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阳山
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境内山峰
历史概况
箕子后代隐居之所
《唐高质、高慈父子墓志研究》:“白狼余祉,箕子之苗裔寔繁。”高质先祖为商纣王的叔父箕子
另据《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兄弟二人隐居山林,不食周粟,最后饿死于首阳山的故事,传说今称大阳山即为当年首阳山。
白狼山之战发生地
说起曹操白狼山(今喀左大阳山),要追溯到东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北方乌桓逐渐强大起来,并入居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内。当时喀左属右北平郡(今凌源),东汉末年,辽东、辽西和右北平三郡的乌桓形成了强大的部落联盟,并以柳城(今朝阳袁台子),为政治中心占据今辽西地区,史称“三郡乌桓”。蹋顿最为强大,为三郡首领。此时正值中原群雄逐鹿之时,称雄北方的的袁绍联合乌桓灭了公孙瓒
公元199年,袁绍占领幽州后,为了酬答乌桓,曾假借汉献帝的的名义封乌桓众首领为单于,还与乌桓联姻,袁绍还亲自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三郡乌桓首领蹋顿为妻。袁绍在官渡被曹操打败后,其二、三子袁熙、袁尚兄弟俩投奔蹋顿,“复图冀州”,企图收复故地。因此曹操决心远征蹋顿,除掉后患。
战前,诸将都认为不妥,惟独谋士郭嘉力主远征蹋顿,理由是不击垮蹋顿,青、冀等州终不能安定。曹操还担心前豫州牧刘备怂恿荆州牧刘表趁机袭击许都(今河南许昌),郭嘉认为刘表多疑寡断,自知才能不如刘备,又恐怕刘备超过自己,决不会听刘备的主张。曹操遂立即挥师北上,进至易(今河北雄县西北),随他亲征的有儿子曹植、大将张辽等。曹操又采纳郭嘉关于千里奔袭,兵贵神速的建议,下令把全部辎重留在后边,亲率轻骑兵昼夜兼程,疾速行军。同时,请出隐士田畴任莜县县令做向导。
曹军途经无经(今天津蓟县)时,正值雨季,道路泥泞难行,曹操采用田畴的建议,一面在大路旁立一个大木碑,写上“方今夏暑,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复进军”。以迷惑和麻痹乌桓。一边绕道上徐无山,攀崎岖小道,出卢龙寨,跋涉500多里,越白檀、平岗、鲜卑庭,向东直指柳城。离柳城200里时,乌桓军乃发觉,蹋顿、袁尚、袁熙慌忙与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集合乌桓骑兵来迎战。8月与曹军在白狼山相遇。《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记载:(曹操)“八月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公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公登高,望虏阵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阵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20余万口。”接着曹军又一举攻克柳城。袁尚、袁熙投奔辽东郡太守公孙康,曹操采纳郭嘉之计,没有继续追击,而坐观局势,声言等待公孙康把二袁首级送来。9月曹军从柳城撤军,不久,果然公孙康伏杀袁尚、袁熙及辽东单于速濮丸,并将首级送给曹操,表示归附之意。
曹操击败乌桓,彻底消灭了袁氏残余势力后,除关西地区尚被马腾、韩遂占领外,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结束了北方地区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使北方边境得到安宁,为北方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
文献记载
①《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有白狼山,故以名县。”
②《水经注·大辽水》:“石城山水东流经石城县故城南,北曲经白鹿山西,即白狼山也。”
③《三国志》:“公北征乌丸引军出卢龙塞北指柳城未至二百里登白狼山。”
④《清·承德府志》:“白狼县有白狼山故以名县。”
⑤《唐高质、高慈父子墓志研究》:“白狼余祉,箕子之苗裔寔繁。”
⑥唐太宗《命将征高丽诏》:“凡此诸军,万里齐举,顿天罗于海浦,横地网于辽阳。朕然后经涂(途)白狼之右,亲巡元菟之城,执鼖鼓而戒六军,载太常而麾八阵。”
⑦《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敬德墓志》云:“凭丸都而举斧,恃浿水而含沙。太宗爰命六军,亲纡万乘,观兵玄菟,问罪白狼。”
⑧《读史方舆纪要》:白狼山营州西南。《志》曰:近故凡城界,汉白狼县以此名。曹操伐乌桓,登白狼山,望柳城,卒与敌遇,操纵击,大败之。或谓之白鹿山。晋元兴三年,后燕主慕容熙游畋,北登白鹿山,东逾青岭,南临沧海而还。郦道元曰:白鹿山,即白狼山矣。魏收《志》:广都县有白狼山、白狼水。又云:建德郡石城县有白鹿山祠。○马兜山,亦在营州西南。段辽掠柳城,慕容遣封奕帅骑伏于马兜山,破斩辽将荣伯保。是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12 13:41
目录
概述
历史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