求,采用两孔宽8米、高3米的平板钢闸门。节制闸均设有泄水闸,其中昆明湖进口泄水闸系结合北旱河泄洪设置。
北旱河枢纽:由引水渠道、山洪涵洞、渠道泄水闸、公路桥组成,简称“四合一”建筑。引水渠底部涵洞共4孔,孔宽5米、高2米,混凝土结构。左岸设泄水闸,装有平板钢闸门;右岸设公路桥,宽9米。
其他建筑物:渠道沿线灌溉分水闸共46座,另有控制昆明湖水位的绣漪闸和橡胶坝各一座及向长河及内城河湖输水的长河闸一座。
续建扩建
扩建沙河倒虹吸至怀柔水库段
密云至沙河倒虹吸渠道衬砌后,过水能力扩大至70立方米每秒。为提高下段进入怀柔水库流量,1966年冬至1967年春,继续把从沙河倒虹吸至怀柔水库间一段渠道做了混凝土衬砌,并相应改建几处渠道桥梁与涵洞。北台上水库坝下只有一侧南堤的一段渠道改为双堤,1978年又加筑一条水库泄洪倒虹吸自渠下穿过,原建平交泄水闸则留待备用。工程由市政设计院设计,市水利工程总队职工和顺义区、密云区(时为密云县)、通州区(时为通县)、朝阳区、怀柔区(时为怀柔县)的12000民工参加施工。改建后,渠道过水能力增至60立方米每秒。
改建兴寿倒虹吸
兴寿处原渠道与金岭山洪沟建有复式过渠涵洞,遇1964年大水,山洪挟带泥沙把涵洞淤堵冲毁,当年即把涵洞拆除,改建为渠道倒虹吸。
小辛峰渠道防渗
大辛峰至小辛峰间为傍山渠道,渠道水面高于渠道南侧村庄房屋、土地,因渠道渗漏,房屋及土地受害。1967年将渠道加筑混凝土衬砌,并修建排水管渠,情况得以好转。
引水渠与昆明湖分流工程
京密引水渠原进入昆明湖经绣漪桥进入昆玉段,在运行中因引水渠来水的变化,影响昆明湖水位不稳。又因1974年张坊水库停建后,燕山石油化工厂用水将由官厅、密云两大水库供给,以西北湖(又称团城湖)为取水池,建钢管送至石化厂。为此,市委决定采取引水渠与昆明湖分流的措施,即自原进入昆明湖入口处开始,利用一段840米北长河故道直入团城湖,在进湖处建两孔8米宽闸门1座。石化厂取水口设在湖的西岸,取水量4.4立方米每秒(远期为6.6立方米每秒)。团城湖至绣漪桥下另建1775米渠道与昆玉段相连接。这段渠道,在做法上分为上、中、下三段:上段位于畅观堂南,乃平地挖渠,以钢筋混凝土护岸;中段穿过西南湖,一侧利用西堤,一侧另筑新堤700米,渠道在两堤中通过与湖分开;下段长600米,是混凝土衬砌渠身。团城湖与西南湖间及绣漪桥西均建有闸门控制水位。官厅水库水源则经由罗道庄转入京密引水昆玉段,也可流进团城湖。全部改线工程和输水钢管为市政设计院设计,市政工程局施工,1977年1月开工,1981年5月完成。
增建渠道电站
1978年,利用渠道输水落差,在密云至怀柔间渠道上修建5座小水电站,各装机3台,总装机15台,容量共11400千瓦。其中4座在密云县境内,1座位于怀柔水库风山口下游。
维修变迁
京密引水渠原冬季无法输水,1989年开始,实现冬季输水。但昆玉段的衬砌段就因土壤冻住隆起而发生“冰冻害”,致使30%左右的渠道都受到破坏。1990年5月26日至1990年6月28日,吸取了山东引黄济青工程的经验,采用聚苯乙烯作为防渗材料,才解决了冻伤害的问题。
自京密引水渠完工至2005年以来的几十年间,人们对京密引水渠始终没有进行过大面积的维修,这导致其年老失修,渠道冲刷严重,渠坡也很不稳定,在渠底又沉淀了大量淤泥,还生长了很多水草,极大的影响了输水能力。自2005年起,京密引水渠的输水能力从每秒40立方米降低至每秒11立方米。在2007年前后甚至一度被迫停止向北京城区输水。2005年,政府决定对京密引水渠进行大范围的维修,维修包括了清理渠道淤泥和引水渠渠底的硬化工作。经此次维修,京密引水渠每年可少浪费一亿立方米淡水,也使得运往北京城区的淡水均至少达到了中国二级水质标准。
2009年,趁官厅水库在秋季水质最好的时候,停止京密引水渠的输送工作,并在50天内对引水渠进行改造工程。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一方面自来水厂使用南水替代密云水库向北京城区供水,另一方面通过京密引水渠反向输送南水至密云水库存蓄。
工程效益
永引、京引两大引渠在为北京城市供水发挥了重大效益,除为工农业及城市河湖输水外,的田村水厂和自来水九厂,均以官厅、密云两大水库为水源,全部或部分利用两大引渠输水,两大引渠所担负的重要任务。
该渠道沿途建有5座小型水电站,年平均发电量为1000万度。该渠不仅成为城郊河湖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沿岸滨河公路依渠延伸,环境优美,为首都增添了新的景色。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6 07:08
目录
概述
工程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