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耳鼠兔是分布于国内
鼠兔中最大的一种,体长150~200毫米,外形粗壮,耳圆大,无白色毛边,其长可达30毫米左右。寄主牧草、杂草。为害特点主食植物的绿色部分,亦食嫩茎、幼芽和根。在
内蒙古地区,夏季主食冷篙,其次是
锦鸡儿、
地椒及禾本科和莎草科的一些植物。
吻侧须极长,后伸可达前肢后方。后肢稍长于前肢,足垫小。夏毛体背由吻端经颈、背部至臀部均为红棕色,毛基灰 黑色,毛尖红棕色;背部灰棕黄色,背部中央毛尖黑色,致使背中央毛色较为深暗;颈背有一小块暗黄色毛;耳壳内外侧密被纯黄棕色短毛,前侧方有一小束淡色长毛;体腹面与四肢内侧白毛,毛基暗灰色,所以腹部常呈污白色;颈下与胸部中央,有时出现少许棕色毛;前、后足背灰色。头骨较粗短,颅全长不超过45毫米,从背面观其轮廓弧度很大;鼻骨前1/3处略膨大,鼻骨后部外缘平行;额骨前部宽平,有一对卵圆孔,孔上盖有一层透明黄膜;额后部隆起,为头骨最高处;顶骨前部隆起、后部低平,
顶间骨前窄后宽,略成三角形,颧弓不十分外凸,两侧几乎平行。门齿孔与腭孔愈合为一个大孔,孔的边缘平滑无波折,黎骨露于外方。听泡很大。
大耳鼠兔为典型的
草原动物,一般栖息于沙质或半沙质的山坡、
平原及
高山草甸平原。营群栖穴居生活,洞系可分为简单洞(夏季洞)和复杂洞(冬季洞)。简单洞多数只有一个洞口,无仓库。复杂洞具3~6个圆形至椭圆形洞口,直径约5~9cm。洞口附近有球形粪便,鲜粪草黄色,陈粪灰褐色,洞口间具宽约5cm的网状跑道。洞口通道与地面成30~40°的角度,并延伸约50cm后与地面平行。洞道结构复杂,弯曲多支,总长约3~10m。洞道中部具一窝巢,内铺以碎草,窝形扁平。距洞口不远处有仓库1~3个。
大耳鼠兔具贮草习性,7~9月份集草,待草晒成半干后拖入洞中贮于仓库里,作为越冬之用。昼间活动,夏季中午炎热,地表温度高,洞外活动少,所以一日内呈现上、下午两个活动高峰;冬季,两个活动高峰相隔时间缩短。不冬眠。有积雪时,在雪下挖洞继续活动,洞口开于雪面,无风时,喜在洞口晒太阳。
鼠兔在我国草原地区,分布广,数量多,当前用化学灭鼠法是消灭鼠兔的主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