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旁绿化,亦称四旁植树或零星植树。在宅旁、村旁、路旁、水旁有计划地种植各种树木称为四旁绿化,具有绿化城乡、
净化空气、保护
环境卫生及护路、护堤等作用,同时生产木材和经济果品。
内容
四旁绿化植树是指利用房前屋后(宅旁)、水旁、村旁、路旁因地制宜进行植树绿化,既可防风固沙,又可美化环境,改善生活条件。乡村四旁绿化起着
建筑与自然、人与自然的过渡和协调作用。乡村四旁绿化关系到我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的切身利益和身心健康,是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土绿化的基本内容。
一、乡村四旁绿化的原则
(一)完善政策,充分调动乡村居民绿化环境的积极性
全面落实“谁造谁有谁受益”的政策,调动乡村居民对四旁绿化的积极性,要把林权制度改革作为加快乡村四旁绿化的根本措施,明晰所有权,放活使用权和
经营权,保证受益权。积极推行
承包制、
股份制、
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实现形式,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落实国家已经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实行轻税薄赋,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让利于民(赵常欣,2004)。
(二)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林业是
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
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任务。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是实现经济、人口、
资源、环境协调和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要加快推进
林业产业化,坚持低改优培、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引进相结合,坚持走企业联基地、基地带农户、多元开发、多主体投入,
集约经营和规模建设之路,努力提高林业种植业和养殖业水平,积极发展木竹、林副产品加工业,实行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重点发展林板、林纸、林化、林药、林油及绿色食品六大支柱产业。要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有针对性地培育、规范
林产品和林业生产要素市场,对农民生产的木材及林产品允许产销直接见面,拓宽农民进入市场的渠道,增加林业产业发展活力,通过产业带动,不断推进乡村四旁绿化。
(三)加强技术服务,提高建设质量
综合运用
生物技术、
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育种育苗新技术,围绕乡村四旁绿化建设及其相关产业开发,大力开展技术攻关,推广当前生产中迫切需要的实用技术。特别要通过
技术培训、科技下乡、科普宣传、开通科技服务、市场供求热线等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
技术咨询和
信息服务,提高乡村四旁绿化的建设质量。
(四)依法治林,保护建设成果
认真执行《森林法》等法律法规,强化乡规民约,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等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保护和管理林木资源,巩固乡村四旁绿化建设成果,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乡村四旁绿化的建设措施
(一)房前屋后(宅旁)绿化
房前屋后(宅旁)绿化是乡村四旁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关系到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好坏。房前屋后以及住宅四周的绿化用地称之为
宅旁绿地。它是家门口的花园绿地,与村民的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是村民日常户外休息、
活动、社交、观赏的良好场所。但目前房前屋后(宅旁)绿化建设没有被引起足够的重视,乡村绿化往往没有经过景观规划设计师进行
整体设计,通常由乡村居民自行雇用民工施工,没有统一的规划布局,不能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在不同的地理气候、传统习惯与环境条件下,根据村民的不同爱好与生活习惯,可以选择树林型绿地、花园型绿地、草坪型绿地、棚架型绿地、篱笆型绿地以及庭园型绿地等不同的绿化类型(谭燕香,2006)。不论是哪种类型,其绿化布置都要坚持做到以绿化为主、注重美观和舒适,内外绿化相结合,从实际出发科学配置树木。一般可在房屋的北面和西面栽植针叶树,因它常绿、冬季枝叶仍茂密,以便抵御寒冷的西北风袭击,使庭院、室内保温;在南面栽植高大的阔叶乔木。这样,夏季繁荣的枝叶和庞大的树冠可以遮挡炎热的阳光,使庭院阴凉。冬季树叶脱落易于透过阳光,使庭院吸光升温。在东面和东南面应栽植较矮的果树、灌木等,以便于透进早晨的阳光,会给人以视线开阔的感觉,使乡村居民生活在绿色空间,享受大自然的景色。
1.树林型绿地
树林型这一房前屋后(宅旁)绿化绿化类型以栽植高大的树木为主。在管理上简单粗放,大多为开放式绿地,乡村居民可在树下活动。树林型对调节住宅环境小气候的作用较明显。树种配置上,要做到快长与慢生、常绿与落叶以及不同色彩、不同树形等树种的合理搭配,避免单调。
2.花园型绿地
花园型绿地指在房前屋后空隙或住宅间,以篱笆或栏杆围成一定范围,布置花草树木和园林设施的一种绿化类型。花园型色彩层次丰富,而且遮挡视线,使相邻住宅楼之间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还可为村民提供游憩场地。植物选材还要考虑季节的变化,尽量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让居民感知物候的更替。如以杜鹃、迎春、山茶、紫荆、海棠等体现春的鲜花烂漫;以花石榴、紫薇等来表达夏的骄阳似火;以桂花、银杏等来表现秋的丹桂飘香,绚丽多姿;以梅、腊梅来表现冬的洗练凝重。
3.草坪型绿地
草坪型绿地以草坪绿化为主,在草坪边缘适当种植一些乔木和花灌木、草花之类。这种形式多用于高级
独院式住宅,有时也用于
高层住宅。草坪养护管理要求较高,在居住绿地中易遭破坏,若管理跟不上,种后两三年就可能荒芜。
4.棚架型绿地
棚架型绿地以棚架绿化为主,采用开花结果的蔓生植物,有花架、葡萄架、瓜豆架,可作中药的金银花、枸杞架等,既美观又实用,较受居民喜爱。
5.篱笆型绿地
篱笆型绿地在住宅前后用常绿的或开花的植物组成篱笆,分隔或围合成宅间绿地。还有以开花植物形成花篱,在篱笆旁边栽种爬蔓的蔷薇或直立的开花植物,如南方的扶桑、栀子等,形成花篱。
6.园艺型绿地
园艺型绿地根据居民的爱好,在庭院绿地中种植果树、蔬菜,一方面绿化,另一方面生产果品蔬菜,供居民享受田园乐趣。一般种些管理粗放的果树,如枣、石榴等。种植蔬菜需施肥,有碍环境卫生,因此在
城市不宜多用。
7.园林小品型绿地
无论从实用功能,还是从景观效果来讲,在宅旁绿地中布置适量的园林小品是必要的。该类型以供居民休息用的亭、廊、花架、坐椅为主,充分利用紫藤、凌霄、木香等藤本植物的生长特性,营造一个绿色的休息空间,增强人与绿色的沟通。另外应布置一些供儿童游戏活动的小品,如秋千、滑梯、攀登架等,既增加儿童的室外活动场所,又便于家人照看。但在宅旁绿化中,仍以植物为主,小品只作点缀,宜量少体精,布局合理,美观实用。另外,房前屋后以及住宅旁管线较密集,一般有上下水管、电力线、煤气管和化粪池等,树木栽植时必须保持足够的距离,乔木离管线至少lm,灌木至少0.5m。
(二)水旁绿化
水旁绿化是乡村四旁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林水结合是建设生态水乡和绿色村庄的最佳途径。“清水岸边,绿树如荫”是每一个生态水乡的美好愿望。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影响乡村生态建设的重要生态元素。乡村因水而美,因水而活,因水而和谐。但由于不合理的农林业措施而造成水体受到破坏的事时有发生(Kato,1998)。水旁绿化必须把水资源和湿地生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列为第一要事,始终致力于“活水”、“清水”工作。与此同时,森林是
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护水土等多种生态功能。林水结合可以实现功能、空间和景观等方面的互补(李荣锦和王磊,2006)。首先,林木能有效地护坡固堤,防止堤圩坍塌。树木根系能吸收土壤及水体中的重金属,净化水质。林木生长在圩堤上,土层较厚、水分充足、边缘效应明显,有利于林木生长;其次,水旁绿化实现了空间互补。林随水走、林随路走,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三维空间,节约土地资源,防止圩堤垦耕,避免
水土流失,提高综合效益;再次,水旁绿化使平面的水和挺拔的树形成独特的水乡风貌。河岸、桥边、绿树永远是和谐的画面。水旁绿化的可遵循如下原则和措施:
1.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
湿地是与森林、海洋并列的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有着“地球之肾”的美称。根据
联合国《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的定义,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半咸水及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由此可见,湿地不仅仅是我们传统认识上的沼泽、泥炭地、滩涂等,还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以及退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域(张志强,2006)。保护沼泽湿地独特的生态及景观价值对水旁绿化具有重要意义。应重点保护现存的滩涂湿地类型,停止或减少大规模湖滩开发和改造工程,尽可能保持湖滩原貌和原生环境。
2.将创造水乡绿化特色与促进农民致富相结合
广种杨、柳或其他适生经济树种,创造水乡绿化特色,同时促进农民致富。杨柳耐水湿,适合水旁栽种。河边岸边、家前屋后都可种植,垂柳依依,为水乡增添无限风景。另外,杨柳经济效益高,利于农民致富。杨树可以加工板材,目前
市场价格已达600~800元/m(李荣锦和王磊,2006)。柳树的用途也十分广泛,乔木柳可以材用、浆用,灌木柳可以编织,还可作生物质
能源材料。
(三)村旁绿化
村屯是农村的居民点,是乡村居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村旁绿化是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乡村居民生存质量的重要标志。村旁绿化也是乡村四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绿化可达到美化村容、整洁街道、雅静庭院,创造舒适优美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绿化的村屯还可和农田林网小片用材林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森林防护体系,发挥总体效益(尹群智等,2003)。
1.村旁绿化的现状
我国农村人口密度小,土地利用率低,田园特征明显,整体绿化水平不高,缺乏系统规划,树种林种结构单一,经营管理不到位,生态功能不全。20世纪70~80年代营造的护村林树种杂、质量差,株行距不合理,有些甚至病虫害严重,属需要更新的过熟林带和部分残次林带。而90年代营造的护村林,品种普遍得到改善,但仍没有突破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的境况。村旁绿化基本上以各村独自为政为主,没有统一规划。而且,四周通常栽植高大的乔木,新的理念还没有应用。
2.村旁绿化的问题
首先,认识上存在误区。多数农民和部分乡、村干部认为农村就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绿化意识淡薄,没有全面的思考绿化的整体作用,可持续发展思想还没有牢固树立;其次,村旁绿化的标准质量有待提高。由于各村对绿化的重视程度不一,绿化标准存在一定差距。绿化时缺少
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科学性较差。村旁绿化时,往往没有考虑乡村今后的发展,缺乏前瞻性。考虑本地居民的生活需要少,人文氛围缺乏。再次,经营管理手段滞后,村旁绿化一般只注重栽植,忽视后期管理,造林后无人管理的问题较为普遍(杨清福等,2006)。另外,局限于用乡规民约来约束一些不利于绿化发展的行为,法制化步伐迟缓。
3.村旁绿化的建设措施
(1)搞好规划设计。在村旁绿化之前,先绘制村屯平面图,对现有树木品种、数量、生长和立地条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群众要求和习惯,确定绿化的树种和数量,造林方法和树种搭配形式,造林的
苗木规格,提出局部设计和总体设计方案。未来的村旁绿化,应将把绿化、美化、香化、景观化四位一体有机结合起来,向园林化发展。
(2)建立苗圃,加强管理。培育绿化所需的苗木是实现村屯绿化的途径。绿化村屯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一定数量的苗木。就地育苗能节省经费,确保苗木的质量和数量,能陆续提供补植和更新的苗木,提高造林的成活率。育苗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花期长、树姿优美、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外来树种,以增加绿化树种的多样性。对已绿化的地带,明确权属,落实责任制,制定奖罚条例。要及时灌水、除草、松土,做好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3)营造人为氛围。随着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村旁绿化不在是单纯的植树种草,
经济效益也逐步被弱化,人文环境已经成为生活的必要条件。在未来的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尊重人性化的特点,充分体现乡村的
绿色文明意识。
(四)路旁绿化
乡村公路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路旁绿化主要是指乡村道路及道路两侧的绿化,与护路林和绿色通道工程建设不同。护路林是为把铁路、公路周边环境合理植被化,通常是指以铁路、公路为中心,在其两侧营造一定长度,一定宽度的防护林或其他植被类型。而绿色通道建设指在平原水网地区,国道、省道、县道、乡村道路绿化以及道路两侧的防护林和沿线的农田林网、
集镇、村庄绿化等(胡天新等,2004)。可以说,乡村路旁绿化是绿色通道工程建设的一部分,既不同于荒山绿化,也不同于城镇绿化。乡村路旁绿化的建设标准一方面应因地制宜,同时也要尽量参照省、国道公路两侧绿化的标准。另外,
应该充分体现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
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达到既美化环境,又增加村民收入,振兴乡村经济的目的。
1.路旁绿化存在的问题
乡村路旁绿化在树种选择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没有做到适地适树,树栽上后生长不良;二是过分强调四季常青,求洋、求奇,造林成本高,经济效益低;三是缺乏整体观念,绿化不协调,而且树种单调,不利于病虫害防治。
2.路旁绿化的原则
(1)适地适树,因地制宜。路旁绿化时,注重选育优良乡土树种。如北方可在土壤疏松、水肥条件较好的地方栽杨树,而在土壤黏重、水肥条件较差的地方栽刺槐等耐旱瘠薄的树种。
(2)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路旁绿化在考虑美化乡村的同时,根据当地土、肥等
立地条件,在适地适树的基础上,选择优良经济林果品种以及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种质资源,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一致。
(3)坚持整体规划的原则。乡村路旁绿化时,应有整体观念。除了考虑路旁自身生境外,还要考虑路旁周围的环境。应尽量做到路旁绿化与周边荒山绿化、果园建设以及农田景观协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