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爱鸟日
《世界保护益鸟公约》于1902年提出的节日活动
国际爱鸟日(International Bird Day)是《世界保护益鸟公约》于1902年提出的节日活动,旨在提高公众对鸟类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意识,鼓励人们关注鸟类的生态价值,了解鸟类在自然界的角色以及保护鸟类及其栖息环境的重要性。
历史沿革
设立背景
鸟类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作用:部分鸟类通过捕食昆虫、老鼠等生物保卫森林、农田等地域的安全;部分鸟类通过吃食种子、花粉,帮助植物进行繁殖。但是在过去几百年中,因为人类的捕猎活动,有几百种鸟类已经消失,将自然生态逼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国际
1902年3月19日,为了保护鸟类资源,国际社会制定了《世界保护益鸟公约》。随后世界上有很多国家为了普及爱鸟知识、提高人们对护鸟的认识,根据本国的季节气候设立了自己国家的爱鸟日、爱鸟节或爱鸟周、爱鸟月。到1950年,多国在巴黎签订了《世界保护鸟类公约》,将保护对象从“益鸟”扩展到整个鸟类。后来,世界许多国家都采取了相应措施,并制定法规,缔结了40多个国际间保护鸟类的协定和公约,如:《国际重要湿地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湿地公约》、《野生动物迁徙物种保护公约》等;并相继成立了许多学术性组织,如总部设在瑞士的“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总部设在英国的“国际水禽研究总局”(IWRB)、“国际鸟类保护理事会”(ICBP)以及总部设在美国的“国际鹤类基金会”(ICF)等。
中国
新中国成立以后,公布了一系列法令、法规、通令和办法来爱鸟护鸟,依法保护鸟类。1952年,东北人民政府发布新中国第一部地方性狩猎法规《东北区狩猎管理暂行办法》,办法中指出:“凡有益林木及农作物或急需繁殖的鸟兽,严禁猎取”。1962年9月,国务院下达《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肯定“护、养、猎并举”的方针,《指示》规定了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83种中,有鸟类15种。
1981年3月间,中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考虑到鸟类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一项在艺术、科学、文化、娱乐、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的自然资源、以及很多种鸟类迁徙于两国间并季节性地栖息于两国的候鸟,为了在保护和管理候鸟及其栖息环境方面合作,签订了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此后,为了加强鸟类保护执行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由林业部等8个部、院向国务院的请示报告中,提出建议在每年4~5月初(具体时间由省、市、自治区规定)确定一个星期为“爱鸟周”。在爱鸟周中开展各种宣传教育和保护鸟类活动。
1983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严格保护珍贵稀有野生动物的通令》,规定褐马鸡、雉鹑、丹顶鹤、白鹤、黑颈鹤、朱鹮等几十种鸟类为珍贵稀有种,必须严加保护。1985年6月,林业部公布《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办法》对于鸟类的就地保护的自然保护区的划定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1988年11月,经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对于鸟类和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等都做出明确规定,同时,公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单,其中鸟类有225种。1992年,国务院批准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爱鸟周”被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
相关活动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庆祝国际爱鸟日,比如观鸟活动、鸟类保护讲座、环境教育课程、鸟类迁徙研究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增进人们对鸟类和生态系统的认识,也有助于激发公众保护自然的意识。
2020年4月2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主办,以“爱鸟新时代,共建好生态”为主题的2020年全国“爱鸟周”主题宣传活动启动。全国有鸟类1445种,约占世界鸟类种数的六分之一。全国已建立以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2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31处,市县级自然保护区159处,鸟类及候鸟迁徙得到积极保护。
2022年3月31日,裕民县第二幼儿园组织幼儿开展“守护天空精灵 保护美丽家园”爱鸟日主题活动。教师们组织幼儿通过谈话、绘本阅读、欣赏图片、观看视频、收集资料分享等形式让幼儿了解鸟的种类、生长过程、生活习性等科普知识。活动中,小班幼儿通过涂色活动,为小鸟添上多彩的羽毛,让可爱的小鸟翱翔在孩子们纯真的心里;中班幼儿组通过齐唱儿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鸟类的喜爱;大班幼儿通过手工制作造型可爱的鸟窝,为鸟儿们提供温暖的“家”。
2024年4月23日,由烟台市林业局、烟台市城市规划展示馆(烟台自然博物馆)主办的第43个“爱鸟周”暨烟台市第三个“爱鸟月”宣传科普活动在烟台市城市规划展示馆(烟台自然博物馆)拉开帷幕。其主题为“完善保护体系 护佑候鸟迁飞”。展览时间为2024年4月23日至5月23日。烟台地处胶东半岛中部,并处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生态环境多样,据调查,烟台市有鸟类约377种,是省内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此次展览共展出鸟类标本21件,其中包括烟台地区常见的冬候鸟、夏候鸟以及旅鸟。以“爱鸟周”和“爱鸟月”宣传活动为契机,烟台市将把爱鸟护鸟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共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大美烟台充满勃勃生机。
2025年3月27日,长春江源林区基层法院组织干警走进白山市孙家堡子大集,开展“美丽林区 羽梦同飞”主题普法宣传活动。活动现场,干警们通过悬挂横幅、展示鸟类图片等方式,向群众普及关于爱鸟护鸟、鸟类迁徙的知识,并结合生态环境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以案释法,向群众宣传野生动物保护知识,让群众树立起爱鸟护鸟和保护野生动物意识,做生态环境的守护者。同时,干警们讲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强调非法捕猎、杀害,或是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必将受到法律严惩,鼓励群众积极举报破坏野生鸟类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引导大家切实增强对鸟类和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
2025年4月1日,长春林区中级法院干警走进吉林省自然博物馆开展“美丽林区 羽梦同飞”主题普法宣传活动。活动中,长春林区中级法院干警在自然博物馆“鸟之灵”、“兽之趣”展厅,设置“普法小摊”,通过解答法律咨询、发放宣传资料,向游客宣传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并系统阐释保护野生鸟类的科学价值与法律要求,切实强化群众法治观念。
节日内涵
国际爱鸟日旨在提高公众对鸟类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意识,鼓励人们关注鸟类的生态价值,了解鸟类在自然界的角色以及保护鸟类及其栖息环境的重要性。
相关内容
鸟类作用
鸟类在自然界的作用系指鸟类在不同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及农田、湖泊、海洋等生态系统)的地位和作用。鸟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虽然对生产力可能没有重大影响,但对所食猎物有密度制约作用。此外,鸟类担负着种子及营养物的输送,参与系统内能量流动和无机物质循环,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有些鸟类是天生的捕虫高手,被称为“森林卫士”,例如有名的食虫鸟啄木鸟、戴胜鸟等。群栖的一千只紫翅椋鸟,在繁殖期间可以消灭二十吨蝗虫。一只燕子一个夏天能吃掉蚊子、苍蝇和蚜虫50万至100万只。
猫头鹰是天生的捕鼠高手,被称为“农田卫士”,是农民的好帮手。他们也是自然界的守护者。他们的捕食行为能够有效地控制老鼠数量,维持生态平衡。他们的存在是一种自然界的调节器,确保其他生物的繁衍和安全。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天能消灭1000只田鼠,相当于保护了一吨粮食。
很多鸟类是天气预报员,例如燕子,麻雀、海鸥等。民间有“燕子低飞,天要下雨”“群雀洗凉,雨下大又强”的谚语。海鸥也有“天气预报员”的美称。
鸟语同音乐一样作为一种信息,能调节人的神经系统的功能,使人的紧张情绪松弛,从而使人产生轻松感,有些鸟语还有防病健身作用。因此,集中精力听听鸟啼就能使疲劳的大脑得以休息,并能驱散肉体的疲劳,忘掉精神上的痛苦,增加思想上的快乐,形成开朗的性格。凝视鸟的动作,还能使人的注意力集中,使人的精神逐步条理化,不仅对预防青少年近视眼、提高视力有利,而且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动中求静的习惯,使他们干事专心,还可以直接对多种疾病的治疗起辅助作用。
有些鸟类吃腐肉,有利于环境卫生,例如秃鹫。秃鹫是青藏高原上的最大猛禽,通体黑褐颜色,主食动物尸体,是维护高原生态环境的清道夫,是守护雪域大美风景的环保卫士。
很多鸟类在植物进行异花传粉过程中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借助鸟类传送花粉的方式称为鸟媒。全世界大约有两千种鸟起传粉作用,最重要的传粉鸟有:蜂鸟、太阳鸟、啄木鸟、绣眼鸟、食蜜鸟和具刷状舌的鹦鹉。
鸟类现状
根据IUCN的数据显示,自1988年首次全面评估以来,世界鸟类的状况一直在持续恶化,人类活动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是最主要影响因素。鸟类面临的主要威胁有栖息地威胁、生物入侵、气候变化、非法捕猎等。全球共有鸟类11147种,归为受威胁的鸟类有1486种,占全球鸟类数量的13.33%。
鸟类保护区
三江自然保护区跨黑龙江省同江和抚远两市,面积19.8万多公顷,区内有大小河流近60条、湖泡210多个。在汛期到来之前,每年从3月份开始,北归的候鸟成群结队,如约而至三江自然保护区。它们在这里或短暂停驻补给,或筑巢繁衍后代。直至深秋,三江自然保护区都是鸟类生态乐园。三江自然保护区入选2024年“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优秀案例”名录。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青海省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鸟类多达225种。青海湖及环湖地区的鸟类组成具有种类丰富、候鸟比例大等特点,具有高原湖泊湿地独有的特性。青海湖鸟岛是青海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对象,岛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每年4月份开始,数以10万计的候鸟在岛上栖息繁殖。在鸟繁殖季节,青海湖及环湖地区的鸟类种类丰富、候鸟占比较大,主要有棕头鸥鱼鸥斑头雁鸬鹚等鸟类,鸟岛栖息的鸟类主要以湖中的青海湖裸鲤为食。保护区建立前,人们随意进到岛上捡拾鸟蛋,加之狼和狐狸等野兽偷袭鸟儿和鸟蛋,最终导致鸟类数量不断下降。为了给野生动物一个安全的栖息和繁殖环境,1975年成立了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的前身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这是青海省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由青海湖水体和沙岛、海西皮岛、蛋岛、海心山、三块石五个小岛及大小泉湾与沿湖湿地沼泽构成。随着保护力度加大,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得以保护,鸟类数量也在逐步增加。
截至2024年9月,巴音布鲁克天鹅保护区是亚洲最大、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中国最大的野生天鹅种群。这里海拔近3000米,总面积约1100平方公里,属高山湿地湖泊,由无数条曲曲弯弯的大小湖组成。每年三月份,大天鹅、小天鹅、疣鼻天鹅、灰鹤、雁鸥等成群候鸟陆续从南方飞到巴音布鲁克的草原湿地繁衍生息,它们在这里度过整个夏天,直到当年11月前后再迁离别处过冬,居留期长达半年以上。
1984年8月经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隆宝省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隆宝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青海省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中国第一个以保护青藏高原特有种——黑颈鹤及其栖息繁殖地的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每年的三月中旬,黑颈鹤从云南省中甸和贵州省威宁的草海等地出发,来到海拔4000多米高的湖泊、河流和沼泽地,群集觅食、恋爱、生儿育女。
江西省鄱阳湖,作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国际重要湿地,每年吸引着70万只候鸟来此栖息越冬。江西鄱阳湖候鸟保护区(省级)应运而生,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肩负起以复兴白鹤为代表的珍稀候鸟种群、推动鄱阳湖生态繁荣的使命。截至2024年,白鹤从最初发现的100余只壮大到5000余只,保护区鸟种记录由310种增加到387种。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扎龙自然保护区”为国家一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丹顶鹤繁殖基地。据相关报道:扎龙自然保护区内拥有鸟类26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珍禽35种,其中鹤类6种:丹顶鹤、灰鹤、蓑羽鹤、白鹤、白头鹤和白枕鹤。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乌裕尔河下游。扎龙自然保护区资源广博,为丹顶鹤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相关事件
2024年4月1日,在河北省邢台市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工作人员对伤愈后准备放归自然的珍禽做了最后的体检。邢台市林业局自然保护地管理科工作人员杨燕玲表示他们准备对已经恢复健康的8只珍稀野生鸟类进行放飞,根据它们不同的生活习性选择了不同的放生时间和地点,确保它们能在野外更好地生存。此次放飞的鸟类中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苍鹰、红隼等,均为日常救助及联合执法中查获的野生鸟类。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9 15:4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