懿德太子墓,位于陕西省
咸阳市乾县。是唐中宗
李显的长子、懿德太子
李重润和太子妃裴氏的合葬墓,也是唐高宗
乾陵的陪葬墓之一。
历史沿革
唐
大足元年九月三日(
701年10月8日),邵王
李重润与妹夫魏王
武延基被
张易之、
张昌宗兄弟诬陷私下议论
武则天内帏之事,武则天震怒,将李重润与武延基杀害,时年十九岁。
唐
神龙元年(705年),中宗
李显复位后为李重润平反昭雪,追赠其为
皇太子,谥号“懿德”。将其
灵柩从
洛阳迁回
长安,同时给其聘娶国子监丞裴粹之亡女裴氏举行
冥婚。
唐神龙二年四月二十三日(706年6月8日),中宗李显将懿德太子李重润与太子妃裴氏以“
号墓为陵”的制度合葬于
乾陵之侧。
1971年7月2日,陕西省博物馆与乾县文教局联合组队,对懿德太子墓进行考古发掘。
1995年11月至12月,陕西省考古队对懿德太子墓门前双阙楼、西角楼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墓葬格局
墓葬陵园
懿德太子墓的封土为双层,呈覆斗形。南北长56.7米、东西宽55米、高17.92米。陵园南北长256.5米、东西宽214米,陵园四角各有夯土堆一座,南面有土阙一对。土阙以南有石狮一对,石人两对,石华表一对。土阙以北有宫殿建筑,现存大量唐代砖瓦、壁画碎片。
墓葬形制
懿德太子墓地下由斜坡墓道、6个过洞、7个天井、四对小龛、前后甬道和方形前后墓室组成,全长100.8米。葬具置于后墓室,为庑殿式石椁,外壁雕饰头戴凤冠的女官线刻图,墓壁满绘壁画,保留约40幅。
懿德太子墓墓道南北水平长26.3米,呈斜坡形,由南到北成28度斜坡,宽3.9米,全部用红褐色土夯筑而成。墓道内有壁画,在墓道入口处为着盔甲、穿战袍的仪仗队行列,在仪仗队后面墓道东、西壁分别画青龙、白虎,和以山为背景的城墙、阙楼。
懿德太子墓有过洞6个,为券顶土洞,高3.15米、长3.72米、宽2.44米。下部用土夯筑,上部用长方砖砌成。在第一过洞东西两壁分别画牵豹男仆四个。第二过洞东壁画男仆四人。第三过洞东、西壁各画内侍七人。第六过洞东、西壁分别画提炭盆的宫女两人。
懿德太子墓有天井7个,位于过洞之中,由地面直通墓底,各个天井深浅、长宽不等。一般约长2.85米,宽3.75米,深8.5米至15米左右,四角画红色柱子,上绘拱,天井构筑后全部用土夯实。天井两壁有壁画,第1、第2天井东、西壁画大型戟架4个,每架上插戟12根。戟架前站立两队仪仗队,每队12人,分3排。第3天井东、西壁分别画车一辆,车上坐一人,车后两人相对而立。
懿德太子墓有小龛8个,为土洞式,四角攒尖顶,长宽各1.8米。分别在第2、第3、第4、第5过洞近底部的两壁。龛内分别放置仪仗俑和各类生活用具等明器,比较完整的有六个小龛,另两个小龛随葬品被盗窃一空。
甬道分为前、后甬道,前甬道长20.30米、宽1.60米、高2.39米;后甬道长8.45米、宽1.68米、高2.29米。全部用砖砌成,砌筑的方法为一平一立,然后由东西两边起券。前甬道上部有天井两个。在前甬道西边发现盗洞一个,长0.60、宽0.40米。前、后甬道东西壁画宫女像,甬道顶部画有宝相花、蔓草或云鹤。后甬道口附近设一石门,门楣、门框、门扉皆线刻各种纹饰。
懿德太子墓墓室分为前、后室两部分,采用明拱的方法,全部用砖砌成。前墓室长4.45米、宽4.54米、高6.3米;后墓室长5米、宽5.3米、高7.1米。墓室东、西壁略呈弧形,顶部为穹窿顶,且悬有挂油灯的铁钩一个。四壁有壁画,东壁两组壁画,一组画宫女六人,西壁画二组宫女14人,顶绘天体。后墓室壁画以东壁较完整,画有两组宫女19人。西侧放置大型石椁一具,整个石椁由34块石板构成,长3.75米、宽3米、高1.87米,顶为庑殿式,刻出脊瓦、滴水、勾头。石椁的东壁外正中一块石板上刻有头戴凤冠的宫女二人,头插下垂玉珠的步摇,身穿宽袖短衫,下着长裙,袖上刻鸾风一对。石椁内尚残存二副人骨架,从遗存的骨架位置判断,头北、脚南。骨架零乱,其中男左肱骨、左右股骨、盆骨及女左右肱骨、左右桡骨比较完整。
文物遗存
懿德太子墓虽经盗掘,但仍出土哀册11片、俑类比较完整的905件、金、铜、铁、陶器以及各类生活用品数件,较为完整的壁画40幅,分别绘在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总计各类文物1600余件。
研究价值
懿德太子墓是陕西省首次发掘的“号墓为陵”的太子墓,大量的殉葬品和精美的壁画为研究唐代有关文物以及皇室埋葬制度等,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保护措施
1961年3月4日,包含懿德太子墓在内的
乾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陕西省有关部分对懿德太子墓进行保护开发,建成博物馆一座,建筑3400平方米,绿地8000平方米。
旅游信息
地理信息
懿德太子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城关街道邀驾宫村。
交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