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铭》是刊刻于
北齐天统元年(565年)五月十八日的一方
摩崖石刻,一般认为由
郑述祖撰文并书丹,属
八分书(隶书的一种)书法作品。摩崖原石高约3.5米,宽约3米,厚约2米,原在山东省平度市大泽山镇的天柱山西麓,于1968年春季被破坏,现有残石四十余块藏于
平度市博物馆。
碑刻内容
(碑额)天柱山铭
使持节都督光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光州刾史荧阳郑述祖作。┘岩岩岱宗,鲁邦仍其致祀;奕奕梁山,韩国以之□□。盖由触┘石吐云,扶寸布雨。五岳三望,六宗九献。祈祷斯□,□祑攸归。┘天柱山者,即魏故通直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国子祭酒、秘书┘监、青光相三州刾史,先君文恭公之所题目。南临巨海,北┘眺沧溟,西带长河,东瞻大壑。斜岭概天,层峰隐日。寻十洲于┘掌内,捴六合于眼中。文鳐自此经停,精卫因其止息。始皇游┘而忘返,武帝过以乐㽞。岂直蛾眉鸟翅二别,两崤对谈小大,┘共叙优劣者也。公禀气辰象,含灵川岳。礼义以成规矩,仁┘智用为枢机。自结衣逞誉,革履传声。组绶相辉,貂冕交映。至┘于爱仙乐道之风,孝敬仁慈之德,张良崔廓,未之云拟;文先┘夏甫,何以能加?魏永平三年,朝议以此州俗关南楚,境号东┘秦,田单奋武之乡,丽其骋辩之地。民猷鄙薄,风物陵迟,畴谘┘俾乂,非公勿许。及駈鸡御下,享鱼理务。群情款密,庶类允┘谐,变此浇夷之俗,侔彼礼乐之邦。懋迹布在哥谣,鸿范宣诸史┘策。公久阔枌榆,永怀桒梓,同昇陇而洒泣,类陟岵以兴┘嗟。于此东峰之阳,仰述皇祖魏故中书令、秘书监、兖州刾史┘文贞公迹状,镌碑一首,峰之东堪石室之内,复制其铭。余┘忝资旧德,力搆前基。遂秉笏朝门,策名天府,出入蕃𨚎,陪从┘帷幄。凡诸身历瀛赵沧冀怀及兖光行正十州刾史、北豫州┘大中正。三登常佰,再履纳言,光禄、太常,频居其任。揣究庸虚,┘无阶至此,直是遗薪妄委,余庆滥钟。何曾不想树嗟风,瞻天┘愧日,猥当今授,踵迹此蕃,敢慕楹书,仰宣庭诲。其词曰:┘
嵩高峻极,太华峭成。祈望诸素,禋祷群经。崇哉天柱,迥出孤┘亭。地险㯹德,藉此为名。赫矣先公,道深义富。如桂之馨,如┘兰之茂。尊祖爱亲,存交赏旧。飜属愚浅,实惭穿搆。┘
大齐天统元年,岁次乙酉,五月壬午𦙚,十┘八日己亥刊。┘
(说明:□,表示缺字;┘,表示分行。)
创作背景
《天柱山铭》是郑述祖为追念其父郑道昭而作。北齐天统元年(565年)五月十八日,时任光州刺史的郑述祖在登上光州城(今山东掖县)南的天柱山时见到父亲的遗作,浮思往昔,在怀念之余,将父亲的事迹用八分书刻于崖石,所刻即《天柱山铭》。
艺术鉴赏
风格
此铭书法古拙率意,沿袭北魏书风,然隶味更浓,其字偏重方笔道,用隶体来写。虽以隶书为基本面目,却时有楷书的结体,用笔交融其中。北齐处于由隶向楷的过渡时期,其时,隶书、楷书均为通用之书体,一些碑志往往楷隶杂处,有的显得生硬,不得和谐。而此铭的书风与一般不同,用笔方中寓圆,点画刚劲雄健,峻峭中不失浑厚,威烈中时露平和,以雄浑见强。
技法
此铭结字疏密有致,其字虽大小参差不一,却呈横势,中空外放,紧密而不拘结,开展而不怒放。字与字之间气息相联,互相照应。其点画平匀,稳重中求变化,其转折处多用提按法,凡捺笔也使波磔有收敛,在隶法中融含着较浓的楷意,体现了北朝书法“楷中有隶,隶中有楷”的普遍规律。布局方面,由于大多字因势生形,结字正中求偏,严正中又见险绝。字里行间前偃后仰;左右盼顾。故通篇观之,由于此铭有许多字都在平稳匀齐中变化妙合,故通篇气韵酣畅,浑然一体。
作品评价
清代史学家
钱大昕:右《天柱山铭》,光州刺史郑述祖撰文,既淳雅,而八分书亦方整,有汉魏人遗法,盖北朝石刻之佳者。述祖之父道昭以魏永平中为光州刺史,述其父羲迹状镌碑于天柱山,东堪石室之内复制其铭。其述祖守光州,复作斯铭,叙其父治迹,可谓风雅不坠。考《北史》,是岁述祖年已八十一矣,耄而好学,尤所难也。(《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卷三·齐》)
清代金石学家
阮元、清代史学家
毕沅:碑述祖父遗轨,抒写孝思,词旨凄恻,而文采华整,书法有汉魏规矩,为郑氏诸碑之冠。(《山左金石志·卷十·北齐石》)
近代书法艺术家
杨守敬:与所书《夫子庙碑》不甚同,彼以秀雅,此以雄厚,大抵皆去正书不远。语以汉法,则毫未有也。(《激素飞清阁评碑记·卷二·北齐》)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于书亭:字体方整雄浑,意态拙朴,分行布白,颇有矩矱。虽相沿北魏书风,但终因以汉法行笔,艺术水平没有达到其父(郑道昭)的高度。再说,隶书终非汉以后人所长,因而更不能与汉时名碑相伯仲。尽管如此,《天柱山铭》毕竟因其书艺水平之不同凡响,亦为历代书家所称道。康有为就将其列为“妙品上”。(《郑道昭与四山刻石》)
历史传承
《天柱山铭》刻石原在山东省平度市大泽山镇的天柱山西麓,后于1968年春被大泽山镇南昌村村民破来建房。1983年春,经平度市文物工作者(于书亭为主要组织者)主持拆房,觅得残石四十余块,计有二百余字,现存平度市博物馆。
(图册来源:平度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