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宝钧
中国考古学家
郭宝钧(1893年12月25日—1971年11月1日)字子衡。生于河南省南阳县,中国近现代考古学家、青铜器专家。
人物生平
郭宝钧192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后在南阳等地任中学教员多年,旋又至开封河南省教育厅任职。1928年,参加我国首次田野发 掘—河南安阳殷墟考古发掘,并写出《B区发掘记之一》、《B区发掘记之二》,初步肯定殷墟夯土建筑遗迹,修正殷墟“漂没说”等错误认识。
1930年和1932年,先后两次参加山东历城龙山镇城子崖的发掘工作,与梁思永等写《城子崖》 发掘报告,首次提出“龙山文化”。 1932年至1933年,两次主持河南濬县辛村卫国墓葬的发掘工作,这是我国首次发掘周代墓葬。1935年和1937年,又先后两次主持了辉县琉璃阁和汲县山彪镇的考古发掘。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春,主持发掘殷墟武官村大墓及四盘磨遗址,获得了极丰富而珍贵的实物资料,为论证殷代是奴隶社会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证据。
1951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和考古专业讲授殷周考古等课程。1952年至1955年,在全国第一、四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担任教学和指导田野实习; 五十、六十年代还多次在北京大学和考古研究所指导研究生,为考古学培养专业人才作出了贡献。1954年,主持洛阳“王城”的考古工作,开创了我国大规模勘探城址的科学考古领域。
考古研究
从50年代后半期开始,他把自己的主要精力从田野发掘转入科学研究,在这时期写出了《关于戟之演变》、《关于新郑〈莲鹤方壶〉的探讨》。60年代初编著了《殷周车制的研究》、《殷周的青铜武器》等论著,1963年出版的《中国青铜器时代》,探讨了中国青铜时代的社会状况,即夏商周三代的社会面貌,他试图用新的历史观,从考古学的角度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尝试,对中国考古学作出了应有的贡献。1964年被选为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委员会委员。40多年来为我国现代考古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受到国内外考古学界的敬重。
他的发掘报告和专著颇多,主要著作有 《B区发掘记之一》、《B区发掘 记之二》(1928年)、《城子崖》、《磁县磁业调查记》(1931年)、 《濬县辛村古残墓之清理》(1936 年)《古器释名》、《戈戟余论》、《中国古器物学大纲一铜器篇》 (1941年)、《薛氏款识齐候钟铭 读法考》、《由铜器研究所见到之 古代艺术》、《古玉新诠》、《宫围燕居图彩奁素描》、《记殷周殉人之史实》(《中国奴隶制与封建 制分期问题论文选集》)、《1950年春殷墟发掘报告》(1951年, 《考古学报》第5册)、《辉县发掘中的历史参考资料》(1954年, 《新建设》3期)、《洛阳古城勘察简报》(1955年,《考古通讯》1期)、《1952年秋季洛阳东郊发掘报告》(与林寿晋合著,《考古学报》第9期)、《洛阳西郊汉代居住遗址》(1956年,《考古通讯》 1期)、《1954年春洛阳西郊发掘报告》 (1956年《同上》2期)、 《殷周的青铜武器》 ( 1961年,《考古》2期)、《中国青铜时代》 (1963年,三联书店出版)及专著《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
出版图书
参考资料
郭宝钧-山东大学博物馆.山东大学博物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0 22:44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