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长目猿猴亚目窄鼻组
猴科的一属。体型粗壮,体长61~81厘米,尾短粗,长5.2~7.6厘米;肩高50.8厘米。体重可达54千克。头大而长,鼻骨两侧各有1块骨质突起,其上有纵向排列的
脊状突起,其间为沟,外被绿色皮肤,脊间鲜红色。雄性每侧约有6条主要的沟,其红色部分伸延到鼻骨和
吻部周围。这种色彩鲜艳的特殊图案形似鬼怪,因而人称
山魈。有山魈和黑面山魈2种,分布于
非洲赤道附近。黑面山魈面部为黑色,骨质突起上只有两条沟。臀部
胼胝及其周围皮肤均为淡紫色,这是由于具有丰富的血管,兴奋时,这种颜色更为明显。
猪八戒?听不听话啊,你?再不听话让大马猴把你拎走了,你可就……”(后面部分当然是怎么让孩子害怕怎么说)结果我们就都乖乖就范,该睡觉睡觉,该吃饭吃饭,当然像我这么乖的少见,让干嘛干嘛,多半还是想哭哭,想闹闹,非要在挨上一顿臭揍才老实。呵呵~~~所以大人经常吓唬小孩子。
《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描写饮酒行令的场景,粗俗的花花太岁
薛蟠行酒令时道出一句“女儿愁,绣房蹿出个大马猴”,这“大马猴”到底为何物读者总想弄清楚。倘若望文生义以为马猴“头如猴,身似马”,那岂不是造出一个怪物?《
红楼梦辞典》马猴条释文:“吓唬别人时常说的一种想象中的形如猴的动物。”此种看法认为马猴是现实中不存在的。
有人讲过一个故事:北京
海淀区安河桥大有庄有个
御马圈胡同,据说得名于清朝时此地为养皇家御马的
马圈,圈中之马系从新疆、蒙古得来,均为未驯之烈马。驯烈马是件很危险的事,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用猴子代替人来完成这项工作,此猴便被称为“马猴”。讲故事的人说他祖父当年管御马圈,其时有4只马猴。
暂且不谈
猴子驯马,先说马猴为何物。《冷眼观》第八回:“闻得
贵县六安专产马猴,究竟有多大?”说明其作者著书时六安尚以出产马猴闻名。
章炳麟《
新方言·释动物》中说:“
沐猴:母猴;母猴:
猕猴人谓之马猴,皆一音之转。”太炎先生是近代著名学者,在语言学方面有很大贡献。《
辞海》评价他“所著《新方言》、《
文始》、《小(左学右文)答问》,上探语源,下
明流变,颇多创获。”评价颇为准确。太炎先生明确告诉我们:马猴即当今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猕猴是大家很熟悉的一种猴子,好群居山林之中,喧哗好闹,上窜下跳的。猕猴在我国分布极广,据《辞海》记载,产于云、贵、川、陕、青、冀、豫、桂、粤、闽、台、浙、皖等省区,六安恰在安徽,
两书记载完全吻合。
《
吕氏春秋·察传》中有一段话说到母猴:“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
人与狗则远矣。”千万不要以为母猴是雌猴,那就大谬了。清代学者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猴》中特意说明:“母猴乃此兽名,非谓牝者。沐猴、猕猴皆语之转、字之讹也。”段玉裁、
章炳麟皆学问大家,其说法完全一致,盖源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方言语音有别,所以段玉裁注明“皆语之转、字之讹”,章炳麟也说“皆一音之转”。
那么“猴在马上”又该作何解呢?原来这是一句
北京土语方言,“猴”字读时要带儿音,不是名词而是动词,表示依偎、纠缠的意思。
中华书局出版陈刚先生的《北京方言词典》有此解释。
“猴”作为动词,在
北方方言里经常见到,表示像猴一样盘踞、骑、蹲、依偎。其后接一个表处所或方位的名词或代词。如:猫儿猴在墙头上,人儿猴在
炕头上。《
红楼梦》第十五回描写
宁国府为
秦可卿出殡,
凤姐怕宝玉在郊外贪玩出闪失,回去在
贾母面前不好交待,便对宝玉嘱咐道:“好兄弟,你是个尊贵人,和女孩儿似的人品,别学他们猴在马上。”
曹雪芹在二百多年前写作的《
红楼梦》中大量使用的
北京方言,至今在群众生活中依然具有旺盛的活力。在今天辨析马猴之时仍令人感叹曹雪芹驾御
语言文字之功力。还有如:个(ge)猴(hou)猴(her)的(die)一动不动。在北方方言里表示动物的“猴”要儿化,读作“huer”,有的地方也读作“her”。说白了,这个字和“画”这个字一样,儿化是
名词,不儿化可以用作动词。常见的是“画hua画huer”,而
不常见的是“猴huer猴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