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维利亚大教堂(Catedral de Sevilla)是
西班牙南部
安达卢西亚区
省会城市
塞维利亚市内的著名宗教名胜。塞维利亚市分布于
瓜达尔基维尔河左岸,距河口12千米,为
内陆河港,港内
涨潮时可通海轮。从公元711年到1248年间曾先后为哥特人及摩尔人所建王国的都城。旅游业因名胜和
交通条件而发达。是
世界五大教堂之一,是仅次于梵蒂冈的
圣彼得大教堂和意大利
米兰大教堂,位居世界第三位的大教堂,该教堂建于15世纪初,在原伊斯兰教寺院的旧址上改建而成。
基本资料
教堂所在地:西班牙南部
安达卢西亚区省会城市
塞维利亚市内回教区。
设计师: 阿隆索·马丁尼斯(Alonso Martínez)、西蒙·德·科罗尼亚(Simón de Colonia)、
胡安·希尔·德·安大隆(Juan Gil de Onta?ó)
简介: 塞维利亚大教堂(Cathedral de Seville)是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区省会城市塞维利亚市内的著名宗教名胜,仅次于罗马的
圣彼得教堂和意大利
米兰大教堂,位居欧洲第三位的大教堂。1987年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
世界文化遗产。
历史沿革
历史背景
塞维利亚市分布于
瓜达尔基维尔河左岸,距河口12千米,为内陆
河港,港内
涨潮时可通海轮。公元711年到1248年间曾先后为哥特人及摩尔人所建王国的都城。旅游业因名胜和
交通条件而发达。
塞维利亚是一座因水而兴又因水而灵的城市。公元前7世纪就有居民在该地生息。公元前43年建成塞城。先后被罗马人、西哥特人占领。公元712年被阿拉伯人侵入。公元11世纪,摩尔人的一个部落在此建立独立王国,现存大部分古代建筑系该时期遗物。1248年,卡斯蒂亚国王
费尔南多三世在“光复战争”中夺 取该城,赶走摩尔人,设为都城,从此塞城逐渐繁荣起来。1492年,
哥伦布发现
美洲大陆后,这里曾设有“
印度群岛(即美洲)交易之家”,垄断着西班牙
海外贸易,这是塞城的鼎盛时期。“交易之家”于1717年迁至加地斯后,18世纪以来塞城曾一度衰落。19世纪末,在
现代工业发展浪潮的推动下,它再次出现生机。1928年,瓜达尔基维尔河经过疏整,塞维利亚市又恢复海外贸易。1992年在塞城曾举办过
国际博览会。今天,它是西班牙南部经济、贸易、旅游和文化重镇,该市有汽车、机械等工业,
塞维利亚大学也在这里。
教堂历史
711年,摩尔人(即今天的阿拉伯人)占领并
伊比利半岛并在塞维利亚留下了永恒的足迹。1184年,阿拉伯人政权
穆瓦希德王朝开始在今天塞维利亚大教堂的基址上建造“清真寺”,1198年清真寺完工。1248年,“圣者”费尔南多三世在“光复战争”中收回了塞维利亚,赶走了摩尔人。光复后的塞维利亚,需要一座大教堂,于是原来的清真寺就被用作
天主教堂。1381年,不耐烦使用清真寺作教堂的塞维利亚人,决定拆除清真寺,在原址上建造“希拉尔达大教堂”,即塞维利亚大教堂。随着基督教王国的到来,塞维利亚兴建了工程浩大的船坞和城堡,从此逐渐繁荣起来。
在十五世纪的时候大教堂曾一度荒废,后来成为几世纪以来基督徒最大的
宗教圣地。
哥伦布的灵柩1898年由
古巴运回西班牙后,埋葬在教堂中的哥伦布墓。
罗马
教皇保罗二世曾于1982、1993年二次造访塞维利亚大教堂。
1987年 塞维利亚大教堂、
城堡及西印度群岛档案馆共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它曾是基督教世界里最大的宗教建筑,13-16世纪穆瓦希德文明和安达卢西亚基督教文明的非同寻常的见证,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并称为世界三大教堂。
建造过程
希尔达塔作为原清真寺仅存的一部分,是整个教堂中最古老的部分,原为清真寺的宣礼塔,于1184~1196年为阿拉伯人所建,1568年改建为教堂的钟楼。那时候整个西班牙的基督徒都在忙着‘改建’
伊斯兰建筑,原来宣理塔上的4个象征着
法蒂玛之手的圆球,被换成了青铜
风向标,一个
古罗马装束的妇女,左手握一盾牌,右手持
棕榈树叶。
教堂内阿布鲁西奥内斯庭院(橘园)和宽恕门以及阿拉伯喷泉也是古老清真寺的遗迹。
1432年,教堂的中央大堂告完工,但加建拱顶的工程是1467年方启动,大教堂于1506年竣工。
教堂的主礼拜厅建于16世纪,座堂周围漂亮精致的铁栅建于1771年。
建筑外观
塞维利亚大教堂是一座哥特式的大教堂,由墙顶部带许多尖柱的围墙环绕屋顶上向上耸立的尖塔而成的建筑。大教堂的正门面对国王圣女广场,有5个正厅(主厅高36米),它的主体是116
米长76米宽的矩形建筑。最高处的十字架高达40米。教堂共有三扇大门:正门为王子之门,其余分别为洗礼之门,
亚松森门。
教堂边侧有一座高耸于所在建筑物之上的方形高塔,这就是有名的希拉尔达塔(Giralda)。
塔高98米,作为原伊斯兰教寺院建筑中仅存的一部分,塔身墙面上有各种标志阿拉伯
艺术特色的花纹图案,显示了阿拉伯建筑艺术的美丽风采。塔顶装有25口
大钟的钟楼和楼顶上的一尊代表“信仰”的巨大塑像,塔顶雕塑名为El Giraldillo。巨大塑像高仰站立,手中举着一面半掩的旗帜,总高4米。这个重达450kg的风向标,在风中是可以转动的。塞维利亚人传说,
棕榈叶朝向某一个方向时,塞维利亚就会下雨。塔内没有楼梯,而是环形坡道,以便相关人员骑马到塔顶。登上70米高的瞭望台,可以一览塞维利亚全景。
整个建筑外墙上分布着美丽的石雕,三个
门楣上的雕塑也各不相同,亚松森门上的雕塑是圣女神的石像,头顶落着
一只鸽子,周围环绕着飞翔的天使; 上方是天使托着耶稣。洗礼之门上方是三圣人的雕像。
建筑风格
塞维利亚大教堂的建筑时期经历了穆德哈尔、
哥特、
文艺复兴、
巴洛克、
新古典主义学院派等各个时期,以及最后试图结束上述所有风格的简单纯净建筑期。整个建筑属于西班牙
哥特艺术鼎盛时期的风格,同时也夹杂着阿拉伯
建筑艺术的风格,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今天的建筑艺术精品。
教堂中的
阿拉伯清真寺的遗迹保留了阿拉伯建筑艺术的风格,比如塔楼立面上醒目的
网状装饰和多拱的马蹄形窗户保留了鲜明的阿拉伯风格。而塔楼上用青铜制造的希拉尔达女神像则具有
文艺复兴式的艺术风格。祭坛的装饰屏画历经许多建筑期,参与绘画的有豪尔赫·费而南德斯·阿莱曼兄弟、阿雷赫·费而南德斯、洛克·巴尔杜克、佩德罗·米兰、胡安·鲍蒂斯塔·贝拉斯克斯等。
因此,这座教堂是融合了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双重风格的宗教艺术的产物。
内部结构
大教堂由五座哥特式殿堂组成,包括王室
座堂、主
礼拜堂、
大教堂博物馆(Museodela Catedral) 等,殿堂之间以交叉的宽广的回廊相连。
王室座堂
教堂内的王室座堂(Capilla Real)是西班牙
文艺复兴时期的早期作品,建筑物简洁的
几何造型结构及其拱形圆顶的表面都布满了富丽堂皇的复杂纹样装饰。在祭坛正中安放了一座代表塞维利亚
地方保护神国王圣母(Virgen de los Reyes)的木刻雕像。雕像前有三个王室成员的
骨灰盒。中间一个华贵的银制骨灰盒是
费尔南多三世(Fernando III el Santo)(1217~1252年在位)国王的
遗骨,两旁两个分别是皇后和儿子阿方索十世(Alfonso X el Sabio)(1252~1284年在位)的骨灰盒。
大教堂博物馆
大教堂博物馆(Museodela Catedral) 原为圣器室,展出了各种各样华丽珍贵的帷幔、
法衣、赞美诗集、
唱诗班用的经书架等宗教艺术品和绘画等艺术珍宝。在主圣器室内还有各种不同的圣物盒,金银器皿等各种展品。特别珍贵的是一座7.8米高,带有复杂花纹装饰的15枝大烛台和
祭台上的
圣龛。在另一间圣器室内保存着西班牙著名的绘画大师穆里略(1617~1682年),马尔德斯(1630~1691年),莫拉莱斯(1509~1586年),戈雅(1746~1828年)等人的绘画作品。
罗雷亚斯女神礼拜堂
罗雷亚斯女神礼拜堂(Capilla de la Virgen del la Antigua),则充满浓厚的哥伦比佩色彩,堂中有雕塑家
克里斯多福·哥伦比亚(Sepulcro de Christóbal Colón)的
肖像,庄严的唱诗台,以及华丽的巴洛克式
管风琴。
塞维利亚大教堂
塞维利亚大教堂所在地原为塞维利亚大
清真寺,15世纪清真寺被拆毁,在原址上建造塞维利亚大教堂。它曾是基督教世界里最大的
宗教建筑,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伦敦
圣保罗大教堂并称为世界三大教堂,已经被选为世界文化遗产。
教堂边的希拉达塔(Giralda)高98米,原为清真寺的
宣礼塔,16世纪改建为教堂的钟楼,所以在高塔的
外立面上既能看到阿拉伯风格的网格装饰和
马蹄形窗,又能看到
文艺复兴风格的钟塔。塔顶雕塑名为El Giraldillo,代表信仰。
大教堂由五座哥特式殿堂组成,殿堂之间以交叉甬道相连。
主礼拜堂的祭坛供奉着塞维利亚守护神“国王圣母”,祭坛浮雕描绘着基督生平的36个场景,装饰极为华丽。礼拜堂栅栏为雕刻繁复的
银匠式风格,唱诗班的座席是穆德哈尔风格,而管风琴则为
巴洛克风格。费尔南多三世和阿方索十世父子都安葬于此。
其他礼拜堂中的
宗教画很多都是大师手笔,如圣安东尼奥礼拜堂的《圣安东尼奥的礼拜》,圣佩德罗礼拜堂的《
圣告图》等。
更多的艺术珍宝收藏在大教堂博物馆中,包括绘画、圣经古抄本、神父礼服和
金银器等。
石棺上有西班牙四古国——卡斯蒂尔、莱昂、纳瓦拉、阿拉贡的骑士抬起哥伦布灵柩的雕像。
教堂北侧的橘园和阿拉伯喷泉,是旧清真寺的遗迹。
主礼拜堂
主礼拜堂(Capilla Mayor)由椭圆形的穹顶覆盖,内部是火焰状的翼部拱顶,形成高大的内部空间。墙上挂着穆里略画的各种著名宗教油画。
主礼拜堂是
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装饰极为华丽,哥特式德祭坛荟萃了大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人物艺术雕像或绘画,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巨型祭坛浮雕描绘着基督生平的36个场景,装饰极为华丽。礼拜堂栅栏为雕刻繁复的银匠式风格,以精美的花叶形作为装饰。主礼拜堂的窗户则是文艺复兴风格的铁格窗。
唱诗班的座席是穆德哈尔风格,而管风琴则为巴洛克风格。
其他信息
座堂内还有克里斯托瓦尔·哥伦布的墓穴。哥伦布的灵柩石棺上有西班牙四古国——卡斯蒂尔、莱昂、纳瓦拉、阿拉贡的骑士雕像,仿佛正在抬起哥伦布的灵柩。
游览提示
开放时间
7月-8月9:30-16:00;其他时间周一至周六11:00-17:00,周日和节假日14:30-18:00;不开放。
门票
9欧元,不包括登塔。儿童,SEVILLA当地人及14周岁以下少年免费。60周岁以上,16周岁--25周岁
半价。
相关人物
哥伦布:
哥伦布于1451年出生在
意大利,家庭并不富裕,因此也未受过
正规教育,在
港口城市热那亚帮助父亲推销家纺产品过程中,他接触到了来自欧洲各地的船员,并有幸听这些船员们讲了一些出海的趣闻轶事,从而使他对出海远航充满无限向往。后来他为了生计又到了当时的海上强国
葡萄牙首都
里斯本,一边与二弟合伙开图片社为客户绘制
航海图,一边学习
拉丁文及欧洲其他国家语言,这更加激发了他远洋探险的兴趣。
1479年,他与一位航海家的女儿结婚,有幸获得了非常有价值的文件、日记和图表。三年后,他成为一名船长,开始了远洋探险活动。《马可.波罗游记》一书发表后,让哥伦布产生了横渡大西洋的想法。而他与当时
佛罗伦萨天文学家托斯堪内利的书信往来使他知道了“地球是一个圆形的球体”。于是,他设想:如果从葡萄牙出发,向西直行,就一定能够到达富庶的东方。
1484年,哥伦布正式向
葡萄牙国王若奥二世提出了到东方探险的建议。这位国王当场拒绝了此建议,但又秘密派出三艘探险船沿着哥伦布绘制的航海图向西航行。
被激怒的哥伦布把目光转向了西班牙,1491年,
哥伦布就是在与
西班牙国王的朝廷,
安达卢西亚的富商和船主们有密切交往的大教堂主教的四处奔走张罗引见下,与高级官员、
银行家、船主们加强了联系,促使西班牙国王同意了他那环球航行探险的计划。1492年4月17日,具有远见卓识的伊莎贝拉此时力排众议,与哥伦布签订了具有决定意义的《圣大非协定》:承认哥伦布为新发现领土的海军司令或总督;承认西班牙君主为新发现领地的宗主和统治者;对于哥伦布获得的
金银珠宝等享有免税待遇;对于通过领地进行贸易的船只,哥伦布享有部分股权。
1492年8月至1493年3月,哥伦布开始了第一次探索横渡
大西洋的远洋航行:此行他首先发现了中南美洲的
巴哈马群岛中的
华特林岛;接着继续向西南航行,发现了
加勒比海中的一些岛屿;在
海地岛,他下令用玻璃制品交换了“印第安人”的黄金。哥伦布这次伟大的发现,在人类探险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虽然没能发现他魂牵梦绕的印度,但打通了通向大西洋的航路。 此航成功让西班牙政府看到了开辟海外贸易的好处,费尔南多与伊莎贝拉决定:在塞维利亚设立“印度群岛(即美洲)交易之家”来统管西班牙海外贸易。这个机构的设置极大地促进了塞维利亚经济的发展,塞维利亚大教堂又继续得以改建。
1493年的当年,哥伦布被任命为新发现陆地的总司令兼总督并再次远征,以征服印第安人,建立商业殖民地。这次他选择在赤道以北略小于
北纬30度的地方横渡大西洋,从欧洲航驶美洲
地中海(加勒比海);首先发现了
南美大陆和
中美地峡;发现了
大安的列斯群岛的古巴、
海地、
牙买加和
波多黎各;发现了巴哈马群岛和
小安的列斯群岛的大部分岛屿,同时他还发现了
特立尼达岛和加勒比海一系列较小的岛屿。事实证明,此是迄今通美洲的
最佳航线。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哥伦布错误地认为“古巴必然是
亚洲大陆的一部分”。带着这个错误的“满意结论”,他回到了西班牙。因此行收获甚微,王室较冷淡。因为王室已惊讶地发现英国和葡萄牙此时在策划通亚洲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