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成立于2005年,是
四川师范大学的一个二级学院,是四川省首批化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四川省化学化工学会化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是四川省高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的组织、培训及人才选拔单位。
办学历史
1946年,川北农工学院设立化工系。
1949年,川北农工学院更名为川北大学。
1950年,川北大学化工系拆分为化学科与物理科,后两科合并为理化科。
1952年,川北大学更名为四川师范学院,理化科拆分为化学科和物理科;同年,学校开始招收第一届化学专业本科生。
1954年,四川师范学院化学科更名为化学系。
1956年,四川师范学院化学系迁入成都。
1985年,四川师范学院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同年,学校开始与四川大学联合培养“环境化学”硕士生。
1993年,学校开始招收环境工程专科生。
1996年,四川师范大学设立环境工程专业。
1997年,学校环境工程专业开始本科招生并获首批环境科学硕士授权点。
1999年,学校化学系与原生物系合并组建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同年,学校开始招收化学教育硕士研究生。
2003年,学校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拆分为化学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同年,学校环境科学被评为四川省重点学科。
2005年,四川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更名为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2008年,学院化学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
2010年,学院设陶行知创新实验班。
2018年,环境工程专业成为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实施专业。
2019年,学院材料化学本科专业暂停招生;同年12月,学院化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化学专业作为四川省首批师范专业二级认证打样专业通过专业认证。
2020年,环境工程获批四川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化学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
2021年,化学学科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科学教育专业获批四川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2022年,环境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成为全国首个师范大学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环境工程专业。
2023年,化学专业通过师范类专业认证中期审核。
2024年,学院“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四川省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第二批)。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24年9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设有3个本科专业,2个教学系,4个教研室。
系:科学教育系、环境工程系
本科专业:化学(含师范方向培养)、环境工程、材料化学(2019年暂停招生)、科学教育(含师范方向培养)
学科建设
据2024年9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设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有2个四川省重点学科,3个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化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学科教学(化学)、科学与技术教育
四川省重点学科:材料学、环境科学
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化学、材料科学、环境/生态学
教学建设
据2024年9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有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卓越教师计划试点专业,1个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有3门四川省精品课程;设有国家级师范生教学能力训练中心、四川省奥林匹克化学竞赛教练员培训基地、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基地。
截至2024年3月,学院近年新增14个教育实践基地以及7个工程实践基地。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化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
国家级化学卓越教师试点专业:化学、科学教育
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化学
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实施专业:环境工程
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环境工程、科学教育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环境工程
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环境工程
四川省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四川省精品课程:化学CAI设计、竞赛化学、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等
截至2024年3月,学院教师近五年发表32篇教研论文,其中27篇论文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获得四川普教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学院教师近三年获得教育部产学研合作项目2项,产学研合作项目典型案例2项,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创新成果奖一项。
(注:以上内容来源)
据2024年9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设有卢嘉锡化学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与陶行知创新实验班。
截至2020年5月,学院环境工程专业设有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等12间本科教学实验室,教学实验室面积达1470平方米,学生创新能力实验室360平方米,生均实验室面积为5.64平方米;化学专业有4000余平米的教学实验室,包括化学基础实验室、测量与表征实验室、综合化学实验室、中学化学教学论实验室等本科生实验实训的场地;学院有1万多平方米的化学实验室,6千多万元的科研及教学仪器设备,包括核磁共振仪MRI、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仪TG、差热分析仪DSC、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X射线衍射仪XRD、真空手套箱、元素分析仪等大型仪器设备。
截至2024年3月,学院实验室面积达到3000余平方米,在库资产近2000万元。
截至2024年3月,学院学生近三年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9项,省级大创项目28项,校级37项;本科生发表SCI论文32篇;获得各类竞赛奖项288项,其中国家级29项,省部级62项,厅级奖励14项,校级奖励137项。
师资力量
据2024年9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有教职工134人,其中教授42人,副教授4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6人。学院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4人,“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科技菁英”1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3人,“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人才培养计划”7人,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1人,四川省劳动模范1人。另外,学院还特聘了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
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杨春、
毕剑、
高道江、李来才、
李权、
赁敦敏、
樊光银等
成都市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杨春
四川师范大学“狮山学者”特聘教授:赁敦敏、樊光银等
四川师范大学“狮山学者”杰出青年学者:
宋飞杰、
吴江涛、
黄科、
接文静、
曹鹏、毛卉等
合作交流
据2024年9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与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台湾师范大学、
浙江大学、
厦门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吉林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大学等单位进行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以及研究生与青年教师的联合培养,承办了四川省中学化学教学论坛、四川省高校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研讨会等学术会议;学院化学专业建有15个校外企业实践基地。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24年9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设有1个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四川省工程实验室,1个四川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2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四川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有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培育计划研究团队以及四川省教育厅创新团队;代管四川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四川省工程实验室:畜禽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实验室
四川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持久性污染物废水处理实验室
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先进功能材料实验室、特种废水处理实验室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无机信息功能材料实验室
四川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农田生态能力建设服务研究中心
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培育计划研究团队: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团队
四川省教育厅创新团队:无机信息功能材料团队
研究成果
截至2023年9月,学院教师近三年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3项、四川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国际学术奖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项,其他项目49项;在化学顶级刊物JACS、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406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6项。
据2024年9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教师曾承担国家“六.五”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近三年,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四川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其他省部级奖项3项。2024年度,学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9项,其中面上项目2项、青年项目6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直接经费合计280.5万元。
(注:以上内容来源)
文化传统
学院标识
学院院徽外围由学院中英文组成,内部由正六边形、学校名称等要素组成。
精神文化
院训:化育万物、学贯中西
社团文化
学院曾组织开展化学节、红色经典阅读与分享会、研究生学术年会、研究生学术论坛决赛、研究生学术科研知识竞赛、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说课试讲比赛、分子模型制作大赛、实验技能大赛、材料设计大赛、实用型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竞赛、素质拓展大赛之百花讲坛大赛、素质拓展大赛之主持人风采大赛、“师者”主题晚会、主题寝室文化评比活动以及各类志愿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
现任领导
(注:以上内容来源)
知名院友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