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灶头画
浙江嘉兴市的传统民俗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嘉兴灶头画,浙江省嘉兴市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嘉兴灶头画是嘉兴一带民间艺人用水彩、水粉颜料绘制在乡间农家柴灶上的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纹样,又称“灶画”、“灶壁画”,是江南鱼米之乡典型的独特的乡土艺术。
嘉兴,自古就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早在7000多年前,马家浜的先民们就在江南这块土地上种植下一片片稻田。
灶头是民居建筑的一部分,是农村百姓食文化的根基,由灶头衍生的灶头画也是嘉兴匠人的百工技艺之一。在嘉兴地区,乡村农户新建一所住房,必在厨房中新建一座用来做饭、烧菜的灶头。而且,灶头不论是花篮形、圆桶形,还是方桌形;也不论是单眼、两眼灶,还是三眼、四眼灶,从灶山、烟箱到灶身都画满了各种不同的图案和纹样,配有不同内容的文字。
灶对于人类生存来说,是使用最早、最普遍、最亲密的炊具。灶头画以灶为载体,是人类自有了灶后才逐渐产生的。灶头画起源于何时,未发现确切的历史记载,但据嘉兴民间灶头画艺人赵祥松第八代灶头画传承人的考查,嘉兴灶头画至少出现在清朝中期,己有200多年的历史。
明清时期,嘉兴民间泥匠在灶头墙面上绘画,均以黑色颜料为主,这与当时作画颜料稀有、短缺有关。能工巧匠往往就地取材,烧过饭菜的铁锅外面常常会产生一层薄薄的深黑色灰粉,农家称镬锈,把它用刀刮下来后,用适量清水调匀成黑色的液体颜料,作为绘画颜料。
20世纪80年代后,大都采用的颜料大都为明珠、三花粉或水粉、水彩,现多采用水粉广告色。与众不同的是,嘉兴民间艺人在绘制灶头画时摸索出一种特殊的调制颜料方法,即为使颜色鲜艳且能渗入灶壁不流滴,在各色颜料中掺入白酒调制颜色,作画时各类颜色由于酒精的挥发,不仅能及时渗入石灰灶壁,而且能使颜料广泛吸入。在水粉或水彩中调入白酒的方法,被广泛使用于民间灶头画之中。
文化特征
文化表征
在民间,人们将用木板刻印、贴于灶君堂上用来祭灶的花纸称“灶神画”。嘉兴灶头画是指民间艺人以乡间农家做饭烧菜用的灶头为载体,用各种颜料手工绘制在灶壁上的图画,它是用来装饰、美化灶头,表达农家美好愿望的乡土艺术。
技术工艺
除了灶头画有其特殊的文化表征外,嘉兴灶头画艺人在绘制灶头时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技术工艺,主要表现在绘画载体、调色和空间的特殊性,形成了嘉兴灶头画有别于其他绘画的独特性,从而凸现了鲜明的艺术个性。
灶画工艺
嘉兴灶头画的工艺主要有依灶绘画、酒调颜料、湿壁作画三大内容。灶头绘画的部位,主要是灶身、烟箱、灶山、灶帽。艺人们常将灶头看成一个独立的舞台和表现的对象,画面组合分上下两大部分。上半部分画面讲究大小对比、横竖对比、方圆对比,下半部分或横幅等额排列,或通幅彩绘,追求多幅巧妙组合,达到集中、完美、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和。因此,一座灶头绘图的数量多则15至20幅,少则10至15幅,大小不等,形状不等,错落有致。嘉兴灶头画因灶头体积大且结构复杂,当地民间讲究留彩不留白,故而通体着色,浓妆彩绘,一座灶绘画的面积少则4平方米,多则6平方米。
制作工序
灶头画用颜料画成。灶画的制作工具有草刷,用于刷灰,另有竹丝斗笔、毛笔、直尺、盛色器皿、颜料等。
制作灶头画的程序是:先将灶台用石灰水统刷一遍加白,接着,根据灶头的结构,分割出画幅的形状和大小,再用墨色勾边框,也可用线条或简单的连续纹样画框。采用的颜料为三花粉或水粉颜料。为使颜色鲜艳且能渗入灶壁不流滴,老艺人常将白酒调入颜料。灶头画的框一般都为方形或长方形,寓意方方正正、堂堂正正。在灶山和烟箱上一般以画动物、财神、故事为主,在灶脚和灶身上一般以画花卉、图案为主。灶头画的作者多为农村中的泥水匠,使用的基本色为红、黄、蓝色。
题材作品
灶头画内容一般有花卉、动物、财神、风景、图案等,也画有故事。常见的有荷花、石榴、仙桃、牡丹、万年青、乌龙取水、鲤鱼跳龙门、喜鹊闹春、聚宝盆等。历史故事有“八仙过海”、“赵云救阿斗”、“古城会”等。此外,还有花边和文字,大多为福、喜、年年有余、丰衣足食、吉祥如意、人寿年丰、人财两旺等吉祥语。农家灶头的造型分普通灶和花篮灶两种。灶头画的代表作品是“松鹤同春”,用松树和仙鹤组成一幅画,寓意延年益寿。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民间灶画的存在和发展,为当地人民群众带来了物质与精神上的满足,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民间美术的发展。嘉兴的农民画创作从民间灶画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现代民间绘画。海盐县博物馆“泥香室”专门陈列了灶画图片,成为当地青少年进行民间美术教育的现成课本。。
传承状况
嘉兴灶画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20世纪80年代前,嘉兴共有1112个村,每个村都有2—3名灶画艺人(泥瓦匠),他们在乡间土生土长,其技艺均为父子相传、师徒相授。
随着农村生活方式的演变,农村的灶头与灶台多采用水泥瓷砖,不再绘制灶头画,同时老一辈灶头画艺人相继去世,从事灶画的民间艺人日趋减少,嘉兴灶头画的发展面临着严重危机,需要采取有力措施进行保护。
传承人物
灶头画传承人主要有秀洲区王江泾镇的施顺观、洪合镇的张金寿,海盐县通元镇的赵祥松,海宁市斜桥镇的袁四男、姚永林,桐乡市高桥镇的沈华良等。
施顺观,出生于王江泾农村,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施顺观十八岁时师从当地有名的打灶头师傅倪传金学习打灶头技艺,后长期从事灶头画创作。
赵祥松,海盐县通元镇赵家第九代灶画传人,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2010年6月,嘉城集团、嘉兴市文化局在市区月河历史街区建立中国嘉兴灶头画艺术中心,旨在传承、保护嘉兴灶头画。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嘉兴市文化馆获得“嘉兴灶头画”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2年9月,保护单位更名为嘉兴市文化馆(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嘉兴灶头画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嘉兴市文化馆(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社会影响
社会活动
2017年1月14日,首届“享年味,品元味”元通乡村民宿游园活动暨“灶头画”大赛在嘉兴市海盐县举办。
2020年6月28日至29日,海盐举办“旧时光里的灶画”主题系列活动。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8 15:08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