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人物
姜子牙
姜子牙,方仙师,后世认为是百家之师,曾为
周灭商之战中的宰辅重臣,传说中姜子牙是肉体成圣,
道教尊姜子牙为天枢上相。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亦作
姜尚,中国著名
历史人物,商末周初人。
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别号
飞熊,因其先祖辅佐
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故以吕为氏,也称
吕尚。
相传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
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
周文王,被封为
太师(武官名),称
太公望,俗称
太公,被
周武王尊为
师尚父。姜子牙辅佐
武王伐纣建立了
周朝,是
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
纣的首席
智囊、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
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等
诸子百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张良
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河南颍川城父(今河南
宝丰)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
韩信、
萧何并称为
汉初三杰,
道教则尊张良为天枢上相。
张良的祖父、父亲等先辈在韩国的首都阳翟(今河南禹州)任过五代韩王之相。
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
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
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为留侯。
他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据说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
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
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道教则尊诸葛亮为“天枢上相·诸葛仙师”。
早年随叔父
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辅佐刘备建立蜀汉。蜀汉建立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各种不同因素而失败,最后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
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
出师表》《
诫子书》等。曾发明
木牛流马、
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
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
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许逊
许逊(239年-374年),字敬之,江西
南昌县(今属江西)长定乡益塘坡人,祖籍汝南(今河南
许昌),其父许肃于东汉末年率家避战乱迁居南昌,吴
赤乌二年(239)许逊出生于南昌县益塘坡(今麻丘乡),
道教典籍《太清道德显化仪》中则被尊为“天枢上相·
许真君”,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历代天枢上相之中唯一没有担任过宰相的人。
晋代著名道士,道教净明派祖师,尊称许天师。道教尊为许真君,在道教流派中与
张道陵、
葛玄、
萨守坚共为
四大天师。晋
太康元年(280)
举孝廉,出任
旌阳令,后弃官东归,于西山中修道炼丹,着书立说,创“太上灵宝净明法”,白日飞升。
魏征
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下曲阳(现晋州市)[1]。
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
唐太宗共同创建
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
一代名相,
道教则尊魏征为天枢上相。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死。官至
光禄大夫,封
郑国公,谥号“
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
凌烟阁。
著有《
隋书》序论,《
梁书》、《
陈书》、《
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
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
谏太宗十思疏》。
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
庐陵(今江西省
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与
陆秀夫、
张世杰并称为
宋末三杰,
道教则尊文天祥为天枢上相。
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开庆元年(1259年),补授
承事郎、签书
宁海军节度判官。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 ,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草拟诏书有讽权相
贾似道语,被罢官。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沿长江东下,文天祥罄家财为军资,招勤王兵至5万人,入卫
临安。旋为
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将援
常州,因淮将张全见危不救而败 ,退守余杭。旋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赴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丞相
伯颜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归。五月,在福州与
张世杰、礼部侍郎
陆秀夫、右丞相
陈宜中等拥立益王
赵昰为帝,建策取海道北复江浙,为陈宜中所阻,遂赴
南剑州(今福建
南平)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
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
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次年,元朝蒙、汉军都元帅
张弘范将其押赴
厓山(今新会南),令招降
张世杰。文天祥拒之,书《
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后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
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于大都就义。著有《文山诗集》、《
指南录》、《指南后录》、《
正气歌》等。
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
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
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
刘文成、文成公,
道教则尊刘基为天枢上相。
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
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
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
张士诚、
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为
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寻以旧憾为左丞相
胡惟庸所讦而夺禄。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
诚意伯文集》。
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
宋濂、
高启并称“
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
神机妙算、
运筹帷幄著称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