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和小林》是
张天翼创作的长篇童话,最初在1932年1月20日《北斗》月刊第2卷第1期连载,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童话。
内容简介
一对很穷很老的农人夫妻,忽然生了两个儿子,翻了一晚上《学生字典》,没有找到合适的字取名字,而在天亮时,突然看到太阳照着的树林,因而取名为大林和小林。
十年后,大林和小林遵照父母临终时的嘱咐外出找活儿。大林想的是“将来一定要当个有钱人”,小林却说“一个人总得干活”。他们途中遇到一怪物,因分头逃跑而兄弟失散,而两人的遭遇恰好符合了各自的愿望。小林遇到了狗绅士皮皮和狐狸平平,皮皮把他当做货物拍卖给咕噜公司老板四四格。在这里,小林和小伙伴们天天受苦挨打,四四格甚至把小孩变成鸡蛋吃掉,于是,他们就一起反抗,用铁球打死了四四格。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又变出来第二四四格,打死了第二四四格,又变出了第三四四格。无奈大家就分开跑。小林与小姑娘乔乔一块儿,跑到了开火车的中麦伯伯家里,这时,小林还给大林写了信,可惜他不明白,没有地址的信是永远寄不到的。大林那天见到的是狐狸平平的弟弟——狐狸绅士包包。包包想做大官,就把大林送给大富翁叭哈做儿子,从此改名唧唧,整天吃吃喝喝,成了一个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会的寄生虫。
他要跟蔷薇公主到海滨结婚,坐专列火车。当时海滨正在闹饥荒,有四节粮食车等着运送,火车司机就让卸下唧唧的四节行李车,可是蔷薇公主不让卸,工人便罢工不开火车。恰巧的是,火车司机就是小林。于是,唧唧就叫怪物来推车,火车被推到海里,唧唧漂流到一座富翁岛上,他为能独自拥有整座岛上的财宝而得意,可是因为他什么事情也不会做,最后只好在金元堆上饿死了。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都异常尖锐:内有军阀、官僚混战,外有强敌入侵,国家处于动荡不安之际,而最大的受害者是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1930年3月底,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刚刚成立不久,就如何办好《少年大众》进行了专题研讨,同时确立了30年代儿童文学创作的一些基本原则。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了很强的社会号召力,作家的儿童文学创作开始自觉地转向揭露社会黑暗和表现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由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主张与当权派的利益相悖,所以一经成立就受到了中国国民党政府的破坏和镇压,查禁书籍刊物、检查稿件、通辑甚至秘密杀戮革命文艺工作者。白色恐怖迫使文学创作者采用更为曲婉隐晦的方式来进行创作,儿童文学创作恰好可以满足这样的需求。张天翼成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员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面对残忍严酷的现实,在时代与组织的号召之下,张天翼毅然地踏上了现实主义儿童文学创作之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长篇童话《大林和小林》。
人物介绍
小林是双胞胎中的弟弟,身躯瘦小,但他热爱劳动、吃苦耐劳、机智勇敢。在谈到未来的时候,小林心里牢记的是爸爸说的那句“一个人总得干活”,在小林的心里人是需要劳动的,并不能够不劳而获,生活需要自己去创造;一直都是凭借自己的劳动在过生活。被皮皮卖给四四格后,他每天都在辛苦的劳动,在窗外还只有月亮的时候就起床,最后,小林和伙伴们设法逃脱四四格的魔掌,来到中麦伯伯身边后,小林学会了开火车,有了一技之长可以谋生,成为了一名自立自强的铁路工人,凭借自己的劳动生活。
勤劳自立的小林还很机智勇敢。父母去世后,留下年幼的他和哥哥相依为命,面对可怕恶怪物,恐惧之余他机智地想到脱身之法;当皮皮捡到小林声称小林就是他的东西的时候,小林不服气,与皮皮争执;在去找国王裁定的时候,小林想到了逃跑在四四格的咕噜公司,小林被四四格苛刻地虐待,但是他没有逆来顺受,他会思考;在不知为何自己辛苦的劳动成果要被别人剥夺时,他毅然地和小伙伴拿着自己制造的金刚钻去卖,却受到了无情的惩罚。但是小林并没有放弃,他用铁球救出了变成鸡蛋的乔乔,最终和小伙伴们一起用铁球打死了四四格,逃出了魔掌;在得到中麦伯伯的帮助成为铁路工人后的小林为了给灾区人民运去粮食,他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站长正面交锋。
小林不论是在绝境下的自我求生还是为了受灾民众的利益,他都是积极想方设法应对,用他的聪明才智一次次地化解危机、为穷人争取利益。小林的形象是典型的“善”的儿童形象。张天翼将小林置于“善”的理念中,赋予他的一切性格特征都是以此为基准的。小林在自己和朋友们身处绝境、饱受折磨的时候勇敢地反抗剥削者的压迫,最终凭借着自己的力量过上了自立自强的生活。
大林是双胞胎中的哥哥,与弟弟“善”的形象相反,他是“恶”的形象代表,他胆小怕事、好吃懒做。在和弟弟聊天的过程中他表达了他的“理想”:“我将来一定要当一个有钱人。有钱人吃得好,穿得好,又不用做事情”。
大林胆小怕事,遇到怪兽的时候,他没有想办法逃脱而是遇到苦难很消极,他认为人没有物质财富活着还不如死了,但是懒惰的他从没有想过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财富,总想着有什么奇迹发生。所以后来当包包想要利用他来实现自己的官梦的时候,他也是甘心被利用,从没想过逃脱去过自立自强的生活。
大林好吃懒做的性格特点在他给叭哈当上儿子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此时的他应叭哈“爸爸”的要求改了名叫“唧唧”;他为了享乐,放弃了自己的尊严,去取悦别人,连最起码的吃饭就借助别人来完成,不管走到哪里身后总有几百个听差服侍;只吃不做的大林变成了一个没有丝毫自理能力的大胖子。《大林和小林》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好逸恶劳、贪图享乐的“恶”的儿童形象。
《大林和小林》中其他形象可以划分为“有钱人”和“穷人”。属于“有钱人”一类的国王、王子、公主之流昏庸无能,四四格、叭哈奢靡可耻;而和小林一样属于“穷人”一类的有勇敢无畏的乔乔,有善良好心的中麦伯伯。正是有像乔乔一样的勇敢的朋友的帮助小林才能逃脱四四格的魔掌,有中麦伯伯的帮助,小林才学会了开火车。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大林和小林》中对“文以载道”的思想进行了新的演绎,将传统兄弟故事中的善恶较量深入到阶级对立的范畴,投射入社会意识形态的价值领域之中。张天翼在故事中进行批判与呼喊表现了他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理想世界的渴求,这使其呈现出了鲜明的社会教化功能。
一、影射黑暗现实
《大林和小林》在开篇,故事就借小林之口说出了这样的话语;“妈妈和爸爸都是穷人,妈妈和爸爸都是好人”,作者的阶级立场就已经显现出来了。在故事里也能可以明显地将人物划分为两个阵营:一个是以小林、乔乔、四喜子、中麦伯伯等为代表的处于社会底层受压迫、被剥削的普通百姓;另一方则是以四四格、叭哈、狐狸皮皮、国王、大林(唧唧)等为代表的统治者。在不平等的社会里,现实的一切都谈不上公平;在黑暗的社会里,贫富差异很大。
极端的不平等、不公平以及贫富的悬殊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存在的不争事实。张天翼在讲述大林和小林的故事时,将这样的现实赋予到了故事中人物的设置和情节的发展中。
二、唤醒抗争意识
张天翼在故事里通过夸张的手法,对不平等的生存状况有非常极致的表现。对不平等的批判意味着对平等的渴求,而平等不是被给予的,它需要被压迫的一方奋起反抗。只有这样才能为混沌的世界开辟一条光明的路,创造一个新的平等的世界,因此抗争意识的觉醒就显得尤为重要。
小林的抗争精神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很具渲染力,社会需要的正是这样生生不息的抗争。张天翼借故事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剥削阶级势力的强大,同时也为读者指出了方向,那就是联合所有工人、农民的力量,反抗剥削、反对压迫,最终百姓团结的力量定能够战胜、打倒黑暗势力。
作品风格
《大林和小林》凸显了游戏性和娱乐性和娱乐性的特点。
一、情节方面
《大林和小林》中,小林和他的两个小伙伴因为到街上去卖他们为四四格生产的钻石,被巡警抓到“足刑室”受刑,这样的情节逻辑既不同于缜密的科学或哲理的逻辑,也不同于强词夺理的“强盗逻辑”,它是一种超常的、不合成人之理却合乎儿童之情的逻辑,在这种逻辑统领下的情节妙趣横生。通过模仿儿童生活中富有游戏性的事件来使情节具有游戏性外,还可以对事件进行游戏性的加工处理,使作品的情节充分体现出游戏的幽默和怪诞美学气质。把一些事件进行了游戏性的处理,从而使故事情节富有游戏趣味。在极度荒诞中带有浓厚的儿童游戏的味道,使作品带上了闹剧的色彩。让儿童发笑,觉得有趣,又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接受了童话中所蕴涵的严肃的社会主题。
二、语言方面
《大林和小林》还表现在幽默风趣的语言。使用第一人称,或以儿童的口吻来叙述事件,轻松活泼,娓娓道来;还善于抓住儿童的口语特征。在该作品中,人物的对话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教养和习惯,运用简单而且千篇一律的语句,以及“后来……后来……后来……”的语癖,都是孩子们常用的,让人忍俊不禁。还有一些不合逻辑的语言。
作品中也有用儿童的口吻编写的韵文;引人发笑的韵文只能出自孩子之口,孩子们也最能理解,有一种稚拙之美;幽默风趣的语言尽情地表达了孩子们的情趣,富有游戏性。
艺术特点
《大林和小林》中,采用了对照式即对比的创作手法,倾注了对社会底层儿童生存现实的深切关注。在描写正面事物的同时描写反面事物,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行为命运等置于强烈的对比之中,使读者获得深刻的印象。作者通过对“恶”与“善”的斗争的讲述,通过对“有钱人”与“穷人”不同“命运”的对比,有力地否定讥刺、批判前者。
作品中嘲讽了国王、王子公主之流的昏庸无能,暴露了吃人的剥削者四四格、叭哈的穷凶极恶,而且通过大林的经历,着意写出了做“富翁”的“好处”(可耻和无聊);而小林与小姑娘乔乔则热爱劳动,不怕艰苦,敢于反抗,并与劳苦大众同心协力,团结起来同四四格及其狐群狗党做斗争,最后获得斗争的胜利。整部童话暗示了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规律,这种暗示,是通过童话里幻想与现实相对照的方式来实现的。
《大林和小林》中尽管有小林、乔乔、中麦伯伯等现实型人物,有火车、学校之类现实性事物,然而从总体看,那是一个扩散和弥漫着奇幻,只有在儿童的幻想中才“合理”才“真实”的童话世界;从农村写到城市,覆盖了广泛的社会层面。穷人就是到了城市里也是连人身自由都没有的,而绅士们的恶劣行为竟是有法律规定的。此外,作品中还写到了王子公主,写到虐待、吞食童工的资本家,追捕、捆绑工人的巡警,无端处罚劳动者的法官,只吃不做、专养臭虫的富翁,以及不学无术、只为赚钱的皇家小学校长、老师等。
与此同时,《大林和小林》还写了农民、工人、童工、火车司机等;写了铁路工人的罢工斗争和他们被新国王抓起来关到牢里,写了工人、农民、教师、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都提出抗议,连外国的老百姓的团体也打电报声援。他们在特定的童话世界和幻想氛围里生活着,活动着,就自然地强化了童话中人与事的现实性、可信性,强化了童话的艺术力量。作品描述了小林在稀奇古怪的情节中不断成长的过程,从一开始遇到妖怪和狗绅士时想尽法子逃跑,到后来遇到四四格后联合苦孩子反抗,到最后面对国王、公主、法官、唧唧,站长竟与别的火车司机共同罢工。小林的觉悟不断提高,斗争的声势日益壮大。虽是童话,却似现实斗争一样的惊心动魄。
作品的强烈政治性竟然使一向恬静、优美的童话境界产生质的飞跃。妖怪、四四格把人变为鸡蛋,皇家小学校的赛跑,国王、王子、公主、狐狸、狗组成迷离的一团,构成了幻想的整体氛围,这便保证了整体性的幻想逻辑自然和谐、浑然一体。
《大林和小林》中将喜剧手法和漫画手法糅合起来使用,形成了喜剧性的漫画手法,也就是用漫画高度夸张的手法达到一种引人发笑的喜剧性效果。诸如荒诞的细节、谐谑的语言,以及由此产生的漫画式的喜剧性效果,都在《大林和小林》中发出艺术的光芒。
《大林和小林》喜剧性的漫画手法,特别注重在极度夸张的艺术手法中融入儿童的情感和幻想,使那些剥削者、压迫者的丑陋和卑劣简明地放大、鲜明地凸现,不动声色地将丑恶的荒诞与荒唐淋漓尽致地公之于众,无需评判,意向即很明确。作家把因深刻的感触而产生的强烈感情融化在童话幻想之中,化现实的抽象为幻想的具象,成为一种更为巧妙的夸张。夸张之极,巧妙之极,也有趣之极。尖刻的讽刺意蕴与美妙的儿童情趣因极度夸张的艺术手法而浑然一体。笑声后面所蕴含的思想使幻想有了分量,其间的思想与智慧带给了读者独特的艺术审美享受。
局限不足
《大林和小林》故事开篇没有局限于“从前有一个国王......”式的传统的一个次元幻想世界而是构筑了幻想和现实交汇的二次元童话世界。整个故事在讲述的过程中传递给孩子们的信息都是穷人都是好人,富人都是坏人。这样的人物设置方式的好处,能够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但是极端的划分同时也会给儿童读者造成一些误区,认知社会、社会上的人和事不可以采用鲜明的二分法,这样看来,张天翼让故事服务政治意识的成分似乎过于明显这样简单化的认知方式过于极端,对孩子的价值判断也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同时,为了唤醒读者的抗争意识张天翼在描写故事中小林和朋友们的反抗斗争时,过多的夸大了儿童的能力。在幻想的童话世界里什么都有发生的可能性,但是故事的内容也要以现实的可能性为参考,在这里童工们用大铁球一而再地砸死剥削者,作者不免有为了唤醒读者的抗争意识,对儿童自身的能力进行了不符合实际的夸大和拔高。
为了揭露剥削阶级的丑恶嘴脸,打消孩子们当“富翁”的念头,张天翼将大林作为反面教材,可以说是无限度地去夸大他的空虚和懒惰,对他表现出了一种极大的厌恶和仇视。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张天翼把大林作为剥削阶级的一位代表人物来讽刺、讥笑、惩罚,对他怀着极大的憎恶之情,同时他也试图让小读者们也对大林充满憎恶,从而自觉的摒弃不好的习惯,唤醒抗争的决心。但不能忽视的是,大林其实也只是一个孩子,纵使他有贪图享乐的初心,但每个孩子犯了错都应该有改正的机会,这也是成长的一部分。大林的“富翁”梦其实也是不平等、不公平的社会造成的,他看到了贫穷父母的结局,在他看来穷就意味着没有一切,就要被欺辱,没有人教他怎样自立、怎样自强,他遇到的人就那么巧合地将他变成了一个可恶的人。将一个孩子作为阶级对立中被攻击的靶子,将所有“恶”的因素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似乎有些残忍。其实作为孩子的大林也是那个社会的牺牲品和受害者。显然,张天翼也没有这样的意识,他太急于地表现自己对剥削阶级的强烈的憎恶感,以致他用头脑中固定观念取代活生生的生活的现实,最后也给《大林和小林》涂上了厚重的图解政治观念的简单化色彩。
张天翼执着地将成人眼中残酷的现实呈现在了孩子面前,显而易见的现实性立场。但是强烈、执着现实立场也让《大林和小林》遗失了一份美感。童话的主要受众是儿童,所以在反映苦难、悲惨、黑暗的社会,引导孩子思考社会、人生的同时,也应该将成人世界的不幸用符合儿童的思维特征和审美追求的形式来呈现,这才是一种真正的童话的现实精神。
童话的创作者经常会在作品中通过想象和夸张来构造一个神秘、新奇、优美的童话意境。但是因为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现实是旧事物受到了全面的否定,“因为崩溃者己经生存了好几千年,它的没落就显现出非常复杂的形态。一方面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它仍有相当的力量压制新生;另一方面却又腐气弥深,烂到根底,社会倒退回原始阶段,一切丑恶都显得那样松散和简单。”这种背景下,张天翼也不由自主把他的关注的目光转向那些各式各样的黑暗事物,用一种坚定的态度去批判他们。
《大林和小林》中讽刺和夸张,针对的都是卑劣的人物形象以及丑陋不堪的社会现象。甚至这种漫画式的夸张已经到了一种让人作呕的程度,毫无美感可言。故事中很多描述不仅没有美感,反而让人作呕,当然这也不会是儿童对世界的感觉,更像是成年人在对世界感到极度悲哀失望后而形成的一种变形的夸张、辛辣的讽刺。
张天翼采用漫画式的夸张描写这一形象是为了表现上层阶级的丑恶,但是这丑陋不堪的形象也让儿童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对美感的期待和向往化为了乌有。同样是为了表现统治阶级、上层社会的奢靡、丑陋,在故事中张天翼为了揭露丑恶的社会现象,在第十章“叭哈的家里”和第十四章“不幸的事”中对“臭虫”的生活和待遇都进行了大篇幅的描写,这让人恶心的动物、让人恶心的场面,不仅不会给孩子带来美感,反而会让他们产生抵触。张天翼笔下“兄弟模式”中的夸张着意于现实的黑暗面,而当夸张被极端地运用来描写丑、揭示丑时就趋向于成人文学创作的夸张脱离了儿童的审美世界。
张天翼为了表达政治主题的需要,对本不该呈现在儿童世界的暴力进行了宣扬。在《大林和小林》中暴力时常出现,如小林和朋友们对付四四格的时候,用的是抛铁球砸的办法。四四格是可恶的、残忍的剥削者,小林和朋友们要想摆脱他就要抗争。在这里张天翼为了表现受压迫者的反抗,唤醒人们的抗争意识,设置了孩子用铁球砸死人的情节。无疑,这样的做法是不恰当的,这种暴力的行为不该出现在童话中,而暴力行为的主体更加不应该是还是个孩子的小林。小读者看到这样的情节,受到影响,当在生活中遇到不喜欢或是厌恶的人也有可能去模仿这样残忍的、暴力的行为去应对,显然这种血腥和暴力对小读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再如红鼻子王子偷了老人的帽子,当老人呼救的时候,王子对老人就是一顿拳打脚踢,老人的胸口出了很多血。最后老人不但没有得到帮助反而还被说成“用胸口打王子”受到了惩罚。这里张天翼通过王子的暴力行为表现出了统治阶级的蛮横和残忍,揭露社会的极端不公平。儿童文学是“反暴力”的,但是并不是意味着儿童文学里要用欺骗和隐瞒的方式将世界的本质遮蔽起来。暴力与欺骗、苦难与恶俗本身就是尘世的真实存在状态之一,只是故事应该将事实的本来面目用一种委婉的方式呈现出来,将事实的真相和情谊的真挚有机结合起来,使儿童文学既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本质,也能将成人对于儿童成长的关怀融入其中。但《大林和小林》中不论是受压迫者暴力的反抗还是统治者暴力的欺压,鲜明的政治立场让让张天翼将暴力写进了故事里,带入了儿童的世界中,而这与儿童善良的心地、美好的本性却是相悖反的。
作品影响
1984年,根据张天翼同名童话改编的木偶动画片《大林和小林》由中国木偶艺术剧团演出。
作品评价
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创建人、副理事长
蒋风:《大林和小林》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中国文坛上,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应该说是具有首创意义的。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孙建国:《大林和小林》是中国长篇童话的开山之作;它以“新奇的”叙事姿态,奠定了其作为中国儿童文学拓荒者的地位。
著名学者、文学评论家
刘绪源:《大林和小林》所图解的“革命理论”掩盖了它的这种审美倾向。
出版信息
出版过程
《大林和小林》最初连载于1932年1月20日、7月20日《
北斗》第2卷第1期,第3、4期合刊。上海现代书局1933年10月出版《大林和小林》单行本,后来多次再版;1956年11月,《大林和小林》由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修订再版;1958年,《大林和小林》由
贾拓夫译成俄文,原苏联莫斯科儿童出版社出版。在这之前,该书也曾被译成英文在欧美国家印行。从1954年到1980年,
外文出版社将其译为英、法、德、印地文出版。
书籍版本
注:因《大林和小林》出版发行较广,故只列举部分版本。
作者简介
张天翼(1906年9月26日-1985年4月28日),学名张元定,字汉弟,号一之,笔名张天净、铁池翰,中国现代小说家、儿童文学作家。1938年发表短篇小说《华威先生》;曾任《人民文学》主编等职。他的作品多以嘲讽笔调,文笔活泼新鲜,风格辛辣。著有短篇小说《
包氏父子》及儿童文学作品《大林和小林》《
罗文应的故事》《
宝葫芦的秘密》《
秃秃大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