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决战之淮海战役》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
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李平分、王军编剧,
李俊总导演,
蔡继渭首席导演,韦廉、杨光远、景慕逵、翟俊杰导演,
古月、
赵恒多、
苏林、
刘怀正、
傅学诚、
刘锡田、
卢奇、
谢伟才等主演的历史片,于1991年8月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剧情介绍
1948年11月6日,
淮海战役打响,华东野战军迅速从起义部队的防区通过,及时切断了
黄伯韬兵团的退路,并将其包围。同时,中原野战军攻占了徐蚌线军事要地宿县。
蒋介石令
杜聿明回徐蚌指挥作战,几路兵团逼近徐州,淮海战场形式严峻。
1948年11月16日,中央军委决定由
刘伯承、
邓小平、
陈毅、
粟裕、
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统一指挥中野和华野作战。十几天激战,黄伯韬兵团被全歼。12月底,
黄维兵团又被中野包围于双堆集地区,蒋介石派
宋美龄去美国求助,希望破灭,高级顾问
陈布雷自杀死亡。蒋介石为保其嫡系主力,命杜聿明弃徐州,南下与黄维会合。我军早有准备,将杜困住。12月底,黄维兵团被全歼。为稳住
傅作义集团,中央军委决定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同时展开政治攻势及心理战术瓦解敌人。1949年1月初,华北野战军和东野对傅作义兵团展开分割包围,华东野战军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集团全部被歼,杜被俘。第二兵团总司令
邱清泉被击毙。胜利再次震惊世界。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该片改编自
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据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厂长萧穆回忆,之所以决定拍摄“三大战役”,是为了记录1949年这个伟大的转折点。1985年,
胡耀邦同志就军事题材电影的创作提出:“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伟大转折的一年,是震撼世界的一年。这一年旧中国转变为新中国,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站了起来,开始转入建设自己国家的新历程。这一年本身就是非常富有戏剧性的。描写好这一年的历史,很有教育意义。”萧穆认为,“三大战役”应该一气呵成地写出来,只有把“三大战役”的内在联系写出来,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毛主席高超的军事战略思想和他运筹帷幄的宏大气魄。
剧本创作
该片编剧们在前期准备时就阅读了五六千万字的文献资料,拜访了许多“三大战役”亲历者,考察了多处旧址,方才开始写作。
剧本初步完成后,八一厂又举行了多次审稿会,邀请参与审稿的人员包括:曾为国民党高级军事将领的政协委员,曾在野战军工作并参加过“三大战役”的指挥员或艺术家,以及原在西柏坡总部工作和在北平地下党工作的老共产党员。
场地取景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中的场景都力求真实,而变幻莫测的天气条件则造成了拍摄的困难。据杨振吉回忆,为拍摄其中一个下大雪的镜头,剧组派出一个小分队到哈尔滨等雪,一等就是两个月。此外,《大决战之淮海战役》中还有一个“冰河开冻”的经典镜头,也是剧组在黄河边苦候的成果。
服化道具
为拍摄《大决战之淮海战役》,共动用了炸弹3500个、TNT炸药160吨、黑白烟幕70吨、血浆100公斤、军用装甲车20辆、真坦克50辆、可炸汽车100辆,空包弹170多万发、真炮弹1万多发、假枪支6000支、刺刀6000把。“真枪实弹”的装备,造就了《大决战之淮海战役》逼真的场面效果。曾经亲临现场的杨振吉回忆,因为现场的炸点很多,爆破场面大,他经常发现自己的衣服、镜头上都是厚厚的尘土。
拍摄过程
就剧组的规模而言,《大决战之淮海战役》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纪录。仅八一厂就有800人参与了拍摄,影片中出场的历史人物达238人,其中主要演员50余人。共有来自解放军各大军区、有关院校、武警部队等单位的约13万干部战士参加了拍摄。全片拍摄地区涉及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北起黑龙江哈尔滨,南至浙江奉化,西至黄河河套,东至渤海之滨,参拍群众达15余万人次。
在拍摄一个战士滚雷区、为后续部队扫清道路的场面时,烟火师把炸药布置好,精确计算时间,当演员刚滚到雷区旁边、还未进入时,烟火师控制炸药爆炸,这样就确保不会伤及人员。
杨振吉作为随组摄影师,主要任务就是为《大决战之淮海战役》拍摄官方宣传照、积累一手影像资料,在拍摄现场捕捉每一个动人的瞬间。在长期的观察中,他发现机枪在发射空包弹时,虽然不会有子弹射出,但在枪口会有一个漂亮的十字火花,非常能体现战争场面的质感。于是,他便让一位参与演出的战士演员打枪,自己蹲守在枪口的正前方,拍摄下了这个动人的画面。
幕后花絮
相关公司
宣传发行
上映信息
1991年8月1日,该片在中国大陆上映。
播出信息
获奖记录
获奖记录参考资料
影片评价
大众评分
专业评价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残酷,详细描绘了解放军的指挥官的高明和战士的英勇善战。许多战争的场景都有可看可取之处,历史地艺术地把十分复杂的战争场景,通过电影的手法进行了诠释,让人们感受到了战争影片的独特魅力。(网易新闻评)
影片不仅表现了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军事斗争,而且展示了这两个政党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的较量,通过多侧面、多角度、立体式的描写,展示了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风貌,揭示出决定战争胜负和历史变革的最深层的动因,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全景式的战争巨片。(央视网评)
在中国电影史上,《大决战》是一部永恒的战争史诗,以影像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峥嵘岁月。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顾《大决战》的诞生始末,再忆“三大战役”的伟大转折,正是对革命先烈的最好纪念。(当代广西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