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鱼是脂鲤目脂鲤科丽脂鲤属鱼类,又称墨西哥丽脂鲤、无眼鱼、盲眼鱼。通体近乎乳白浅肉色,半透明,有珍珠光泽,也有粉红色或黄褐色的;各鳍透明。体长而侧扁;眼晴退化,只剩凹陷的眼眶;头较短;吻端圆钝,吻长略大于眼长;口端位,下颌稍突出于上颌;腹部圆;有脂鳍;尾鳍深叉形。雄鱼瘦小,体色浓;雌鱼体形几乎比雄鱼大一倍,腹部膨大。
外形特征
盲鱼又名
无眼鱼、
墨西哥盲鱼。鱼体呈长形,稍侧扁,
尾鳍叉形,体长约 8 厘米。盲鱼体色呈乳白色,各鳍与体色一致并透明。
这是
热带鱼中体色最具个性的鱼。由于它在地下山洞中生活,眼睛退化,其他
感觉器却特别发达。盲鱼刚孵出的幼鱼是有眼睛的,当幼鱼长到 2 个月左右,眼睛才逐步退化。盲鱼虽然没有眼睛,但在水中不会撞到其他物体,而且捕食能力一点不差,只要投入食物,盲鱼就立即发现,并游过来吃。
其实,盲鱼拥有极其发达的嗅觉和触觉,在敏锐的嗅觉和触觉的引导下,盲鱼在黑暗的海底同样能畅游无阻。盲鱼除了没有眼睛这个缺陷外,还有许多鲜明的特点。比如,它们拥有粉红色、光滑的身体,嘴边长着四根短短的胡须,尾鳍分成了一个小叉,身子是半透明的,透过它们的身体,甚至能看到它们的脊椎和内脏。
生活习性
本鱼栖息在完全漆黑的岩洞中,用侧线系统辨别方向和觅食,属杂食性,性情温和,喜群游。
大约在数万年前,盲鱼的祖先被水流带到了只有很少光线或完全没有光线的地下洞穴内,随着漫长的岁月流逝,它的眼睛因无用武之地而退化,变成了今天的盲鱼。对于一般动物来说,没有眼睛简直是不能生活的,但盲鱼的眼睛虽然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却能够依靠其它器官的特殊感觉来进行正常的生活。它是一种游速很快的鱼,能够自
由自在地在水中游动,不会在游动撞上
水草、石块或其它的鱼。也就是说,眼睛的退化并没有给它的生活带来什么不利的影响。
生长繁殖
盲鱼也为草上
卵生鱼类, 7 个月
性成熟。比较容易饲养,喜欢弱酸性软水,适温 20 ~ 24 ℃ 。可以单养,也可混养,因为盲鱼凭感觉做出反应,所以常常是见什么咬什么,有一定挑衅性,一般以单养为好。另外盲鱼特别爱跳,所以
鱼缸一定要有盖,以防盲鱼外跳。
盲鱼不择食,以动物性食物为主,贪食,食量较大。
盲鱼性别区别为雄鱼瘦长,雌鱼粗壮。繁殖水温 26 ℃ 左右。其产卵习惯别具一格,产卵前,亲鱼互相绕圈旋转,如水中
华尔兹舞,长达几小时之久,然后雌雄身体
靠在一起,雌鱼排卵,雄鱼射精,雄鱼射精后离去,这时雌鱼继续排卵,并吃卵,受精卵会沉附到水草上。这时应立
即捞出产尽卵的雌鱼。雌鱼每次产卵1000粒左右。孵化、抚幼见宝莲灯鱼。
分类
盲鱼,最大的体长不到10厘米,它们的外表长得十分奇特:细长的身体粉红而透明,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体内的脊椎和内脏,形如一条条玻璃鱼。
洞鲈鱼和盲须鲋都是典型的盲鱼。洞鲈鱼的头部和身上有许多不同形状的小突起,这些小突起能起到感觉作用,完全可以代替眼睛,所以即使常年处于黑暗的环境中,它们仍能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盲须鲋长得很美,幼年时期眼睛比较发达,到了成年期,眼睛逐渐被皮肤所覆盖而成为瞎子,与此同时,在头部生出许多细小的敏感须,以此来代替双眼。
还有一种更奇特的盲鱼叫盲鳗,它主要生活在堪察加半岛海域。盲鳗不只在头部有感受器,全身也长满了超感觉细胞,能比较正确地判定方向分辨物体。
分布范围
盲鱼在世界上的分布比较普通,美洲、欧洲、非洲、亚洲都有发现。首次发现是1842年在美国记录到的定居性洞穴鱼类――盲鱂。随后古巴、巴西以及非洲、亚洲等地也相继发现。亚洲广泛分布于伊朗、
伊拉克等地。我国自1976年首次报导在云南
建水的洞穴中捕捉到一尾盲鱼后,新的盲鱼接踵而至,其后在广西
武鸣、凌云、
乐业,
云南个旧、宜良,湖南
龙山,贵州等地发现了8种盲鱼。 鱼类栖息的洞穴多数是由石灰岩或
玄武岩构成的,岩体经腐蚀逐渐发展成溶洞。溶洞和暗流的年龄都比较古老,例如云南宜良的溶洞和地下河分布在距今约6亿年前的前震旦纪碳酸盐地层中,溶洞是在
燕山运动后,断裂促进溶洞的形成。但是洞穴鱼类的年龄要晚得多,它与洞穴的地质年龄没有直接的联系。鱼类在洞穴中是在无阳光的流水或静水中进行生命周期活动的,很少有两种以上的鱼类共存。
饲养方法
盲鱼原产于墨西哥,已经成为
热带鱼爱好者普遍饲养的品种,也是动物学家所关注的对象之一。人工饲养时,盲鱼对水质的要求不太严格,通常在20—32℃的水温条件下生长良好。
盲鱼繁殖
盲鱼可以人工繁殖,要求水质条件为酸碱度在6.8—7.4之间,硬度在7一11之间,水温应保持在26左右,繁殖用的鱼缸尺寸最好为80×40×40厘米。盲鱼为
卵生,亲鱼的体长应在6厘米以上,成熟的雌鱼比成熟的雄鱼体态更为丰满。
盲鱼的繁殖比较容易,初养
热带鱼的人也会得到满意的结果。具体方法是:事先挑一条色泽良好的雄鱼和一条丰满的雌鱼,把它们分开饲养一个星期,在此期间要给它们定量的水蚤食用。在准备繁殖的前一天的黄昏前不久,将亲鱼放入已调整好的水并在底部铺置一层金丝草的繁殖缸里。翌日亲鱼即可产卵,产卵之前雄鱼和雌鱼开始进行示爱,互相环绕成圆圈状游动,这样的动作要进行几个小时。随后,雄鱼和雌鱼并排地游动,并迅速摆动身体。最后雌鱼排卵,雄鱼排精使之受精。当产卵接近尾声时,雄鱼就会停止追逐雌鱼,但是雌鱼常常忽略雄鱼的离去而继续排卵,这时应将亲鱼立即捞出,否则雌鱼就会吃掉自己所产的卵。
每条雌鱼每次可产卵600粒左右。受精卵孵化的时间大约需要24小时,仔鱼在孵化后的第三天就能自由游动了。
饲养模式
盲鱼可以和其他饲养条件相近的热带鱼混养,但如果条件许可,最好还把它单独饲养在一个鱼缸里。盲鱼不挑食,喜欢在黑暗的环境中摄食。
穴居特点
在世界上许多地方的
洞穴、井底和其它地下水中,有着一些小型的鱼类生活着。这些洞穴鱼类以其特殊的生活环境,以及适应该环境的独特构造,而成为鱼类辐射进化中的一个分支。对于洞穴鱼类,无论它们的亲缘关系如何,也无论它们
地理隔离的远近,它们的基本特征是眼睛缩小或退化;身体无色素,或呈粉红色,或呈半透明,脊椎和内脏清晰可见。大多数身体细长,常见的只有5-10厘米长。体表鳞片细小,排列稀疏或完全埋在皮下;感觉灵敏,触须发达或具派生
感觉器;故又有盲鱼、无眼鱼或
透明鱼之俗称。 盲鱼的出现与
山洞有关。山洞中具有丰富的食物,并且可以为某些动物的生存提供安全的栖息场所。盲鱼的祖先原是洞外的鱼类,有眼睛,体表也有色彩,他们对于漆黑的山洞并不喜欢。当它们偶然来到地下湖、地下河或地下潭时,由于不习惯那里的生活环境,便会迅速离开,返回外面的河川湖潭。但是,如果洞口突然被洞外崩塌的山石、
泥土所堵塞,这些鱼类无法逃逸,便只好安身于黑洞中,它们一代代地生存在这不见光线的黑暗环境中,由不习惯到慢慢适应,眼睛逐渐退化,以致完全被一层皮褶覆盖,身体得不到光线的照射,体表的色素也就渐渐消褪,成了半透明的“玻璃鱼”。为了适应新的生活的环境,它们逐渐获得了新的生存本领,它们对环境温度要求不再严格,能较长时间忍受饥饿,吻须更加发达和敏感,并能繁衍后代,自成体系地进行生命的周期活动。
古怪的盲鱼
中国地区
在我国西南地区黑暗的地下洞穴中,曾经发现过几条罕见的盲鱼即
油丰鱼。这些盲鱼最大的体长不到10厘米,它们的外表长的十分奇特:细长的身体粉红而透明,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体内的脊椎和内脏,形如一条条玻璃鱼。它们在长期同黑暗的斗争过程中获得了新本领,它们能忍受饥饿,不怕冷,也不怕热。在水温-10~35℃时都不致丧命,生命力极强。在我国云南、广西、四川等地的水下洞穴中也有盲鱼的踪迹。
世界上有不少地方,在完全黑暗的洞穴里也同样生活着各种不同种类的鱼。例如北美的洞鲈鱼和古巴的盲
须鳚都是有名的盲鱼。
洞鲈鱼很小,一般只能长到16-20厘米。身上生有黑色的纵条纹,眼睛已被皮肤盖住,只留下一个痕迹。那么这种盲鱼如何行动呢?在它的头部和身上有许多不同形状的小突起,这些小突起能起感觉作用,完全可以代替眼睛,听以即使常年处于黑暗的环境,它们仍能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盲须鳚长得很美,它的全身呈桃红色,也有的呈青铜色,在其上面还布满了黑色小斑纹,一般体长为15厘米。这种鱼在幼年时期眼睛比较发达,到了成年期眼睛就逐渐被皮肤所覆盖而成为瞎子,与此同时,在头部生出许多细小的敏感须,以此来代替双眼。
美国地区
在美国
加利福尼亚南部沿岸的岩石缝中或岩石下的洞穴里,可以找到一种身长只有10厘米的盲鰕虎鱼。这种鱼的皮肤呈浅红色,光滑无鳞。幼年时期,它的眼睛虽小,但有视觉,一旦长大,眼睛就隐没在皮下。虽然它双目失明,但它却能在黑暗的洞穴里东游西窜、异常活跃,这是由于在它的头部生有许多皮膜感受器,靠着这种感受器能迅速探索到食物。
还有一种墨西哥鱼,这种鱼在幼年时期生长着一对非常惹人喜爱的大圆眼睛。鱼类学家观察和试验发现它的双眼在发育生长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逐渐退化,活动就全靠皮肤来感受光线及外界的刺激。
其他种类
还有一种更奇特的盲鱼叫
盲鳗鱼,这种鱼是在真正的鱼类出现后才形成的。它主要生活在
堪察加半岛海域,是世界上唯一用鼻子呼吸的鱼类。
盲鳗虽然也被一层皮膜遮住了双眼,但是这种鱼不只在头部有感受器,它的全身也长满了超感觉细胞,能比较正确地判定方向、分辨物体。它还能钻进大型鱼类的体内,并且能把鱼的内脏吞食掉,然后再凭着感受器钻出鱼体,有时它还钻进鱼网捕食网中的鱼,而当渔民起网时,它又能迅速从网中逃走。这种鱼的耐饥能力很强,半年不进食也不至饿死。盲鳗有4个心脏,至于为什么它能有这么多心脏,至今还是个谜。盲鳗还能分泌出一种特殊的粘液,可将四周海水粘成一团,在敌害遇到这种粘液迷茫之时,盲鳗早已逃之夭夭。盲鳗一般以微小的
甲壳动物或
浮游生物为主要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