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阿訇,是
伊斯兰教称谓(音译),是阿訇中学识较高的,是宗教教育人员、学者。
通晓13本大学经典;熟悉教法、教义;能胜任教授大学学生;品德兼优。阿訇在中国受到穆斯林的尊敬和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教众大多不通阿拉伯文,对于诵经、了解经义都有很大困难,对教法礼仪也知之甚少,故需阿訇来教育、讲解、引导并代为执行。阿訇的职责是“替圣传道”,领导穆斯林从事宗教活动。
中国现代学者、教育家。名国祯,以字行。
经名希拉勒丁(Hilal al—Din,即宗教的新月)。原籍陕西南郑,早年随父哈希龄移居上海。幼年曾读儒书,并由其父学阿拉伯语。16岁时,到江苏镇江和河南投伊斯兰教经师深造。后担任上海
浙江路清真寺(俗称外国寺)教长,仍孜孜深研经义,自修阿拉伯语、英语、波斯语和
乌尔都语。1913年赴
麦加朝觐,翌年回国,与教内同仁共谋筹款、兴学大计,发起成立协兴公司,经营海外贸易,以赢余为培养人材之资。1919年出任驻锡兰(今斯里兰卡)、埃及经理,以博学多闻而深得外邦穆斯林敬重。1924年回上海,与
马刚侯等筹组“
中国伊斯兰教学会”,并发行该会《月刊》,翻译《
古兰经》,相继刊出第1~3卷译文。1928年与
达浦生等创办
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并选派优秀生赴埃及留学。1937年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
上海租界筹办慈善事业。1941年拒绝日寇利诱威胁,化名马国成,只身辗转逃抵重庆,并谢绝国民党政府聘任,到云南边疆穆斯林村庄
沙甸,协助其学生马坚翻译《古兰经》,并任教于养正阿拉伯语专科学校高级班。1943年10月25日因病归真于沙甸,终年56岁。
当代杰出的少数民族人士、著名学者、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是
辛亥革命以来我国内地回族
穆斯林中享有盛名的四大阿訇之一。1956年,82岁的
达浦生先生担任
周恩来总理的顾问,赴印度尼西亚参加
万隆亚非会议。1965年6月21日,达浦生在北京归真,享年91岁,葬于北京西北旺回民公墓。
现代中国伊斯兰教著名
经学家、翻译家。与
达浦生、
哈德成、
马松亭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名
阿訇”。名文清,
以字行。经名叶尔孤白。回族。天津人。出身于经师世家。8岁时随其父王兰庭阿訇读阿拉伯文。后进清真寺接受经堂教育,曾先后投著名经师李长贵、马玉麟、于志诚、金连荣、刘绪魁、
海思福等门下学习经训、教义。26岁时学成“挂幛”(即毕业)。他学识渊博,通晓《古兰经》经注学、
圣训学、教义学、
教法学、
凯拉姆学及伊斯兰教历史。精通阿拉伯语、波斯语,对古汉语、英语亦有一定造诣。历任河北、北京、辽宁、黑龙江、天津、山东、台北等地10余所清真寺教长,设帐讲学,门徒众多。1922~1923年,携弟子
马宏道赴
埃及爱资哈尔大学进修,任该校首任中国学生部部长,此间曾去
麦加朝觐,并到埃及、沙特阿拉伯、土耳其等地考察伊斯兰教现状,受到近现代伊斯兰教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还搜集抄录阿拉伯文经典600余种,后全部携回国内。1927年创办并主编《
伊光》月报,介绍伊斯兰学术文化、中国
穆斯林生活和“尊经革俗”的主张。同年与杨敬修等在天津创办新式中阿文大学,亲自授课。1936年,在北京组织
中国伊斯兰教典籍编译社,组织穆斯林学者著述、翻译、出版伊斯兰经籍。1938年,在河南与
时子周等共同发起成立“中国伊斯兰教抗日救国协会”。毕生致力于弘扬伊斯兰教文化事业,力主改革经堂教育,实行新式教学,培养中阿文兼通人才,以教育兴教。
中国伊斯兰教经学家、教育家。北京人。生于伊斯兰教世家。回族。自幼习阿拉伯语、波斯语和伊斯兰教经典。26岁后历任北京、河北、济南、重庆、香港、台北等地
清真寺沙特爱资哈尔大学深造。建国后,历任中国回民文化协会副主任、
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副院长和名誉院长、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主任、副会长等职,并为全国政协第二、五、六、七届委员。著有《伊斯兰教与人生》等。1957年,
马松亭被错划为右派,成为少数民族五大右派(龙云、
黄现璠、
欧百川、马松亭、
向达)之一。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被彻底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