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山之战,是1895年2月,由
马玉昆、
宋庆、
姜桂题、
徐邦道、
程允和、宋得胜率领数路清国联合反攻被日军占领的
海城与日军第三师团长
桂太郎中将、第二军第一师团长
山地元治中将、日军步兵第一旅团长
乃木希典少将、第二旅团长
西宽二郎少将在太平山大石桥发生的一次战役。
战争简介
第四次海城反攻战之后,紧接着就发生了争夺大平山之战。
1895年2月,数路联合反攻被日军占领的海城。24日,马玉昆、宋庆、姜桂题、徐邦道与日军战于大石桥附近的大平山。马玉昆率部防守山北之东、西七里沟急附近村落,奋力抵抗。并驰驱于冰雪间,督队力战。坐马中炮毙,重新易骑,继续督战。在战斗中,“马玉昆被围垓心,率其亲兵闯出重围,因见我兵尚在围内,重复杀入,冲开一路,护之而出,其亲兵百人两次冲杀,仅剩二十余人,战马三易,均被炮毙”。
参战地点
大平山矗立干
辽河口南百里平原之中,西北至营口约三十里,南距盖平约四十里,为由盖平赴
营口之要冲。其东北约二十里即大石桥,为盖海间之孔道。其东南,则山岭连绵,地势险峻;其西北,则平原渺渺,一望无际。故扼大石桥可断敌人海盖相通之路,守大平山可固营口之外户。而盖平失陷后,清军竟将大石桥和大平山弃而不守,致使这两处要地被日军占领。
战争经过
1895年2月,日军第三师团长桂太郎中将接到侦察队的报告,谓
田庄台及营口方向的清军调动,似将有收复盖平之举。二月五日,桂太郎命令佐藤正大佐率小野寺实少佐的步兵第六联队第二大队和牛岛木蕃少佐的步兵第十八联队第三大队由海城南下援盖。六日,佐藤抵大石桥。门司和太郎少佐也率步兵第十八联队第二大队由析木城至大石桥,与佐藤会合。遂同驻大石桥。时日军步兵第一旅团长乃木希典少将驻盖平以北的飞云寨。因兵力不敷,仅设前哨于大平山。
与此同时,日本第二军第一师团也奉命北上援盖。二月十日,师团长山地元治中将率步兵第二旅团长西宽二郎少将,野战炮兵第一联队长今津孝则大佐及其部队,从
金州宿营地出发。十九日,山地到达盖平。这样,日军第—师团便全部集结在盖平城及其近郊。于是,乃木派步兵第一联队第二、第三两个大队赴大石桥,佐藤正则率部由大石桥回海城,正赶上二十一日清军对海城的第四次反攻。当天下午,乃木从飞云寨宿营地策马抵盖平城,与山地商谈作战计划。二十日,乃木率第一旅团本部移至破台子。日军在大石桥一带的兵力更为加强了。
在此以前,宋庆已同依克唐阿商定了一个新的作战方案,即在依克唐阿等第四次反攻海城的同一天,宋庆率姜桂题、马玉昆、宋得胜、程允和各营“进逼大平山,如可得手,即向大石桥一路节节前进”。注1宋庆想夺回大平山,其目的有二:一是堵住盖平通营口之大道,以加强营口的外围防御;一是切断日军盖、海相通之路,以策应依、长等军第四次反攻海城之战。所以,这是一个“援海保营”的计划。
二月二十一日,宋庆命马玉昆率毅字右军占领大平山,姜桂题率铭军进扎老爷庙和姜家房;宋得胜的毅字左军和程允和的新毅军驻扎营口东南的白庙子,一防盖子大道来敌,一为马、姜军之后继。是日中午,马玉昆率部进至大平山附近,与小股日军遭遇。在双方骑兵的冲刺中,日兵二人被刺毙命,余众逃窜。清军遂将大平山占领。但大平山仅高二、三十丈,攀登甚易,而且没有树木,显然不便防御。大平山以南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又距敌营太近,也不利于防御。因此,马玉昆决定以大平山以北的西七里沟为防御之中坚,山南麓的南大平村和山北麓的北大平村各派队警戒。时人或以此责之,谓其“往争大平山,不能力扼山顶或逾山屯扎以固险塞,而驻军山阴”。注2持这种观点的人是不了解大平山地势的。大平山之险不在山上或山南,而正在山阴。
同一天,山地元治、桂太郎分别从盖平和海城抵达盖平与析木城之间的汤池,举行军事会议。会议一直开到深夜,主要讨论了变守势为攻势的问题,并制订了相应的计划。二月二十二日,山地元治和桂太郎各自返回驻地。当天晚上九时,山地向师团各部队下达了如下的命令:
“一、一千名敌军(包括四门以上火炮)可能业已占领大平山。另外,附近村庄也似有敌军。二、师团主力将于明日(二十三日)前进至破台子。三、乃木少将率领的支队仍在原地待命,但须派骑兵小队于上午九时前到后马虎嘴子;该骑兵小队归西少将指挥。四、西少将应率领步兵第二联队、骑兵一个小队、炮兵一个大队占领赖家窝、滕家坨子、破桥子。五、步兵第三联队与卫生队之一半应于下午二时前到达破台子。六、野战炮兵联队须于下午二时前到达破台子。”注3
二月二十二日傍晌,忽降大雪。二十三日下午,雪始停。本来就遍地白雪皑皑,如今地上雪更厚。“大雪与所积之雪约二尺,未能前进”注4,因此,日军只得暂时停止进攻。大雪使这次进攻推迟了一天。山地元治深恐延迟过久,势将贻误战机,遂决定于二十四日对大平山发起进攻。当天夜里,他向第一师团下达了进攻命令:
乃木希典率步兵第一旅团为右翼,出大平山之东,进攻东大平山、太子窝、七里沟、老爷庙等处;西宽二郎率步兵第二旅团为左翼,出大平山之南,进攻南大平山、土城子等处;师团本部为预备队,随右翼之后前进。
二月二十四日凌晨二时,日军第一旅团各大队起床,作出发准备。三时半,离开宿营地,每个土兵携带大约一百一十发子弹和一天的口粮。第一旅团分两路西行:乃木希典亲率步兵第十五联队、步兵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炮兵第二大队及工兵一个中队,从三家子出发,向大平山以东的孙家岗子前进;隐岐重节大佐率步兵第一联队第一、第二两个大队和骑兵一个小队,从大石桥出发,向聂家堡子前进。日军第二旅团各大队于凌晨三时起床整装,四时三十分从膝家坨子出发,向大平山以南的昌邑屯前进。
天刚破晓,隐岐重节率部抵聂家堡子。聂家堡子原有铭军所设前哨,现见日军来攻,便退向老爷庙。隐岐联队跟踪到小平山西麓,面向老爷庙的铭军,占领牵制阵地。随后,隐岐命令步兵第一联队第一、第二两个大队共一千五百人,排成一字横队;骑兵独立大队长秋山好古少佐率骑兵第一大队,绕过第一联队之右侧,向老爷庙袭击。日军骑兵大队冲进老爷庙村,试图占领之,但遭到清军的狙击。铭军马队突然跃出,“从马上射出雨点般的枪弹”。日军骑兵大队受此一惊,迅速策马后撤,但奔在后面的“军曹宫泽军三郎、一等兵冈本庆三郎二人手脚受重伤;稻垣副官坐骑被打死,徒步殿后战斗,勉强脱离了险境”。注5隐岐联队虽然抢占老爷庙未成,但却达到了牵制铭军的目的。
上午七时,乃木希典率步兵第十五联队到达大平山东麓,立即从左右两个方向进攻大平山东南麓的太子窝。大平山上只有少数毅军前哨,略事抵抗,便卷旗西撤。日军遂将大平山占领。乃木命令野战炮兵第一联队第二大队长松木鼎少佐,在大平山上下两个位置占领阵地,以十二门火炮向东七里沟清军阵地射击。清军抵不住日军的猛烈炮火,撤出东七里沟村。时为上午八时十分。于是,日军便将火炮转向西七里沟袭击。
西七里沟村是毅军的主阵地。自从毅军于二十一日占领此村后,马玉昆即下令昼夜修筑防御工事。毅军“以原来的坚固土墙作胸墙,在土墙上到处挖有枪眼,以供狙击之用,另外,还有高粱杆搭成的天棚,上铺土块,排以瓦垄,以防日军的榴霰弹。其左右和正面,皆用大小树头设置鹿砦。”注6在每座大宅院的周围,都有壕沟和雪堡,墙壁上挖有墙眼,结构非常坚固。”注7毅军依靠防御工事,在马玉昆指挥下努力防战。日方记载说:“清兵倔强,乱射大小铳,接战最力。”注8“炮声隆隆,硝烟蒙蒙,敌军顽强抵抗,我炮兵遭受重大损失”,“有时敌军一发炮弹就造成十余人伤亡”。注9“因此,我兵死伤很多,西山炮兵大队副官、岩根第十五联队副官亦战死。”注10
战至下午三点钟,日军始终未能靠近西七里沟一步。随着太阳偏西,天气愈来愈冷,日军更急欲攻下西七里沟。当时,日军第一师团长山地元治中将正在大平山上观察战况,见连丧两名得力副官,而且清军正在继续给日军造成损失,于是命令乃木希典迅速占领西七里沟。山地随即率师团参谋长、参谋、副官等下山,进入山北麓一座无人的空房,以便就近指挥。当山地一行刚走进这间空房时,只听轰隆一声,整个屋顶忽然塌下,将他们全郎埋在下面。日军参谋和副官或伤或残,山地因“恰巧在缝隙里,夹住了身体,而没有受伤”。据日方推测:“我将校进入屋内,刚坐门槛,屋顶就塌了下来。情况十分可疑,或是敌人设下的圈套。”注11
根据师团长的命令,乃木希典命令河野通好大佐率步兵第十五联队为第一线,进攻清军的正面和左翼:亲率作为预备队的步兵第一联队第三大队,随第十五联队之后前进。同时,以二十四门大炮集中火力向西七里沟猛击。这时,隐岐联队的第三大队也来会合。各路日军“彼此呼应,猛烈射击”。但是,清军“没有后退一步的迹象,反而更加凶猛”。日军步兵第十五联队第一大队长斋藤德明首先带队冲锋,发起白刃战。随后,第一联队第二大队长栗屋干,第十五联队第三大队长殿井隆兴也率队逼近清垒,“发射雨点般的枪弹,连连发动冲击”。清军阵地仍巍然屹立,丝毫不动。下午四时,日军步兵第十五联队。弹药告罄,而无暇补充,只能匍匐于地物之后以避弹”。乃木焦急万分,不得不将最后的预备队投入战斗。他命令步兵第一联队第三大队长今村信敬少佐说:“第十五联队倾注全力进攻敌垒,仍不能拔取,战斗极为困难,应立即拨队增援。”今村即将预备队分为两队:一队进攻清军阵地正面;一队拊击背后。“此时,战斗更加激烈,敌我伤亡最多,雪地里死尸累累,无法计算。”注12日军第十五联队经过喘息和补充弹药,趁机从四面将清军营垒包围,展开了猛攻。毅军没有后继,以孤军苦战近十个小时,“营哨官纷纷伤亡,勇丁伤亡约四五百人,炮弁、教习亦伤亡甚多”,“而每枪所带子弹三百出,均已罄尽,炮车亦多损坏”,已难再战。宋庆“见势不支,先将炮位撤回,令各统将且战且退”。时为下午。“马玉昆被困垓心,率其亲兵闯出重围,因见我兵尚在围内,重复杀入,冲开一路护之而出。其亲兵百人两次冲锋,仅剩二十余人,战马三易,均被炮毙。”管带后军左营守备赵云奇乃毅军一员勇将,曾“在平壤攻夺倭卡、勇冠各军”,此时率队随同马玉昆
力战,“中炮阵亡”。宋庆“驰驱冰雪间,炮弹及马首惊蹶,倾跌伤腰”。注13毅军终于冲出重围,退向姜家房、白庙子等处。日军遂将西七里沟占领。
和右翼的第一旅团相比,日军左翼的第二旅团没有遇到太大的抵抗。是日晨五时四十分,日军第二旅团在大平山以南的昌邑屯集结后,齐向南大平山村西侧前进。当日军进至相距一千二、三百公尺时,清军在南大平山村和土城子所设的前哨开始射击。西宽二郎以一个大队进攻南大平山,另以一个大队“由第二联队长指挥,快速向前,当其进至距清军大约五百公尺时,吹响进击号,令全体一齐冲锋前进。”注14清军只有数哨,众寡难敌,便向西退走。大平山以南各村庄也被日军占领。
大平山战斗从早晨打到晚上,其持续时间之长,在甲午战争诸役中是仅见的。马玉昆指挥毅字右军英勇搏战,艰苦卓绝,连日方也深赞其“骁武绝群”。注15应该承认,西七里沟防御战,是甲午战争期间清军打得较好的战斗之一。在这次战斗中,清军如能再坚持一个小时,甚至半个小时,日军便会自动撤退。清军则可趁机从后袭之,必能歼灭更多的敌人。清军的一贯缺陷,是不善于使用预备队,而日军正是利用预备队而占了便宜。同时,铭军和毅字左军也都未能及时赶来支援。惟其如此,大平山战斗便不能不功败垂成了。此战之后,光绪谕曰:“宋庆秉性忠壮,身临前敌,但统帅之任全在指挥调度,不专以冲锋陷阵为功。况倭贼狡计极多,嗣后务须守临事好谋之训,稳慎图功。是为至耍!”注16此谕一面肯定宋庆以古稀之年身临前敌,一面指出他在指挥上存在不足,还是比较客观的。
死伤情况
在这次战斗中,清军阵亡四百余人,受伤一百余人注17,共伤亡五百余人。日军的死伤人数也不少。据日方公布,日军第一旅团第十五联队死伤最多,达二百七十三人注18,第一联队死伤人数最少,为十三人。注19第二旅团伤亡四十八人。注20合计三百三十四人。这个数字还没有把日军炮兵的伤亡数包括在内。一个日本军官承认:“今日炮兵发射炮弹估计多达数千发,这是征清以来最大的炮战,因而伤亡也可能是最多的一次。”注21因此,日军的伤亡数可能在四百人左右。另外,日军冻伤的数字更为惊人。是日,日军从傍晚七时开始返回宿营地。他们“行在雪深没胫的偏僻小道上,不断迷失方向,往往走了几个圈又回到原来的地方。加之又饥又累,最后连从雪里拔出脚来的气力也没有了,有的人甚至就地倒在雪里了。”直到夜里十一点钟,才到达宿营地。由于在雪地里行进和作战约二十个小时,因此“冻伤者特别多,仅第一联队就有三百九十余人(其中需要住院治疗的有五十余人)。据说第十五联队冻伤更多。全军冻伤患者多达数千人。”注22据有人统计:“此日战斗结束时,第一师团的每个中队平均有五十名冻伤。”注23以此计算,日军第一师团的冻伤人数达到三分之一,不下两三千人。可见清军在这次战斗中对日军第一师团的打击确实是十分沉重的。
战争结果
日军虽在大平山战斗中损失惨重,伹还是实现了两个目的:第一,盖平至海城的通道从此不会再受到清军的威胁,从而使海城日军实行出击有了可能;第二,营口清军的外围防御已被攻破,日军便可按其汤池会议的决定发动辽河下游之战了。
史书记载
注释:
注1 《宋帮办吴帮办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667),第33卷,第44页。
注2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见《中日战争》(1),第43--44页。
注3 《日清战争实记》第22编、第12页。
注4 《帮办军务四川提督宋庆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704),第34卷,第3页。
注5 《日清战争实记》第22编,第14页。
注6 《日清战争实记》第22编,第16页。
注7 《步兵第一联队小田切政纯中尉战地日记》。见《日清战争实记》第23卷,第13页。
注8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13卷,第436页。
注9 《步兵第一联队小田切政纯中尉战地日记》,见《日清战争实记》第23卷,第12页。
注10 《日方记载的中日战史》,《中日战争》(1),第277—278页。
注11 《日清战争实记》第22编,第18页。
注12 《日清战争实记》第22编,第18页。
注13 《帮办军务四川提督宋庆帮办军务湖南巡抚吴大澂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719),第34卷,第9页,《帮办军务四川提督宋庆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704),第34卷,第3页。
注14 《步兵第二旅团井上俊三翻译官的家书》,见《日清战争实记》第23编,第18页。
注15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13卷,第437页。
注16 《军机处电寄宋庆吴大澂谕旨》,《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718),第34卷,第18页。
注17宋庆致督办军务处的电报称:“我军弁勇阵亡者亦200余人,受伤100余人。”(《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719),第34卷,第9页)按:“200余人”之“二”,应为“四”字之误。因为太平山战斗的第3天,宋庆曾在一封电报里说“勇丁伤亡约四五百人”。(《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704),第34卷,第3页)特别是他在《大清敕建锦州毅军昭忠祠碑记》中更具体地指出:“死于太平山者424人”。
注18 《步兵第二旅团井上俊三翻译官的家书》,见《日清战争实记》第28编,第19页。
注19 《日清战争实记》第22编,第19页。
注20 《步兵第二旅田井上俊三翻译官的家书》,见《日清战争实记》第22编,第18页。
注21 《步兵第一联队小田切政纯中尉战地日记》,见《日清战争实记》第23编,第14页。
注22 《日清战争实记》第22编,第16——17页。
注23 《步兵第二旅团井上俊三翻译官的家书》,见《日清战争实记》第23编,第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