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孙瑜完成了一部反映工人斗争生活的电影剧本《大路》,他在写脚本时构思并创作了一首颇为满意的主题歌,命名《大路歌》,并毫不犹豫找到了聂耳来谱曲。聂耳问主题歌要写成哪样的情调和节奏,孙瑜回答他想象中的主题歌应该是悲壮而令人激动的,希望调子和俄罗斯歌曲《
伏尔加船夫曲》一样悲壮。
聂耳思考后,认为《大路歌》不仅要有《伏尔加船夫曲》的悲壮,还应表现出筑路工人满怀热忱的激情和胜利乐观的信心。为了直接从生活中熟悉劳动者的声音、了解工人们的生活和情感,在创作中聂耳特意前往筑路工地,与工人们一起劳动,听他们唱劳动号子,体验他们的内心感受,用劳动号子的曲调和节奏写出了《大路歌》。
《大路歌》是吸收劳动者的歌声而创作的,感情饱满、深刻,节奏有力、明朗,仿佛使人置身劳动和战斗的情境。它表现了抗日工人的勇敢豪迈、公而忘私的乐观品格,反映了工农群众的苦难和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坚决意志。
《大路歌》采用单三部曲式结构。工人牵拉压路铁滚的劳动号子节奏贯穿全曲,曲调一字一音,沉着有力,既刻划了筑路工人沉重的劳动,又展现了他们坚韧不拔的巨大力量和对民族自由解放的深切向往。歌曲以“哼呀咳嗬”的衬词首尾呼应,音调充满了粗犷、刚劲的向前推进力。中间乐段在节奏密疏相衔与音程层层递进的乐句反复之中,显示了急切热情的号召力,将音乐推向高潮,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坚强意志和抗战到底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