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是
大连理工大学下设的一个二级学院,隶属于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
历史沿革
1949年,创建化学工程系(化工系,一二九街,1949年—1984年)。
1952年,全国部分高校院系调整,东北工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院校化工学科迁入大连工学院。
1982年,“化学工程”和“应用化学”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博士点。
1984年,撤系建立化工学院,是学校第一个二级学院(一二九街,1984年—2010年)。
1985年(另一说为1984年9月),学校依托化工学院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联合创办石油化工学院。
1995年9月,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国家验收对外开放。
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化学工程与技术”免评被列为国家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1年,“应用化学”被评为国家二级学科重点学科,是学校“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2004年,实施“985工程”二期“绿色能源资源与精细化工高技术”教育部科技创新一级平台建设。
2005年,学校“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子项目“生态精细化工科学与技术”通过验收;申报国家首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工程”);“功能超分子与纳米材料学科引智基地”项目获批准。制定学院整体搬迂规划。
2006年,教育部全国学科评估结果,“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名列全国第3,获国家首批“国家级化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2007年,“化学工程与技术”成为国家首批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涵盖下设的5个国家二级学科重点学科;获“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月22日,新校区化工综合楼、实验楼开工建设。学院获“2007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2008年,“化学工程与技术”和“化学”分别成为辽宁省首批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共涵盖10个二级学科重点学科。
2010年,原化工学院从市内校区整体搬迁到学校本部新校区(凌工路2号)。6万平米新教学、科研设施的启用,进一步改善了学院办学条件。1月,成立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原化工学院的化学工程系、化学工艺系、工业催化系、材料化工系、高分子材料系和精细化工系组成新的化工学院。
2019年3月,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体制机制改革,原学部内设化工学院、化学学院、制药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工机械与安全学院和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建成新的化工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主院:
化工与制药类(化工、制药与新材料工科实验班)【含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工程与工艺(国际班)、制药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含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安全工程】
盘锦分院: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4月,学院有教职工447人;主校区教职工399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4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38人,博士生导师157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有特种高分子材料专家
蹇锡高院士、智能光学材料专家
彭孝军院士、生物医学探针专家Engin U. AKKAYA、
肖桂山院士等学术大师,有生态染料专家张淑芬教授、膜科学与工程专家
贺高红教授等领军人才;中青年教师中有国家“杰青”10人、“优青”9人、国家教学名师3人、宝钢教育奖获得者21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蹇锡高(2013)
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彭孝军(2017)
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1人:蹇锡高(2019)
土耳其皇家化学学会院士1人:Engin umut Akkaya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彭孝军(2009)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邱介山(2013)、张守海(2019)
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创新奖获得者1人:张淑芬(2008)
教育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者3人:吕小兵(2009)、邱介山(2013)、贺高红(2015)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张淑芬(2005)、吕小兵(2006)、邱介山(2007)、彭孝军(2007)、段春迎(2010)、贺高红(2011)、陆安慧(2012)、樊江莉(2019)、刘涛(2020)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4人:蹇锡高(1993)、杨学锋(1994)、陈平(1999)、彭孝军(2001)、张淑芬(2006)、曲景平(2008)、孟长功(2008)、李志义(2010)、邱介山(2010)、吕小兵(2012)、贺高红(2012)、李杨(2016)、宁桂玲(2016)、胡浩权(2018)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3人:袁景利(1999)、张维萍(2006)、宋玉江(2010)
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高占先(2003)、
孟长功(2006)、李志义(2008)
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人:蹇锡高(1994)
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吕小兵(2007)
中青年领军人才3人:吕小兵(2014)、陆安慧(2014)、樊江莉(2016)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3人:彭孝军(2000)、宁桂玲(2001)、张淑芬(20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宋锋玲(2012)、刘涛(2013)、樊江莉(2014)、于畅(2015)、任伟民(2016)、王治宇(2015)、杜健军(2018)、高伟(2019)、孙文(2020)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6人:郭新闻(2004)、李钢(2004)、邱介山(2004)、王安杰(2004)、吕小兵(2005)、段春迎(2005)、马学虎(2005)、王忠刚(2006)、贺高红(2006)、梁长海(2007)、石川(2007)、王艳华(2007)、赵建章(2008)、李文翠(2008)、李久艳(2008)、肖义(2008)、陆安慧(2009)、刘春(2010)、杨建华(2010)、王保民(2011)、何成(2012)、赵忠奎(2012)、樊江莉(2012)、刘涛(2013)、宋锋玲(2013)、唐炳涛(2013)
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孟长功(2014)
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2人:彭孝军(2017)、张述伟(2017)
辽宁省领军人才1人:彭孝军(2010)
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支持计划入选2人:蹇锡高(2008)、彭孝军(2008)
辽宁省高等学校学科拔尖人才1人:张淑芬(2002)
辽宁省优秀专家入选者9人:匡国柱(2007)、胡大鹏(2007)、郭新闻(2007)、彭孝军(2007)、张淑芬(2013)、邱介山(2007、2013)、汪晴(2018)、陈平(2018)、贺高红(2018)
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入选者13人:彭孝军(2001)、袁景利(2001)、王安杰(2004)、邱介山(2004)、郭新闻(2004)、张淑芬(2004)、陈平(2004)、贺高红(2004)、吕小兵(2007)、马学虎(2009)、宋玉江(2015)、张守海(2016)、唐炳涛(2018)
兴辽英才计划入选者:
杰出人才2人:张淑芬(2018)、贺高红(2019)
创新领军人才(攀登学者)1人:Engin Umut AKKAYA(2019)
创新领军人才(辽宁特聘教授)5人:包明(2018)、张守海(2018)、陈平(2018)、李文翠(2019)、孟庆伟(2019)
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樊江莉(2019)
教学名师1人:都健(2019)
青年拔尖人才13人:郝广平(2018)、李斐(2018)、刘毅(2018)、任伟民(2018)、孙冰冰(2018)、王治宇(2018)、于畅(2018)、高伟(2019)、侯军刚(2019)、姜晓滨(2019)、阮雪华(2019)、邵堃(2019)、王磊(2019)
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5人:王祥生(1998)、彭孝军(2008)、邱介山(2012)、陈平(2014)、孟庆伟(2018)
辽宁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王安杰(2003)、胡浩权(2003)、彭孝军(2003)
辽宁省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培养基金获得者2人:邱介山(2004)、郭洪臣(2005)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张新富(2020)
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6人:蒋景阳(2006)、胡大鹏(2007)、徐绍平(2009)、张雄福(2010)、毕明树(2012)、张维萍(2012)、陈平(2013)、唐炳涛(2013)、汪晴(2014)、吴雪梅(2014)、张守海(2014)、宋玉江(2015)、史彦涛(2015)、徐铁齐(2015)、于晓强(2015)、徐铁齐(2018)、唐炳涛(2018)、高岩(2019)
辽宁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6人:邱介山(1998)、陈平(2003)、朱秀玲(2005)、郭新闻(2005)、吕小兵(2007)、陆安慧(2011)
辽宁省十大青年科技英才获得者3人:陈平(2003)、吕小兵(2007)、陆安慧(2011)
“侯德榜化工科技奖”青年奖获得者3人:陈平(2005)、姜晓滨(2019)、于畅(2019)
“侯德榜化工科技奖”创新奖获得者3人:贺高红(2013)、张述伟(2014)、陈平(2018)
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获得者1人:吕小兵(2005)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获得者4人:郭新闻(2008)、陈平(2008)、吕小兵(2009)、贺高红(2009)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人:贺高红(2017)
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4人:贺高红(2016)、孟长功(2016)、潘艳秋(2019)、姜文凤(2019)
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教学团队2个:孟长功(2016)、都健(2019)
辽宁省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2人:高占先(2003)、孟长功(2003)、贺高红(2006)、刘志广(2006)、李志义(2008)、匡国柱(2008)、毕明树(2010)、姜文凤(2013)、刘志军(2014)、王新平(2015)、潘艳秋(2018)、都健(2019)
宝钢教育奖获得者20人:靳长德(1994)、姚平经(1995)、高占先(1998)、辛剑(2001)、孟长功(2001)、贺高红(2003)、刘志广(2004)、匡国柱(2005)、陈宏博(2006)、牟文生(2007)、李志义(2009)、潘艳秋(2009)、姜文凤(2010)、毕明树(2011)、王新平(2012)、都健(2013)、刘志军(2014)、王瑶(2016)、纪敏(2017)、王旭珍(2018)
大连市“十大科技青年标兵”称号获得者1人:彭孝军(2000)
第九届大连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获得者1人:吕小兵(2009)
大连市首批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入选者3人:彭孝军(2012)、邱介山(2012)、贺高红(2012)
大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张永春(2012)
大连市首批杰出青年科技人才2人:张守海(2014)、宋锋玲(2014)
大连市青年科技之星3人:刘涛(2014)、任伟民(2014)、陈令成(2014)
大连理工大学“星海学者“人才培育计划入选者:
星海学者3人:彭孝军(2014)、张淑芬(2018)、贺高红(2018)
星海杰青6人:刘涛(2014)、樊江莉(2015)、于畅(2017)、唐炳涛(2017)、孙冰冰(2018)、刘涛(2019)、任伟民(2019)
星海优青17人:李斐(2014)、陶胜洋(2014)、任伟民(2015)、刘野(2015)、史彦涛(2016)、姜晓滨(2016)、杜健军(2016)、高伟(2016)、侯军刚(2017)、赵亮(2018)、易颜辉(2018)、李广哲(2018)、孙文(2019)、范科(2019)、孟银杉(2019)、焦扬(2019)、刘家旭(2019)
星海骨干15人:史彦涛(2014)、姜晓滨(2014)、杜健军(2014)、高伟(2015)、易颜辉(2015)、贺雷(2015)、李广哲(2016)、陈霄(2016)、宋汪泽(2017)、孟银杉(2018)、孙文(2018)、张磊(2018)、齐骥(2018)、张利静(2019)、王磊(2019)
星海青千6人:郝广平(2017A)、张光辉(2018B)、温荣福(2018A)、马沧海(2020A)、韩刚(2020A)、齐迹(2020A)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4月,学院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注:化学一级学科及其覆盖二级学科在张大煜学院)、1个专博和专硕类别,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一级学科辽宁省重点学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工程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
专业博士学位类别:材料与化工
专业硕士学位类别:材料与化工
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包括一级覆盖的二级学科):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
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覆盖二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
一流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群:
学科群:化学化工
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
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学科A类建设层次:化学工程与技术
“化学工程与技术”在2006年、2012年教育部全国学科评估中名列第三,2016年教育部全国学科评估为A类学科。
教学建设
截至2022年4月,学院拥有国家、省部级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级实践教育中心15个;国家级一流专业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学院有13项教学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国家奖励。(名单不完全)
国家、省部级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化学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辽宁省化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省部级实践教育中心:“大工-华锦”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工-大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工-抚顺石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安全工程、应用化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应用化学(理学)
辽宁省本科优势特色专业:制药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三次)、制药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平台建设:
课程建设:
教材建设(部分):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4月,学院有1个科技部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9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及基地。有国家、省部级科研创新团队18个,有国家创新研究群体2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3个,教育部科研创新团队3个,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5个,“兴辽英才计划”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3个,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创新团队2个。(见师资力量,名单不完全)
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科技部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超分子化学与催化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功能超分子与纳米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精细化工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其他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及基地:消防与应急救援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单位)、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石油化工爆炸机理与安全泄放技术科技研发平台、科技部大连气波制冷研究推广中心(省部级)、辽宁省生物基化学品重点实验室(省部级)、辽宁省高分子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级)、辽宁省能源材料化工重点实验室(省部级)、辽宁省化工资源清洁利用重点实验室(省部级)、辽宁省低碳资源高值化利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化工安全与应急技术重点实验室、石油化工技术与装备辽宁省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先进高分子及复合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绿色化学化工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辽宁省精细化工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中心、辽宁省烟气余热利用装备防腐蚀工程实验室、辽宁省硼镁特种功能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工程实验室、辽宁省石化行业高效节能分离技术工程实验室、辽宁省智能化工材料专业技术创新中心、辽宁省高性能树脂材料专业技术创新中心、辽宁省工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及利用专业技术创新中心、辽宁省水化学与水质功能材料专业技术创新中心、辽宁省硼镁资源化工与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级)、辽宁省先进高分子材料工程实验室(省部级)
市级工程实验室:大连市功能化学品合成及应用工程实验室、大连市先进分子筛催化剂工程实验室
校级实验室:过程装备与控制综合实验室
研究成果
据2022年5月
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官网显示,实验室研发的数码打印染料已占全球通用墨盒的20%;医学诊断染料大规模用于血液临床检验,出口100多个国家;光分解水制氢和生态纺织染料研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正在攻克彩色柔性显示、基因测序染料等。研制的可溶耐高温树脂是航空航天不可或缺的材料;水下声呐吸收材料、雷达隐身材料、环保轮胎等都具有领先水平。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正在攻克核泵轴套、高容量锂硫电池电极等关键新材料。研发的煤化工合成气纯化技术,占全国产业化90%以上;低碳烷基芳构化技术30余套万吨级规模化应用;膜技术为石油尾气回收、消除“点天灯”、减少污染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正研究大规模风洞制冷等关键技术。
合作交流
截至2022年4月,学院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奥地利、韩国等国际大学、研究机构或公司建立了实质性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交流关系,定期选派优秀的研究生、本科生出国学习和交流、全额资助表现优异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进去。学院聘请了包含土耳其Engin U. AKKAYA院士在内的多名外籍教师。还邀请中国国内外多位学者到校进行讲学交流。与
瑞典皇家工学院、
宾州州立大学、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
德国马普学会、日本
东北大学等多家单位分别建立了联合研究中心。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化工学院院徽由
大连理工大学校徽衍生而来,标识为圆形,中间是由学校简称“大工”两字变体组成的半封闭双圆环图案,圆环中央是托着幼苗的书籍,寓意人才和学术,书底为中英文院名,中文在上,英文在下,“1949”为建校时间,同时也是化工学院(系)建院(系)时间;圆环上方是英文校名,下方是中文校名。院徽有砖红、深蓝两种颜色。
精神文化
院训:化育臻善,工于至诚
办学理念: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突出创新
科研理念:潜心学术,志在创新,服务国家,追求卓越
工作作风:以创新谋发展,以贡献求支持
现任领导
知名校友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