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空导弹是指从地面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又称
防空导弹。它是组成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核心。
分类
地空导弹的分类方法很多,主要的有:
按射高分类
按射高,可分为:高、中、低空。
一、中、高空
苏联研制成功SA-4、SA-5 两型导弹,其中SA-5 成为世界地空导弹发展中弹体最长(16.5 米)、弹径最大(1.07 米)、翼展最大(3.65 米)、发射重量最大(1000 公斤)、射程最远(250 公里)的一型地空导弹,该型导弹广泛装备于华约和中东各国。值得一提的是,此间英国还发展了一型中高、中远程地空导弹,其型号为“
警犬”Ⅱ,射程84 公里,射高0.5~27公里。第二代地空导弹的突出特点是:具有
机动发射能力,反应速度较快,导弹自动化程度较高,制导体制多样化,已基本形成高中低空、远中近程的全空域火力覆盖第三代地空导弹是60 年代末至70 年代末发展的。
二、低空
由于地空导弹初步形成了全空域防卫态势,所以目标飞行高度变化不大,但仍以低空和超低空突防为主,所以这一代导弹除苏联的
SA-11 中程导弹外,其余全是低空、近程
防空导弹,其主要特点是不少国家参与了地空导弹的发展,同时一大批性能较好的单兵便携式导弹也得以迅速发展。这一代导弹的代表型有:美国的“毒刺”,苏联的SA-8、SA-9,英国的“
山猫”、“轻剑”、“吹管”,法国的“
响尾蛇”,法德合研的“
罗兰特”及瑞典的RBS-70 等。第四代地空导弹是70 年代末以后发展的。此间,虽然作战飞机仍采用低空、超低空突防模式,但地地战术
弹道导弹却构成了新的威胁,使地面防空变得日趋复杂。由于飞机大量采用隐形技术,加之
飞行速度已提高到
马赫数2 左右,所以目标机动能力和低空突防能力较强。战术弹道导弹飞行弹道虽然较高,但目标小,飞行速度快,也较易突防。
为了防空反导,第四代导弹在重点发展低空导弹的基础上,还十分注意发展各种类型的导弹,其代表型有:美国的“爱国者”、“改霍克”、“罗兰特”,苏联的SA-12、SA-13,美国和瑞士联合研制的“
阿达茨”,法国的“
西北风”,英国的“轻剑”2000、“星光”、德国的“
罗兰特”、法国的“夏安”,日本的81 式和意大利的“防空卫士”等。
这一代导弹由于采用了相控阵雷达和先进的
微电子技术,使地空导弹系统能跟踪和攻击多目标,在命中精度和
作战效能方面也有很大提高。地空导弹和战斗机、高炮一起,构成国土
区域防空、
要地防空和
野战防空的重要武器系统。地空导弹由于命中精度高,摧毁威力大,机动能力强,覆盖范围广,反应时间快,所以日益成为地面防空的主要武器。经过战后40多年的发展,地空导弹已装备了30 多个国家和地区,计有70 余种、100 多型在役,有10 多个国家具有研制和生产能力。
按射程分类
按射程分为远、中、近程和短程。
划分的标准各国也不尽相同,多数国家把最大射程在100千米以上的称为远程,20~100千米之间的称为中程, 10~20千米的称为近程, 10千米以内的称为短程。
一、中远程
射程在40 公里以上,射高在20 公里以上的地空导弹,称为中高空、中
远程导弹。
这类导弹中,射程最远的是苏联的SA-5(S-200) 导弹,250 公里;射高最大的是苏联的SA-2 导弹,34 公里;单发命中率最高的是美国的“
爱国者”导弹,90%以上命中率;
弹体最长的是苏联的SA-5 导弹,约为16.5 米;发射重量最大的也是苏联的SA-5 导弹,约为9000-10000 公斤;
飞行马赫数最大的是苏联的SA-12(9M83,S-300V),高达5~6(而美国的“爱国者”PAC-3导弹为5~6);
战斗部最重的是美国“奈基”Ⅱ导弹,重达545 公斤,射程为15~40 公里。最新的
远程导弹有
紫苑导弹、
闪电-8导弹等。
二、中近程
射高为 6~20 公里的导弹,称为中低空、中近程地空导弹。
这类导弹中,射程最大的是美国的“改霍克”(MIM-23B),射程约为40 公里;射高最大的也是“改霍克”导弹,18 公里;弹体最长的是苏联的SA-3,约长5.95 米;发射重量最大的也是SA-3,重达925 公斤;飞行马赫数最大的是苏联的
SA-11BUK,2.9;战斗部最重的是苏联的SA-1,约为3.84 公斤。
三、近程
射程在15 公里以下,射高在6 公里以下的导弹,称为低空、近程地空导弹。
这类导弹中,射程最远的是瑞士的“天空卫士—麻雀”,最大射程13公里;射程最小的是苏联的SA-9,仅有0.2 公里;射高最大的是苏联的SA-9,约为6公里;射高最小的是英国的“
长剑”,仅有0.01 公里;弹长最长的是瑞士的“防空卫士—麻雀”,约长3.66 米;发射重量最大的也是“防空卫士—座雀”,约有204公斤;飞行马赫数最大的是意大利的“靛”,约有2.5;战斗部重量最大的是苏联的 SA-8,约重50 公斤。
射程在5 公里以下,射高在3 公里以上的地空导弹,称为
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
这类导弹中,射程最大的是美国的“
毒刺”(又译“针刺”)和瑞典的
RBS-70,均为5 公里;射高最大的也是这两型导弹,均为5 公里;弹长最长的是“毒刺”,长达1.52 米;发射重量最大的是
瑞典RBS-70,约重15 公斤;
飞行速度最快的是美国的“
红眼”和“毒刺”、
马赫数均为2;战斗部最重的是英国的“吹管”,约重2.2 公斤。
按制导方式分类
按
制导方式分为遥控、寻的、
复合制导等类型。其中
寻的制导又分为主动寻的、半主动寻的和被动寻的3种。
导引规律
地空导弹制导系统引导导弹飞向目标所依据的运动学关系称为导引规律,也称为引导方法。导引规律是描述导弹在向目标接近的整个过程中所遵循的运动规律,它决定导弹的弹道特性及其相应的弹道参数。在给定目标运动规律、导弹飞行速度变化规律和引导方法的条件下,将导弹作为可控的质点,确定出的导弹飞向目标的弹道,称为理想弹道。显然,引导方法不同,其飞行的弹道参数和运动参数是不同的,理想弹道形状也不同。
地空导弹的导引规律有多种多样,按照研究方法,有的建立在早期经典理论的概念上,有的建立在现代控制理论和对策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在早期经典理论的概念上的导引规律通常称为经典导引律。经典导引律主要包括三点法、前置法或半前置法、速度追踪法、姿态追踪法、平行接近法、
比例导引法等,最常使用的是三点法、半前置法和比例导引法及其改进形式。经典导引律需要的信息量少,结构简单,容易实现,因此,现役的地空导弹大多数还是使用经典导引规律或其改进形式。建立在现代控制理论和对策理论的基础上的导引规律,通常称为现代导引律。在地空导弹中用现代控制理论和对策理论研究的现代导引规律,主要有线性二次型最优导引规律、白适应导引规律、微分刈‘策导引规律等。随着性能指标选取的不同,它们的形式也不同。在现代导引规律中考虑的性能指标主要是导弹在飞行中需用付出的总过载最小,终端脱靶量最小,导弹和目标的交会角具有特定的要求等。但是.因为对导弹的引导本来就是一个变参数并受到随机干扰的非线性问题,难以实现精确的最优导引,所以通常只好把导弹拦截目标的过程作线性化的假设。获得近似解,这种导引规律在工程上易于实现,并且在性能上接近于最优导引规律。现代导引律较之经典导引律有许多优点,如脱靶量小,导弹命中目标时姿态角满足需要,抗目标机动或其他随机干扰能力强,弹道平直,弹道需用过载分布合理,可扩大作战空域,等等。因此,用现代导引律引导导弹拦截未来战场上出现的高速度、大机动、带有施放干扰能力的目标是有效的;但其结构复杂,需要的测量参数较多,致使在导引规律的实现上有较大困难。随着地空导弹武器系统自动化、信息化程度提高和测量、计算手段的改变,现代导引规律的应用是可以实现的。
射击规律
在各种环境条件下进行射击准备和实施射击的基本原则、方法和规定。地空导弹火力单位实施射击的基本依据。包括战斗等级转进、导弹接电准备、求取射击诸元、搜索发现被指定射击的目标并进行连续跟踪、判明目标性质和干扰情况、选择射击方法和确定发射时机等工作内容、方法和要求;在各种作战环境条件下对不同类型的目标实施射击和对电子干扰及其他复杂情况的正确处理原则、措施和方法。不同型号的地窄导弹武器系统有不同的设计规律。
跟踪方法
地空导弹目标搜索跟踪系统观测目标空间坐标及运动参数的方法。地空导弹射击方法的要素之一。通常有手控跟踪、半自动跟踪、自动跟踪以及混合跟踪。正确选择跟踪方法,能提高跟踪系统测量目标空间坐标及运动参数的精度。跟踪方法的选用,由指挥员根据空中目标、干扰与反干扰情况和跟踪设备的性能等因素灵活运用。采取手控跟踪时,由跟踪员不断操纵设备,使观测标志与目标信号重合。采用半自动跟踪时,由跟踪员不断装定目标标志的运动参数,然后由跟踪设备使观测标志自动对准目标信号。采用自动跟踪时,由跟踪设备使观测标志自动对准目标信号。采取混合跟踪时,在高低角、方位角、距离等几个支路中,有的是自动或半自动跟踪,有的是手控跟踪。
发展历程
最初的地空导弹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莱茵女儿空地导弹等新的突防样式,从而使防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空防斗争的推动下,地空导弹将主要朝着抗干扰、多用途和
复合制导的方向发展。
外国发展情况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纳粹德国为了对付盟国飞机的袭击,研制了“
热风”、“
飓风”、“
暴风”等
防空火箭,后来相继研制了“瀑布”、“龙胆”、“蝴蝶”及“莱茵之女”等地空导弹,这些导弹没有来得及批量生产和装备使用,战争就结束了。和地地
战术导弹及
战略弹道导弹的发展一样,美苏在战争结束后竞相争夺纳粹德国的地空导弹的技术资料和设计图纸,争取了一部分地空导弹专家,从而为战后地空导弹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战后40 多年来,地空导弹的发展主要还是美苏垄断,它们的技术水平基本代表了世界地空导弹的最高水平。
从60 年代以来,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瑞典等近10 个国家已能程度不同地研制和生产地空导弹。 世界上已有40 多个型号服役,各型地空导弹的生产量已超过40 万枚,有30多个国家通过不同的方式购买并装备了这种武器。战后地空导弹的发展主要可分为四代。第一代地空导弹是战后至50 年代末期研制的导弹,此间主要发展国是美、苏两家。他们在掠取德国实物的技术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仿制和试验了一批导弹,同时也开始自行设计和制造第一代地空导弹。
第一代地空导弹是战后至50年代末期研制的导弹,此间主要发展国是美、苏两家。他们在掠取德国实物的技术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仿制和试验了一批导弹,同时也开始自行设计和制造第一代地空导弹。当时,由于喷气式飞机和
战略轰炸机、
战略侦察机的大量使用,使传统的高炮失去了作用,射高只有10公里左右的高炮面对以高亚音速、超音速在12公里以上高度飞行的飞机已显得无能为力。为了对付高空高速飞行的飞机,美、苏重点发展了中高空、中远程导弹,其主要代表型为美国的“波马克”和“奈基”Ⅰ、Ⅱ型导弹,前苏联的SA-1和SA-2。第一代地空导弹在射程上有了很大提高,一般射程可达50公里左右,个别达140公里,射高也能达30公里左右,因而对飞机形成了一定的威胁。但这一代导弹尺寸较大,机动性较差,只能固定发射,对付中高空目标,对低空、超低空飞行的空中目标则显得过于笨拙。
第二代地空导弹是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发展的。由于中高空、中远程导弹的发展,以往以高、中空突防的作战飞机开始采用低空、超低空突防的战术,空中目标的这一重大变化也引起地空导弹的相应变化,因此,一代机动性能好,反应速度快,能够对中低空、中远程和低空、近程目标进行攻击的导弹相继问世,最有代表性的型号有:在中高空、中近程地空导弹方面,有美国的“霍克”和前苏联的SA-3、SA-6;在低空、近程导弹方面,有美国的“小槲树”、“红眼”,苏联的SA-7等。此外,中高空、中远程导弹也有重大发展,苏联研制成功SA-4、SA-5两型导弹,其中SA-5成为世界地空导弹发展中弹体最长(16.5米)、弹径最大(1.07米)、翼展最大(3.65米)、发射重量最大 (1000公斤)、射程最远 (250公里)的一型地空导弹,该型导弹广泛装备于华约和中东各国。值得一提的是,此间英国还发展了一型中高、中远程地空导弹,其型号为“警犬”Ⅱ,射程84公里,射高0.5~27公里。第二代地空导弹的突出特点是:具有机动发射能力,反应速度较快,导弹自动化程度较高,制导体制多样化,已基本形成高中低空、远中近程的全空域火力覆盖。
第三代地空导弹是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发展的。此间,由于地空导弹初步形成了全空域防卫态势,所以目标飞行高度变化不大,但仍以低空和超低空突防为主,所以这一代导弹除苏联的 SA-11中程导弹外,其余全是低空、近程防空导弹,其主要特点是不少国家参与了地空导弹的发展,同时一大批性能较好的单兵便携式导弹也得以迅速发展。这一代导弹的代表型有:美国的“毒刺”,苏联的SA-8、SA-9,英国的“山猫”、“轻剑”、“吹管”,法国的“响尾蛇”,法德合研的“罗兰特”及瑞典的RBS-70等。
第四代地空导弹是70年代末以后发展的。此间,虽然作战飞机仍采用低空、超低空突防模式,但地地战术弹道导弹却构成了新的威胁,使地面防空变得日趋复杂。由于飞机大量采用隐形技术,加之飞行速度已提高到马赫数2左右,所以目标机动能力和低空突防能力较强。战术弹道导弹飞行弹道虽然较高,但目标小,飞行速度快,也较易突防。为了防空反导,第四代导弹在重点发展低空导弹的基础上,还十分注意发展各种类型的导弹,其代表型有:美国的“爱国者”、“改霍克”、“罗兰特”,苏联的SA-12、SA-13,美国和瑞士联合研制的“阿达茨”,法国的“西北风”,英国的“轻剑”2000、“星光”、德国的“罗兰特”、法国的“夏安”,日本的81式和意大利的“防空卫士”等。这一代导弹由于采用了相控阵雷达和先进的微电子技术,使地空导弹系统能跟踪和攻击多目标,在命中精度和作战效能方面也有很大提高。
地空导弹和战斗机、高炮一起,构成国土区域防空、要地防空和野战防空的重要武器系统。地空导弹由于命中精度高,摧毁威力大,机动能力强,覆盖范围广,反应时间快,所以日益成为地面防空的主要武器。经过战后40多年的发展,地空导弹已装备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计有70余种、100多型在役,有10多个国家具有研制和生产能力。这些导弹在战后以来的历次战争和武装冲突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巴基斯坦海军发言人当地时间2021年12月8日表示,巴基斯坦海军防空部队成功发射地对空导弹。
2022年3月27日,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在奥里萨邦海岸附近的昌迪普尔综合试验场,成功对印度陆军版中程地对空导弹(MRSAM)进行了两次飞行试验。
我国发展情况
从最初的红旗1号、2号、3号,发展到后来的红旗6号和红旗7号,已经服役的红旗9、红旗12、红旗16,再到外刊报道的新型红旗15、红旗17、红旗18等,红旗系列防空导弹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家族,担负着中国防空的重任的
红旗1号中高空防空导弹,红旗系列防空导弹构成了我国地空
防空导弹的主体。
一、我国中远程导弹:
1、红旗-15中远程防空导弹
红旗-15是对我国引进的俄罗斯S-300PMU1导弹仿制产品的称呼。俄罗斯研制的具有反战术
弹道导弹能力的中高空、中远程地空导弹系统,俄罗斯称为C-300型,
北约称为SA-10(萨姆-10)。该型导弹1970年开始研制,先后发展有5种型别。从1992年开始,中国先后引进了S-300PMU、S-300PMU1型,并于1996年开始生产S-300PMU1型,命名为红旗-15号。 S-300PMU1型地空导弹系统由指挥中心、目标
搜索雷达、
制导站、48N6E型导弹及4联装发射车等组成,以营为建制单位,包括12辆发射车、48枚导弹和1个制导站,能同时拦截6个目标。48N6E 型导弹采用
惯性制导+主动
雷达末端制导,发射方式为垂直发射,弹长7.8米,弹径0.5米,起飞重量1500公斤,最大射程90千米,射高25米-30千米,最大速度6马赫,采用破片
杀伤战斗部,可拦截速度2.7千米/秒、射程1500千米来袭的战术
弹道导弹,最大拦截距离40千米,最大拦截高度25 千米。 S-300的
导弹发射车为载重量36吨的
马斯543越野车。每辆车配备4枚待发导弹。俄方媒体贬低攻击说中国版
S-300(即红旗-15导弹),“性能稍逊,无法摧毁飞行路线复杂的目标,例如
巡航导弹”。
红旗9地空导弹系统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配备有一辆
搜索雷达车,一辆跟踪、制导雷达车、一辆指挥控制车和6辆四联装导弹发射车,以及其他一些辅助车辆。
搜索雷达车使用的是大型
无源相控阵雷达,与S-300地空导弹的搜索雷达类似,主要用于日常警戒,向指挥控制车提供准确的全方位空情,以及时指导作战单元拦截目标。
红旗9地空导弹系统的跟踪、制导雷达车也采用了大型无源相控阵雷达,从外观上看,该
雷达更加接近于“爱国者”
防空导弹的跟踪、制导雷达,不同的是,敌我识别天线阵位于雷达天线顶端,指令发送天线也相对较小。
四联装
导弹发射车仍然与S-300地空导弹相似,起竖架上装有四个导弹储运、发射筒,同样采用了将导弹抛射出发射筒之后再点火的
冷发射方式。
红旗9防空导弹系统的车辆都有一个共同的显著特征,就是发射车使用了国产的泰安8×8重型越野底盘,其他的车辆也是使用国产的6×6越野底盘,这也是从外观上迅速分辩红旗9中远程地空导弹的要点。
红旗9地空导弹是红旗9
防空导弹系统的核心,采用了无弹翼、小尾翼的布局方式,与
爱国者导弹一致。由于国内
固体火箭发动机、电子设备技术的限制,红旗9仍然与S-300的导弹几乎同样粗壮,与较为小巧的“爱国者”导弹相比,差距明显。
但是,为了提高红旗9地空导弹的作战效能,该弹采用了“惯导+中段指令+末端
主动雷达制导”的
制导模式。与末段
TVM制导相比,对于无强大主动干扰能力的导弹、无人机等目标会有更高的命中概率,而在传闻中,红旗9实弹打靶时,也的确多次直接命中靶机。
HQ-9的性能大致如下:弹长大于9公尺,弹径0.7公尺;长径比约12.9,接近爱国者的12.6;如果去除助推器,以第二级弹径0.56公尺计算,长径比12.5,其高速性能
比体积略少但同样带助推器的S-300V(9M82)要好。弹重约2吨,弹头重大于180公斤,运载系数为11,优于S-300V和PAC-2+,但逊于S-300PMU1。弹头类型与其他导弹一样是无线电
近炸引信触发的预制破片高爆式。
二、我国中近程导弹
1、红旗1地空导弹
红旗1号防空导弹是中国根据前苏联C-75型(SA-2)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仿制的半固定式中高空、中近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1958年6月开始仿制,1964年12月定型。1965年1月10日,地空导弹第1营首次使用红旗-1号击落
U-2飞机1架。该系统由导弹、发射架、
制导站等组成。导弹采用用无线电
指令制导,弹长10.90米,弹径0.65米,翼展2.56米,发射重量2160公斤,最大速度3
马赫,射程13-29千米,射高3-22千米,
战斗部为高能
破片杀伤型,单发命中率68%。由于该系统机动性差,命中率低,易受
电子干扰,故不久就不再生产。
2、红旗2地空导弹
红旗2是中国从1964年开始研制的中高地空导弹武器系统。1965年6月通过发射试验后,进入全尺寸生产,随后装备部队。
60年代后期,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用HQ-2地空导弹先后击落5架台湾的美制U-2高空侦察机。在1985年的
两伊战争中曾被伊朗用来对付美国的SR-71高空侦察机,北朝鲜不仅购买了HQ-2导弹,还引进了技术以保持它自己完整的武器系统。在以后的25年间,中国又对它进行多次改进,先后研制成功HQ-2B、HQ-2F、HQ-2J、HQ-2 P。HQ-2B导弹与基本型HQ-2导弹相似,主要改进部分是:装有飞散角更大的高能破片
战斗部、反干扰的编码无线电
指令制导系统、集成电路的
自动驾驶仪、
频率调制的比相近炸引信。HQ-2B 地空导弹可以攻击迎面和侧面飞来的目标,也可以尾追攻击目标。对付速度不大于565米/秒目标的单发杀伤概率为92%;对付速度不大于750米/秒目标的单发杀伤率为73%,还可以对付最大速度为1000米/秒的目标。
在1999年国庆阅兵中接受检阅的
防空导弹是红旗-2乙型。红旗-2乙更换了性能更佳的引信和大威力
弹头,新型发动机改善了弹道特性,适应了作战空域扩大和目标速度的提高,准确可*的
抗干扰数据指令传输使导弹更难被摆脱,全新弹载电池重量大幅减轻,并大大提高过载负荷,
搜索雷达增加了测距、电视追踪、单脉冲体制等
抗干扰措施,另外增设大屏幕作战指挥图,以方便指挥员了解最新情况,添加动目标显示和敌我识别功能。红旗-2乙弹长10.8米,弹体最大直径0 .5米,重2233千克,最大速度4.2马赫,射程7千米-35千米,射高1千米-27千米,能同时攻击3 个速度在560米-750米/秒的目标。红旗2号的研制成功及其在防空作战中取得的辉煌战果,标志着我国防空导弹的发展已由单纯的仿制走向自行研制的道路。红旗2号系列导弹的装备量很大,80年代我军曾将部分红旗2号导弹改装成其它导弹。
3、红旗3地空导弹
60年代中期,出现了飞行高度达27~30千米,速度为1000米/秒的美制高性能侦察机。在对付这类空中目标时,红旗2号导弹已经力不从心。为加强对这种高空、高速目标的攻击能力,1965 年8月,中央军委决定加速研制高空、高速的“红旗”3号防空导弹。 1970年
7-9月,红旗3号导弹在地空导弹试验基地进行设计定型
飞行试验。1974年5、6月间,在地空导弹试验基地进行红旗3号导弹拦截“图强”1号高空、高速靶弹试验,检验导弹拦截高空、高速飞机及
空地导弹的可能性和高空、高速靶弹的性能。试验设计了相距176千米的两个临时发射阵地。试验中,发射l发靶弹,
制导站迅速捕获目标并稳定跟踪,齐射两发“红旗”3号导弹,首发就将靶弹击落。试验证明“红旗”3号
导弹武器系统具有拦截高空、高速飞行器的能力;“图强”1号靶弹的性能达到高空、高速靶标的要求。至此,“红旗”3号的研制、试验工作走完了全过程,标志着中国科技队伍已具有自行设计、制造、试验
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能力。红旗3号导弹萨姆-3号导弹的改进型,弹长5.95米,发射重量近1吨,可攻击地面目标,适于
要地防空和
野战防空,弹头重84公斤,爆炸后可产生破片约3600多块,杀伤半径50米。
4、红旗12地空导弹
九七年九月二十日中国军方在新疆
双子城武器实验场成功 地试射了一种新型
地对空导弹。据稍后
《解放军报》报道,该导弹先后对高空,低空,远距离,近距离,小型高速和强干扰等目标进行了多次模拟实战条件下的严格测试。这次试射显示出这种新型导弹射程远,速度大,抗干扰能力强等技术特点和各种战术环境下对目标的不同打法,适应了防空不对高科技条件下的作战要求,充分发挥了新型导弹的性能优势,使新装备形成了全方位,全空域的战斗力,并标志这中国
国土防空作战能力有了新的提高。一如既往的,导弹的型号和性能参数都没有透露,但又呼之欲出。
当天到场观摩的解放军三总部将领有副总参谋长
钱树根中将,
总后勤部副部长
周有良中将,
总政治部副主任
唐天标中将,以及空军和
国防科工委的相关将领。究竟是什么武器能受到如此礼遇?是
凯山一号(KS-1)。凯山1服役后改名为红旗12
5、红旗-16中程防空导弹
红旗-16系统是中国赋予俄罗斯“
山毛榉”地空导弹系统的编号,这一系统是随着956型“
现代级”驱逐舰一同出售给中国的。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已接收了2艘这种军舰,并及时向俄罗斯造船厂支付了资金。俄罗斯造船厂已证实,他们将对中国订购的另外2艘“现代级”
导弹驱逐舰进行改造,使其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陆基“山毛榉”导弹系统,将有可能成为
S-400多层防防空系统的中程防御部分。它是由中国和俄罗斯联合开发的全新导弹系统中程中/低空导弹。有效作战高度100m-20,000m ,单发杀伤概率90%,垂直发射;相位阵列雷达.反应时间6-8秒。该型导弹预计2005年服役,主要用来替代红旗-61A导弹。
三、我国近程导弹
1、红旗61A地空导弹
早在1965年8月,中国就开始研制中低空地空导弹。同年9月,这种导弹被命名为“红旗”-41。1966年1月,为反映20世纪60年代的技术标准,它又被命名为“红旗”-61。到1970年9月,中国先后完成了一系列试验工作。1973年,对导弹的设计作了新的改进。1975年3~4月间,“红旗”-61导弹进行了首次试验。1976年,系统进行了综合试验,同年12月又进行了3次海上试验。1980年末,在公海上进行了发射试验。1981年2月,引信问题最终解决。1983年3月,导弹的质量得到全面提升。1986年11~12月最终完成定型试验。1988年11月,系统通过验收。外界(特别是
美国情报机构)普遍认为,“红旗”-61系列导弹是以意大利“
阿斯派德”地空导弹为蓝本研制的。
2、红旗17地空导弹
我国于90中期年代从俄罗斯引进了二十多套道尔-M1型低空野战防空导弹,装备38集团军的
防空旅。国产化后的型号即成为红旗-17。道尔-M1型是一种全天候、机动式、垂直发射的单车自动化野战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系统包括目标
搜索雷达、
制导站、导弹模块和底盘。目标搜索雷达和制导站的天线部分以及2个导弹模块(8枚导弹)、电视光学瞄准设备组成了一个转塔式整体位于底盘上,整个转塔可360度旋转,其他显示控制台等设备位于底盘里。目标搜索雷达可同时跟踪9个目标
航迹和1个
有源干扰,为制导雷达目标指示信息;制导站装有相控阵
雷达,用于补充搜索和
自动跟踪1-2目标,同时可自动捕获、跟踪2枚导弹并给其发送控制指令,制导2枚导弹攻击1个或2个目标;电视光学瞄准系统可显示、观测21千米内的目标,提高对低空超低空目标的跟踪能力。红旗17防空系统将雷达、导弹和
制导站集于同一
装甲车,采用垂直冷弹发射。可对付速度700 米/秒,12g过载的空中目标。攻击距离12KM。每辆车上装载2个导弹模块,每个导弹模块由1个运输发射箱和4枚9M331导弹组成。导弹的发动机是单室双级推力
固体火箭发动机;导弹采用无线电
指令制导。系统的底盘重26吨,载重11吨,行驶最大爬升角35度,越壕宽2米,涉水深度1米。
3、红旗7野战防空系统
这个系列的地空导弹是法国“
响尾蛇”导弹的改型产品。其舰载型称为“海红旗”-7。通过改进,“红旗”-7(或“飞猛”-80)的最大射程由最初的12公里增加到15公里。“飞猛”-80是一种全天候、低空与超低空地空导弹系统,它可有效对付各种空中目标,主要用于机场防空,保卫军事要地及重要设施。“飞猛”-90是“飞猛”-80的改进型,它较好地体现了90年代的技术水平。“飞猛”-90导弹系统的威力更大,可有效对付来自低空、超低空的各种空中目标,如战斗机、
武装直升机、
巡航导弹、
空地导弹和
反辐射导弹。
四、便携式导弹
1、“前卫”-2导弹
“前卫”-2导弹有一个圆形
导引头,其前端使用了一个冷气瓶来进行冷却。导引头探测波段的宽度为3~5.4GHz。探测战斗机的距离大于8公里,探测直升机的距离大于4公里。发动机工作时间8秒,自毁时间14~17秒。“前卫”-2系统有一个光学/电视
瞄准装置,适于夜间使用。白天则使用机械瞄准装置。“前卫”-2导弹的机械瞄准装置代号为QGM-2。这两种瞄准装置对“前卫”-2导弹系统的环形瞄准器必不可少。
电池致冷装置代号QDN-2。该装置对导弹探测头内的
红外探测器进行冷却,从而使武器系统对各种空中目标都具有正面攻击能力,其中包括攻击超低空飞行的无人机。这种导弹与俄罗斯的“箭”-3非常相似,它很可能是一种使用了中国国产化组件的仿制品。
2、“飞弩”-6
“飞弩”-6系统是一种单兵便携式地空导弹。中国的大多数便携式地空导弹都是仿造的前苏联“箭”-2/3地空导弹系统,但“飞弩”-6不同于中国其他便携式地空导弹。它的电子装置主要安装在发射筒前下方的握把内。由于采用了数字化电子装置,使得控制手柄体积更小、重量更轻,与人的手掌大小相当。发射筒给人的第一个感觉是重心不稳,但装弹后的却可找回平衡。“飞弩”-6的推进器为
固体推进剂单级
喷气发动机,采用
破片杀伤弹头。它的导引头为金字塔形,看起来像一个标准的红外线圆形旋转
探测器,在其前方安装了反射镜,导引头的工作频段为3~5.4GHz。此外,它还可为操作
人员配备敌我识别装置。
3、“红缨”-5
“红缨”-5系列大多是俄罗斯“箭”-2(“红缨”-5)和“箭”-2M(“红缨”-5A)地空导弹的仿制品。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在“红缨”-5A的基础上研制出了改进型“红缨”-5B。这种改进型吸纳了一些新的设计思想,如通过电子热敏方式为导引头降温。对地空导弹而言,对其导引头降温的工作是永无止境的,这主要是因为降低导引头的温度仍不能充分满足导弹系统的需要。
“红缨”-5C与这些武器系统不同,它采用了新式设计的“哈尔滨”卡车,可载8套这种便携式导弹,而且可组合使用“红缨”-5系列的各种导弹。“红缨”-5C的运输工具还没有展示过,不知道更为先进的“飞弩”和“前卫”导弹是否也采用了这种运输工具。新式运输工具配备了全天候跟踪电视摄像头和
激光测距仪,发射筒本身通过加装外部电源可有效降低
导引头温度,从而使操作员有更多时间跟踪和攻击目标。
战绩
导弹在战后以来的历次战争和武装冲突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59 年10 月8日,我地空导弹部队用SA-2 导弹击落了在北京上空进行侦察飞行的台湾空军侦察机RB-57D,这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地空导弹击落飞机的战例。“
萨姆”-2(SA-2)导弹是苏联研制的第一代地空导弹,1959 年刚刚服役,其射程54 公里,射高34 公里,在当时是打击中高空飞机最理想的武器。继首次击落 RB-57D 之后,又陆续击落
U-2 型侦察机等5 架,为地空导弹的战史书写了光彩的第一笔。
越南战争期间,美军出动B-52 等作战飞机数万架次进行狂轰滥炸,为了打击美军飞机,越南装备了近30 个营的苏制“萨姆”第一、二代地空导弹。据不完全统计,在1964 年8 月至1968 年11 月间的4 年时间里,美军就损失了915 架飞机,其中94.8%是被SA-2 等地空导弹击落的。1972 年12 月18日~30 日,美军对越实施
地毯式轰炸,结果有32 架B-52
轰炸机被击落,其中有29 架又是SA-2 所为。
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由于以色列开始采取低空、近程突防的空袭战术,迫使埃、叙等国采取弹炮结合、全空域拦截。仅埃及就在
苏伊士运河西岸正面90多公里、纵深30 公里的地域中,配置了62 个地空导弹营,200 具SA-7导弹和3000 多门高炮,形成了一道道防空火力网。在历时18 天的战争中,以色列有114 架飞机被击落,70%是
地面防空武器所为。其中,SA-6 击落41加强,SA-6 和高炮一起击落3 架,SA-7 击落3 架,SA-7 和高炮一起共击落3架。这次战争中还发生了“
一石三鸟”的奇闻:以色列在战争中共发射22枚“
霍克”地空导弹,结果却击落了25 架飞机!
在 1982 年的
马岛海战中有37 架阿根廷飞机被英国地空或
舰空导弹击落,其中,被舰空导弹击落的18 架,被“轻剑”和“吹管”击落的分别为9架和10 架。在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争中,1986 年~1987 年中,
阿富汗游击队利用美国提供的1000 枚“毒刺”(又译“针刺”、“尾刺”、“红眼睛”Ⅱ和“痛击”)单兵便携式地空导弹,先后击落400~500 架飞机和直升机,成为战争史上用地空导弹击落飞机最多的一个战役。
1991 年
海湾战争中,
伊拉克向沙持、以色列和
巴林先后发射了80 枚“
飞毛腿”B 地地战术
弹道导弹,结果有60 多枚被摧毁,“爱国者”地空导弹则以大战“飞毛腿”而闻名于世。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创下了一个世界之最:地空导弹第一次击落战术
地地导弹。
阅兵亮相
2019年10月1日上午,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地空导弹方队在阅兵上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