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书是一国
派遣或召回
大使、
公使时,由
国家元首致接受国元首的正式
文书。分为派遣国书和召回国书,召回国书一般在新任大使或公使递交派遣国书时一并递交。
外交使节一般在递交国书后方能正式履行职务。
详细解释
含义1
国书:
国家间往来或共同议定的
文书;也指一国派遣或召回
大使、
公使时,由
国家元首署名的递交给所驻国
元首的
文书。
《隋书·东夷传·倭国》:“大业三年,其王多利思比孤遣使朝贡……其国书曰:‘
日出处天子致书,
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
[宋]
胡宿《论北界点集事宜》:“选差能专对近臣,往使北戎,与议定国书,固其邻好。”
《
元史·世祖纪三》:“命兵部侍郎黑的、礼部侍郎殷弘齎国书复使日本。”
《
清史稿·礼志十》:“德国亲王亨利入嗜,帝幸
颐和园,御
仁寿殿,亨利
公服入,递国书,帝慰劳之。”
含义2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汉魏之
陆贾、
鱼豢,晋宋之
张璠、
范晔,虽身非史职,而私撰国书。”
含义3
[元]
揭傒斯《题邹福诗后》:“余在阁中时,福又从林希颜学国书。”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故命文臣依国语制国书,不用蒙古、汉字。”
国书递交
时间
外交代表到达驻在国首都的第一件事就是呈递国书。
以下情况需重新递交国书:
外交代表或外交代表机构等级发生变化。如公使升为大使,公使馆升为大使馆;
派遣国/驻在国国家制度发生根本变化,如由君主制变为共和制;
任命该使节的君主/驻在国君主死亡或退位;
接收人
驻在国元首。在以英国国王为元首的英联邦国家中,国书由大使亲自呈递给驻在国
总督,再由总督转呈给
英国国王。
禁止
在呈递国书之前,外交代表除了不能进行任何外交步骤、讲演、会谈及谈判等之外,礼节上拜会驻在国的高级官员及外交团成员也是不可以的。
服装
双方参礼人员应着礼服或民族服装。
地点
在中国,外国大使递交国书的仪式在人民大会堂进行。
步骤
在递交正本前,先将副本面交驻在国
外交部长或
礼宾司长。递交国书的仪式各国有繁有简,但都庄严隆重。礼车一般由接受国提供,车上悬挂接受国国旗;使节向接受国元首递交国书后应邀进入客厅,双方共叙两国间的友好关系。仪式后,通常由使节设会感谢接受国有关官员。
国书内容
国书格式
国与国之间的国书格式有所不同,但各国国书记载事项均类似。
以中国的国书为例:
抬头:×××国总统×××阁下
内容:外交代表的任命及其等级,该使节代表本国元首或政府的言行,请驻在国国家元首予以信任等;××大使,现予召回,表达对驻在国在前大使任职期间接待和帮助的感谢。
署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签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签字)(副署)
×年×月×日于北京
国字第×××号
中国第一号国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字第一号国书为首任驻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王稼祥大使的国书。国书以毛笔书写,由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毛泽东签署,
外交部部长
周恩来副署,1949年10月20日签署于北京,同年11月3日由王稼祥大使向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什维尔尼克主席递交。
古代国书
古代国书应用范围广泛,除了派遣使节外也常常用于向对方陈述某项立场、交涉重大问题。
隋炀帝斥倭国国书
《隋书》载,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倭国(现日本)王
多利思比孤遣小野妹子朝贡,其国书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帝览之不悦,谓
鸿胪寺曰:‘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
日本方面在使用国书敬语上,企图抬高自己、贬低对方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虽则如此,
隋炀帝还是决定派遣鸿胪卿寺掌客裴世清随
小野妹子回访日本,
裴世清带去的国书用语是“皇帝问倭王”。次年小野妹子再次使隋,国书改为“东天皇敬白西皇帝”。
有趣的国书称谓
匈奴的
老上单于为向
汉朝示强,致信汉朝皇帝时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
南朝宋时,
呵罗单国王毗沙跋摩奉表称宋帝为“常胜天子陛下”。
宋朝时,
于阗国的国书也很特别:“于阗国偻罗有福力量知文法黑汗王,书与东方日出处大世界田地主汉家阿舅大官家。”
通关文牒
通关文牒并不属于国书,是古代通过关戍时拿的
通行证,曾被称为符、节、传、过所、公验、度牒、路证等,每到一国需加盖该国
印玺方可。从
清末开始称为
护照,我们称为出国护照。
所以,《
西游记》中唐僧每到一个国家就要去倒换官文。唐僧到了西梁女国,女王看了唐僧的通关文牒,发现没有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的名字,竟擅自在通关文牒上填写了三人的名字,尽管女王是出于好心,但从通关文牒的要求看,西梁女国是没有权力在上面填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