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
美国南卡罗来纳州首府
哥伦比亚市(Columbia)是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最大的城市,州府,位于中部,康格利河溯航终点。人口估计约有122,819(2006年)。城市作为里奇兰县城,亦是拥有122,819人口的哥伦比亚都会区主要组成部分。南卡罗来纳大学坐落于此。1786年建为州首府,1865年南北战争时被毁,后重建。向为棉花和其他农产品集散地,现仍为南部棉纺工业中心之一,农林产品加工、电子仪器、玻璃、塑料和肥料等工业发达。文教中心。
名称由来
城市的名称来自与从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引导出来的美洲的雅名。据传最早使用这个名称的是诗人菲利斯·惠特蕾。
人口
哥伦比亚(英语:Columbia)是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州府和最大的城市。根据2006年的估计市内的居民数为122,819人。此外哥伦比亚还是里奇兰县的县府。市区的一小部分位于勒星顿县境内。哥伦比亚所属的都市地区发展迅速,其总人口有70多万人。
2006年哥伦比亚市区内有122,819名居民,分42,245个户和22,136个家庭,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58.5人。其中49.22%是白人、45.98%是美国黑人、1.73%是亚裔人、0.25%是美洲土著人、0.09%是太平洋土著人、1.36%是其它人中、1.36%是混血儿。西班牙裔和其它拉丁美洲裔的人占3.03%。
哥伦比亚有三座犹太教会堂和一座清真寺。市内共有661个可以进行崇拜仪式的宗教设施。
市内的42,245个户中有25.4%有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31.5%是结婚夫妇、17.6%是带孩子的单身妇女、47.6%不是家庭(包括单身汉、分享房间、非传统家庭等)、37.0%是单身汉、9.8%有65岁以上的老年人。平均每户有2.21人,家庭的平均大小为2.97人。
市内的人口结构为20.1%在18岁以下、22.9%在18至24岁之间、30.1%在25至44岁之间、16.6%在45至64岁之间、10.3%在65岁以上。平均年龄为29岁。女子对男子的性别比为100:96.2,成年人的性别比为100:93.4。据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市民中35.7%的人拥有学士或以上的教育,南卡罗来纳州的平均数据为20.4%,美国的平均数据为24.4%。
地理环境
哥伦比亚位于南卡罗来纳州地理中心的西北仅13英里处,是南卡罗来纳州中部地区最重要的城市。哥伦比亚是1786年作为南卡罗来纳州的新州府成立的,它是美国最早的设计建造的城市。市内的许多文化设施、公园和休养设施使得它经常被用作高生活质量的范例。哥伦比亚位于两条重要河流的合流处,因此许多皮艇和皮划艇爱好者到这里来。哥伦比亚还以许多独立剧团著称。近年来它被选入“美国生活质量最高的30个城镇”之一。
建制沿革
早期历史:早在1787年南卡罗来纳州议会决定建造哥伦比亚城100来年前这个地方对南卡罗来纳州的总体发展就已经起了重要作用。坎格瑞河西岸的一座名为坎格瑞斯的前线堡垒是桑蒂河河流系统的通航终点。1754年殖民政府在这里设置了一个摆渡来连接堡垒与东岸高地上不断发展的居民点。 与许多北美殖民地早期重要的居民点一样哥伦比亚位于从阿巴拉契亚山脉发源的河流逆流的通航终点,而这个点往往也是顺流的水的水速还刚刚可以推动水磨的地方。
1786年3月22日州议会同意了参议员约翰·刘易斯·热尔韦(JohnLewisGervais)提出的建立一个新州府的法律。关于新城市的名称有许多争议。据当时发表的报道格威斯曾说他希望“在这座城市里我们能够在哥伦比亚的翼下找到保护”,而哥伦比亚是他希望的城市的名称。另一个提名是“华盛顿”。最后在州参议院投票是哥伦比亚以11对7票获胜。
1786年这个地方因位于州的中心被选为新州府。1790年州议会首次在此开会。一开始的20年中这里直接受州议会管理。1805年哥伦比亚被列为村。1854年被提升为城市。
桑蒂运河建成后哥伦比亚与查尔斯顿有了直接的水路连接,为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桑蒂运河是1786年开始建造的,1800年完工,是美国最早的运河之一。1850年由于铁路运输不断增多它停止使用。
规划者设计了一座沿河畔两英里长的、由400个街区组成的城市。每个街区分为英亩大的地基出售给投机商和预期的居民。买主必须在三年内建造一座至少30英尺长、18英尺宽的房子,否则的话他必须每年交5%的罚金。环城街道和两条主街道各150英尺宽,其它分割街区的街道各100英尺宽。这个宽度是由当时的迷信导致的,当时人们以为危险的和讨厌的蚊子无法飞跃60英尺的距离,否则的话它们会在半路上被俄死。哥伦比亚依然受益于这些宽广的大街。
到1797年为止规划者起当地政府的作用,此后议会设立了一个街道和市场委员会。当时的三个重大问题酗酒、赌博和恶劣的卫生条件。
哥伦比亚发展迅速,1800年后不久其人口就已经快达到1000人了。
19世纪:1801年南卡罗来纳学院(南卡罗来纳大学)在哥伦比亚成立。选择哥伦比亚为该学院的原址的目的之一是希望以此统一南北的居民。此外南卡罗来纳州的领导人希望能够直接监视学院的发展和进步。学院建立后多年里学位授予典礼是在议会召开的12月进行的。 1805年哥伦比亚被提升为镇,镇的政府是一名镇长和六名助手。第一位被选的镇长是约翰·泰勒(JohnTaylor),泰勒后来进入了州议会的参议院众议院以及美国议会的参议院和众议院,最后还出任南卡罗来纳州州长。1816年哥伦比亚有250个户和1000多名居民。
1854年哥伦比亚被提升为市,其政府由一名选举而出的市长和六名助手组成。两年后市内设立了一支警察队,由一名全职警官和九名巡警组成。城市依然不断迅速增长。1850年代和1860年代里哥伦比亚是南北卡罗来纳最大的内陆城市。这段时间里铁路对哥伦比亚人口增长起了巨大作用。1840年代里最早到达哥伦比亚的铁路最重要的作用在于运输棉花,而不是旅客。棉花是哥伦比亚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机。1850年市内的商业和经济全部直接或间接地与棉花有关。
1860年12月17日南卡罗来纳分裂大会在哥伦比亚的第一浸信会教堂召开。开会代表以159票对0票的全部多数签署了同意分裂的决议。哥伦比亚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美利坚联盟国其它会议和大会的理想地点。在南北战争期间数个州的银行家、铁路公司总裁、教师和神学家不时在哥伦比亚开会。
1865年2月17日在威廉·特库赛·谢尔曼联邦军军队占领哥伦比亚的过程中城市被付之一炬。传说第一浸信会教堂差一点被谢尔曼的士兵焚毁。传说士兵来到教堂门口问教堂的管家分裂决议是在哪里签署的。那个管家将士兵带到附近的一座卫理宗教堂,由此将这座历史性建筑保护下来了。
战后不久就大火的起因就爆发了争论。谢尔曼责备同盟军在撤出哥伦比亚时将堆在街上的棉花捆点燃了,加上当时大风,导致失火。他否认下令点火,但是他的确下令摧毁重要的军事设施,比如同盟印刷厂等。当地居民、联邦军士兵以及一名报社记者则称联邦军士兵为了报复南卡罗来纳州领头从联邦分裂出去而点火。也有人称(比如詹姆斯·率文在他的书《LiesAcrossAmerica:WhatOurHistoricSitesGetWrong》中)大火主要是同盟军导致的。游客可以沿谢尔曼入城的路径看幸存大火的建筑和结构。
重建时期里哥伦比亚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记者、游客来到南卡罗来纳州的州府来观察一个南方州的议会,因为这个议会中包括过去的奴隶。1865年大火后哥伦比亚也获得了恢复。重建初期市内的建筑工业发展良好,外围铁路的修复也为当地居民造成了许多就业机会。
20世纪:20世纪初哥伦比亚成为一个地区性的防治工业中心。1907年哥伦比亚有六个织布厂,共3,400多名工人,年工资总额819,000美元,为整个地区带来了480多万美元的经济周转。
到1908年为止哥伦比亚没有铺设的街道。不过在115个十字路口上有受维护的行人路,这样行人在穿过街道时不用趟过泥水。有一段时间作为实验华盛顿街上铺设了木板。但是下暴雨时这些木板就顺水漂走了,成为当地的笑话。1925年开始铺设柏油路。
1911年和1912年哥伦比亚市内大兴土木,建筑了价值250万美元的新房屋,其中包括三座银行大厦、一座购物中心和多座大旅店。
1917年9月1日美国陆军在哥伦比亚开设了一座兵营。
1930年哥伦比亚是一个有50万顾客的商业中心,市内有803家零售店,其中280家是食品店,此外还有58家衣装店、57家饭店、55家加气站、38家药店、20家家具店、19家汽车商、11家鞋店、9家烟店、5家百货商店和一家书店。市内有119家批发商,其中三分之一是食品商。
1934年哥伦比亚市将原来的联邦法院买下作为市政大厦,这座建筑使用的是附近温斯伯勒的花岗岩建成的,其设计师是尤里西斯·格兰特总统的联邦设计师米勒,1876年建成,被列入国家史迹名录。米勒还建造了许多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办公楼。本来米勒的计划中还打算建一座钟楼,但可能因为建造费用大大超过了预算而被放弃。大厦的墙壁上有米勒的原始设计的复制以及哥伦比亚开始时期的历史照片。
1940年过去的兵营重新启用,因为当时市政府希望军队能够永久驻扎在哥伦比亚。1968年在五角大楼的批准下该兵营被并入哥伦比亚市。
1940年代初,在日本袭击珍珠港后和美国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吉米·杜立特在哥伦比亚的军用机场空袭东京作训练。这座机场成为了哥伦比亚都市机场。他们训练使用的飞机是B-25米切尔型轰炸机,在哥伦比亚的另一机场的飞机库里陈列着同一型号的飞机。
1940年代里哥伦比亚也开始试图取缔杰姆·克劳法和种族歧视。1945年一座联邦法院判决市内的黑人教师应该与白人教师获得同样的薪水。但是在此后数年里哥伦比亚试图剥夺许多黑人教师的教书权利。其他市内黑人企图获得的同样待遇包括选举权和取消种族分离(尤其是在公共学校里)。1962年8月21日八座市中心的联销店首次向黑人出售午饭。1963年南卡罗来纳大学首次接收黑人大学生。约同时多种种族分离开始在市内被取消。黑人参加多个社群委员会,市政府采纳了反歧视的雇用政策。这些和其它进步措施使得哥伦比亚于1964年第二次获得全美城市奖(第一次是在1951年)。1965年<新闻周刊>发表的一篇文章赞扬哥伦比亚“将自己从教条种族隔离政策的弊病中解放出来了”。
在1950年代里哥伦比亚地区的人口从186,844人增长到260,828人,增加勒比海40%,其中市内的人口达97,433人。
此后的城市建设中人们非常重视历史保护。1967年历史上的罗勃特织布厂被修复,这导致了室内许多历史建筑继而被修复。1970年代初南卡罗来纳大学重新擦亮了其“马蹄铁”。一些当地的博物馆也是在此时对历史兴趣的提高的机会里建立的,其中包括1988年开放的南卡罗来纳州立博物馆。
1980年哥伦比亚都市地区的人口达410,088人,1990年约达47万人。城市继续试图改善其居民的生活条件和使得当地的经济多样化,来保持城市未来的不断发展。
近年历史:1990年代和2000年代初哥伦比亚的市中心被复苏。原来的仓库区成为一个高级饭店、购物和酒吧区。2002年殖民中心开放,为哥伦比亚带来了数个明星的音乐会。2004年哥伦比亚都市会议中心开放,一个新的会议中心旅馆和一些其它居民区正在建设中。
有些人批评城市复苏市中心的努力不很成功,回迁的人比预计的少。不过近年来许多私人在市中心进行重建和建设工程,越来越多的人迁回市中心。一些历史性的市中心建筑被改造成公寓,市中心也有新的建筑造起来。河边的复苏拆毁了旧的公园,建造了新的公园,吸引了许多人到市中心的公园运动。
参考资料
2019年全球城市500强揭晓.全球城市实验室(Global City Lab).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5 11:43
目录
概述
名称由来
人口
参考资料