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婷,美国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和化学系教授。1992年-1996年本科就读于
大连理工大学高分子化工专业,1999年获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硕士学位,2004年美国
马萨诸塞大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从头设计多肽和高分子的设计、合成和表征。
人物经历
1996年,大连理工大学学士学位。
1999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硕士。
2001年,马萨诸塞大学研究生院奖学金。
2004年,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博士。
2004-2007年,
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后和NIST的Cold Neutron for Biology and Technology (CNBT)。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帮助人们改善生活。”
徐婷曾在ACS Nano、Advanced Materials、PNAS、Nano Letters、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Materials、Science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其课题组的新研究成果以“Random heteropolymers preserve protein function in foreign environments”为题发表于2018年3月16日的《Science》上,徐婷为通讯作者。
着眼环保,徐婷研究出可有效降解塑料的聚合物,凭此入选伯克利Bakar学者项目。2009年,徐婷还发明了可用于制造微型材料的“高分子链自我组装程序”技术,这项新技术可以使得同轴微小高分子聚合链以“自我组装”方式,精确地形成10万亿兆的存储空间,相当于可使一张光盘存储能力达到7兆兆(terabits),这样一来,光盘存储会达到一个新计数量级,超高效的转化能力有希望让太阳能电池代替石油等传统能源,成为人类基础的能源获取方式。着眼公共健康,徐婷发明的新型纳米材料——3HM是病理上能够穿过受损的血脑屏障直达脑肿瘤细胞的纳米级三螺旋微球,能将已有的化疗药物递送抵达脑肿瘤病灶,减缓肿瘤病人的痛苦,这一项目有着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聚合物、生物材料、材料化学
未来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和制造具有有序结构到分子水平的功能材料。传统的“自上而下”方法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并且仍然是使用嵌段共聚物等合成材料的“圣杯”。此外,这些纳米结构材料的功能化也存在局限性。另一方面,大自然使用一些积木制造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材料。在从头设计蛋白质方面取得了显着进展,各种肽已被设计成具有明确的结构-序列关系,并且能够以更简单但更强大的结构模拟或超越天然蛋白质功能。徐课题组的研究利用了从头蛋白质设计和拟肽、聚合物科学和纳米粒子合成和操作的最新进展,将设计的肽和蛋白质与嵌段共聚物、共轭分子和纳米粒子的自组装相结合作为平台,生成纳米结构材料。她的小组旨在生成跨越多长度尺度的分层结构,小到几纳米,并具有内置的生物、电和磁功能。她的研究小组专注于对多个长度尺度上的组装物理学的基本理解,从而设计和组装具有定制功能的功能性薄膜。
人才培养
徐婷教授团队有博士后2名、研究生14名。
荣誉表彰
2003年MRS研究生银奖
2007年杜邦科技资助获得者
2008年3M非终身教职员工奖获得者
2008年杜邦青年教授奖获得者
2009年ONR-青年研究者奖获得者
2009年被科普杂志评为“十佳”之一
2010年李嘉诚女性研究奖获得者
2011年卡米尔-德雷福斯学者-教师奖获得者
2011年ACS Arthur K. Doolittle奖获得者
2009年被评为“美国国内撼动科学界的10大青年英才”之一。
2018年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度人物校友成就奖。
个人生活
徐婷的父母都是化工专业出身,父亲更是大连理工大学化工系的教授,从小徐婷便在凌水河畔的大工校园里玩耍、成长,与大工、化工结下了不解之缘。身为大工教授的父亲,从徐婷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悉心培养。填报高考志愿时,徐婷对未来的选择还没有很确定的想法,于是,一直从旁观察女儿学习的父亲,便坚持让她填上大连理工大学化工专业,还笑谈说,“我们家这么多化工的书总要有人看,你既然化学成绩还不错就继承了吧。”
人物评价
无论是科学家徐婷,还是教师徐婷,一直以来她都以回报社会、有益世界作为她工作的初心和原点。胸怀大爱,徐婷的柔情早已跨越国界。不管是在美国从事科学研究,还是在中国倾力教育事业,徐婷始终心怀一份大爱,一份让世界变得更好的温柔的心。(大连理工大学校友工作处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