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鹤征
明代思想家
唐鹤征(1538-1619年)字元卿,号凝庵。明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隆庆进士。历任礼部主事工部侍郎尚宝司丞、光禄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南京太常等职。曾请以陈献章从祀孔庙。后来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唐氏自九流百家、天文地理、稗官野史,无不究极,其学渊源于王守仁之学,属于南中王门,但又不尽同于王学。鹤征乃唐顺之之子,其学术思想受父之影响较大。
简介
万历《常州府志》
鹤征,字元卿,号凝庵,明武进人,抗倭英雄唐荆川之子。少以博学闻名,性格豪迈。明隆庆元年举人,五年进士,授礼部主事。历工部郎,光禄寺少郎,光禄少卿,太长寺少卿。因屡次上书陈事,受人妒忌,托病归里。【万历《常州府志》有序为唐鹤征所作,落款“明万历四十六年戊午七月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两京太常寺少卿郡人唐鹤征撰”】
《明实录》
二月,升尚宝寺少卿唐鹤征为光禄寺少卿。(《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二百八)
十月,升光禄寺少卿鹤征为太常寺少卿。(《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二百一十六)
《明儒学案》(黄宗羲撰)
唐鹤征,字元卿,号凝庵,荆川之子也。隆庆五年末进士。选礼部主事,与江陵不合,中以浮躁。江陵败,起历工部郎,迁尚宝寺丞,升光禄寺少卿,又升太常寺少卿。归,起南京太常。与司马孙月峰定妖人刘天绪之变。谢病归。万历己未,年八十二卒。
万历《武进县志》(唐鹤征乙丑年编撰)
《家叙》篇节选:中丞公(即唐顺之)有子曰鹤征,少豪爽负气,不能卑伦侪俗,随人俯仰。或以势凌之,有头璧俱碎耳。早失怙恃,几为人所鱼肉,强,不致陨越。年二十九,受教于应城李先生,始闻危微下霁之论,稍涤其习气,未能尽除也。年三十而领乡书,三十四而成进士。授礼部主事。于时礼部僚友特多贤哲,相与效本实,励名检,为博古证今经世宰物之学。于权势之门,真若探汤避焰。鹤征独浅衷狭植,悯俗病时,偶有所触,不恤毁誉。故以此见于正人君子,亦以此取嫉于庸竖佥夫。中以考功法,当谪,因自免归。久之,起开州同知,絬京兆,累升太常少卿。被劾,改南,复自免。盖生平所志,不在?厚,亦不愿居功名。第冀少抒谋议,因机决策,转败为功,袺然长揖归田,其愿毕矣。竟未得一遇而败。幸而天假之灵,因先世之遗绪,玩古圣之微言,颇窥要眇。每有所得,辄自幸曰:“籍令媚世苟谐,不过公卿,安忍以此易彼也!”特其用志,凝神绝利,收功尚有待焉。
人物关系
父亲唐顺之。
岳父万履庵。《孙文垣医案》卷五·宜兴治验
外甥孙慎行。
思想
关于宇宙本原问题,他提出了“乾元生三子”的理论:乾元所生三子,曰天,曰人,曰地,人生于乾元,天地亦生于乾元,故并称之曰“三才”。从而否定了“天能生人”的传统说法。“乾元”是“气”的别名,“盈天地之间,一气而已。生生不已,皆此也。乾元也,太极也,太和也,皆气之别名也。自其分阴分阳,千变万化,条理精详,卒不可乱,故谓之理,非气外别有理也”,“知天地之间,只有一气,则知乾元之生生。皆是此气”。可见,“乾元”不是抽象的精神本体,而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这种“气本论”的思源于张载,鹤征曾谓“盈天地间,只有一气,唯横渠先生知之”。唐氏的心性之说,也较有特色。他认为,心不过是五脏之心,舍五脏之外无心,“心之官本思”,“心与行非有二也,自其浑含谓之心,自其运旋谓之行,唯其心之生生不已,故其行之运旋不息”。心的妙处在“方寸之虚”,是容纳“性”的宅所。此“方寸之虚,实与太虚同体,故凡太虚之所包涵,吾心无不备焉,是心之灵即性也”,舍心,则性无所于宅;舍性,则心不得而灵。在认识论方面,唐氏强调“自得”和“悟”。认为君子深造之道,舍自得别无出路;欲自得,舍悟别无得路。“悟”虽为禅宗术语,但他对“悟”的解释不同于以往心学,提出“彼谓一悟便一了百当,真圣门中第一罪业也”。他主张“悟”要在学习中进行,学应该“日有孳孳,死而后已”。在知行关系上,他认为知不能脱离行而独立存在,没有即等于没有知,特别重视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主张“知易行难”。唐氏受道家思想影响比较大,曾运用老、庄某些理论解说《周易》,其中含有一些朴素辩证法思想,如认为事物都是永恒运动变化的,矛盾的对立面是相互转化的,等等。唐氏对孟子提出的养气之说表示赞赏,以为所谓理、性、神都是气之最清处,养气就是要养得清明之气。他对“格物致知”也有自己的看法,虽然认为“知”是“良知”,但不同意王守仁以心、意、知为物而格之的说法,也不同意朱熹的事事物而格之的主张,提出将“格”训为“格式”,即法则,“格物”就是要使物物皆得其则。在道德修养方面,强调“慎独”,即慎干一念未发之前。
作品
唐氏著有《桃溪札记》、《周易象义》、《周易合义》、《皇明辅世编》、《宪世编》、《太常遗著常州府志人物志》、《太常遗著》、《武进县志》、《重修常州府志》、《南游记》、《元卿三稿》等。唐鹤征名义上属南中王门学派,但他是从王学中分化出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力图纠正王学末流的弊病。其心性说为“从来言心者所不及”(明儒学案》),在宋、明、清思想发展史上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另有学者考证《北游记》、《南华正训》为其作。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8 15:16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