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子崖遗址
山东省济南市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子崖遗址(Chengziya ruins),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龙山村东北一隆起的河畔台地上。该遗址是一处以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曾被称为“黑陶文化”。因遗址与龙山镇毗邻,遂将以城子崖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
历史沿革
遗址发现
民国十七年(1928年)4月,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前往平陵城进行调查的途中经过城子崖时,偶然发现这是一处很重要的遗址。于是他到这里进行实地调查,摸清了城子崖遗址的范围和文化堆积状况,初步判断这里应该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并将其命名为“龙山文化”。
遗址发掘
民国十九年(1930年11月),中原大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山东省教育厅的学者们对城子崖遗址展开了第一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参加人员有李济董作宾郭宝钧吴金鼎、李光宇、王湘等六人。此次发掘历时一月,到当年12月7日结束,共开探沟44条,发掘面440平方米,采集标本23878件、石斧、石铲等石器数百件、骨制品344件(其中卜骨21件)、蚌器18种、土陶片23951片。
民国二十年(1931年)10月9日到31日,梁思永、吴金鼎、刘禹霞、王湘、刘杨增等5人进行了第二次发掘。此次发掘除星期日外,实际作业时间为20天,共挖掘探沟45条。发掘面积1520.8平方米,共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文物60箱。这次发掘结束后,李济、傅斯年、梁思永等七名学者根据前两次发掘的成果编著了考古报告集《城子崖——山东省历城县龙山镇新石器时代遗址》,确认了以磨光黑陶为特征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存在。后来,考古界学者以城子崖遗址所在的龙山镇(今为龙山街道办事处)为名,将以城子崖遗址为代表的文化命名为“龙山文化”。
1989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第三次发掘,这次挖掘从1989年底到1993年初,前后持续三年之久。这次发掘对城子崖遗址进行了全面勘探,并对东、西、南、北四面城墙进行了部分解剖,发掘面积超过1500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灰坑、水井、墓葬等遗迹和大批文物。
遗址特点
规模分布
城子崖遗址东西宽450多米,南北最长处540多米,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达三至六米,其中遗址的二级台地东西200米,南北350米为重点保护区。
城子崖遗址是三个时代的城址,下层是龙山文化城、中层为岳石文化城(即20世纪30年代初发现的黑陶文化期城)和上层周代三期文化城(即所谓灰陶文化期城)。其中,上层为周代城址,即灰陶文化期城,基本上是一座春秋城,上限可能到西周晚期,下限约在春秋末年,战国时已经废弃;中层为岳石文化古城,即黑陶文化期城,其形制与下层龙山文化城一致,在层位上相互衔接,不存在间歇层,是一座时跨龙山、夏代两阶段的早期城址,早期城墙基槽借用龙山壕沟修整而成,城墙的结构特征为其“筑而不起”(有基槽,墙体却不高出地面),城墙外每期护坡与壕沟的清淤存在紧密联系,在岳石期城墙主体外侧为保护墙体的“包夯”结构;下层为龙山文化城址,平面近似凸字形,东西宽约430米、南北最长约530米,面积约20万平方米。残存的城墙深埋于地表以下2.5至5米,残宽8-13米。城垣由原始版筑、堆筑法结合筑成。城始建于龙山文化早期,此后曾多次在其内、外侧进行修筑。城属台城,地势或临河、或者高干周围地面,城垣外高内低。城东西临河而无门,南北各一门,有道路连接。
地层堆积
城子崖遗址文化层堆积很厚,一般为4米左右,最厚可达6米以上。文化层可分3层:上文化层出土陶器多为灰陶,所以上文化层被称为“灰陶文化期”;中文化层是早期居民的遗存,属新石器时代晚期,也称黑陶文化层,下文化层为龙山文化堆积。
文物遗存
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胎质坚实,多为光泽发亮的磨光黑陶和灰陶,其次为灰陶、红陶,还有少量白陶。器表多为素面,常见纹饰有弦纹、划纹、乳钉纹、附加堆纹和镂孔,还有少量篮纹、方格纹和绳纹。主要器形有鼎、鬶、罐、盆、杯、豆、甗、甑、瓮、高柄杯和器盖等。器物中以平底器为多,另有三足器和圈足器。
城子崖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有石、骨、蚌器。石器多为磨制,有加工精制的穿孔石铲、石刀及斧、锛、凿、镰、箭镞等:骨器有锥、针、镞、渔叉等。动物骨骼有狗、猪、牛、羊、獐、鹿、糜,其中以猪、狗数量最多,马、牛次之。发现的卜骨,系用牛、鹿肩胛骨所制作。
文物价值
城子崖遗址是著名的龙山文化发现和命名地,龙山文化是继仰韶文化之后中国新石器考古最为重大的发现,有力反驳了当时盛极一时的中国文化“西来说”。龙山文化城址具有早期城市的雏形,说明它已经成为一个权力、经济、文化的中心,具备早期方国的特征。岳石文化城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中国城市发展及夷夏关系提供了重要材料。21世纪第三阶段的发掘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重新梳理了各期城址的范围及结构特征,为分析研究龙山、岳石城址更迭及城址防御模式的演变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材料。城子崖是目前岳石文化唯一能够确定大型城址存在的遗址,为研究岳石文化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及礼制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保护措施
1961年3月4日,城子崖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由山东省人民政府设立了1块城子崖遗址保护碑刻。
1963年~1964年,山东省文化主管部门划定城子崖遗址的二级台地东西200米,南北350米为重点保护区,树立了标志,建立了保护组织。
1982年,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增设了4块城子崖遗址保护碑刻。
2008年,城子崖遗址被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列为“十一五”期间全国重点保护的100处大遗址之一。
2017年12月2日,城子崖遗址被列入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021年10月12日,城子崖遗址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历史文化
名称由来
城子崖遗址的二级台地地势比周围高出三至五米,而且台地四周陡峭,其外形像城垣,所以被当地群众命名为“城子崖”。
龙山文化
1930年,在城子崖遗址内首次发现以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最初称之为“黑陶文化”,后以遗址命名为“龙山文化”,专称为“山东龙山文化”。
旅游信息
位置
城子崖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龙山村东北一隆起的河畔台地上,巨野河东岸、胶济铁路的北侧,西距济南市35千米,隔武原河与龙山镇相对。
开放时间
城子崖遗址开放时间:08:00-17:30。
门票
城子崖遗址门票:10元/人。
最新修订时间:2025-02-10 10:0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