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市博物馆
地市级综合性博物馆
天门市博物馆,位于湖北省天门市西湖路1号,占地面积38亩,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隶属于天门市文化和旅游局,是一座地市级综合性博物馆。
历史沿革
1982年,从天门县文化馆分离出来组建天门县博物馆。
1985年,天门市博物馆和陆羽纪念馆两馆合一,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余平方米,馆内展出主要是以陆羽为主体的系列文物。
1986年1月,在竟陵西湖划拨土地15亩,筹集资金80多万元建设新馆;同年3月,动工建设;同年7月,成立天门县博物馆支部委员会。
1988年10月,天门市博物馆(陆羽纪念馆)竣工开馆。
2003年,天门市博物馆进行维修,重修文学泉、陆羽亭、涵碧堂、曲桥。
2013年6月29日,天门市博物馆展厅修复工程开工。
2017年12月,天门市博物馆西湖路新馆建成并对公众免费开放,新馆为四层仿唐式建筑。
2018年9月,天门市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2021年,天门市博物馆被确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24年7至10月,为纪念石家河遗址发现70周年,《凤归故里—石家河文化精品展》在天门市博物馆开展。出土于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被誉为“中华第一凤”的玉团凤,自1956年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之后,阔别家乡近70年,首次回归故里天门展出。
建筑布局
综述
天门市博物馆新馆为四层仿唐式建筑,建筑面积约14151.64平方米,展厅面积8000平方米,内部划分为公共活动区、展陈区、文物库房区、办公区等若干功能区。常设4个基本陈列展区,即“文明之光——天门石家河文化展”“竟陵记忆——天门通史陈列展”“三乡宝地——天门民俗与侨乡文化展”“状元之乡——天门状元与进士展”。
展厅
1.文明之光——天门石家河文化展
石家河遗址发现于天门市石家河镇,距今4000—6000年,是长江中游地区迄今发现的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的新石器时代大型城址聚落。展厅分为“初生”“少年”“壮年”“老年”“葬礼”以及玉器展6个单元,以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来表示石家河文化的历史演进脉络。向观众展示了遗址发现的时代背景、石家河遗址与石家河文化、遗址群内涵及文明起源等内容。
2.竟陵记忆——天门通史陈列展
天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上、地下文物丰富。无论是从地下文物遗存来看,还是从几十年来发掘征集的文物来看,天门文化遗迹丰富,分布面积广泛,地域无空白,时代无缺环,时间跨度约5000年。本展厅展示了天门的历史沿革、馆藏精品文物、彭家山楚墓发掘还原场景等。
3.三乡宝地——天门民俗与侨乡文化展
天门民间艺术源远流长,被评为“民间曲艺之乡”,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在江汉平原有着广泛的影响。展厅展示了天门花鼓戏、天门皮影、天门糖塑、天门纸花等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及各种表演道具。
天门是中国内陆著名的侨乡。旅居国外的天门籍华侨达28万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40多个国家,其中尤以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斯里兰卡、菲律宾、俄罗斯、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为多。展厅突出展示天门华侨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生活方式以及华侨对家乡的重要贡献。
4.状元之乡——天门状元与进士展
在天门历史发展进程中,出现了楚国令尹子文、世界文化名人“茶圣”陆羽、唐末现实主义诗人皮日休、明代竟陵文学创始人钟惺谭元春、清代状元蒋立镛等灿若星辰的历史人物。展厅集中展示了与明清科举考试相关的馆藏文物,通过场景还原,再现科举考试、状元还乡等情景。
2020年,天门市博物馆共举办临时展览4次。
2019年9月30日一2020年2月29日,举办“天赋青山绿水,门开盛世华章--庆祝建国70周年”摄影展。本次展览由天门市摄影家协会和天门市博物馆共同筹划,精选150余幅作品,通过城市美、产业强、生态好、民生优4个篇章,精彩呈现天门70年来发展变迁的壮丽画卷。
2020年1一3月,举办“瑞鼠吐宝--庚子鼠年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此次展览展出国家文物局从全国30余家文博机构甄选的数百件以鼠为题材的文物、艺术品和珍贵标本,以及其他生肖文物,为广大观众奉上精彩的图文展览。2020年6月,举办“文物系荆楚祝福颂祖国”展览。此次展览共展出40余幅精美图片。
2020年11月一2021年2月,举办“体验科技力量,感受科技魅力--中国流动科技馆湖北巡展(天门站)”。展览由湖北省科协联合天门市科协承办,天门市博物馆协办。此次展出内容涵盖声光体验、电磁探秘、机械韵律、数学魅力等多个主题共50余件互动展品。
馆藏文物
综述
天门市博物馆藏品类别有古线装书、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玉器、锡件,木件,布件,纸件,石,铅件,金件,银件等。新馆落成后,天门市博物馆展出当地出土的千余件历代文物,被国家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的天门石家河遗址出土的玉神人头像等为代表的300余件真迹文物也一同展出。
截至2020年底,天门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共计13226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件(套),二级文物9件(套),三级文物152件(套)。
重要藏品
天门市博物馆重要藏品有:陶鸡、石镑、石钺、陆羽小像碑、新石器时代石斧、石铲、石球、新石器时代陶象、陶鸟、西周匜、盘、东周铜簋、西汉铜镜、东汉铜锅、北宋瓷壶和托盘杯、明代分巡东昌道印、明代绸外衣、明末八大山人花鸟画屏、石家河遗址出土玉器等。
藏品保护
天门市博物馆文物安全保护有铁门、铁柜、铁窗和简易报警器。经湖北省级文物鉴定专家组鉴定的一、二、三级文物藏品都输入了文物信息数据库,设立了安全保卫科,有专职保卫干部3名,坚持长年24小时执勤。
所获荣誉
1998年,天门市博物馆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09年,天门市博物馆被中央文明办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21年,天门市博物馆被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相关考古
1983年一1993年,湖北省、地、市博物馆考古队,先后在石家河遗址进行多次试掘,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师生在这里进行考古发掘实习多次,发掘文物万余件,该地出图文物经过整理后,分别在湖北省、地、市博物馆陈列展出。荆州博物馆有一个专门的石家河遗址出土文物陈列室,陈列出文物数千件。荆州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从该地发掘的文物是陈列文物的几倍。
1984年8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石家河遗址出土的陶塑人和陶塑象等系列文物,被湖北省博物馆选送到故宫博物院参加《全国出土文物精品展览》。
附有稻壳的土块——记载长江流域水稻种植起源史。1954年11月,石河镇农民兴修石龙水库干渠,在土城村罗家北岭发现了“石家河遗址”。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器与陶器,还有骨器与蚌器。特别重要的是,在遗址里出土了一些附有稻谷壳的烧红土块,经当时的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丁颖教授鉴定,认定为“粳稻品种”,取名“石河粳稻”,并在1959年《考古学报》第四期发表学术论文,认为“石河粳稻”为研究长江流域水稻种植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土陶象——见证五千多年前石家河附近有大森林有象群在活动。1955年,考古工作者在“石家河遗址”发现一座古老的土窑址,出土了陶象、陶熊等陶制动物百余件。其中陶象全国尚为首次。专家推论:在五千年以前的石家河一带有大森林的存在和象群的活动,否则,当时的人们不会凭空塑造出如此生动的陶象来,它为研究天门地貌的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陶祖——父系氏族社会对男性崇拜的物证。“石家河遗址”出土“石祖”、“陶祖”(即男性生殖器模型)各一件,鉴证了当时社会对男性的崇拜,证明了这处遗址属原始社会父系氏族时期的新时器时代,距今已有五千余年。
最古老的窑址——研究中国陶瓷手工业发展史的珍贵史实。1955年夏天,中国科学院和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工作者在石家河遗址罗家北岭发掘了一座新石器时代窑址。窑址处有小石斧、石棒、石刀、石簇、红陶杯、蛋壳灰陶片和红陶鸟等数百件。这个古窑址的发掘,为研究中国陶瓷手工业的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机构设置
单位性质:国营文化事业单位。
经济来源:市财政全额拨款。
机构设置:设有馆长室、办公室、资料室、陈列部、考古部、安全保卫部、财务部,与陆羽纪念馆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并兼有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的业务职能工作。
人员编制:核定人员编制数22人,在职工作人员22人,其中文博专业技术人员19人。
观众接待:年接待观众30000人次。
历任馆长:刘安国(1982.4—1985.10副馆长主持工作);方运益(1985.10一1995.10);吴先舫(1995.10一2005.6);邓千武(2005年6月)。
参观信息
天门市博物馆位于湖北省天门市西湖路1号。
公共交通:可乘坐公汽2路、8路到达市博物馆。
周二至周日09:00—17:00(16:00后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免费。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5 13:1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