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雷帝值得称道的胜利之一,是攻破了喀山城、消灭了欧洲最东端的喀山汗国,然而这一胜利却主要仰仗一个英国人。
孪生兄弟
早在蒙古人控制当代的俄罗斯之前,当地的文化与文明样式,就已经由不同的族群势力所构建起来。除去属于
地中海文明外围的
克里米亚半岛,余下部分在大体上可被分为两支。靠近欧洲的西部罗斯人,以及靠近亚洲的东部
伏尔加保加利亚人。
前者无疑由信仰了
东正教希腊文化的斯拉夫化
维京人主导,形成了大小不等的数个公国。后者则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突厥文化分支,并且不时受到其他突厥势力的冲击。双方在当时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罗斯人没有强大的中央王权,主要依靠各公国的所属城市展开。后者有一个较为强势的中央宫廷,分布地域内的城市和牧场也是兼而有之。
他们也都在13世纪的蒙古大征服中损失惨重,并在金帐汗国的委任统治下,经过了一段动荡而艰辛的岁月。
有趣的转折点,出现于十五世纪。由于金帐汗国的国力衰退与
帖木儿对其核心地区的毁灭性打击,西部的罗斯人和东部的保加尔人都纷纷具备了脱离蒙古霸权的机会。一段时间内,他们与
金帐汗国的王庭之间,形成了互相伤害的三角关系。谁被认为更加冒头,就会被另外两方联手惩戒。最终,随着金帐势力的彻底毁灭,两者才不约而同地获得了新生。
除了宗教信仰外,屈指可数的区别是统治阶层的来源。罗斯人在内耗中,大都拜倒在竖起
基辅罗斯接班人旗帜的
莫斯科公国脚下。保加尔突厥则是由原来的金帐汗国贵族担任首脑,并很快发展出自己的首都喀山城与相应的城市定居文化。这样一来,两股势力就和南方的
克里米亚汗国一起,形成了争夺欧洲最东部霸权的小世界。
新生的莫斯科公国与
喀山汗国,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蒙古统治者的影响。尽管保留了大量的地方封建势力,却已经竖立了中央王权的至高无上。(当然,罗斯人产生中央集权的思想,更多可能是受到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前者在文化上还有浓厚的拜占庭帝国基因,并在君士坦丁堡陷落后,以东正教的中心自居。后者则持续受到了南方
奥斯曼帝国的影响,成为了一个信仰伊斯兰的拜占庭-莫斯科式帝国。
尽管在东欧的势力,远非莫斯科与喀山两家。但他们占据了地区的大部分空间,邻居间的火拼自然是不可避免。两者都希望控制
伏尔加河中游的航运贸易。加之还有着殊途同归的制度与理念,很快就从一般争霸冲突,升级为带有灭国性质的厮杀。
当然,从地缘格局的角度来看,莫斯科人还是逐渐占据一定优势的。他们可以通过与
立陶宛、
利沃尼亚等地的交流,获得更多先进的欧洲技术并发展经济。喀山汗国则只能依靠伏尔加河,经过
克里米亚与
黑海,获得有限的土耳其技术和经济支持。另一条线路是通向
里海和
中亚,但重要性并不显著。
形同翻版的军队
16世纪中叶,莫斯科公国与喀山的总决战终将打响,喀山汗国也不得不做最后的殊死一搏。两国的武装,却在很多方面都看上去是如出一辙。
莫斯科军队在16世纪依然以地方封建武装为主要力量。大量的波耶尔贵族骑兵,靠自己的地产维持收入,并在每年获得莫斯科大公的少量金钱补贴。战争爆发时,他们就要按照封建契约来武装自己,并带着力所能及的部队参战。
当然,伊凡四世为了巩固自身权利,也效仿过去的罗斯大公搞了自己的亲卫队。受到南方奥斯曼军制的影响,又被分为近卫骑兵和近卫射击步兵。前者在接受各种形式的工资之余,主要生活在克林姆林宫周围的封地内。他们只效忠于伊凡个人,并有着比大分部地方领主都好的装备。后者则使用类似土耳其式的重型火绳枪射击,并使用战斧进行肉搏。他们全部住在伊凡提供的房屋内,定期训练和接受大公给予的工资。
喀山汗国军队,在大部分方面与莫斯科人是一样的。可汗卫队的地位,就相当于伊凡身边的近卫骑兵与射击军。他们同样在有靠近首都的封地之余,享受大汗津贴的供养。他们随时可以准备出战,并且装备最为精良。地方骑兵来自富庶城市与乡村,可以被视为喀山版本的波耶尔贵族。他们同样要履行类似的封建义务,并在各方面都与对手类同。
因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定居化,喀山汗国也不缺乏足够数量的步兵。他们中就包括使用火枪的射手,也有更多使用弓弩的传统轻步兵或重步兵。同时代的莫斯科地方部队,同样还有相当士兵在使用传统弓箭。所以在战斗力上,不存在巨大差别。
可以说,虽然受到了蒙古的洗礼,但喀山汗国军队更多留存着伏尔加保加利亚汗国时代的特性,不可将其轻易视作一支游牧军队。
真正让双方拉开差距的是炮兵实力。莫斯科人在西方的战事中,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火炮重要性。他们不仅自己铸造火炮,也会想方设法进行购买。一些外国军事技术人员,也会为了赏金和地位而来到莫斯科服役。喀山人在使用火器方面,有着早于莫斯科的记录。但他们通过克里米亚购买奥斯曼军火的渠道不畅,只能用有限的火炮来守卫城市。
西方军事技术
自15世纪
喀山汗国从母国金帐汗国分裂出来以来,这个汗国就陷入了与莫斯科-俄国的漫长战争中。和日薄西山的母国不同,这个新兴的汗国富有生命力,他们在长期对外贸易中学会了先进的火药武器制作技术,更是将伊斯兰世界的军事制度
伊克塔制小规模转嫁到自己的国家,极大地增强了自己的军事力量。然而,当同样学习乃至更全面西方军事技术的俄国完成统一后,喀山汗国便因此走向不可逆转的灭亡。
16世纪50年代初,伊凡雷帝执掌完成了俄国军事改革,使俄国的总兵力号称达到30万(战兵和辅兵之和)。同时他模仿西方人的方阵战术和职业军制组建了一支半职业军射击军、创建一匹军工厂铸造了2000多门大炮,其中包括许多重型攻城大炮。为了全力西进,伊凡雷帝决定首先消灭掉喀山汗国这个后顾之忧。
伊凡雷帝的远征
1551年春,伊凡雷帝在靠近喀山城的伏尔加上游处修建了一座城堡,作为远征基地。城堡与喀山城隔河相望,有利于切断喀山城的水陆交通。伊凡雷帝利用这个基地囤集物资,大批粮草、军械、攻城材料沿着伏尔加河道被纤夫拖拉的驳船运抵这里。除了直接军事征服的准备外,伊凡雷帝还利用喀山汗国的内部斗争,把一个傀儡弄上了汗位。
到了1522年春,伊凡雷帝更是往喀山城派遣官吏,俨然要把喀山汗国变成俄国的属地。愤怒的喀山人民先是驱逐了俄国走狗汗,然后关紧城门拒绝接纳伊凡雷帝派来的官吏。接着,喀山人推选一位勇敢的鞑靼王子叶底格尔(亚德加汗)作为他们的领袖。
事态的发展尽在伊凡雷帝的掌握中。1522年6月,伊凡雷帝率领了一支堪比昔日顿河之战的庞大军队远征喀山汗国,意欲夺取喀山城。由于他们在之前已经大体上控制了伏尔加河航道,所以大军从水陆两个方向的前进都比较顺利。
他的军队人数算上辅兵,号称多达15万人,有轻重大炮150门,除了游离浪荡的哥萨克和须发浓密的俄国人外,他的营帐中还有许多衣着讲究、胡子细短的西欧人。那些来自五湖四海西欧人以军事参谋和技术顾问的形式出现了伊凡雷帝的身边,他们中的一个英国人将在会随之而来的围城战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喀山汗国进行了总动员。在叶底格尔的努力下,他成功地聚集了65000名士兵和100门大炮,含有30000名骑兵和差不多数量的步兵,许多乌拉尔河两侧的游牧民也纷纷前来助战(当然,这个水分十足的数字无疑包含了大量缺乏装备和战斗力的辅兵)。
叶底格尔深知他的军队在野战上不是俄军对手,他的计划是将他的军队一分为二,一半守卫喀山城,另一半在城外保持机动,只要能坚持到11月入冬,俄国人就不得不可耻地撤退,届时他再全军出击一雪围城之仇。与此同时,叶底格尔请求求援的书信像雪花一样飘到南方的克里米亚汗国的首都贝克奇萨莱。
1552年6月26日,从南方启程的俄国远征军凭借充足的军力,在图拉城附近挫败了一支企图救援喀山的克里米亚军队。失去了牵制力量的伊凡雷帝终于放心地让他的大军向喀山汗国边境从容推进了。伊凡雷帝亲率主力部队沿弗拉米基尔-穆罗姆方向前进,另一支俄军沿梁赞-卡西姆方向前进,重炮粮秣皆由伏尔加河的纤夫运输。俄国人于8月23日抵达伏尔加河上游的军事基地,他们是在皮鞭的驱使下以每昼夜20公里的速度行进的。尔后,俄军部队以分批的形式鱼贯渡过伏尔加河,出现于喀山城下。
9月3日,俄军完成了对喀山城的合围。
围城
摆在俄国人面前的喀山城是一座守卫森严的中世纪城市。巍峨的喀山城坐落一座山丘之上,山丘下还有一条湍急的护城河拱卫,任何企图强攻它的人都需要冒着枪林弹雨的渡过护城河,再攀爬数十米才能接触到城墙,期间居高临下的守军有充裕的时间玩“打鸭子”游戏。喀山的城防放在上个世纪可谓固若金汤,白色塔身的炮楼多及数十座,高达10余米城墙的每个角落都遍黑森森的枪眼,城墙虽说是木制的相对容易破坏,但这也意味着守军一样可以通过木材、泥土快速修补城墙。曾经有一位喀山汗向他的来客炫耀道:“喀山城的一千名鞑靼武士就能击退10万异教徒。”叶底格尔在城内布置了3.3万名士兵(战兵和辅兵)和70门大炮,另外城里还有数万名市民可以助战。
毫无疑问,强攻这样一座城市便意味着流血漂橹的牺牲。然而,熟谙军事的西方军事顾问和半吊子的俄国贵族却不敢对伊凡雷帝提出意见。他们别无选择,俄军必须要在11月进入冬季前攻克喀山城,否则俄军就只能黯然撤退,回到俄国后等待贵族和顾问们的是沙皇的雷霆震怒。
俄军士兵开始进行土木作业,密密麻麻的俄国士兵在喀山城守军的注视下挖掘作战战壕,在距离城墙100-150米处构筑炮兵阵地。包括射击军在内的大量远射部队,开始在战壕内不断发射手中的武器。根据当时欧洲的最新攻城战术,最外围的环形壕沟完工后,工兵还要继续挖掘Z字形的进攻战壕。这些齐头并进的新战壕,会一直延伸到城墙之下,以便进攻者埋放动摇城墙根基的炸药。因为不是直线挖掘,所以有助于士兵躲避城头的火力还击。
一部分俄国士兵则转入了地底作业,他们在战壕的掩护下尝试挖掘一条通往城墙底部的直线坑道,这可是一项超级大工程,因为他们必须绕过护城河的河床,还得时刻担心坑道崩塌被灌入的河水淹死的恐惧。这种新式的攻城手段全部是在西方军事顾问的指导下开展的,可以说是俄国军事技术史上的一次创举。除了土方作业,保留了中世纪遗风的特别搭建了一种巨型攻城塔,把轻型火炮放置在攻城塔杀伤城内军民。
在此期间,喀山守军竭尽全力干扰正在作业的俄军士兵。由于俄军战壕距离城墙实在太近了,尽管有土笼和己方炮兵的掩护,作业的俄军士兵仍然频频被手持重型火绳枪的守军狙杀。守军方面更是专门了“敢死队”,在深夜缒下城墙涉水偷渡到对岸袭击熟睡毫无防备的俄国工兵,让俄军不得不调配出更多部队夜间警戒,小小地影响了俄军工期。
运用攻城塔方面的俄军很不利,因为守军修建了一种可拆卸的木制塔楼,这种塔楼比俄军的攻城塔还要高,把俄国人比了下去。气急败坏的俄国人立刻改建了比之前高的攻城塔,结果守军又一次照猫画虎修了比俄国人更高的塔楼……令西方人叹为观止的一幕出现,两军在双方肉眼可见的战场上开始造楼大赛,俄国人拼了命砍伐森林,守军不顾市民抗议强拆民房,这场比赛若是没有俄军炮兵成功破坏守军塔楼的话,恐怕会持续到战争结束。
坑道作业的俄军取得一次胜利,他们顺利地用地雷破坏了通往喀山城的水井的地下水道。时值盛夏,饥渴难耐的喀山军民只好从淤泥里挤出脏水,不过他们的粮食补给尚算充足。
从8月30日开始,亚德加汗开始策动大规模反攻作战。城内的可汗卫队从南门冲出,另一支民兵部队则从东面开门突围。但他们都在莫斯科军队的战壕与远射火力打击下,损失惨重。尤其在战斗最激烈的南侧,精锐的可汗卫队已经冲过了战壕。但伊凡也派出了自己的直属部队堵截。两支同样装备西亚式板锁甲、复合弓与马刀的骑兵,在蒙古-突厥式战鼓的激励下,恶战一场。有步兵火力支援的莫斯科人,还是笑到了最后。亚德加的可汗卫队被彻底击溃,仅有部分人撤回喀山城里。
与此同时,喀山汗国的地方封建骑兵与乌德穆尔特鞑靼人一起,从东南面发起迂回进攻。早有布置的伊凡,在那里派驻了非常善战的亚历山大亲王和大量的波耶尔贵族骑兵。两伙装备、战术都及其类似的骑兵,便在城市外围展开激烈厮杀。由于数量和战斗力相仿,战斗陆陆续续胶着了数日。最后还是亚历山大的波耶尔骑兵获胜,并一路追到了对手驻扎的小镇阿尔斯克。在驱逐了对手的最后顽抗后,将这个喀山军队的外围基地焚毁。
雅潘查的战败
就在喀山城军民英勇抗俄时,城外的那一支机动喀山军队一样没有闲着。统率那支喀山军队的一员猛将雅潘查,他带领的部队是一支骑兵部队,其中包含了喀山汗国精锐部队——具装骑兵数千骑。雅潘查领导过不少次从前对俄国境内成功的袭击活动,就中世纪而言他也算得上是一位出色的蒙古将军。可惜,雅潘查和绝大多数蒙古人一样对当代军事艺术的革新全无了解。
和过去没什么不同,雅潘查谨慎地躲在俄军围城营地外面,通过不断偷袭小股俄军和俄军辎重队,从而不停地消耗俄军士气和后勤。伊凡雷帝多次派出骑兵部队寻找雅潘查决战,但是雅潘查总是能够在俄军抓住他前的一刻逃走。只要雅潘查所部继续存在的一天,俄军就不可能全力进攻喀山汗国。愤怒的伊凡雷帝狠狠地鞭挞徒劳无功的俄军将领,以惩罚他们的作战不力。
9月8日,雅潘查再一次袭击喀山城北的俄军围城营地。得手后,雅潘查从容地向森林地带撤离。伊凡雷帝这次调整了策略,他派出了由大贵族舒伊斯基统率1.8万名士兵去追击雅潘查(原始数据,实际战斗兵力应当不满万人)。俄国追击部队主要由射击军组成,骑兵不过3000人,其他都是步兵。
藐视步兵还拥有优势兵力的雅潘查很快得知追赶他的俄军人数远少于他且多为步兵时,他选择回身正面迎击。这场战斗不仅葬送雅潘查的性命,也葬送了喀山汗国的命运。
当舒伊斯基看到浩浩荡荡的鞑靼骑兵出现于眼前时,他没有丝毫动摇。他按照所学习到新式战术编排军队的阵型,和鞑靼人进行对抗。他将按左中右排成一线的步兵放置中央,骑兵部署在侧翼,炮兵前置。鞑靼骑兵冒着弹如雨下的恐怖一次次夺取俄军的炮兵阵地,然后一次次在俄国人的矛墙面前败下阵来。鞑靼人从下午2点战斗到傍晚6点,他们精疲力竭死伤惨重。舒伊斯基抓住机会,在战场上投入了骑兵。鞑靼人崩溃了,雅潘查战斗到最后一刻,直到一名哥萨克将他的脑袋砍下来插在矛尖上。
英国人创奇功
雅潘查部队的覆灭预示着俄军对喀山城的总攻。10月11日,东欧大地的气温已经开始骤然下降了。早上,无数睡眼惺忪的俄军士兵被军官们用刀尖和皮鞭从战壕中撵了起来,进行集合和整顿。到了下午1点钟,成千上万的俄军沿着事先准备小艇和渡桥开始强渡喀山护城河。
与护城河边上张牙舞爪的俄国士兵遥相呼应的是俄国炮兵阵地,他们连日来的炮击给喀山城墙造成严重破坏,大段段的城墙被轰塌,许多喀山守军死于非命。多亏他们的努力,这一天早上喀山城墙东段出现了一大段缺口。此时此刻,他们仍然开足火力掩护渡河的友军。
饶是有炮兵掩护,渡河俄军的状况还是相当糟糕。喀山城的守军或许匮乏重型火炮,但他们的充足轻武器可不是吃素。暴风骤雨般的枪弹箭矢铺天盖地倾泻在俄军无遮无掩的头上,成十上百的斯拉夫子弟一头栽倒在冰冷的河水。具有大无畏、大奉献精神的斯拉夫子弟依旧凭借兵力优势渡过了湍急的护城河,他们刚一踏上湿软的土地,就争相攀爬上山丘。
叶底格尔把城中仅存的火炮集中起来轰击攀爬的俄军,密集的霰弹轰得俄军攻城部队血肉横飞、队列松散。可比起喀山人的霰弹,俄国士兵更害怕沙皇的愤怒。他们艰难地一边承受着接连不断的死伤,一边向丘顶的城墙缺口奔去。幸运没被射杀的俄国士兵抵达丘顶时就结束了他们的幸运,缺口处有人头涌涌的鞑靼武士武士在等待着他们。
战斗持续到傍晚,俄国人还是抛弃了战友尸体退却了。暴躁的伊凡雷帝火冒三丈,惩罚了指挥攻城的几位将领们。伊凡的愤怒是有道理,如果按这一天的战况预估,俄军在冬天来临前是不可能攻破喀山城,到时他不得不屈辱地撤退!就在伊凡雷帝恼怒之际,一个英国军事顾问向他提出一个绝妙的点子。
“就照你说的办,拿下城市后我会重重赏赐你的。”伊凡雷帝说。当地夜里,英国顾问带着一队俄国士兵深入地底坑道,用数百桶黑色炸药炸毁了喀山城东南段的一大片城墙。10月12日拂晓,俄军在喀山守军的惊骇中发起了第二次总攻。这次,喀山守军没能创造奇迹。俄军源源不断地多处缺口处突入,和退守城内街道的喀山军民巷战。战至夜幕降临,俄军已经控制了喀山全城,喀山汗叶底格尔被沙皇俘虏,百年国祚的喀山汗国宣告覆灭!
历史的节点
攻灭喀山汗国的伊凡四世,获得了俄罗斯摆脱蒙古控制后的巨大军事胜利。他们不仅要回了多年来被突厥人掳去的战俘和奴隶,也将城内的鞑靼-伊斯兰风格建筑给全部摧毁。整个事件本身,也成为了俄罗斯近代史的重要节点。
从战略上来说,喀山城被莫斯科公国控制,就是将整个伏尔加河中游都让给了俄罗斯。俄罗斯人一下子打开了通向西伯利亚、中亚和黑海三个方向的通道。这对后来的持续征服与强势崛起,产生了无可替代的影响。
从文化与文明角度来看,喀山城的陷落与喀山汗国的灭亡,强化了传统东正教势力在东欧地区的版图面积。南方的
阿斯特拉罕汗国、
西伯利亚汗国和
克里米亚汗国,都无力凑出与之相抗衡的体量和资源。这也决定了之后数百年里,欧亚边缘位置的文明属性。否则即便诞生一个类似
俄罗斯帝国的庞大实体,也会是一个类似奥斯曼和莫卧儿的伊斯兰化-突厥帝国。
最后,喀山汗国的灭亡也进一步提升了伊凡四世的个人威望。他在几年后以成功的军事经验,开启了俄罗斯近代史上的首次大规模改革。射击军与亲卫队骑兵,都被不断扩充整编。支持这种中央集权化改革的资源,就来自喀山这类新占领区。那些在旧罗斯地区和莫斯科境内的地方封建领主,迅速失去了制约大公的实力。伊凡四世也有了自称俄罗斯沙皇的底气,并因此将自己永远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