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大海鲢
大眼海鲢科大海鲢属动物
大西洋大海鲢是海鲢目大海鲢科大海鲢属鱼类。体延长,侧扁;眼很大;口大,斜裂;上颌骨末端达眼后缘的下方;下颌突出,下颌腹面有喉板;体被大圆鳞,胸鳍和腹鳍基部有腋鳞;背鳍1个,位于体背中部,最后鳍条呈丝状延长至尾柄处;胸鳍位低,尾鳍深叉形。体背部蓝灰色,腹部银白色。与印度洋—太平洋大海鲢外表相似,只在结构上有微小差别,最显著的区别是其较印度洋—太平洋大海鲢更大。
形态特征
背鳍短脊位于身体中部,臀鳍较长,尾部依附于背鳍。胸鳍发育很弱。侧线鳞片呈管状分布。背部蓝灰色,边线银色。大片鳞甲覆盖侧身93~107cm范围,一直延伸到尾部。
体型差异很大,雌性通常大过雄性。可长至240cm,体重达161kg。通常,雌性有167.7cm的平均叉长,雄性仅144.7cm。
下颌大且突出,细小牙紧密排列在下颌、舌及颅底。除过牙齿,还有一块骨板在下颌翻起处,有助于粉碎食物。
改良的鱼鳔允许它们在缺氧环境中生存。鱼鳔里的松软组织以及连接鱼鳔和食道的导管,可使其大量吸收空气,此种解剖学特征意味着鱼鳔具有像肺一样呼吸空气的功能。(有研究显示,大海鲢是天生的空气呼吸器, 甚至在缺氧环境中仍从水面大口吸气。)
背鳍硬棘:0枚;背鳍软条:13~16枚;臀鳍硬棘:0枚;臀鳍软条:22~25枚;侧线:40~48条;椎骨:53~57枚。
栖息环境
栖息于海湾、河口、河流以及红树林环绕的泻湖。常在通往淡水的河口港湾活动。
上层鱼类。可在不同盐性的水域生存,也能通过水面呼吸生活在缺氧环境中。唯一对其生存有约束作用的是水体温度,由于栖息在亚热带温暖水域,突然的温度改变会威胁它们的生命。
生活习性
繁殖季大量聚群。夏季迁至近海繁殖。也有全年迁徙的记录。
饮食习惯随生长发育不停改变,在发育的第一个阶段,它们直接从水中获取营养物质。脱离幼体的亚成鱼以浮游生物、小鱼和昆虫为食。成体仅吃鱼类和甲壳类生物,主要捕食沙丁鱼鳀鱼、鲻科鱼、锯盖鱼、丽鱼(此鱼比重最大)以及蟹类。由于牙齿过小,它们整个吞吃食物。所捕食者多是中层水域生物。
幼体时期,天敌主要是其他鱼类和浮游生物,成年以后,捕食它们的是牛鲨低鳍真鲨)、无沟双髻鲨美洲鳄和各种海豚。面对捕食者的威胁,与许多鱼类一样,大海鲢采用反荫蔽技术。它们的背侧一般为深色,当捕食者从上向下觅食时,背部的黑色将它们隐入下层深水的黑暗中。多数鱼类的腹侧颜色较浅,大海鲢则是亮银色,当捕食者从下向上搜捕时,此类颜色将其隐入浅色的上方水体中。
远游鱼种,能长距离双向洄游。许多人知道大海鲢的洄游,其中最有名的要属“鱼钩飞越”——在淡水和海水间穿游跳跃。
分布范围
分布范围:49°N~44°S;99°W~14°E。
东大西洋:塞内加尔至安哥拉的沿海地区,在葡萄牙的亚速尔群岛及法国南部大西洋沿岸也时有发现。
西大西洋:美国北卡罗来纳到巴西的巴伊亚海域,偶尔出现于美国北部和加拿大新斯科舍省沿海地区。中南美洲分布于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湾到加勒比海一带。
太平洋中东部的巴拿马运河和军曹鱼岛。
原产地(海域):安哥拉、安圭拉岛、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哈马、巴巴多斯、伯利兹、贝宁、百慕大群岛、博内尔岛、圣尤斯特歇斯岛萨巴岛、巴西、喀麦隆、开曼群岛、哥伦比亚、刚果(金)、刚果(布)、哥斯达黎加、科特迪瓦、古巴、库拉索岛、多米尼加、赤道几内亚、法属圭亚那、加蓬、冈比亚、加纳、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危地马拉、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圭亚那、海地、洪都拉斯、爱尔兰、牙买加、利比里亚、马提尼克岛、毛里塔尼亚、墨西哥、蒙特塞拉特岛、纳米比亚、尼加拉瓜、尼日利亚、巴拿马、葡萄牙、波多黎各、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岛、法属圣马丁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内加尔、塞拉利昂、荷属圣马丁、苏里南、多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美国、委内瑞拉、、英属维尔京群岛、美属维尔京群岛。
生长繁殖
生长期经历几个月的时间,有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产卵2~3天后,孵化出柳叶状幼体。2~3个月后,这些幼体长至6~25mm,顺着洋流漂浮到沿海继续生长。在第二个阶段,幼鱼实际停止了发育,收缩到大约14mm,这一阶段,无论任何地区的大海鲢幼鱼都会保持20~25天。第三阶段,持续7~8周,幼鱼继续生长到40mm左右,转变为亚成鱼。
两性6~13岁时性成熟。性成熟与否主要依据身体长度,雄鱼长90~117.5cm,雌鱼128.5cm左右性成熟。
季节性产卵,繁殖力很强。5月和8月,它们结成大规模群体(25~100条个体组成)游入近海的回旋水域,将卵排在体外授精。有证据显示,它们可以全年繁殖,但不常见;月相对其繁殖也有影响,成功的孵化常出现在紧随新月的那一周。据估计,一条203cm的雌鱼可排出1200万枚鱼卵,它们把卵产在较深的水中,让潮流带至近海沿岸,鱼卵暂时和大海隔离,如此等待2~3天,透明柳叶状的幼鱼孵化而出,随后迁徙至河口地区。大海鲢努力迁至繁殖地产卵繁衍,但不抚育后代。
寿命很长,野生鱼有望活过55年,圈养大约60年。野生最高寿命纪录为雌鱼55年,雄鱼53年。圈养雌鱼最高寿者63年。
种群现状
全球种群未量化。据估计其种群数量在1965~2007年减少了84.5%,若以12.7年作为每代时间,FAO统计其三代(38年,1969~2007)数量至少下滑了60%。美国佛罗里达州约有24,700~25,400尾(Hedgepethet al.1993)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易危物种(VU),2011年评估。
主要价值
大规模应用于家居装饰及人造珍珠加工。在市场以生水活鲜或腌制肉售卖。
大西洋大海鲢是美国佛罗里达洲体育休闲产业的重要经济来源,在哥伦比亚则是商业养殖鱼种,尽管鱼骨较多,但对美味鱼肉的评价尚可。
做为一种力量巨大、游速迅捷的休闲鱼类,它们深受垂钓者的喜爱。截止2012年的世界钓鱼记录,在委内瑞拉马拉开波湖,人们利用手工渔具钓起最重者达128公斤(283磅)。
人工饲养
关于饲养,如果说“没什么难度”,您肯定会觉得奇怪:它不是海水鱼吗?光是弄一缸海水就挺麻烦的了吧?别着急,其实大西洋大海鲢还有一个“秘密武器”没有登场呢,那就是它的“广盐性”。所谓“广盐性”,是指鱼类对于不同盐度的海水都可以良好适应的一种本领。说白了,就是说大西洋大海鲢在海水里可以活,在淡水里也可以活,而且还活得挺好。有了这个本领,就打消了您的后顾之忧了吧?
饲养大西洋大海鲢,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大号的鱼缸。该种属高速巡游、强力突击型的凶猛猎手,如果坏境太小会把它“憋”住。而且它善于在追击中猎食,只有一个大号鱼缸才可以完整地欣赏这枚银色导弹横冲直撞的扑杀场面。
大西洋大海鲢来自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区的近海沿岸,所以它需要的环境水质偏硬,pH7.0~8.0,温度26℃以上。由于它小时候会喜欢躲在溶氧量极低的红树林中觅食,所以天生了一个可以直接呼吸空气的本领,故而不用太担心鱼缸中的含氧量。
真正应该担心的是它的跳跃能力。大西洋大海鲢之所以成为世界著名的游钓鱼类,就是因为它上钩之后令人激动地跳跃行为。巨大的海鲢奋力一跃,高度可达两米,而连绵不绝的跳跃,似乎正展示了它无穷无尽的力量,场面十分震撼。即使是在鱼缸中,依旧不会收敛它激情四射的性格,所以鱼缸加盖,防止它的跳出,也算是饲养要领的重中之重了。
(注:大西洋大海鲢图片来源。)
参考资料
Megalops atlanticus.Animal Diversity Web.
Megalops atlanticus.DiscoverLife.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09 12:37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