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园包括江苏南京的
瞻园、
苏州的
留园、
拙政园、无锡的
寄畅园 。这四处古典园林建筑,不仅代表着
江南园林
建筑艺术的精华,也是中国优秀的
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
世界文化遗产。园林善于把
有限空间巧妙地组成变幻多端的景致,结构上以小巧玲珑取胜。体现出了古代生活在江南地区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散发出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
园林特点
第一,
叠石理水。
江南水乡,以水景擅长,水石相映,构成园林
主景。太湖产奇石,玲珑多姿,植立庭中,可供赏玩。
宋徽宗营
艮岳,设
花石纲专供搬运
太湖石峰,散落遗物尚有存者。又发展叠石为山,除太湖石外,并用黄石、
宣石等。明清两代,叠石名家辈出,如周秉忠、
计成、
张南垣、石涛、
戈裕良等,活动于江南地区,对
园林艺术贡献甚大。
第二,花木种类众多,布局有法。江南气候土壤适合花木生长。园林堪称集植物之
大成,且多奇花珍木,如
拙政园中的山茶和明画家
文徵明手植藤。
扬州历来以
莳花而闻名。清初扬州
芍药甲天下,新种奇品迭出,号称花瑞。江南园林得天独厚和园艺
匠师精心培育,因此四季有花不断。江南园林按
中国园林的传统,虽以自然为宗,绝非丛莽一片,漫无章法。其安排原则大体如下:树高大乔木以荫蔽烈日,植古朴或秀丽树形树姿(如虬松,柔柳)以供欣赏,再辅以花、果、叶的颜色和香味(如
丹桂、
红枫、
金橘、
蜡梅、
秋菊等)。江南多竹,品类亦繁,终年翠绿以为园林衬色,或多植
蔓草、
藤萝,以增加山林野趣。也有赏其声音的,如雨中
荷叶、
芭蕉,枝头鸟啭、蝉鸣等,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
中国文化特色,是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具体体现。
第三,
建筑风格淡雅、朴素。江南园林沿文人园轨辙,以淡雅相尚。布局自由,建筑朴素,厅堂随宜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榭廊槛,宛转其间,一反宫殿、庙堂、住宅之拘泥对称,而以清新洒脱见称。这种文人园风格,后来为
衙署、寺庙、会馆、书院所附庭园,乃至皇家苑囿所取法。宋徽宗的艮岳、苑囿中建筑皆仿
江浙白屋,不施五彩。清初营建北京的
三山五园(见圆明园)和热河的
避暑山庄,有意仿效江南
园林意境。如
清漪园的谐趣园仿寄畅园,圆明园的
四宜书屋仿海宁安澜园;避暑山庄的小金山、烟雨楼都是以江南园林建筑为范本。这些足以说明以蕴含诗情画意的文人园为特色的江南园林,已成为宋以后中国园林的主流。北方士大夫营第建园,也往往延请江浙名师为之擘画主持。
瞻园
夫子庙
瞻园是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乾隆皇帝以
欧阳修诗“瞻望玉堂,如在天上”而命名。位于南京城南
瞻园路。坐北朝南,纵深127米,东西宽123米,总面积15621平方米。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瞻园也是南京仅存的一组保存完好的明代古典园林建筑群,与无锡
寄畅园、苏州
拙政园和
留园瞻园原系明开国元勋中山王
徐达府邸之西圃,经徐氏七世、八世、九世三代人修缮与扩建,至
万历太平天国时,瞻园先后为东王
杨秀清府、
夏官副丞相
赖汉英衙署和幼
西王萧友和府。清同治三年(1864),清军夺取
天京,该园毁于兵燹。同治四年(1865)、光绪二十九年(1903),瞻园两度重修,但已非原园景况。
民国时,江苏省长公署等政府机关曾设园内。瞻园历经侵削,范围日狭,花木凋零,峰石徙散,虽曾几度修葺,均不能制其圮落。1958年,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彭冲指示重修瞻园。同年修缮工作开始,一期工程为修建瞻园西部。历时6年,用太湖石1800吨,使瞻园面貌一新。1985年二期工程上马,1987年竣工。共增园林面积近4000平方米,修建楼台亭阁13间,建筑面积2882平方米。扩建后的瞻园,东西二园合一,其山水布局既保留了
明清园林风格,又汲取现代南北方
造园艺术精华,形成兼容并蓄之特色。园内有
乔灌木810株,竹类面积400平方米。东瞻园有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展区、水院、草坪区、古建区,西瞻园有西假山、
南假山、北假山、
静妙堂等景点。瞻园已经成为
南京夫子庙风景区一颗
耀眼夺目的闪亮明珠。
寄畅园
寄畅园坐落在
无锡市西郊东侧的
惠山东麓,
惠山横街的
锡惠公园内,毗邻
惠山寺。此园元朝时曾为僧舍,名“风谷行窝”,明朝时扩建。1952年秦氏后人秦亮工将园献给国家,
无锡市人民政府进行整修保护,逐渐恢复古园风貌。寄畅园是中国江南著名的
古典园林,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至2000年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锡惠名胜区对在
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毁坏的寄畅园东南部进行了修复,先后修复了凌虚阁、先
月榭、卧云堂等建筑,恢复了其全盛时期的
园林景观,使整个古园气机贯通,充满雅致。
寄畅园属山麓别墅类型的园林。寄畅园的面积为14.85亩,南北长,东西狭。
园景布局以山池为中心,巧于因借,混合自然。假山依惠山东麓山势作余脉状。又构曲涧,引“
二泉”伏流注其中,潺潺有声,世称“
八音涧”,前临曲池“锦汇漪”。而郁盘亭廊、
知鱼槛、七星桥、涵碧亭及清御廊等则绕水而构,与假山相映成趣。园内的大树参天,竹影婆娑,苍凉廓落,古朴清幽。以巧妙的借景,高超的
叠石,精美的
理水,洗练的建筑,在
江南园林中别具一格。总体上说,寄畅园的成功之处在于她“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练的园,古拙的树,巧妙的景”。难怪清朝的康熙、
乾隆二帝曾多次游历此处,一再题诗,足见其眷爱赏识之情。北京
颐和园内的
谐趣园,
圆明园内的
廓然大公(后来也称双鹤斋),均为仿
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
留园
留园在
苏州阊门外
留园路338号,是
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园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为
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
私家园林,时人称东园,其时东园“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醉客”。瑞云峰“妍巧甲于江南”,由
叠山大师周时臣所堆之石屏,玲珑峭削“如一幅山水横披画”。今中部池、池西假山下部的黄石叠石,似为当年遗物。泰时去世后,“东园”渐废,清代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园为
吴县东山
刘恕所得,在“东园”故址改建,经修建于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始成,因多植
白皮松、梧竹,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因园内竹色清寒,故更名“寒碧山庄”, 俗称“刘园”刘恕喜好
法书名画,他将自己撰写的文章和古人法帖勒石嵌砌在园中廊壁。后代园主多承袭此风,逐渐形成今日留园多“书
条石”的特色。刘恕爱石,治园时,他搜寻了十二名峰移入园内,并撰文多篇,记寻石经过,抒仰石之情。嘉庆七年(1802),著名画家
王学浩绘《寒碧庄十二峰图》。
咸丰十年(1860),苏州阊门外均遭兵燹,
街衢巷陌,毁圮殆尽,惟寒碧庄幸存下来。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园为
常州盛康(旭人)购得,缮修加筑,于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完工,其时园内“嘉树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燠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属”(
俞樾作《留园记》)。比昔盛时更增雄丽,因前园主姓刘而俗称刘园,盛康乃仿
随园之例,取其音而易其字,改名留园。盛康殁后,园归其子
盛宣怀,在他的经营下,留园声名愈振,成为吴中著名园林,俞樾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
30年代以后,留园渐见荒芜。1953年
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复留园,并廷请了一批学识渊博的园林专家和技艺高超的古建工人。经过半年的修整,一代名园重现光彩。90年代,又修复了盛家祠堂和部分住宅,使原来宅、园相连的风貌进一步趋向完整。留园为我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风格,园以
建筑艺术好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太湖石以冠云峰为最,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作为
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留园与拙政园、
网师园、
环秀山庄共同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拙政园
拙政园始建于明
正德初年(16世纪初),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北京颐和园、
承德避暑山庄、苏州
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1991年被国家计委、
旅游局、
建设部列为国家级特殊游览参观点。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被
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
AAAAA级旅游景区。
拙政园位于古城苏州东北隅(东北街178号),是苏州现存最大的古典园林,占地78亩(约合5.2公顷)。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园南为住宅区,体现典型
江南民居多进的格局。园南还建有
苏州园林博物馆,是国内的园林专题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